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殺器!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問世:14000個碳納米管電晶體,造出16...

2020-11-22 前瞻網

我們不斷縮小矽基處理器功能帶來的可能性似乎已成為過去時,材料科學家如今正在考慮如何製造新型晶片,突破矽晶片的種種限制。在這個過程中,碳納米管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它自然地以半導體形式存在,具有出色的電性能,並且非常小。但此前,大多研究人員都發現——製造晶片時,要將納米管這種「挑剔」的材料放到「正確」的位置,操作簡直太難了!

不過,最近來自MIT的研究人員和ADI公司的科學家聯手創造了奇蹟——他們成功打造出一個完全由碳納米電晶體構成的16位微處理器,它包含了14000多個碳納米管(CNT)電晶體。史上最大的碳納米管計算機晶片終於問世!

(圖源:MIT)

「Hello, World!I am RV16XNano, made from CNTs.」「你好,世界!我是RV16XNano,由碳納米管制成。」這句話是最新晶片執行的一項程序,它用這種方式,和世界宣告了自己的誕生!

目前,這一成果已經發表在《自然》(Nature)上。在8月29日發表的論文中,《自然》對這一原型進行了描述,它尚未像商用矽器件那樣快速或小巧,但碳納米管計算機晶片最終可能會產生新一代更快、更節能的電子產品。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為Gage Hills(博士後研究員)和Christian Lau(碩士研究生,負責製造),通訊作者為Max M. Shulaker(助理教授)——都來自MIT。

用與矽相同的製作工藝,研究人員和科學家們「馴服」了碳納米管,使之脫胎成為具有完整架構的晶片。這證明可以完全由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CNFET)打造超越矽的微處理器,其設計和製造方法克服了之前與碳納米管相關的挑戰,有望為先進微電子裝置中的矽帶來一種高效能的替代品。那麼,他們的「破局奧秘」關鍵在什麼?

第一個解決關節是釐清納米管的「混亂」狀態。研究人員製造的矽表面具有足夠大的金屬特徵,可以保證幾個納米管通常能夠彌合金屬之間的間隙,而不是試圖在每個需要的位置放置一根管子。為了去除聚集體,他們在納米管頂部沉積了一層材料,然後通過超聲將其破碎。這種材料帶有聚集體,但它使納米管的下層不受幹擾。

「獲得最純淨的碳納米管組的最佳方法是將它們以溶液形式存在,」Shulaker的研究生助理之一Christian Lau表示。因此,該團隊將熔化後的納米管放入溶液中,將「金屬」納米管與半導體納米管分開。然後施加聚合物以幫助去除掉進一步的缺陷。

一旦納米管分離,它們就可以放置在基板上——將它們保持在適當位置的表面——並構建成一枚功能完備的晶片。基板上的納米管分組,可以集成在一起以構建更大的器件。

這不是第一個要製造的碳納米管微處理器,但它是最複雜的。例如,先前的器件具有178個電晶體。而這個16位晶片有超過14,000個。想想現代計算機處理器內部有數十億個電晶體,即使在智慧型手機晶片中也是如此——因此碳納米管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由於其緊湊的尺寸,納米管計算組件可以與線路上的矽組件集成,從而提高速度並縮小晶片的尺寸。碳納米管也可以在較低溫度下被推入超導狀態,這可能使它們比矽更節能。

接下來,為了將納米管限制在需要的地方——也就是「精準植入」,研究人員只需將大部分納米管蝕刻掉,只留下需要的地方。然後,他們在納米管頂部添加了可變的氧化物層。氧化物的精確性質與用於連接的不同金屬相結合,可以根據需要將納米管轉化為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PMOS)或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NMOS)。雖然這個過程更類似於摻雜一個恰好含有納米管的區域,但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各個聯結點的行為。

為了實現這一裡程碑,作者需要開發一種可行的納米管——電晶體技術,把對碳納米管嚴格的純度要求放寬了大約1萬倍,這意味著純度達到99.99%即可製作晶片,這在目前的技術下是可行的。該技術提供兩種電晶體: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PMOS)和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NMOS)。在數字電子學中,計算被分成一系列基本(邏輯)操作,這些操作由稱為邏輯電路的組件執行。電子工業中這些電路的當前設計基於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其需要PMOS和NMOS電晶體。

(圖源:Nature)

