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納米外包,紛紛揣測英特爾的下一步棋

2020-12-04 海口威廉哥

在今年下半年舉辦的第二季財報會議上,英特爾(Intel)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宣布7納米處理器的發布時程將再延遲,考慮尋找代工業者,委外生產 7 納米晶片。

這個訊息令半導體產業譁然,也讓人起疑,這個叱詫半導體數十年的巨鱷究竟怎麼想的?產業紛紛猜測英特爾這原來的晶片製造帝國是否會就此衰落,甚至還有人打趣,英特爾這管「牙膏,是不是快擠不出牙膏了?那麼到底英特爾是真的已江郎才盡,還是另有戰略盤算?

▲ 財報會議隔天,英特爾股價即明顯下跌,至今約落在 45-50 美元之間(Source:那斯達克指數)

首次策略轉型,內存轉成處理器

英特爾在創立初期是以內存為主,當時英特爾半導體製造能力可說相當突出,加上 70 年代因為擴廠與升級製程的關係,能夠主導多種內存的生產,業務開始大幅成長。到了 80 年代,英特爾的主要業務雖然還是在內存晶片(DRAM)上,不過,隨著日本半導體公司紛紛加入內存市場,英特爾面臨更多競爭對手,利潤也因而受到影響。

也因此,時任英特爾營運長的 Andy Grove,便決定中斷發展 DRAM 方面的產品,改而發展集成電路方面的應用。這項決定是英特爾經歷的第一個策略轉型點;使得英特爾公司脫離了競爭激烈的低利潤商品業務,朝向高度差異化的專有產品邁進,發展高利潤的業務。

特別是在 1985 年推出 x86系列的 80386 處理器後,將電腦從 16 比特時代帶入了 32 比特時代;而 80386 的強大運算能力也使電腦的應用領域得到極大的擴充,像是商業辦公、科學計算、工程設計、多媒體處理等應用得以迅速發展。

▲ 80386 成為英特爾攀登處理器霸主的關鍵(Source:Konstantin Lanzet (with permission),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80386 也成為英特爾登上處理器霸主的分水嶺;而之後推出的 80486 處理器,更與微軟作業系統合作,急速拓展了個人電腦市場。隨著 80386 推出後,英特爾在 1985-1995 這十年之間出現了空前成長,1995 年英特爾已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半導體企業,掌握超過 90% 的 CPU 市場。從內存轉型成處理器製造,是英特爾第一次面臨的戰略拐點,而英特爾也成功把握。

錯失行動設備良機被臺積電迎頭趕上

在電腦處理器市場締造龐大帝國後,英特爾很快的面臨了第二個戰略拐點,也就是行動設備。然而,可惜的是,英特爾並沒有把握住此次機會,使得臺積電迎頭趕上,最後彎道超車,英特爾也因此在製程上顯現頹勢。

蘋果於 2007 年推出的 iPhone,原先是找上英特爾為其生產和設計當中所需的晶片。由於英特爾 x86 CPU 的功耗較高,因此蘋果希望英特爾能專門為 iPhone 生產基於 Arm 架構的晶片;而英特爾當時具有基於 Arm 的 Atom 處理器,當然有能力為蘋果設計和製造晶片。

▲ 錯估第一代 iPhone(右)帶來的行動商機,讓英特爾被臺積電彎道超車

然而,英特爾高層認為,與其簡單地為 iPhone 生產 Arm 晶片,不如透過自身的製造和設計能力,打造性能更高的 x86 晶片以維持獲利率或是獲取更高利潤。簡單來說,英特爾不願冒險割捨在電腦產業上創建的優勢,分出資源投入行動晶片的研發與製造,甚至擔心這些低價位的產品,可能影響主力業務;也因此,英特爾拒絕了蘋果。

英特爾沒有贏得蘋果 iPhone 的合約,也讓臺積電有了迎頭趕上的機會。眾所皆知,蘋果的訂單一開始給來三星後來就轉給了臺積電,臺積電因而成為蘋果和其他 Android 手機晶片的首選製造商。這也讓臺積電能以更快的速度加速製程發展,並擴大製造規模,最終超越了英特爾。結果是,行動時代的領導地位已經從英特爾和微軟轉移到 Arm 和臺積電。

IDM 模式帶來輝煌,卻也帶來瓶頸

第二季財報會議上,英特爾執行長 Bob Swan 發布 7 納米晶片良品率比較低,故英特爾第一批次 7 納米 CPU 晶片將延遲 6-12 個月,至 2022 年年底,甚至更晚的時間推出市場;Swan 並聲稱在必要的時候,或許會找晶圓代工廠生產製造晶片。

然而,找晶圓代工廠生產製造晶片,真的意味著英特爾在先進位程已是窮途末?還是這又到了另一個戰略拐點的選擇時刻?

