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七納米製程,是指電晶體之間的間距是七納米,還是電晶體的尺寸

2020-11-30 騰訊網

晶片的納米製程時,先來了解納米的含義,它就是一個長度單位,相當於0.000000001公分,可能我們對數字前面的0沒有感覺。假如一張紙的厚度是0.1毫米,要將這張紙的厚度切成10萬條線,也就相當於1納米。這個長度並不是電晶體的間距,而是電晶體內部電流從起點流向終點要經過一道閘門,而這個閘門的寬度就是晶片中所說的納米單位。電晶體的閘門是整個電路的開關,控制著電晶體的電流。工作都要靠它來完成。當在斷開的狀態下就是0,連接的時候就是1,而矽中的電荷是分為兩種,在N極時就是負電子在活動,在P極時就是正電子在活動。

電晶體越小也就意味著在單個晶圓體上能塞入更多的電晶體,相同晶圓體面積的情況下,這樣就可以以更小的功耗來容納更複雜的電路系統,也就意味著了電路系統集成度更高,能實現更大的運行速率。隨著尺寸的越來越小,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也就越多,廠商的研發難度也就越高。現在的7nm的製造工藝已經接近物理極限,而臺積電現在已經準備研製5nm製造工藝,真要成功基本算是要突破物理極限了。

隨著半導體工藝的進一步發展到5nm甚至3nm之後,電路中最窄的地方甚至只有十幾個原子的厚度,面臨半導體工藝的極限,量子隧穿效應就會發生,導致漏電流增加。至於摩爾定律還能走多遠,看法並不一致,有預測認為摩爾定律的極限將在2025年左右到來。科研人員不斷用替代材料,矽材料的優勢也在不斷降低!比如全新的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矽烯等等新的材料的使用,讓所謂的摩爾定律,也在被挑戰!