當負(或正)電壓施加到稱為柵極的電極時,PMOS(或NMOS)電晶體導通。該電極控制兩個其他電極(源極和漏極)之間的溝道(在這種情況下,由碳納米管形成)的導電性。當PMOS電晶體和NMOS電晶體串聯互連時,結果是稱為反相器的元件。如果向這樣的逆變器施加低電壓,則輸出電壓將變高,反之亦然。這個元素是Hills和同事計算機中使用的所有邏輯電路的基本組成部分。

(圖源:Nature)

研究人員通過在基板上形成隨機分布的高純度(99.99%)半導體納米管網絡來製造電晶體。形成過程類似於將一碗煮熟的義大利式細麵條倒在表面上,然後去除所有不與表面直接接觸的股線。結果是基底上覆蓋有大致單層的隨機取向的納米管。

然後將金屬沉積在納米管上以將它們連接到源極和漏極。這種金屬的功函數(從表面去除電子所需的能量)取決於器件是PMOS還是NMOS電晶體。作者用精心挑選和修剪的氧化物材料覆蓋了每個納米管的其餘部分,以將納米管與周圍環境隔離並調整其性質。原則上,基板不需要由矽製成;它只需要平坦。此外,由於處理在相對低的溫度(約200-325℃)下進行,因此可以容易地堆疊其他功能層。

具體而言,RV16XNano的面世三個內在的挑戰:材料缺陷(無法控制直徑導致的金屬混雜)、製造缺陷(CNT聚集體導致成品失效)和可變性(實現CNT CMOS的技術面臨一系列限制)。

從電晶體到晶片

由此製造的元件被稱作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CNFET),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MOSFET)類似,它是構建下一代計算機的基本單元。

雖然晶片的功能單元執行添加兩個數字的操作,但這些單元由較小邏輯門的集合構成。通過CNFET的組合可以構造出邏輯門。這些邏輯門執行簡單的功能:NOT時就跳過一些值,而AND時產生值為「1」(當兩個輸入值都是「1」時)。通常有多種方法來構造這些邏輯門以形成相同的功能單元。因此,可以使用5個AND和7個NOR的正確排列來添加兩個數字,也可以使用6個NOT和4個NAND來完成。 (注意:這些數字完全可以相互彌合。)

研究人員關鍵的一個概念出發點在於——某些邏輯功能對金屬納米管的敏感度低於其他功能。因此,他們修改了一個開源RISC設計工具來考慮這些信息。結果就是,在晶片設計除去了對金屬碳納米管最敏感的柵極。

由此產生的晶片稱為RV16X-NANO,該晶片旨在處理RISC-V架構的32位長指令。存儲器尋址限制為16位,功能單元包括指令獲取,解碼,寄存器,執行單元和寫回存儲器。總體來看,RV16X-NANO使用了超過14,000個單獨的電晶體,並且碳納米管的操作使得它們產生100%的產率。換句話說,這14,000個電晶體中的每一個都有效,沒有一個報廢。

它也被認為是一款「3D晶片」,因為納米管層下面的金屬觸點用於在不同電晶體之間交流信號,而在納米管上方分層的單獨金屬觸點層用於在晶片內供電。

(圖源:MIT)

最值得點讚的是,這個做法居然很奏效!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它成功地執行了傳統「Hello World」程序的變體,該程序通常用作對不同程式語言語法的簡單介紹。

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他們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專注於改善現有設計的所有方法。例如,溝道長度是由納米管橋接的金屬觸點之間的距離。該長度有助於設置周期速度——對於RV16X-NANO,周期速度僅為10kHz。金屬觸點也必須非常寬,以確保有足夠的納米管橋連接它們。理論上我們知道兩者都有可能改進,並且通過這種方法提高周期速度是一個明確的選擇。

但由於這種設計需要加入金屬納米管,因此每個電晶體總是需要多個納米管。該設計還需要足夠寬,使得具有一些處於不良取向的納米管仍將留下足夠的空間以供其他人形成功能性接觸。這意味著功能必然會比我們想要的更大,並且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在狀態之間切換。

想要通過架構解決金屬納米管的電晶體數量瓶頸,也面臨著高成本的風險,儘管這可能根據給定功能單元的目的而變化。

這些問題有不同的解決路徑去探討。這個過程沒有任何阻止納米管長度縮短的過程,這會導致周期速度的增加;這是研究人員可以立即嘗試的東西。如果我們能想出一種製造純半導體納米管源的方法,其他一些問題就會自行解決。這顯然是人們正在努力的事情,但在問題得到解決之前,這種設計仍將面臨「天花板」。

