CPU:納米製程背後的真真假假

2020-12-03 黃金植物

簡介:我們經常在某手機發布會現場聽到,「××處理器採用了最先進的10nm工藝製造」,那麼究竟這個10nm代表著什麼意思呢?納米製程對於CPU、SoC而言到底多重要?又與電晶體、FinFET以及EUV有什麼關係呢 ?

我們經常在某手機發布會現場聽到,「××處理器採用了最先進的10nm工藝製造」,那麼究竟這個10nm代表著什麼意思呢?納米製程對於CPU、SoC而言到底多重要?又與電晶體、FinFET以及EUV有什麼關係呢 ?

×× nm製造工藝是什麼概念?

我們曾經在超能課堂(66):沙子做的CPU,憑什麼賣那麼貴?完整闡述了一顆CPU誕生過程,其中第七步的紫外線曝光就是最重要的光刻技術,而光刻工藝是集成電路製造過程中最直接體現其工藝先進程度的技術,其中光刻技術的解析度是指光刻系統所能分辨和加工的最小線條尺寸,決定了CPU中的電晶體最小特徵尺寸。

ASML NXE-3350B光刻系統尺寸,頂級光刻機精細度高,系統結構非常複雜

根據ITRS《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裡面的相關規定,我們平常說說的16nm、14nm、10nm就是用來描述半導體製程工藝的節點代數,而它應在不同半導體元件上,所描述的對象可能有所不一樣,比方說在DRAM中,可能是描述在DRAM Cell中兩條金屬線間最小允許間距Pitch值的一半長度Half-Pitch半節距長度;而用在CPU上時,可能描述的則是CPU電晶體中最小柵極線寬。

總的來說,××nm製程描述了該工藝代下加工尺度的精確度,但它並非指半導體器件中某一具體結構的特徵尺寸,而是加工精度的尺寸的最小值。

這裡我們主要討論的是關於CPU的製程問題,因為製程對於CPU性能、功耗、發熱來說有著比較重要地位,製程的改變對於CPU性能的影響也是非常之大的。之前我們也講到,14nm通常就是用來描述電晶體的柵極線寬。

Gate Length就是柵極線寬

為什麼要用柵極線寬而不是其他的線寬來表徵工藝節點?

這個主要是涉及到電晶體結構問題,一般來說CPU內部邏輯門電路都是使用MosFET,它有三個電極,柵極(Gate)、源極(Source)、漏極(Drain),其中柵極與源極之間的電壓差可以控制從源極流向漏極的電流大小,因此柵極起到了控制作用。

目前常見的FinFET結構 MosFET(Oxide,氧化層;Body,襯底)

同時諸如電晶體電子遷移率等等特性是完全依賴於摻雜離子以及生產工藝所決定,基本上是不能動,不過其中的電晶體柵極的長寬比還是可以做做文章,電壓一樣的情況下,柵極寬度越小,電子就有可能通過晶體襯底從負極向正極流動,造成漏電,而漏電問題會帶來靜態功耗的上升。

因此柵極線寬作用是非常重要,柵極線寬通常都是考量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的最重要參數,也因此以它作為半導體工藝的節點劃代,這個是傳統意義上工藝製程的規範。

那麼意思是製程越小越好咯?

確實是這樣,你想,線寬越小,那麼單個電晶體的尺寸就越小,那麼做出來的CPU die面積就越小啦,同一塊晶圓就能生產出更多的CPU die,那麼無形中就增加了廠商收入(成片越多)。反過來,你也可以在相同的die面積下集成更多的電晶體,那麼CPU性能也會得到提升(當然這不是絕對的)。

其次由於柵極線寬變小了,那麼工作電壓會相應降低,CPU的功耗也會隨之降低,此外在更先進的工藝下,電晶體截止頻率上會有更好表現,CPU也自然能工作在更高的頻率上。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某某SoC、CPU說,我們採用了更先進的10nm,功耗下降了××%,頻率提升了××%,性能提升了××%。

臺積電的10nm都量產已久,Intel卻還沒出貨,Intel的無敵工藝不行了?

前幾年Intel從22nm進入14nm時代,大家都在說Intel在工藝製程上起碼領先於其他家3-5年以上,但是好景不長,大家發現卻發現Intel 14nm居然打磨了一遍又一遍,從Skylake(14nm)、Kaby Lake(14nm+)、Coffee Lake(14nm++),歷經三代依然在用,據說還會有14nm+++,原本說好的10nm遭遇大量技術問題而難產。

Intel之前公布的工藝線路圖,10nm本該2017年就用上,直到現在還沒有影

反觀對手臺積電、三星在代工路上風生水起,16/14nm節點上追趕上了Intel的進度,令人驚訝的是,臺積電、三星的10nm工藝量產遠遠早於Intel,相關產品(例如高通驍龍835)甚至在市場上已經賣了整整一年,臺積電甚至在今年量產7nm晶片,這又是怎麼回事?

