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 5 納米吊打英特爾 10 納米?別糾結了,這只是 「數字遊戲」

2020-11-24 IT之家

北京時間 9 月 16 日,蘋果在秋季第一場新品發布會上推出了自家新一代旗艦晶片 A14 Bionic,採用了臺積電的 5nm 製程工藝。

而就在不久之前的 9 月 3 日凌晨,英特爾推出了 11 代移動酷睿處理器,採用的仍然是 10nm 工藝,並且還用了 SuperFin 技術來改善上一代 10nm 的不足。

如果只從製程工藝推進的情況來看,英特爾已經落後臺積電兩代。

回想 2014 年英特爾推出首款 14nm 處理器的時候,臺積電還停留在 20nm。只是大家都沒想到英特爾在 14nm 節點上停留了 5 年,直到 2019 年他們才推出 10nm 的處理器。

在這 5 年時間裡,臺積電後來居上,現在已經在工藝上領先了英特爾,明年他們就要上馬 3nm 了,而英特爾大概率還會在 10nm 上停留。

看到這裡,IT之家小夥伴們可能要問,曾經領先的晶片巨頭英特爾,現在怎麼就幹不過臺積電了?

進而就會引出一些問題,例如:英特爾筆記本處理器上的 x 納米和我們手機上的 x 納米是一回事嗎?這 「x 納米」到底代表什麼意思?

今天IT之家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番。

一、到底什麼是晶片的製程工藝?

倒著推,我們首先要知道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 「x 納米」、「x 納米」到底是什麼。

這個話題講細了,得涉及到半導體電晶體層面了。

還記得IT之家在《中國晶片新篇(二):跨越式進擊,第三代半導體》這篇文章裡和大家講的 「PN 結」嗎?

大家在閱讀下面的內容前,一定先要看上面這篇文章的介紹,因為彼此緊密相連。

「PN 結」是製造電晶體要利用的基本特性,而電晶體和我們說的 「x 納米」緊密相關。

電晶體的種類有很多,具體內容相當複雜。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這裡我們只抽取基本的原理來說明。

在上面這篇文章中我們講到,「PN 結」形成時,我們可以通過外置電壓來控制電流的通斷。

我們以一個 NPN 半導體三極體為例。

它是用兩個 N 型半導體夾住一個 P 型半導體,相當於將兩個 PN 結拼起來,顯然這時候整體是不導電的。

而且,由於這兩個 PN 結的內建電場是相反的,因此無論我們對整體施加正向還是反向的電壓,都只能打通其中一個 PN 結,無法讓整體導電。

那怎樣讓整體導電呢?答案是需要再增加一個電壓。

例如我們在左邊的 PN 結中引入電源,其中左邊的 N 型半導體施加負電壓,P 型半導體施加正電壓。

這時反向的外置電場就會打通左邊的 「PN 結」,讓自由電子從 N 流向 P。

其中有少許電子會沿著電源正極流向負極,然後回到 N,如此循環。

與此同時,在整體上,我們也施加電源,其中左邊的 N 型半導體施加負電壓,右邊的 N 型半導體施加正電壓,

這時候,剛才從 N 到 P 的電子有很大一部分會在電場力作用下跨過 P,來到 N,然後從電源正極流向負極,回到左邊的 N。

這時候,整體就導電了。

上面的介紹可能有些繞,大家可以輔助下面這張動圖來看:

調整第一個電源的電壓,就可以對整體電流起到放大或控制通斷的效果。

這就是電晶體工作的基本原理。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來看看現在常用的 MOSFET(金屬 - 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是怎樣的。

下面是一種 NMOSFET 的橫截面圖示:

它由一塊 P 型半導體做襯底,然後在襯底左右兩邊挖兩個溝,「塞進」N 型半導體,構成了 「NPN」的結構,和我們剛才講的一樣。

左邊的 N 型半導體上有一個電極,我們叫它 「源極(Source)」,右邊的 N 型半導體上也有一個電極,叫做 「漏極(Drain)」,兩者中間還有一個電極,叫 「柵極(Gate)」。

我們的目標是讓電子從源極進入,經過中間的 P 型半導體,從漏極出來

能出來,說明電晶體通電,代表 「1」;

出不來,說明電晶體斷電,代表 「0」。

我們現在在源極加上負電壓,漏極加上正電壓,試圖讓電晶體通電。

但是,通過剛才的說明我們知道,由於 「PN 結」的存在,電子是不能經過 P 型半導體抵達漏極的。也就是沒法通電。

怎麼辦呢?