這其中最終的目標是製造單納米管電晶體,這需要能夠控制它們在晶片上的位置。然而這項工作似乎沒有任何明確的顯示告訴我們,它可能在這點上得到改善。

總的來說,這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工程設計和重要的驗證,我們可以將碳納米管與我們現有的晶片製造工藝以及處理器運行所需的其他電子元件集成在一起。但在解決阻礙碳納米管充分發揮其潛力的問題方面,它還並沒有走得太遠,商業化之路更是漫漫。根據MIT的報導,團隊的下一步目標是將晶片推向現實世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已經通過美國DARPA的一個項目將技術應用到了矽晶片代工廠中,踐行研究。

在矽制微處理器中,摩爾定律——即處理器的速度和功率幾乎每兩年翻一番這個規律,一直被證明會發生,如今RV16X-NANO的誕生會成為撬動這一基點的「大殺器」嗎?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全球首款可編程碳納米管晶片問世,RISC-V架構,14000+電晶體
    它是迄今基於碳納米管的CMOS邏輯最複雜的集成,擁有14000多個電晶體,基於RISC-V架構,可執行與商用微處理器相同的任務。在測試中,它還執行了經典的「Hello World程序」:「Hello, World! I am RV16XNano, made from CNTs.」
  • 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問世!MIT團隊製造出最大的碳納米管晶片!
    今天,來自MIT的Gage Hills等人今天在Nature發表論文,報告了碳納米管晶片製造領域的一項重大進展:一個完全由碳納米電晶體構成的16位微處理器。這是迄今為止用碳納米管制造的最大的計算機晶片。幾十年來,電子技術的進步一直由矽電晶體尺寸的不斷縮小而推動。然而,矽電晶體縮小變得越來越困難,現在的收益正在遞減。
  • 《Nature》重大裡程碑: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
    來自MIT的研究人員製造出一個完全由碳納米電晶體構成的16位微處理器,包含14000多個碳納米管(CNT)電晶體。這是新型晶片製造的一個重大裡程碑。今天,來自MIT的Gage Hills等人今天在Nature發表論文,報告了碳納米管晶片製造領域的一項重大進展:一個完全由碳納米電晶體構成的16位微處理器。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等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
    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但從1998被提出至今,碳納米管晶片仍存在一系列設計、製造和功能上的問題,比如其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開關時的控制問題。現在,由臺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領導,來自臺積電、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能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但從1998被提出至今,碳納米管晶片仍存在一系列設計、製造和功能上的問題,比如其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開關時的控制問題。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並且,導電更快、效率更高。但從1998被提出至今,碳納米管晶片仍存在一系列設計、製造和功能上的問題,比如其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開關時的控制問題。
  • 碳納米管晶片概念股龍頭一覽
    在國家的高新技術發展中,晶片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尤為重要,所以相關的企業在這方面也是卯足了馬力,各種技術突破的消息都慢慢被報出來了,那麼碳納米管晶片概念股有哪些?  據報導,北京大學電子系教授彭練矛帶領團隊成功使用新材料碳納米管制造出晶片的核心元器件——電晶體,其工作速度3倍於英特爾最先進的14納米商用矽材料電晶體,能耗只有其四分之一
  • 基於新型碳納米管的薄膜電晶體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7日(北京時間)報導,最近,科學家研製出了金屬性和半導體性之間平衡達到最優化的新式碳納米管,並使用這種納米管制造出了薄膜電晶體(TFT),未來有望研製出諸如電子書和電子標籤等高性能、透明的柔性設備。
  • 首款碳納米管通用計算晶片問世!5倍於摩爾定律,網友:這是絕技
    一些科學家認為,碳納米管也可以用來製作可注射入體內的微型晶片,或殺死人體內癌細胞的納米機器,前景不可估量。但碳納米管也存在一系列設計、製造和功能上的問題,比如「瘋狂的成長「,很難將其放在特定的位置,使其發揮特定的作用。在巨大的前景與潛力面前,這些問題正在被克服。2013年,史丹福大學製造出了第一臺碳納米管計算機,只有178個電晶體。
  • 《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技術與應用》出版