普羅大眾都認為10nm肯定比14nm先進,12nm都比14nm好,就在Intel被消極輿論聲音即將淹沒的時候,Intel點破了納米製程工藝數字背後「奧秘」,因為臺積電、三星的工藝數字都經過不同程度的「美化」,在命名上耍小聰明,也就是「數字」壓制,雖然Intel在「數字」上輸了,但是從工藝各個層面在一些關鍵技術參數上來說,Intel其實更勝一籌。之前的14nm就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nm製程已經開始脫離原先的範疇,大家開始「造假」。

14nm時代,Intel已經踢爆過一次幕後的秘密

Techinsights也做過對比,Intel 14nm確實優於三星的14nm LPE

Intel表示線寬僅僅代表工藝節點,但要衡量這個工藝的好壞,Gate Pitch柵極間距、Fin Pitc鰭片間距、Fin Pitch最小金屬間距、Logic Cell Height邏輯單元高度的參數更具參考意義。同時Intel處理器架構與集成部門主管、高級院士Mark Bohr提出以Transistor Density電晶體密度來衡量半導體工藝水平,並提出了以下公式:

不過計算過程很麻煩,怎麼算就交給專業人士就行,我們只看結果

比如在去年9月,Intel舉辦的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Day上,主動公布出三家10nm工藝相關技術參數指標,我們看到Intel在這些關鍵性技術指標上都是吊打其餘兩家,例如Intel的10nm光刻技術製造出來的鰭片、柵極間隔更小(注意Intel公布的是間隔對比,不是線寬,更有比較意義)。因此在電晶體密度上幾乎是臺積電、三星的兩倍,達到了每平方毫米1億個電晶體,同時保持了邏輯單元高度低的優良傳統,在3D堆疊上更有優勢。

最近Semiwiki報導了三星的10nm、8nm以及7nm工藝電晶體密度情況,其10/8/7nm工藝的電晶體密度分別是是55.10/64.4/101.23 MTr/mm2。可以看到,三星的7nm工藝在電晶體密度上才追勉強上Intel的10nm,誰在玩小把戲,你不會不知道吧?

那工藝的極限在哪裡?

當製程低於20nm時候,由於二氧化矽絕緣層太薄了,只有幾個原子那麼厚,那麼這個時候對於電晶體來說是十分不穩定的,會導致電子隨意穿過壁壘導致漏電,導致晶片功耗增加。不過這個還算是小問題,Intel弄出了高介電常數薄膜和金屬門集成電路,以及耳熟能詳的FinFET鰭式場效電晶體結構,通過增加絕緣層表面積來增加電容值,以此降低漏電流大小的問題。同時為了製造出7nm線寬,行業共識是採用EUV極紫外作為光刻光源,具有曝光次數少、不要進行克服衍射效應產生的光學鄰近修正特點,不過目前依然有大量問題,因此EUV光刻技術尚未完全成熟。

Intel 22nm FinFET結構

當工藝進步到7nm的時候,半導體企業更加不淡定了,因為在矽基半導體上,電晶體的線寬下降到7nm,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發生了,那就著名的量子隧穿效應。

在經典物理中,宏觀粒子的能量小於勢壘高度時,這個粒子是不可能穿過這個勢壘,但是對於微觀粒子,此時具有波粒二象性,神奇的量子效應就出現了,即便是能量低於勢壘高度,仍有一定的概率可以突破勢壘。

這要就造成一個大問題,這個電子到底過去了沒有,監測到沒有,邏輯門該輸出0還是1,答案不知道,那麼CPU就不能正常工作,因此要杜絕這個問題發生。

微觀粒子穿越過一個位勢壘,粒子的能量在穿越前與穿越後維持不變,但量子幅會降低

Intel、臺積電、三星等半導體製造前沿企業均已經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依然有一些措施可以防止量子隧穿效應的出現。對於矽基半導體,Intel是展望的工藝極限是5nm或者3nm;三星的話後續會有8/7/6/5/4nm LPP工藝,並且在4nm會引入Multi Bridge Channel FET結構(簡稱MBCFET,多溝道場效應管),獨特GAAFET(邏輯門環繞場效應電晶體)技術,使用二維納米片晶克服物理擴展以及FinFET架構帶來的局限性。

anandtech總結的全球半導體企業製程路線圖

而媒體上低於3nm工藝的報導都不是基於矽氧化物,而是石墨烯等新型複合半導體材料,而且全都是實驗室技術突破,無法短時間內量產的。但尋找新材料代替矽製作更低製程的電晶體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之一。