其實,英特爾和臺積電分別是晶片製造上兩種典型的模式,英特爾從過往就是採用垂直集成製造(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IDM),也就是一條龍包辦,從晶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最後銷售都是由英特爾親自操刀。而臺積電則是純晶圓代工廠,簡單來說便是專為客戶製造晶片,而不設計晶片。

▲ 英特爾透過 IDM 模式打造龐大晶片帝國

英特爾堅信同時兼顧設計和製造,能更促進兩方面的性能,因此從過往到現在一直堅持 IDM 模式。的確,在過去數十年來,英特爾憑藉此一模式,一手包辦晶片研發、設計、製造等各個環節,一路「披荊斬棘,開創晶片帝國。

然而,隨著臺積電為代表的晶圓代工趨勢崛起,才讓不少廠商轉變模式,只專注於晶片設計、銷售環節,不負責晶片的生產製造,加上晶片應用領域越來越廣、對晶片性能要求愈來愈高,晶片迭代的速度也愈來愈快,以往可能是兩年才推出一個新款晶片,現在可能一年甚至半年就要有新品推出。

英特爾目前財報仍然表現穩定,且市場大部分的電腦處理器、伺服器仍是採用英特爾的晶片,但隨著蘋果 Mac 轉為 Arm 架構處理器,加上 AMD、賽靈思、NVIDIA 等競爭對手紛紛在伺服器市場攻城掠地,同時 Google、亞馬遜等大型數據中心也開始將目光轉移至 Arm 架構伺服器上,英特爾面臨的競爭越來越多。關鍵是,這些企業的產品幾乎都交由臺積電製造。

▲ 英特爾 Q3 財報仍優於預期(Source:英特爾)

所以,IDM 模式是否真的能為英特爾再創輝煌,亦或是成為負擔,便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條龍的生產模式,當掌握越長的流程時,只要其中一個節點遇上阻礙,整個流程都會因此停滯。英特爾長期以來習慣一手抓製程、一手抓設計,照自己的步調發展產品,但現在應用、產品愈來愈廣,在多頭馬車並行的情況下,英特爾一把抓的晶片製造策略,同時要兼顧產量、良率、速度等,難免會有點力不從心。

而這,或許也是 Swan 發布可能會找代工廠製造晶片的背後因素。換言之,英特爾現在正面臨著是否要堅守 IDM 策略轉型選擇;這對英特爾來說,未然不是件壞事,也並非意味著英特爾真的走上絕路。

英特爾新竹辦公室總經理謝承儒便在 9 月舉辦的架構日活動上指出,英特爾對晶圓製造的角度思考是更全面的,當別人有著比英特爾更好的技術時,也會考慮是否會委由他人製造,而這不僅關乎成本,也和產品上市速度相關。

英特爾臺灣分公司發言人鄭智成也舉例,當市場所有獨立 GPU 都由晶圓代工廠製作的時候,英特爾沒道理還要自行製造。選擇外包就是個能讓產品加快上市時程的考量,至於外包產品是採用先進位程或成熟製程,英特爾都不會設限,只要能協助產品性能和表現達到最佳化,都會考慮。

Swan 也在 2020 年第三季財報中強調,過去英特爾確實從 IDM 的製造模式中受益匪淺,獲得了龐大的經濟規模,未來英特爾會更廣泛的參與合作夥伴的生態系統建設,並保留 IDM 的些許優勢,像是進度、供應和績效等。同時,英特爾也會繼續投資先進位程發展,為之後的產品創造更大的差異化;預計在 2022 年會推出另一個強大的產品陣容,且對 2023 年的 7 納米產品(自行製造或委外代工)仍具有信心。

▲ 英特爾執行長 Bob Swan 強調仍會持續投資先進位程(Source:英特爾)

綜上所述,就目前看來,英特爾雖在製程技術上落後臺積電,但發布晶片可能委外製造的消息,似乎並非意味著英特爾已窮途末路,或是決定要放棄先進位程;而是面臨繼續進行 IDM 模式,還是順應晶圓代工已成市場趨勢,找到新獲利模式的轉型選擇。只不過這一次,英特爾會如何決定及後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相關焦點

