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碳納米管通用計算晶片問世!5倍於摩爾定律,網友:這是絕技

2021-01-10 量子位

乾明 邊策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Hello, World!I am RV16XNano, made from CNTs」.「你好,世界!我是 RV16XNano,由碳納米管制成。」

這句話,出自MIT研究團隊發明的16位碳納米管晶片執行的程序。

是的,你沒有看錯,他們用與矽相同的製作工藝,基於碳納米管做出了具有完整架構的晶片,還與世界打了招呼。

剛剛,Nature刊發了這一研究成果,並發表相應的新聞、評論進行重點推薦。

碳納米管,被認為是替代矽材料首選,而且比矽導電更快,效率更高。

從理論上來說,效率達到矽的10倍,運行速度為3倍,而僅僅只需要消耗三分之一的能源。

而且,它還有更加廣泛的用途。一些科學家認為,碳納米管也可以用來製作可注射入體內的微型晶片,或殺死人體內癌細胞的納米機器,前景不可估量。

但碳納米管也存在一系列設計、製造和功能上的問題,比如「瘋狂的成長「,很難將其放在特定的位置,使其發揮特定的作用。

在巨大的前景與潛力面前,這些問題正在被克服。

2013年,史丹福大學製造出了第一臺碳納米管計算機,只有178個電晶體。

現在,歸屬於MIT的研究團隊造出RV16X-NANO,有14000個電晶體。

6年提高近80倍,速度是摩爾定律的5倍。

在接受Nature雜誌採訪時,上海交通大學的孫亞男教授表示,「這項工作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更接近於商用晶片。」

科技媒體ArsTechnica也給出評論,說這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

相對來說,網友給出的評論則沒有那麼克制:

This is a stunt - but it’s a pretty cool stunt這是一個絕技,而且是一個非常酷的絕技

「馴服」碳納米管

雖然相比矽晶體有很多優點,但是用碳納米管來製作晶片存在著許多問題。

首先,雖然碳納米管是一種半導體,但它的製造過程需要用到金屬,由此製造的碳納米管不可避免地會混入金屬雜質。如果要獲得淨化的半導體版本,需要將純度水平在提高到99.999999%,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碳納米管不會自然形成p型或n型半導體。在矽中,這些特性是通過摻雜少量其他元素來實現。但碳納米管非常小,難以摻雜。

另外一個問題是,製作電子元器件需要將納米管放置在極其精確的位置上。科學家們現在還沒有掌握讓它們在特定位置生長的方法。因此不得不分別製作,然後讓它們沉澱在表面上。

不幸的是,這個過程通常會產生一個隨機取向的納米管薄膜,由大量碳納米管聚集而成,並且其中會混入一些金屬納米管。

MIT的研究人員和亞德諾半導體公司的科學家找到了解決所有這些問題的方法。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名為DREAM的技術,把對碳納米管嚴格的純度要求放寬了大約1萬倍,這意味著純度達到99.99%即可製作晶片,這在目前的技術下是可行的。

製造碳納米管晶片首先是解決排列混亂的問題。研究人員製造了一個足夠大、具有金屬特徵的矽表面,可以保證納米管在金屬間隙之間生長。

為了去除聚集體,他們在納米管上沉積了一層材料,然後通過超聲將其破碎。這種材料會帶走聚集體,但不會使下層的納米管受到幹擾。

接下來,為了將納米管限制在需要的地方,研究人員只要將大部分的納米管蝕刻掉,留下需要的部分。

然後,研究人員使用原子沉積的技術將金屬氧化物附著再納米管上。不同的金屬氧化物性質不同,可以根據需要將納米管轉化為p型或n型半導體。這個過程類似於矽晶體的摻雜,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各個pn結的行為。

從電晶體到晶片

由此製造的元件被稱作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CNFET),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MOSFET)類似,它是構建下一代計算機的基本單元。

晶片的功能由邏輯門的組合來實現,而通過CNFET的組合可以構造出邏輯門。

研究人員希望降低某些邏輯運算對金屬納米管的敏感度。因此他們修改了一個開源RISC設計工具來考慮這些問題,讓晶片設計中沒有對金屬碳納米管最敏感的柵極。

由此製造的晶片稱為RV16X-NANO,使用RISC-V架構的32位長指令。存儲器尋址限制為16位,功能單元包括指令獲取、解碼、寄存器、執行單元和寫回存儲器。

總體而言,RV16X-NANO使用了超過14000個單獨的電晶體,碳納米管產率為100%。也就是說,這14000個電晶體每個都有效,沒有一個報廢。

RV16X-NANO也是一個3D晶片,納米管層下面的金屬觸點用於在不同電晶體之間傳遞信號,而而納米管上方的單獨金屬觸點用於供電。

改進空間

RV16X-NANO晶片裡電晶體通道長度約為1.5微米,相當於矽晶片中的Intel 80386,這款處理器於1985年推出。

80386的運行頻率為16MHz,而碳納米管計算機最大頻率僅為1MHz。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於電子元件的電容以及電晶體可以承載的電流量。

