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二維半導體研製成功,1納米晶片或成可能

2021-01-12 電氣新科技

近年來,隨著電晶體特徵尺寸的縮小,由於短溝道效應等物理規律和製造成本的限制,主流矽基材料與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正發展到10納米工藝節點而難以突破。2019年,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完成了14納米晶片的量產, 並以「N+1」製程衝擊7納米工藝。

從電晶體誕生之初,人類就千方百計地想將其縮到最小,目前全球最頂尖的7納米工藝已經接近物理極限。一旦低於5納米,電晶體中電子的行為將受制於量子不確定性,很容易產生隧穿效應,電晶體變得不再可靠,晶片製造面臨巨大挑戰。

各國科學家積極探索各種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二維材料是這些新興研究領域中的佼佼者。二維材料是指電子僅可在兩個維度的非納米尺度(1~100nm)上自由運動(平面運動)的材料。例如,目前備受矚目的「石墨烯」就是一種典型的二維材料,此外還有六方氮化硼(hBN)、二硫化鉬、黑磷等。

根據摩爾定律表述,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二維半導體層狀材料為摩爾定律在集成電路的繼續發展提供了巨大潛力,而二維半導體的一個關鍵挑戰,是避免從相鄰的電介質形成電荷散射和陷阱位點。其中,六方氮化硼的絕緣範德華層提供了出色的界面電介質,可有效地減少電荷的散射。

研究表明,在熔融金表面或塊狀銅箔上可以生長出單晶hBN膜。然而,由於熔融金的高成本,交叉汙染以及過程控制和可擴展性的潛在問題,導致其並不被工業界所青睞。銅箔可能適用於卷對卷工藝,但不太可能與晶圓上的先進微電子工藝兼容。因此,尋求一種可靠的在晶圓上直接生長單晶hBN膜的方法將有助於二維材料在工業中的廣泛應用。

近日,臺積電、臺灣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出了一種全球最薄、厚度只有0.7納米的基於氮化硼(BN)的超薄二維半導體絕緣材料,可望藉此進一步開發出2納米甚至1納米製程的晶片,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圖1 研究團隊

此前,在Cu(111)金屬上生長hBN單層的嘗試未能實現單向性,當這些層合併成膜時會產生不理想的晶界。理論上,學者們也普遍認為在諸如Cu(111)這樣的高對稱性表面上生長單晶hBN是不可能的。儘管如此,臺積電及臺灣交通大學的研究者們在兩英寸c-plane藍寶石晶圓上的Cu(111)薄膜上實現了單晶hBN單層的外延生長。

他們在製備晶圓的單晶Cu(111)薄膜過程中,發現在高溫(1040~1070 ℃)下,在氫氣的存在下進行後退火是去除孿晶的關鍵;而對於單晶hBN的生長,則存在著最佳的Cu厚度(約500納米)。他們認為,實現單取向hBN三角形薄片的生長是獲得晶圓級單晶hBN的重要步驟,因此他們在熱壁化學氣相沉積(CVD)爐中將氨硼烷前體流到1英寸單晶Cu(111)薄膜/藍寶石上來進行hBN單層的生長,而消除Cu(111)中的孿晶晶粒將確保在其上生長出單晶hBN。

圖2 將氮化硼轉移至矽晶圓
圖3 hBN轉移過程

同時,他們採用更高的溫度(通常為1050 ℃)來確保高質量的單晶hBN生長。接下來,通過進一步的模擬及實驗結果表明,Cu(111)表面具有臺階邊緣是實現單晶hBN生長的關鍵。這表明通過hBN側向對接Cu(111)步驟可增強外延生長,從而確保hBN單層的單向性。所獲得的單晶hBN以底柵配置作為二硫化鉬和二氧化鉿之間的界面層併入,提高了電晶體的電性能。

成功地在1英寸Cu(111)薄膜上生長單晶hBN之後,該團隊進一步將生產規模擴大到了兩英寸c-plane藍寶石晶圓上。鑑於完全生長的hBN層與Cu(111)之間的相互作用僅限於弱範德華力,因此可以藉助電化學過程進行聚合物輔助轉移來實現晶圓級hBN的分離。

該團隊表示,與使用厚銅箔或其他金屬相比,單晶晶圓級hBN在Cu(111)薄膜上的生長具有可擴展性,並且更具成本效益,對未來晶片製程的縮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微電子行業而言亦可能是一種首選方法。同時,晶圓級單晶hBN的可用性將刺激並實現未來二維電子學的進一步研究和開發。