我們就在中間的柵極上加一個正電壓。

參照剛才那個例子,這時候,電子就能穿過 P 型半導體,來到漏極了,也就是半導體通電了。

關掉柵極上的電壓,就又斷電了。

可以看到,這個柵極很重要,它起到控制電晶體通電和斷電的重要作用。

關鍵來了:這個柵極的寬度,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晶片的製程工藝

它的寬度為 14nm,就表明這個晶片的製程為 14nm,它的寬度為 5nm,那麼這個晶片的製程就是 5nm。

當柵極的寬度越窄,電晶體也就能夠做得越小,電晶體越小,單位面積就能放下更多電晶體,晶片的性能就越強。

可是呢,這個柵極寬度並不能做得無限窄,因為柵極變窄的同時,源極和漏極的距離也在變近,當距離近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彼此漏電的問題。

當柵極寬度小於 20nm 的時候,漏電率就會急劇增加;大約小於 7nm 的時候,就會產生量子隧穿效應,導致電晶體的特性難以控制。

量子隧穿的事我們先不談,先說第一個漏電率的問題,怎麼解決的呢?半導體行業給出的方案是改造電晶體的結構,採用 3D FinFET。

3D FinFET 其實就上把電晶體的源極和漏極從平面的改成立體的,豎了起來,然後柵極做成三面環繞源極和漏極的樣子。

整個結構有點像魚鰭,所以也叫鰭型 MOSFET。

這麼做的好處是在寬度縮小的同時增加了柵極的接觸面積,從而加強對電流的控制。

這個方案在後續不斷改進中一直撐到今天,當然,隨著工藝繼續縮小,科學家也在嘗試新的解決方案,這裡就不提了。

二、英特爾幹不過臺積電和三星?並不是

了解到這裡,相信大家對半導體的製程工藝已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但其實,製程工藝,也就是所謂的柵極線寬,並不是影響晶片性能唯一重要的因素。

電晶體要做小,晶片性能要提高,並不是只要把柵極寬度做窄就夠了。

我們再想想,電晶體是什麼?在數字晶片裡,就是一個個的小開關,控制著 「0」、「1」的信號,這樣的小開關越多,單位時間裡就能做更多次的運算,性能也就越高

所以我們把電晶體做小的目的,就是要在單位面積裡塞進更多的電晶體,換句話說就是提高電晶體的密度。

這也是英特爾和臺積電、三星們的分歧所在。

其實我們一直說 「製程工藝就是柵極的寬度」,這只是一個定義,理論上是這樣而已。

實際上,在節點技術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製程工藝的數字已經和柵極的實際寬度漸漸偏離了,只是這個偏離度比較微小。

說白了,就是柵極實際寬度越來越達不到製程工藝說的那個數字。

例如半導體分析廠商 ChipWorks、Techinsights 以及 Linley Group 都曾對英特爾、臺積電和三星的晶片做過測量分析。

他們發現,這三家企業的晶片實際柵極寬度都達不到製程工藝號稱的數字。

例如英特爾的 14 納米在他們的測量結果中其實為 24 納米,臺積電的 16 納米測得的結果為 33 納米,而三星第一代 14 納米,實際線寬也有 30 納米。

半導體行業諮詢公司 The Linley Group 的創始人 Linley Gwennap 在 2016 年也曾對外表示,節點數字和實際柵極寬度偏差的情況確實存在。

他說,總體而言,三星當時的 14 納米差不多相當於英特爾的 20 納米,稱為 17 納米會更好,而臺積電當年的 16 納米其實也和英特爾的 20 納米差不多。

2019 年,臺積電研發負責人黃漢森也曾坦誠,他說:

現在描述工藝水平的 XXnm 說法已經不科學,因為它與電晶體柵極已經不是絕對相關,製程節點已經變成了一種營銷遊戲,與科技本身的特性沒什麼關係。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呢?臺灣的《天下雜誌》曾經刊文透露過一些原因,這和我們前面說的 3D FinFET 工藝有一定關係。