  • 英特爾7納米晶片發布時間推遲到2022年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魔王、小舟英特爾推遲 7 納米晶片上市時間,意料之中?在今年 4 月舉辦的 2020 英特爾中國年度戰略分享會上,英特爾宣布其晶片工藝提升速度已經全面恢復,「2020 年 10 納米製程全面鋪開,2021 年進入 7 納米時代」。
  • 為何英特爾困於7納米晶片,而臺積電卻能突破
    但是在2020年9月3日,英特爾發布了第11代酷睿處理器,或許能夠改善這種情況。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之前據國內外消息稱,英特爾將會推遲7nm晶片的發布,原因是工藝水平達不到標準。為何英特爾困於7納米晶片,而臺積電卻能突破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是臺積電能成為全球第一大晶片代工廠的主要原因!為何臺積電能突破極限?在弄明白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物理極限只是當時人們技術水平不夠所產生的理論極限。舉個例子來說,幾十年前的人能想像到現在的技術會這麼發達嗎?
  • 英特爾:Q1將提升10納米伺服器晶片產量
    美國晶片製造商英特爾公司當地時間周一表示,將在第一季度提升10納米製造工藝技術的數據中心晶片產量,今年內10納米製造工藝技術晶片的產量將會超過14納米工藝製造技術晶片,使得新一代晶片製造技術成為該公司今年產量的關鍵組成部分。
  • 英特爾被蘋果打臉停止擠牙膏?5nm處理器或交由臺積電代工
    近段時間,網絡上紛紛傳出蘋果公司自研M1處理器跑分吊打英特爾旗下Core i9-10900K處理器的種種評測,雖然也有人質疑不同架構的跑分結果參考價值有限,但仍讓人不得不佩服蘋果公司在處理器方面的超強功力。
  • 英特爾10納米伺服器晶片將出貨 已經推遲了3年多
    1月12日 消息:推遲三年多的英特爾10納米伺服器晶片終於要出貨了!英特爾公司周一表示,其代號為Ice Lake的第三代至強可拓展處理器正在10納米生產線上經歷「產能爬坡」,預計將在第一季度大批量出貨。
  • 英特爾展示堆疊式納米片電晶體技術
    該方案首先使用了被廣泛認可的下一代電晶體結構,該結構有不同的稱呼,包括納米片(Nanosheet)、納米帶(Nanoribbon)、納米線(Nanowire)或環繞式結構(Gate- All-Around, GAA)元件。和當前電晶體主要部分是由垂直矽鰭片組成之常見做法不同的是,英特爾納米片的通道區是由多個相互堆疊之水平納米級薄片組成。
  • 英特爾晶片外包臺積電:前僱員揭秘50年老廠如何走上「擠牙膏」路
    最近,英特爾決定將晶片製造外包,由於其未來 CPU 將採用的 7nm 晶片,技術進度較目標落後約 12 個月。對此,很多人表示意料之中。彭博社評論稱,此舉預示著一個由英特爾公司和美國主導世界半導體行業的時代的終結。
  • 英特爾CPU為什麼還是14納米工藝
    所以,後來的AMD崛起,打破了英特爾的「壟斷地位」。並且在CPU做的風生水起,如今最先進的CPU製造工藝已經達到了7納米。完全超過了英特爾。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似乎像「龜兔賽跑」中的兩個主角。英特爾是——兔子、AMD——是烏龜。
  • 英特爾任命新任CEO 1月21日公布7納米製程技術重大進展
    在加入EMC易安信之前,他在英特爾工作了30年,成為首任首席技術官,並推動了USB和Wi-Fi等關鍵行業技術的開發。他是80486處理器原型的架構師,領導了14種不同微處理器的開發項目,並在酷睿和至強產品系列的成功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在致英特爾員工的一封信中表示,重返英特爾擔任執行長,我十分激動同時心懷謙卑。
  • 英特爾將宣布委外大單,臺積電、三星也難為!
    事實上,由英特爾先前所釋出的製程與平臺藍圖來看,除先行確立委外已是既定決策外,另則是按產品所需,不只臺積電,三星、格芯(GlobalFoundries)及聯電都可能是代工夥伴。 半導體業者表示,英特爾自製或委外,以及誰承接訂單都各有利弊,其實晶圓代工廠對於英特爾訂單是又愛又怕。
  • 臺積電 5 納米吊打英特爾 10 納米?別糾結了,這只是 「數字遊戲」