矽電晶體每微米寬度可承載大約1毫安的電流(1mA/μm),而碳納米管電晶體只能承載約6μA/μm的電流。這是在未來版本的計算機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增加電流的第一步是減小電晶體溝道長度。2個碳納米管的溝道長度可以縮小到5nm。

第二步是將每個通道中納米管的密度從每微米10個增加到每微米500個。新的沉積技術可將這種網絡中的電流密度提升至1.7mA/μm 。

第三步是減小電晶體的寬度,從而減小源極和漏極的寬度,這將使電極更快地充電和放電。

6年前的團隊再出手

這一研究有兩個一作,分別是Gage Hills和Christian Lau;通訊作者為Max M. Shulaker;都來自MIT。

其中,Max M. Shulaker和Gage Hills是2013年第一臺碳納米管計算機研究成果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當時,他們還在史丹福大學讀博士。

這次取得的進展,建立在這一研究的基礎上。

2016年7月,Max M. Shulaker加入MIT,擔任助理教授,繼續開展碳納米管相關的研究。目前,Gage Hills是MIT的博士後研究員,負責大部分晶片的設計工作。

Christian Lau,是MIT的碩士研究生,負責大部分晶片的製造工作。

此外,作者中還有兩位來自亞德諾半導體。據悉,這家公司是這項研究的支持方之一。

根據MIT的報導,Shulaker的下一步目標是將晶片推向現實世界。

他說,現在已經不是一個是和否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已經通過美國DARPA的一個項目將技術應用到了矽晶片代工廠中,踐行研究。