英特爾最早使用 FinFET 工藝,他們在 22 納米節點的第三代酷睿處理器上使用 FinFET 工藝,而命名也老老實實地叫 「22 納米 FinFET」。

後來三星和臺積電也跟進 FinFET,同樣水平的製程節點,沒想到三星在用上 FinFET 後來了個騷操作,把節點名字改成了 14 納米,來凸顯新工藝的優勢。

臺積電本來打算跟隨英特爾,老老實實命名的,但一看三星改名了,自己也不能吃虧啊,索性折個中,把節點名字改成了 「16 納米」。

於是製程節點 「文字遊戲」的魔盒就這麼被打開了,其實都是為了營銷需要,但效果也很明顯,確實有很多人認為臺積電和三星的製程技術領先了英特爾。

這就讓英特爾很被動了,自己整出了新工藝,最後輸在宣傳上,你說氣不氣?

為這事,英特爾在 2017 年還專門發文,指出半導體工藝在命名上混亂的狀況,暗示競爭對手不誠實。

他們認為,半導體技術的先進性,不僅和柵極寬度有關,像柵極間距、鰭片間距、最小金屬間距等這些參數也不容忽視。

這很好理解,大家想電晶體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結構的器件,要把它做小,光減少柵極寬度是不夠的,得想辦法把整體微縮;

而且那麼多電晶體放在一起,彼此之間的距離肯定也要儘可能壓縮,這樣才能在單位面積裡塞進更多的電晶體……

英特爾列舉的這一串參數,就是在描述這些。

他們還做過對比,同樣都是 「10 納米」,但英特爾的 10 納米在柵極間距、鰭片間距、最小金屬間距這些關鍵參數的表現上都要優於三星和臺積電。

這意味著,在單位面積裡,英特爾的 10 納米工藝能塞進更多的電晶體,電晶體數量越多,性能也就越強

這才是我們把電晶體做小的最終目的。

換句話說,如果晶片尺寸不變,能讓晶片性能變強的,其實就是 「電晶體密度」。

為此,英特爾還專門給出了一個他們認為是衡量半導體工藝水平好方法的公式:

這個公式大家不用了解,畢竟三星和臺積電顯然也並不在意,他們已經在 「數字壓制」的遊戲中嘗到了甜頭,回頭是不可能回頭的。

不過老實說,英特爾這邊也挺不爭氣,後來在 14 納米的節點上打磨了 5 年,切切實實給了臺積電和三星追趕的機會,後者在 7nm、5nm 甚至 3nm 工藝上的積極布局有目共睹,取得的成績也很不錯,特別是臺積電,目前整體工藝水平上已經趕超英特爾,畢竟英特爾的 7nm 還在難產,而臺積電已經推到了 5nm,就算命名有水分,但代際之間的差距終歸明顯

所以,綜上所言,說英特爾已經遠遠落後臺積電、三星,並不準確,因為製程節點的名稱已經不能完全代表半導體公司的水平,英特爾雖然在工藝節點上落後了,但也遠沒有輿論裡的那麼不堪。

但另一方面,當下英特爾著實已經幾乎沒有優勢,壓力也確實在英特爾這邊。臺積電、三星在半導體技術上的進步非常明顯,英特爾萬一在 10 納米上再擠幾年牙膏,那真的就要被競爭對手甩開了。