相關焦點

  • 晶片7納米製程,到底是電晶體間距還是電晶體大小7納米?
    我們經常看到報導上說晶片製程達到了14nm、7nm、5nm,最近中芯國際在沒有ASML的EUV光刻機的情況下,實現了7nm的製程,有很多人對此感到很興奮。同時也有人問,半導體的多少納米製程,到底是指電晶體間距多少納米,還是電晶體的大小是多少納米?
  • 所謂7nm工藝製程,是電晶體之間的間距,還是電晶體的尺寸呢?
    談晶片工藝發展路向》)這張圖其實已經很明顯的解釋了,什麼是nm工藝?你可以看到Gate,中文意思是門的意思,在這裡指的是柵極(Source:源極 ,Drain:漏極)。那麼,我們所謂的7nm指的就是柵極的大小,也可以成為柵長,它的距離越短,比如28nm——14nm——7nm,這個尺寸越來越小,那麼我們如果實在同一片矽片,在上面可以放更多的電晶體(所以,7nm工藝是電晶體中的柵極的大小)。為什麼要不斷的縮小工藝製程呢?
  • 晶片納米製程的概念
    晶片納米製程的概念首先了解一下納米的單位:納米(nm),是nanometer的譯名,即為毫微米,是長度的度量單位,國際單位制符號為nm。3、 1納米相當於4倍原子大小。接下來說下晶片。晶片本身是由數以億計的電晶體組成。
  • 32納米製程技術原理詳解
    32納米製成技術是基於45納米技術的改良版本,總體歸納起來組要有以下三點。1:32納米製程技術的基礎是第二代高k+金屬柵極電晶體。英特爾對第一代高k+金屬柵極電晶體進行了眾多改進。在45納米製程中,高k電介質的等效氧化層厚度為1.0納米。
  • 5納米有多牛?宏旺半導體分析5納米、7納米等製程究竟是指什麼?
    高通發布旗下第三代5G基帶晶片驍龍X60,稱該晶片將採用三星5納米工藝進行代工生產。無獨有偶,臺積電也開始量產5納米EUV工藝製程晶片。可能對於關注晶片的人來說,不理解為啥5納米製程如此受關注?今天,宏旺半導體帶大家一文讀懂在晶片生產製造技術環節中,什麼是納米製程,而5納米製程相對來說有什麼進步。 什麼是納米製程?
  • CPU:納米製程背後的真真假假
    納米製程對於CPU、SoC而言到底多重要?又與電晶體、FinFET以及EUV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經常在某手機發布會現場聽到,「××處理器採用了最先進的10nm工藝製造」,那麼究竟這個10nm代表著什麼意思呢?納米製程對於CPU、SoC而言到底多重要?
  • 更強CPU:碳納米電晶體性能首次超越矽電晶體-CPU,處理器,碳納米...
    晶片製造商現在面臨一定的困難,它們要用更小的製程製造更快的CPU,正因如此,晶片企業已經開始尋找「矽」的替代品,比如碳納米管,最近,碳納米管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科學家最近宣布,他們成功開發出碳納米電晶體,其性能大大超越現有的矽電晶體,它所通過的電量比電晶體高了1.9倍。科學家表示,碳納米管電晶體超越矽電晶體,這還是第一次。
  • 1nm電晶體誕生 秒殺當前14nm主流晶片製程
    【TechWeb報導】10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美國勞倫斯伯克力國家實驗室打破物理極限,開發出了全球最小的電晶體僅1nm。這意味著,未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
  • 英特爾展示堆疊式納米片電晶體技術
    英特爾(Intel)在本周的IEEE 國際電子元件大會(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上展示全然不同的排列方式:把一對電晶體堆疊在另一對上面。該方案有效地將一個簡單的CMOS 電路所佔面積減半,這意味著未來IC 集成電路晶片上的電晶體密度可能會增加一倍。
  • 全球最小的SRAM晶片,未來將可適用於先進的5納米製程技術上
    打開APP 全球最小的SRAM晶片,未來將可適用於先進的5納米製程技術上 李倩 發表於 2018-06-01 14:10:02
  • 讓晶片密度再翻翻,摩爾定律再延續!英特爾展示堆疊式納米片電晶體技術
    該方案有效地將一個簡單的CMOS 電路所佔面積減半,這意味著未來IC 集成電路晶片上的電晶體密度可能會增加一倍。 該方案首先使用了被廣泛認可的下一代電晶體結構,該結構有不同的稱呼,包括納米片(Nanosheet)、納米帶(Nanoribbon)、納米線(Nanowire)或環繞式結構(Gate- All-Around, GAA)元件。
  • 臺積電:摩爾定律依然有效,電晶體將能做到 0.1 納米
    據臺灣地區《經濟日報》報導,臺積電研發負責人、技術研究副總經理黃漢森表示,毋庸置疑的,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它沒有死掉、沒有減緩、也沒有帶病,並透露電晶體將能做到0.1納米。
  • 14納米的晶片與7納米的晶片,有什麼差別嗎?
    14納米與7納米是什麼意思?晶片中14納米與7納米,指的是晶片的製程。大家知道晶片是由電晶體組成的,製程越小,那麼在同樣面積的晶片裡,電晶體就越多,相對應的性能就越強了。以華為麒麟980及華為麒麟970為例,麒麟980是7nm工藝的晶片,麒麟970是10nm工藝的晶片。麒麟980為69億個電晶體,麒麟970為55億個電晶體,提升了25.5%左右。在同樣大小的一塊晶片裡,7nm工藝的晶片顯然可以比10nm的工藝搭載更多的東西,更別說是14nm的了,所以現實中越小的製程,技術越先進,相應的性能越高。
  • 3納米、2納米、1納米晶片該如何造?
    業界希望從3nm開始,從當今的finFET電晶體過渡到全能柵極或稱為環繞式柵極FET(GAA)。在2nm甚至更高的製程下,業界正在研究當前和新版本的GAA電晶體。 在這些節點上,晶片製造商可能會需要新設備,例如下一代極紫外線(EUV)光刻技術。新的沉積,蝕刻和檢查/計量技術也在研究中。
  • 臺積電 5 納米吊打英特爾 10 納米?別糾結了,這只是 「數字遊戲」
    可以看到,這個柵極很重要,它起到控制電晶體通電和斷電的重要作用。關鍵來了:這個柵極的寬度,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晶片的製程工藝。它的寬度為 14nm,就表明這個晶片的製程為 14nm,它的寬度為 5nm,那麼這個晶片的製程就是 5nm。
  • 我國突破3納米電晶體!製造高端晶片指日可待,將領先世界多國
    中興華為事件之後,中國對於國產晶片的扶持力度再次加大,中國財政部還專門出臺了一項減稅政策,以扶持集成電路設計和軟體產業的發展,可見國家在發展晶片相關產業上的決心而根據港媒最新的報導看,中科院在近日有了新的突破,據港媒報導稱,中科院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了一種新的電晶體,即在大幅增強晶片性能的同時還能極大地降低同行,現如今市面上最先進的計算機晶片都是使用七納米電晶體製造的。
  • 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問世:14000個碳納米管電晶體,造出16...
    但此前,大多研究人員都發現——製造晶片時,要將納米管這種「挑剔」的材料放到「正確」的位置,操作簡直太難了!不過,最近來自MIT的研究人員和ADI公司的科學家聯手創造了奇蹟——他們成功打造出一個完全由碳納米電晶體構成的16位微處理器,它包含了14000多個碳納米管(CNT)電晶體。史上最大的碳納米管計算機晶片終於問世!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等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
    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並且,仿真實驗的結果表明,用這一方法製造出的碳納米管元件,與基於CMOS(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矽元件性能更為接近。具體詳情,一起來看。新的柵極電介質工藝在進入正題之前,不妨先來了解一下柵極電介質。這是位於柵極(gate)和電晶體溝道區域之間的一層絕緣層。
  • 這就是PC晶片驍龍1000電晶體數量
    高通驍龍1000晶片參數曝光,電晶體數量達到驚人的85億,比蘋果A12和麒麟980多出16億,仍採用臺積電7納米製程,電晶體數量的優勢會帶來更大的潛在計算力。高通1000晶片的面積擴大至20*15mm,功耗為15瓦,主要面向筆記本電腦平臺。
  • 超薄二維半導體研製成功,1納米晶片或成可能
    近年來,隨著電晶體特徵尺寸的縮小,由於短溝道效應等物理規律和製造成本的限制,主流矽基材料與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正發展到10納米工藝節點而難以突破。2019年,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完成了14納米晶片的量產, 並以「N+1」製程衝擊7納米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