相關焦點

  • 超薄二維半導體讓1nm晶片或成可能 臺積電與三星的3nm製程爭奪激烈
    超薄二維半導體讓1nm晶片或成可能 臺積電與三星的3nm製程爭奪激烈 2020-04-03 14: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ture深度:1納米晶片將成可能,臺積電研製世界最薄二維半導體材料...
    近日,臺積電聯手臺灣交通大學成功研製出了一種全球最薄、厚度只有0.7納米的基於氮化硼的超薄二維半導體絕緣材料,可望藉此進一步開發出2納米甚至1納米製程的晶片,該成果發表在最近的《自然》期刊上。氮化硼(BN)並非全新材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本身不僅具有良好的散熱效果,更是一種出色的絕緣體。
  • 1nm晶片或成為現實!
    ,這預示著1nm晶片或將成為現實,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圖片來自網絡眾所周知,目前能夠做到量產的移動處理器最小為5nm,當然3nm技術也是已經在推進了,但是1nm技術一直是個難題,甚至說1nm是極限,但是這回臺積電的研發表面,很有可能能夠突破1nm,使1nm晶片計劃正式開始。
  • 中國研發出新型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對研製2nm晶片有著重要作用
    中國研發出新型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對研製2nm晶片有著重要作用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我在晶片這個領域研製出來的晶片性能與其他發達國家研製出來的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人也在說中國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發出好消息
  • 中國研發出新型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對研製2nm晶片有著重要作用
    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我在晶片這個領域研製出來的晶片性能與其他發達國家研製出來的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人也在說中國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發出好消息,說我國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已經在某一個級別的晶片上取得了突破,但是這些突破的信息永遠都只是活躍了幾天,後面就沒有了音訊。
  • 中國領先歐美研製出2納米晶片!可惜卻無法實現量產
    由於晶片研發起步較晚,晶片一直是我們半導體發展一塊芯病。為此我們每年花費幾千億美金用於晶片進口上。讓人們為之振奮不已,要知道現在發達國家正在為5納米晶片研發而一籌莫展。所以這次研發成功對我們的意義十分巨大。具有跨代意義。據悉,此次被研發出的2nm晶片名為「垂直納米環珊電晶體」,這種晶片由三種物質構成,所以又叫做矽-石墨烯-鍺基片。眾所周知,傳統的晶片都是由矽材料製成的,實現了彎道超車!
  • 讓我們來看看全世界都在研究的晶片——納米DNA晶片!
    人工智慧電腦是以生物晶片為基礎的。生物晶片有多種,血紅蛋白集成電路就是新型的生物晶片之一。美國生物化學家詹姆士.麥克阿瑟,首先構想把生物技術與電子技術結合起來。他根據電腦的一進位工作原理,發現血紅蛋白也具有類似」開「和「關「的雙穩態特性。當改變血紅蛋白攜帶的電荷時,它會出現上述兩種變化,這就有可能利用生新的血紅蛋白構成像矽電子電路那樣的邏種電路。
  • 這個1納米黑科技晶片 是在給摩爾定律判死刑嗎?
    但隨著晶片技術的發展,摩爾定律所預言的發展軌跡似乎已逼近終點。  這意味著,固守傳統思路的晶片製造商將舉步維艱。  最近,美國團隊研製出的1納米電晶體對晶片商來說無異於「最後通牒」。他們將如何自我救贖?
  • 超級記憶晶片或將研製成功
    其實他們最需要的就是有一個特別好的記憶力,因為看過書的人大家都知道,今天上課講的這個知識點,可能下課就忘了,然後要是複習的話還特別的困難,大家就會想,如果有一個東西可以讓我們的記憶力瞬間提高,那該有多好啊,科學家現在已經發現了這種大腦記憶晶片,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是如何進行運作的話之前我們在科幻電影或者說一些武俠小說中,
  • 戒毒晶片研製成功,世界一片歡呼