參考

相關焦點

  • 為何英特爾困於7納米晶片,而臺積電卻能突破
    從這方面來看,英特爾遲遲不能突破7nm工藝似乎在情理之中。不過,同為世界知名的晶片巨頭,臺積電卻能生產出5nm的晶片,並且還公布了3nm以及2nm晶片的試產計劃。這樣看來,摩爾定律依然在生效,因為臺積電的計劃是按照大約兩年的間隔來制定的,而且所謂的物理極限在臺積電面前也不存在。
  • 英特爾被蘋果打臉停止擠牙膏?5nm處理器或交由臺積電代工
    近段時間,網絡上紛紛傳出蘋果公司自研M1處理器跑分吊打英特爾旗下Core i9-10900K處理器的種種評測,雖然也有人質疑不同架構的跑分結果參考價值有限,但仍讓人不得不佩服蘋果公司在處理器方面的超強功力。
  • 英特爾CPU為什麼還是14納米工藝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比喻句,下面進入正題。說到英特爾在CPU上的造詣肯定完勝AMD。因為當時的英特爾在從22納米進入14納米時,選擇的學術密度是2.4倍,雖然由於跨度大,造成了延期,但是人家還是成功了。而此次,英特爾選擇進步到10納米工藝時,步子跨得太大了,或者說太驕傲了。英特爾的目標10納米,對比14納米,學術密度提高了2.7倍,這是前所未有的。相比於上一代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那麼為什麼英特爾這麼自信?主要還是因為對手都還「太弱了」,英特爾壓力小。但是它卻高估了自己的進度,低估了對手崛起的速度。
  • 英特爾怒懟三星臺積電:我比你們領先三年!
    文/ 王雲輝過去幾個月來,三星、臺積電都在不斷宣布10納米甚至7納米製程上的量產進展,與此對應的是,英特爾10納米工藝製程的量產計劃卻一直沒有落地,這讓英特爾一度遭遇外界質疑。但就在9月19日,英特爾終於拋出了王炸。
  • 臺積電3納米今年試產!與5nm、7nm 100% IP 兼容!
    設備供應鏈近日透露,臺積電3 納米新廠規劃在今年7~8 月開廠,相關供應商須在今年中以前備妥機臺、準備進機,供應鏈透露,3 納米於試產階段(2021 下半年)即有約一個月2 萬至3 萬片,量產首年平均月產能約5.5 萬片,到了2023 年以後,將達到10.5 萬片。根據臺積電先前表示,3 納米預計2022 下半年量產,當年產能預估將超過60 萬片12 吋晶圓。
  • 從5納米到3納米,一文讀懂晶圓代工江湖的工藝糾葛
    高通最新發布旗下第三代5G基帶晶片驍龍X60,該晶片將採用三星5納米工藝進行代工生產。這使得三星在與臺積電的代工大戰中,搶下一個重要客戶的訂單,同時也將摩爾定律推進到5納米節點。2020年之初,全球半導體龍頭大廠在先進工藝競爭上的火藥味就已經十分濃重。
  • 7納米EUV工藝並非一家獨大,臺積電也將推出新型工藝
    今年上半年,有外媒報導幾家大型企業已經準備引進最新的7納米EUV工藝技術,而英特爾的7納米EUV工藝技術可能還需要2-3年的沉澱才能跟咱們見面。在之前所報導過的投資者會議上,英特爾公布的工藝路線圖表明2021年就會推出7納米EUV工藝,而關於這個7納米EUV工藝到底是個什麼來頭?先聽好物君好好解釋一番。
  • 臺積電3nm技術意味著什麼?這一長串數字是最好的答案
    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為向蘋果、華為這樣的高科技公司製造先進的晶片。近來,在先進的5nm製造工藝之後,臺積電又有了重大突破。臺積電(TSMC)已確認其3nm生產節點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實現大規模生產。臺積電估計,其3納米節點的密度至少是英特爾最新的10納米節點的兩倍半。
  • 英特爾:Q1將提升10納米伺服器晶片產量
    美國晶片製造商英特爾公司當地時間周一表示,將在第一季度提升10納米製造工藝技術的數據中心晶片產量,今年內10納米製造工藝技術晶片的產量將會超過14納米工藝製造技術晶片,使得新一代晶片製造技術成為該公司今年產量的關鍵組成部分。
  • 蘋果首款5納米移動晶片發布,全球5納米晶片產能爭奪加劇
    記者 | 彭新1全球半導體製造加速切換至5納米工藝製程,多款5納米晶片產品陸續發布。9月16日的蘋果新品發布會中,隨著新一代iPad Air發布,搭載的A14仿生晶片成為蘋果首款使用5納米製程的移動晶片。
  • 7 納米外包,紛紛揣測英特爾的下一步棋
    在今年下半年舉辦的第二季財報會議上,英特爾(Intel)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宣布7納米處理器的發布時程將再延遲,考慮尋找代工業者,委外生產 7 納米晶片。這個訊息令半導體產業譁然,也讓人起疑,這個叱詫半導體數十年的巨鱷究竟怎麼想的?產業紛紛猜測英特爾這原來的晶片製造帝國是否會就此衰落,甚至還有人打趣,英特爾這管「牙膏,是不是快擠不出牙膏了?