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1nm電晶體就是用納米碳管做的

納米製程工藝背後的虛與實

通讀全文,你就知曉目前半導體製程所謂的10nm 、7nm已經偏離最初的範疇,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線寬,16nm「優化」一下可以叫12nm,10nm「優化」還可以叫8nm。作為摩爾定律擁護者的Intel當然是氣不過,多次點評批評三星、臺積電的「數字美化」行為。實際從電晶體密度參數上看,三星的7nm≈Intel 10nm,如此看來Intel的10nm難產也是情有可原,目標定得太高,卻被友商狡猾地換了個名字所取勝,普羅大眾卻因為不懂工藝製程的虛實而相信廠商的一面之詞。Intel的製造工藝技術其實並沒有那麼不堪,仍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相關焦點

  • 真真假假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真真假假,指真假難辨。出自: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2回:「這姓鐵的一個少年人,明明為貪色,卻真真假假,百般哄誘他不動。」近義詞有: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真假難辨。真真假假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真真假假(zhēn zhēn jiǎ jiǎ)成語釋義:指真假難辨成語出處: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2回:「這姓鐵的一個少年人,明明為貪色,卻真真假假,百般哄誘他不動。」近 義 詞:虛虛實實成語用法:可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真假難辨。
  • 旗艦級CPU 酷睿i7-4790京東售價2119元
    Intel 酷睿i7-4790(盒)  Intel 酷睿i7-4790採用22納米工藝製程四核心線程數八線程製作工藝22納米● 四核八線程性能十分強大● 處理器接口改為LGA 1150● 內部集成Intel HD Graphic 4600核芯顯卡● 採用22納米工藝製程
  • 32納米製程技術原理詳解
    32納米製成技術是基於45納米技術的改良版本,總體歸納起來組要有以下三點。1:32納米製程技術的基礎是第二代高k+金屬柵極電晶體。英特爾對第一代高k+金屬柵極電晶體進行了眾多改進。在45納米製程中,高k電介質的等效氧化層厚度為1.0納米。
  • Haswell再戰三年 i7-4770K京東報價2149_Intel 酷睿i7 4770K_CPU...
    酷睿i7-4770K(盒)    Intel 酷睿i7-4770K採用22納米工藝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1150,原生內置四核心,八線程,處理器默認主頻高達3.5GHz,最高睿頻可達3.9GHz產品參數快速一覽表:Intel 酷睿i7 4770K(盒)適用類型臺式機CPU系列酷睿i7 4770K包裝形式盒裝CPU主頻3.5GHz最大睿頻3.9GHz外頻100MHz倍頻39倍插槽類型LGA 1150針腳數目1150pin核心代號Haswell核心數量四核心線程數八線程製作工藝22納米熱設計功耗(TDP)84W一級緩存
  • 晶片納米製程的概念
    晶片納米製程的概念首先了解一下納米的單位:納米(nm),是nanometer的譯名,即為毫微米,是長度的度量單位,國際單位制符號為nm。1納米=10毫米1納米=米比較形象地理解為:1、 假設一根頭髮的直徑是0.05毫米,把它軸向平均剖成5萬根,每根的厚度大約就是1納米。2、 納米和米的關係相當於三個桌球和地球的直徑之比。
  • IBM展示32納米High-K製程 性能比45納米提升35%
    IBM展示32納米High-K製程 性能比45納米提升35%       IBM及其技術聯盟廠商,包括英飛凌(Infineon)、意法半導體(ST)、特許半導體(Charter Semiconductor)、飛思卡爾(Freescale)、三星(Samsung)和東芝(Toshiba)日前宣布,已在IBM位於美國紐約州East Fishkill的300mm晶圓廠,成功展示了32nm High-K金屬柵極製程技術
  • 2020年7納米製程:摩爾定律的終點站
    但是它們只關注物理層面的影響,關注從一個晶片製程到另一個製程的變化。這些技術清楚地知道進入7納米製程的重要意義,它們自然而然假定從物理上看下一代晶片製程技術會碰到不可逾越的問題,從而使得摩爾定律終結。這樣考慮是正確的,過去也的確出現了巨大的挑戰,但晶片產業曾擊退這些挑戰;於是,許多人錯誤地相信產業會再次擊退挑戰。我的看法是,可能會成功,也可能不會,但物理並非唯一的挑戰。
  • 更強CPU:碳納米電晶體性能首次超越矽電晶體-CPU,處理器,碳納米...
