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看到報導上說晶片製程達到了14nm、7nm、5nm,最近中芯國際在沒有ASML的EUV光刻機的情況下,實現了7nm的製程,有很多人對此感到很興奮。同時也有人問,半導體的多少納米製程,到底是指電晶體間距多少納米,還是電晶體的大小是多少納米?
IBM提供的微處理器截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從一個電晶體單位的組成說起。
一個電晶體結構大致如下圖所示:
電晶體工作的時候,電流從源極(Source)流入漏極(Drain),中間綠色的那堵牆叫作柵極(Gate),相當於一個閘門,它負責控制源極和漏極之間電流的通斷。而電流通過柵極(Gate)時會損耗,柵極的寬度就決定了損耗的大小。表現在晶片上,就是晶片的發熱和功耗,柵極越窄,晶片的功耗就越小。
柵極的最小寬度(柵長,就是上面右圖Gate的寬度)就是多少nm工藝中的數值了。
經電子顯微放大的晶片表層
在實際晶片製程工藝中,越小的製程工藝,不但對製造工藝和設備有更高的要求,其晶片性能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當寬度逼近20nm的時候,柵極對電流的控制能力就會急劇下降,從而發生「漏電」的問題。
漏電會導致晶片的功耗上升,更會使電路發生錯誤,信號模糊。為了解決信號模糊的問題,晶片又不得不提高核心電壓,使得功耗更大。這對於更小工藝製程來說,是一個矛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臺積電和三星等晶片製造企業,提出了FinFET工藝。這種工藝,簡單來說,就是將晶片內部平面的結構,變成了立體的,把柵極形狀改制,增大接觸面積,減少柵極寬度的同時降低漏電率,而電晶體空間利用率大大增加。
FinFET(鰭式場效應電晶體),是一種新型的電晶體,這種被稱為CMOS的工藝優勢很明顯,很快就被大規模應用於手機晶片上。
然而,在5nm以下的製程晶片中,影響晶片性能的除了漏電問題之外,更大的是量子效應的影響,這時晶片的特性更難控制,科學家們要尋求新工藝才能使晶片更進一步。
業內正在發展的一種新技術叫做環繞式柵極技術(Gate-All-Around),簡稱為GAA橫向電晶體技術(GAAFET)。這項技術的特點是實現了柵極對溝道的四面包裹,源極和漏極不再和基底接觸,而是利用線狀(可以理解為棍狀)或者平板狀、片狀等多個源極和漏極橫向垂直於柵極分布後,實現MOSFET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不過,這種技術還沒有走出實驗室,我國的中科院也在開發類似技術。中科院研發出2納米晶片?大家還是太樂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