  • 英特爾將宣布委外大單,臺積電、三星也難為!
    對臺積電而言,英特爾早已是客戶,未來訂單雖擴及更先進的晶片,毛利更高,但訂單規模與合作默契難以掌握,讓英特爾插隊優先取得產能,更對非蘋客戶難以交待。 英特爾2019年對外宣布7納米量產較原定計畫延巖一年,執行長Bob Swan更直言已考慮委外代工模式,以利自家晶片生產,正當外界不斷揣測英特爾委外代工方向,Bob Swan日前表示2021年初會決定7納米晶片是否委外生產,評估原則將以自身與代工廠技術優劣狀況為主。
  • 三星5納米Exynos 2100晶片發布 臺積電2020年Q4業績和利潤高於預期
    打開APP 三星5納米Exynos 2100晶片發布 臺積電2020年Q4業績和利潤高於預期 章鷹 發表於 2021-01-14 09:35:33
  • 全球半導體製造加速切換至5納米工藝製程 多款5納米晶片產品陸續發布
    全球半導體製造加速切換至5納米工藝製程,多款5納米晶片產品陸續發布。AI性能方面,A14在加速器搭配下讓機器學習效率提升高達10倍,也會讓未來所有用到機器學習的大量應用大幅加速。由於本次發布會上並未發布新款iPhone,市場試圖從中尋找有關新款iPhone線索。
  • 臺積電7納米、5納米訂單已經排到2021年下半年?
    臺積電7納米、5納米先進工藝訂單已經排到2021年下半年?】臺積電受到5G手機驅動,蘋果、高通、英偉達和聯發科等廠商紛紛追加了7納米、5納米晶片的備貨量。此外,其它工藝的訂單也在增加。據說,臺積電的部分訂單已經排到2021年下半年。雖然沒具體說明是7納米、5納米工藝,但根據目前華為尚未獲得5G晶片許可以及多家手機廠商追加訂單看,7和5納米晶片應該比較緊張。
  • 臺積電擬「風險生產」3納米晶片 2022年下半年量產
    1月16日,蘋果晶片代工廠商臺積電高管證實,該公司將按計劃在2021年開始危險生產3納米Apple Silicon晶片,並在2022年下半年全面量產。早在2020年7月份就有報導稱,臺積電接近敲定其3納米晶片生產工藝,現在該公司有望在2021年開始所謂的「風險生產」。
  • 10納米製程量產一再延遲 技術與製造事業群一分為三
    10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Apple Insider報導,在英特爾旗下技術與製造事業群的負責人退休後,英特爾準備將該集團分拆成三個部門。英特爾實驗室主管Mike Mayberry將領導技術開發部門,製造和運營部門將由安?凱萊赫(Ann Kelleher)領導,凱萊赫目前與艾哈邁德共同管理技術與製造事業群,而供應鏈部門將由蘭迪爾?塔庫爾(Randhir Thakur)領導。分拆後的三個部門都隸屬於Venkata Murthy Renduchintala之下。
  • Marvell 攜手臺積電打造業界最先進的 5 納米技術數據基礎設施產品...
    通過此次合作,Marvell 和臺積電將能夠促進支持數據基礎設施的關鍵技術的創新,提供未來數字經濟所需的存儲、帶寬、速度和智能,同時為客戶帶來顯著的能效提升。 Marvell 全新的 5 納米產品組合是與臺積電合作打造的,其採用臺積電已經量產的最先進的製程工藝技術,將為基礎設施市場帶來前沿晶片技術創新。
  • 5納米蝕刻機!一項讓臺積電都自愧不如的技術,這下穩了
    美國利用晶片以及系統上的優勢壟斷了整個市場,這讓華為一度陷入了一種沒有晶片可以使用的地步。  5納米蝕刻機出現  就在美國以為所有的利益都手到擒來的時候,一項讓臺積電都自愧不如的技術出現了,這項技術就是5納米蝕刻機。晶片製造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其中包括設計生存流片等等很多過程,而對於晶片製造的整個過程來講,最為關鍵的設備就是光刻機了。
  • 未來會不會有3納米1納米的晶片啊?那1納米之後是什麼?
    未來會不會有3納米1納米的晶片啊?那1納米之後是什麼?既然要談晶片的未來,自然要看看晶片的現在。晶片製程玩家三足鼎立:英特爾、三星、臺積電。大陸的中芯國際等還在追趕狀態,不管是技術還是市場份額都還不足以抗衡三星、英特爾和臺積電,但希望未來可以實現超越。目前,最先進的晶片製程工藝是臺積電的7nm EUV,蘋果的A13處理器、華為的麒麟990 5G處理器、高通驍龍865處理器都採用了臺積電的額7nm EUV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