    與此同時,在整體上,我們也施加電源,其中左邊的 N 型半導體施加負電壓,右邊的 N 型半導體施加正電壓,這時候,剛才從 N 到 P 的電子有很大一部分會在電場力作用下跨過 P,來到 N,然後從電源正極流向負極,回到左邊的 N。這時候,整體就導電了。
  • 2020年7納米製程:摩爾定律的終點站
    克羅韋爾在接受採訪時進一步表示:「對於英特爾等企業來說,晶片業務相當昂貴,這些企業要巨額資金開發下一代晶片技術。」到底有多貴呢?Globalfoundries最近在紐約北部建設的工廠花了60億美元;2014年晚期新的研發設施也將完工,將它加進去總計要80億美元。
  • 英特爾展示堆疊式納米片電晶體技術
    該方案首先使用了被廣泛認可的下一代電晶體結構,該結構有不同的稱呼,包括納米片(Nanosheet)、納米帶(Nanoribbon)、納米線(Nanowire)或環繞式結構(Gate- All-Around, GAA)元件。和當前電晶體主要部分是由垂直矽鰭片組成之常見做法不同的是,英特爾納米片的通道區是由多個相互堆疊之水平納米級薄片組成。
  • 英特爾技術專家為您解答一切45納米技術端倪
    全新45納米技術及產品是英特爾用實力和創新去超越自我超越未來的一次革新,摩爾定律的巨大威力將繼續指引多核時代晶片產業的發展方向,在新材料新技術的推動下,為用戶提供更多具有低能耗高性能的產品平臺。長城將用最新的產品滿足用戶日益多樣化的應用需求,同英特爾一起用持續不斷的創新繼續推動行業發展。
  • 英特爾現任CEO將於2月15日卸任,由VMware CEO接棒
    消息發布後,英特爾盤前股價最高漲14%,開盤後維持逾8%的漲幅,至2020年7月23日以來的近六個月高位。威睿跌超7%,至2020年11月3日以來的兩個多月新低。 英特爾在官方聲明中稱,CEO換帥與2020年的業績表現無關,預計即將於1月21日發布的2020年四季報營收和每股收益EPS都將超越公司此前指引。
  • 英特爾怒懟三星臺積電:我比你們領先三年!
    文/ 王雲輝過去幾個月來,三星、臺積電都在不斷宣布10納米甚至7納米製程上的量產進展,與此對應的是,英特爾10納米工藝製程的量產計劃卻一直沒有落地,這讓英特爾一度遭遇外界質疑。但就在9月19日,英特爾終於拋出了王炸。
  • 10納米製程量產一再延遲 技術與製造事業群一分為三
    10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Apple Insider報導,在英特爾旗下技術與製造事業群的負責人退休後,英特爾準備將該集團分拆成三個部門。英特爾實驗室主管Mike Mayberry將領導技術開發部門,製造和運營部門將由安?凱萊赫(Ann Kelleher)領導,凱萊赫目前與艾哈邁德共同管理技術與製造事業群,而供應鏈部門將由蘭迪爾?塔庫爾(Randhir Thakur)領導。分拆後的三個部門都隸屬於Venkata Murthy Renduchintala之下。
  • 全球晶片業大變局:臺積電的野望和英特爾的潰敗-虎嗅網
    進軍移動市場失敗,銷售增長停滯、研發投入比不上競爭對手...英特爾戰略上失誤的惡果慢慢顯現,也最終導致了工藝製程停滯不前。在臺積電兩年前研發出7nm的那一刻,未來勝利的天平已經在向臺積電傾斜。而就在前幾天,英特爾也因技術瓶頸向這家公司下了18萬片6nm晶片訂單。臺積電多年來一直仰視英特爾的技術領導地位。因此臺積電內部曾有一個長期存在的信條,即該公司「永遠不要低估英特爾」。但目前,這種領先地位正在發生逆轉。
  • 英特爾用事實告訴你:不會
    Stacy Smith表示:「儘管從22納米、14納米、10納米製程技術可能中間的時間更長,但是比如說14納米和10納米的電晶體密度都超過了以往的製程技術。」Stacy Smith指出儘管友商搶先一步提出了「10納米」,但是電晶體密度只相當於英特爾14納米支撐電晶體密度。可以說,英特爾在14納米製程工藝技術方面領先對手3年。
  • 英特爾提出電晶體密度翻倍新工藝
    芯東西(公眾號:aichip001)編譯 | 子佩編輯 |Panken芯東西12月30日消息,英特爾在本周的IEEE國際電子設備會議上展示了一項新的研究,或為續命摩爾定律提供下一步可行方向。▲堆疊的NMOS和PMOS電晶體(圖源:英特爾)有了堆疊電晶體這一巧思,英特爾使用了被稱為下一代電晶體結構的納米片電晶體技術。不同於以往電晶體主要由垂直矽鰭片構成,納米片(nanosheet)的溝道區由多層、水平的、納米級薄的片層堆疊而成。▲CMOS器件由平面發展至FinFET、納米薄片,進一步縮小電路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