    毒品這一近百年來困擾人類的科技大難題終於破解,戒毒晶片的研製成功是華為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全人類的驕傲。它將挽救千千萬萬因毒品而破裂的家庭,它將挽救千千萬萬掙扎在毒魔掌中墮落的生命重獲新生。 經過華為公司數百名技術人員數十年的不懈努力,無數次的人體試驗,融入微電子,生物科技,腦研究,華為終於研製出這一納米級的晶片,其大小如VC片般,通過微創手術,植入耳根皮下即可。此晶片透過皮膚微弱亮光即可為微晶片充電,終生有效。
  • 5納米光刻機或將拋棄,石墨烯晶片迎來突破,性能是矽基晶片10倍
    目前晶片製造的實力來看,暫期國內還沒有哪個公司可以具備麒麟1000處理器,華為在後續的手機配置上很有可能選擇聯發科晶片來替代麒麟處理器。麒麟1000處理器採用臺積電5納米工藝打造,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晶片。相比上一代麒麟990,麒麟1000在電晶體數量方面更上一層樓,有望做到全球集成度第一。
  • 中國研製出「石墨烯晶片」,使cpu速度飄升,美國表示:不可能
    就在前不久,我國中科院研究人員研究出了一款以石墨烯為基礎的電晶體,成功地將電晶體的研製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為未來最終實現超高速電晶體奠定了基礎。反正小編是激動了好久,因為這意味著我國的晶片技術及產業將要有飛躍式的發展。這種新型電晶體將大幅提升CPU的運算速度,使我國的晶片行業出現井噴式發展,打破美帝的晶片壟斷,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我國成功研製一維鉻原子沉積納米光柵樣板
    本報訊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小組,經過3年科技攻關,在國內首次成功研製出一維鉻原子沉積納米光柵樣板。日前,該課題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組織的驗收鑑定。
  • 納米晶鈦酸鋇陶瓷研製成功
    納米晶鈦酸鋇陶瓷研製成功 43次閱讀 作者:閆海生   來源:中國化工報
  • 3納米、2納米、1納米晶片該如何造?
    副總裁戴維·弗裡德(David Fried)表示:「當人們研究GAA技術,特別是堆疊的互補納米線(CFET)和類似技術時,他們將這些技術創造了一個朝向3納米、2納米和1納米邏輯擴展的拐點,"Lam Research/Coventor公司計算產品副總裁David Fried說。"人們正在回顧堆疊納米線的發展軌跡,以及下一步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這就是人們所想的可能超越3納米的情況。
  • 碳納米管與金屬納米導線成功連接
    美國羅斯塞拉(Rensselaer)工學院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找到了一種能將碳納米管和金屬導線相連接的新工藝,並用它研製出結合了碳納米管和金屬納米導線最佳特性的納米導線。
  • 未來會不會有3納米1納米的晶片啊?那1納米之後是什麼?
    未來會不會有3納米1納米的晶片啊?那1納米之後是什麼?既然要談晶片的未來,自然要看看晶片的現在。晶片製程玩家三足鼎立:英特爾、三星、臺積電。而1nm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時間點。主要遠在在於及時到了掛點,還需要突破。1nm工藝,將會採用CFET結構,技術細節暫時未知。因為按照摩爾定律,1nm是很那突破的,2nm就是摩爾定律的極限。1nm意味著要挑戰或者說要突破摩爾定律,難度可想而知。
  • 成功繞過光刻機?碳基晶片令美技術束手無策,晶片將成「白菜價」
    特別是光刻機技術,沒有高精度的光刻機就加工不出一個頂級晶片,如今市面上的電子晶片基本都需要用光刻機來加工,在美國的技術封鎖和壟斷之下,很多國家想要突破就得換新思路,就比如說繞開光刻機來製造半導體晶片等。成功繞過光刻機?
  • 國際晶片巨頭出手,3納米製程工藝將迎破冰,連臺積電都意想不到
    臺積電現在的整體發展實力都非常強,而關於一些晶片的研製也有更多的成現,想要趕上他們其實是相對比較困難的,這讓他們有著其他方面的一些心思,現在各個企業都在致力於5納米晶片的研製,臺積電也並不例外,但是想要在這方面有所突破,需要的時間可能還是比較長的。
  • 中國成功研發出2納米晶片,光刻機的技術何時能突破
    說到晶片製造其實大家想起的就是我國的臺積電和中芯集團,但其實除了這些之外,我國的中科院也在這一技術上坐著很大程度的研製,畢竟關乎科技,中科院有著更高的一些可信度,在技術研製和發展上也會更為迅速。在這樣的發展之下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並且這一次他們還研發出了2納米的晶片,這一2納米的晶片也被命名為垂直納米環柵晶管,可以說是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首先單看它的製造工藝來說,就已經突破了我們之前的晶片研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