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曾經是PC行業的「龍頭老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上世紀的PC行業,只有英特爾一家可以造出CPU。不過,愛好和平的人民,一定會打敗「壟斷主義」的。
所以,後來的AMD崛起,打破了英特爾的「壟斷地位」。並且在CPU做的風生水起,如今最先進的CPU製造工藝已經達到了7納米。完全超過了英特爾。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似乎像「龜兔賽跑」中的兩個主角。英特爾是——兔子、AMD——是烏龜。雖然,剛開始兔子領先了烏龜,但是烏龜憑著堅持不懈的態度,最後贏了兔子。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比喻句,下面進入正題。
說到英特爾在CPU上的造詣肯定完勝AMD。因為當時的英特爾在從22納米進入14納米時,選擇的學術密度是2.4倍,雖然由於跨度大,造成了延期,但是人家還是成功了。
而此次,英特爾選擇進步到10納米工藝時,步子跨得太大了,或者說太驕傲了。英特爾的目標10納米,對比14納米,學術密度提高了2.7倍,這是前所未有的。相比於上一代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那麼為什麼英特爾這麼自信?主要還是因為對手都還「太弱了」,英特爾壓力小。但是它卻高估了自己的進度,低估了對手崛起的速度。
隨著臺積電的崛起,與智能行動裝置的迅速發展,讓英特爾「措手不及」。不同於英特爾的先進位程,只給自家的CPU用。另外臺積電只是代工廠,良品率以及漏電率能在極大量的代工過程中,不斷的改進,再加上有晶片公司一起分攤成本,並且選擇穩紮穩打的路線,每次晶片製程的跨越都選擇的比較小。
相反的是英特爾的代工量比不上臺積電,技術改進難度相比於臺積電要偏大,而且成本分攤難度也高,再加上目前主流的PC,CPU變成了以多核心為主,多核心與追求先進位程技術,起了很大的衝突,導致10納米工藝,遲遲不能完善。
所以,對於英特爾目前的狀況,只能說是「太膨脹了」,一點都不「低調」。
用我們的古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誰是天生的王者。這下有英特爾好受的了。不過,說句實話,雖然英特爾的CPU還是14納米的,但是用起來還是非常可以的。
最後,還是希望英特爾早日在CPU的製程工藝上早日實現突破,為我們消費者帶來更多實惠。
對於,這個問題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下方留言。
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數碼愛好者,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數碼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