    晶片製造商現在面臨一定的困難,它們要用更小的製程製造更快的CPU,正因如此,晶片企業已經開始尋找「矽」的替代品,比如碳納米管,最近,碳納米管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最近,碳納米管內存已經走出實驗室,開始投入生產,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如果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能夠推廣,NRAM內存就可以與碳納米管CPU搭配使用。要校準納米管在圓晶上的位置、保證其純度是一大挑戰,威斯康星大學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研究人員稱,消除金屬雜質是一大關鍵,因為它會破壞碳納米管的半導體性能。
  • 英特爾CPU為什麼還是14納米工藝
    並且在CPU做的風生水起,如今最先進的CPU製造工藝已經達到了7納米。完全超過了英特爾。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似乎像「龜兔賽跑」中的兩個主角。英特爾是——兔子、AMD——是烏龜。雖然,剛開始兔子領先了烏龜,但是烏龜憑著堅持不懈的態度,最後贏了兔子。
  • 追問世界首例「換頭術」的真真假假
    新華網近日約請新聞中據稱將參與「換頭術」的中國醫生——哈爾濱醫科大學手顯微外科中心主任任曉平教授做客《新華訪談》,求證「換頭術」新聞裡的真真假假。求證一:「換頭術」2017年在中國實施嗎?[新華訪談]有媒體報導,首例「換頭術」將在2017年進行,這是真的麼?
  • 三星推出5納米製程的Exynos 2100晶片:CPU快10% GPU快40%
    在經過大量的預告和傳聞之後,三星終於推出了Exynos 2100移動晶片組,這是三星最新的基於5納米製程的旗艦移動處理器,預計將成為三星Galaxy S21在美國以外部分市場的核心。Exynos 2100是Exynos 990的後續產品,它帶來了性能和功耗的同步提升。
  • 不受摩爾定律限制,ASML 開始設計1納米製程曝光設備
    在論壇上,與荷蘭商半導體大廠艾司摩爾(ASML) 合作研發半導體曝光機的比利時半導體研究機構IMEC正式公布了3納米及以下製程的在微縮層面的相關技術細節。根據其所公布的內容來分析,ASML 對於3納米、2納米、1.5納米、1納米,甚至是小於1納米的製程都做了清楚的發展規劃,代表著ASML 基本上已經能開發1納米製程的曝光設備了。
  • 全球半導體製造加速切換至5納米工藝製程 多款5納米晶片產品陸續發布
    全球半導體製造加速切換至5納米工藝製程,多款5納米晶片產品陸續發布。9月16日的蘋果新品發布會中,隨著新一代iPad Air發布,搭載的A14仿生晶片成為蘋果首款使用5納米製程的移動晶片。A14基於ARM Cortex A72架構,由新的六核心CPU、四核心GPU以及16核心神經網絡引擎組成,同時也整合機器學習控制器和第二代ML加速器。在5納米製造工藝下,電晶體數目達到118億。
  • 晶片7納米製程,到底是電晶體間距還是電晶體大小7納米?
    我們經常看到報導上說晶片製程達到了14nm、7nm、5nm,最近中芯國際在沒有ASML的EUV光刻機的情況下,實現了7nm的製程,有很多人對此感到很興奮。同時也有人問,半導體的多少納米製程,到底是指電晶體間距多少納米,還是電晶體的大小是多少納米?
  • 三星電子展示3D晶圓封裝技術 可用於5納米和7納米製程
    【TechWeb】8月14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導,三星電子成功研發3D晶圓封裝技術「X-Cube」,稱這種垂直堆疊的封裝方法,可用於7納米製程,能提高該公司晶圓代工能力。
  • 臺媒:臺積電全部代工蘋果A14處理器 採用5納米製程
    12月30日上午消息,據臺灣地區媒體報導,供應鏈業者指出,蘋果公司下一代處理器A14全部由臺積電代工,採用5納米製程,明年第二季度末開始量產,佔臺積電三分之二的5納米產能。
  • 日本DNP首次成功研發用於5納米製程的高精度EUV
    8月31日消息,根據日媒DNP官網顯示,大日本印刷株式會社利用多電子光束繪製設備,研發了光掩膜(Photo-mask)的生產工藝,不僅可用於當下最先進的 EUV 光刻(Extreme Ultra-Violet :極紫外光刻),還可用於 5 納米(納米:10 億分之一米)工藝。
  • Mentor工具被納入臺積電16納米FinFET製程技術參考流程
    Mentor Graphics公司(納斯達克代碼:MENT)日前宣布它已完成其用於臺積電16納米FinFET製程的數字成套工具。
  • GF宣布將在既有14/12納米FinFET製程節點基礎上,向外擴展應用領域
    但在這四大廠商轉進16/14納米先進位程過程中,又以GF歷經最多波折,但最終,GF尋求向三星取得14納米製程授權,更成功將該節點製程落實在自家晶圓廠。隨後包括超微(AMD)旗下RyzenCPU與PolarisGPU系列產品的成功,均可說是GF旗下晶圓廠14納米製程終於達到良率開出順利,並且改善製程足以提供更明顯改善給超微第二代RyzenCPU。
  • 全球最小的SRAM晶片,未來將可適用於先進的5納米製程技術上
    打開APP 全球最小的SRAM晶片,未來將可適用於先進的5納米製程技術上 李倩 發表於 2018-06-01 1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