    、崔錚主編的《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技術與應用》一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這是國內第一本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領域的專著。該書圍繞「碳納米管」「印刷」和「薄膜電晶體」三個中心展開,共有九章,包括印刷電子、印刷薄膜電晶體和碳納米管電晶體發展歷程;碳納米管和印刷薄膜電晶體基礎知識;印刷半導體碳納米管墨水、導電墨水和介電墨水;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構建技術;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性能優化;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應用(如邏輯電路、可穿戴電子以及類神經元電子器件方面的應用);其他類型碳納米管電晶體和應用以及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的發展趨勢等
  • MIT開發出基於碳納米管FET的RISC-V微處理器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採用碳納米管電晶體(Carbon Nanotube Transistors)成功研製出16位RISC-V微處理器,其設計流程和工藝均遵照行業標準,但能效比矽基微處理器高10倍。
  • MIT團隊製造出最大的碳納米管晶片,有望在5年內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預計這種完全由碳納米管制成的晶片,可能在五年內得以上市。圖 | 16 位碳納米管微處理器(來源:Gage Hills,MIT)這款碳納米管微處理器的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 Nature 雜誌上。
  • MIT:碳納米管電晶體「工業化」生產方法
    但是,隨著封裝在集成電路中的電晶體數量的增加,似乎並沒有以歷史速度提高能源效率,這種趨勢可能已接近尾聲。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CNFET)比矽場效應電晶體具有更高的能源效率,可用於構建新型的性能更優異的三維微處理器,是用於開發節能計算的有前途的納米技術。但是迄今為止,它們大部分都存在於「手工」空間中,在學術實驗室中少量製作,無法滿足商業領域對CNFET高密度、快速製備、低成本的需求。
  • IBM利用碳納米管「生長」晶片 速度可提升10倍
    IBM利用碳納米管「生長」晶片 速度可提升10倍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11多年來,研究人員和企業家希望碳納米管能給晶片設計帶來一場革命。從理論上說,這種分子水平的結構,能用來製造速度是現有產品6-10倍、能耗大幅降低的晶片。除更快和更節能的筆記本、智慧型手機晶片外,處理能力強大的微型處理器還可以催生新型技術,例如可彎曲計算機和可注射入體內的微型晶片,或殺死人體內癌細胞的納米機器。
  • 碳納米管打造世界最小電晶體,碳...
    五十多年來,摩爾定律一直有效,但目前業界的預測是,未來 10-15 年,在進行三次技術升級後,晶片製造工藝將達到 5 納米,這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將僅為10個原子大小。在此基礎上繼續突破幾乎是不可能的——從技術上講,你不可能造出單個原子大小的電晶體。
  • 更強CPU:碳納米電晶體性能首次超越矽電晶體-CPU,處理器,碳納米...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科學家最近宣布,他們成功開發出碳納米電晶體,其性能大大超越現有的矽電晶體,它所通過的電量比電晶體高了1.9倍。科學家表示,碳納米管電晶體超越矽電晶體,這還是第一次。
  • 碳納米管:「特立獨行」的神奇材料
    近期,國外一所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碳納米管制造出一款材料,可吸收99.96%以上的入射光,堪稱材料家族中的「黑洞」。無獨有偶,同樣是碳納米管材料,研究人員利用超過1.4萬個碳納米管電晶體,製造出16位微處理器晶片,並向世界發出了「Hello, World」的信息。碳納米管,作為一種擁有特殊結構的一維量子材料,具備諸多超乎尋常的力學、電學、熱學等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
  • 碳納米管基鐵電場效應電晶體有優異存儲特性
    (a) 碳納米管基鐵電場效應電晶體結構示意圖 碳納米管獨特的結構和電學性質為其電子器件應用提供了巨大潛力。最近幾年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表面物理實驗室/研究部SF1組將碳納米管的優點和鐵電薄膜的性質相結合,與微加工實驗室合作,研製成功了以外延鐵電薄膜為柵介質的單壁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開發出一種基於碳納米管的鐵電場效應電晶體存儲器件單元。
  • 碳納米管接連實現重大突破
    另外,有研究指出,碳納米管將取代矽,成為新一代處理器晶片材料。國內外碳納米管研究的重大突破,將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帶來推動作用,碳納米管相關個股南風化工(000737)、江海股份(002484)、中國寶安(000009)等值得關注。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新型碳納米管微處理器
    它採用傳統的矽晶片製造工藝製造,代表了朝著製造更加實用的碳納米管微處理器邁出了重要一步。技術MIT 的研究人員採用傳統矽晶片鑄造廠的工藝流程,發明了新技術,極大地限制了缺陷,並實現了 CNFETs 製造過程中的全功能控制。他們展示了一款具有14000個 CNFETs 的16位微處理器,它可以執行與商用微處理器相同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