至於碳納米管制成的晶片什麼時候能夠商用,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確切的時間。

但Shulaker表示,可能不到五年。

論文傳送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493-8

相關焦點

  • 北大碳基晶片研發突破,採用碳納米管工藝,性能將提升10倍以上
    按照摩爾定律的說法,如果晶片裡面的電晶體想要繼續增加,就需要更先進的納米工藝,比如臺積電正在研發的2nm工藝,但受到矽材料特性光刻機等設備的條件限制,很多網友覺得,2nm根據西瓜視頻創人「52赫茲實驗室」的介紹,使用碳納米管做成的電晶體電子遷移率是矽基材料的1000倍,是突破傳統晶片的主要替代材料之一。並且隨著摺疊屏幕等設備的出現,碳納米管做成的晶片韌性更強,更能促進摺疊式設備的發展。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等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
    魚羊 編譯整理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5nm才剛嘗上鮮,臺積電的3nm廠房也已竣工,甚至傳出2nm工藝取得突破的消息。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但碳納米管不會自然形成氧化層啊,這就導致它並不能為沉積提供「起始點」。納米管的瑕疵倒是可以形成沉積點,但這又會限制其導電能力。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魚羊 編譯整理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5nm才剛嘗上鮮,臺積電的3nm廠房也已竣工,甚至傳出2nm工藝取得突破的消息。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
  • 矽基晶片已到天花板,新材料彎道超車,碳納米管未來是否有潛力?
    相對於傳統的矽晶體晶片,碳基晶片更具有應用前景,而且國內在這方面一直在布局,我們從2000年就開始碳基晶片的研究,終於在今年碳基晶片亮相了,國內也傳來了好消息,北大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突破了半導體碳納米管關鍵材料的瓶頸,使其製備出的器件和電路在真實電子學表現上首次超過了矽基產品。
  • 碳基晶片迎來突破!石墨烯材料碳納米管如何製作,西瓜視頻告訴你
    最近超導體「碳基晶片」的熱度越來越高,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它受到如此的追捧呢?在晶片的發展中,根據摩爾定律: 「當價格不變的情況下,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句話說就是納米工藝越來越先進,同體積下的晶片中容納的電晶體就越多。
  • ...全球首款可編程碳納米管晶片問世,RISC-V架構,14000+電晶體
    論文共同作者Max M.Shulaker表示,這是迄今為止由新興納米技術製成的最先進的晶片,有望用於高性能和高能效計算。關於碳納米管晶片的上市時間,Shulaker表示,可能在五年內。論文連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493-8一、比矽能效高10倍的碳納米管在摩爾定律趨緩的壓力中,研究人員一直在探索晶片設計和製造的新可能。
  • 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問世:14000個碳納米管電晶體,造出16...
    但此前,大多研究人員都發現——製造晶片時,要將納米管這種「挑剔」的材料放到「正確」的位置,操作簡直太難了!不過,最近來自MIT的研究人員和ADI公司的科學家聯手創造了奇蹟——他們成功打造出一個完全由碳納米電晶體構成的16位微處理器,它包含了14000多個碳納米管(CNT)電晶體。史上最大的碳納米管計算機晶片終於問世!
  • 性能提升5倍,能耗降低30倍!Intel要用自旋電子技術復活摩爾定律
    幾十年來,晶片始終依賴於互補金氧半導體電路(CMOS)技術。雖然CMOS電子元件仍遵循摩爾定律,但隨著元件大小越來越接近單個原子尺寸,現有的晶片製程技術已經越來越逼近了物理極限。例如,寬度為 10nm 的電晶體柵極結構,其允許誤差僅為 1nm,這僅相當於3至4個原子層的厚度。
  • 碳納米管打造世界最小電晶體,碳...
    五十多年來,摩爾定律一直有效,但目前業界的預測是,未來 10-15 年,在進行三次技術升級後,晶片製造工藝將達到 5 納米,這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將僅為10個原子大小。在此基礎上繼續突破幾乎是不可能的——從技術上講,你不可能造出單個原子大小的電晶體。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新型碳納米管微處理器
    正如摩爾定律所預測的,如今電晶體的尺寸在不斷縮小,單顆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量在不斷增加,可以開展越來越複雜的運算。摩爾定律-集成電路晶片上電晶體數量(1976-2016)(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但是近年來,摩爾定律正在面臨嚴峻挑戰。傳統的電晶體主要都是由矽材料製成的。對於矽電晶體來說,7納米堪稱物理極限。
  • 為何說7nm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1nm真的能救摩爾定律嗎?
    適用了20餘年的摩爾定律近年逐漸有了失靈的跡象。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
  • 碳基晶片與量子晶片誰更強?我國量子計算迎來新進展,或超越谷歌
    那麼科學家們就開始研究一種新型的半導體,比如用碳納米管制作成碳基半導體,最後做成碳基晶片,性能比傳統晶片可提升10倍以上。碳基晶片而新型材料晶片的研發成果突破,讓大家明白了這上百年來,矽基半導體其實並不是唯一可以發展的方向,「沉迷」於矽基半導體的研究可能會成為一種束縛,俗話說「思想有多大,科技就能走多遠」,那麼一種導電性能更好的材料被應用在晶片製作中,那就是碳納米管,碳納米管擁有比矽材料更好的傳導性,自身能量的損耗就越低,那麼自然發熱和能耗就會變低
  • MIT開發出基於碳納米管FET的RISC-V微處理器
    處理器核心位於裸片中央,測試電路環繞在外圍(圖片來源:Nature)c3sEETC-電子工程專輯超越矽,超越摩爾定律迄今為止,半導體行業一直遵循著摩爾定律,晶片上每隔幾年就擠進更多更小的電晶體,以應對更複雜的計算。但是,終有一天矽電晶體將無法再縮小,並變得越來越低效。研究表明,相較於矽電晶體,CNFET具有10倍的能效且速率更高。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力挺碳基晶片:性能預期將超傳統矽基晶片10倍以上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論壇上發表關於科技發展和科技產業發展趨勢的主旨演講,指出以石墨烯等材料為核心的碳基晶片將是晶片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其性能將是傳統矽基晶片的10倍以上。  白春禮指出,未來科技發展的三個重點方向是:信息科技、生命健康、基礎研究。
  • 摩爾定律的突圍
    結合目前高性能計算晶片發展趨勢來講,通過等比例縮放電晶體長度的二維化模式來延展摩爾定律已經變得越來越難,我們需要從第一性原理出發來理解摩爾定律背後所反映的晶片發展規律,即晶片技術的持續進步是人類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縮影,摩爾定律是關於晶片技術進步的一種定量化的具體表現形式,我們將其目標簡單抽象概括為「單位面積晶片在每瓦每單位成本的基礎上實現更高計算能力」。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
  • 碳基晶片剛獲突破,量子晶片又傳捷報,一文科普兩種晶片有何不同
    隨著矽基晶片進入10nm以下,越來越接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即將在矽基晶片上失效。晶片的出路在何方?目前全球主要有兩種下一代晶片在研:碳基晶片和量子晶片,而中國也在其中。5nm柵極碳納米管COMS器件,速度兩倍於英特爾最新商用矽電晶體,能耗卻只有矽晶的四分之一,展示出10nm以下碳基晶片的巨大商用價值,性能遠超MIT的研究。
  • 這個1納米黑科技晶片 是在給摩爾定律判死刑嗎?
    寫在前面  40多年來,摩爾定律一直是IT界的鐵律。  但隨著晶片技術的發展,摩爾定律所預言的發展軌跡似乎已逼近終點。  這意味著,固守傳統思路的晶片製造商將舉步維艱。  最近,美國團隊研製出的1納米電晶體對晶片商來說無異於「最後通牒」。
  • IBM利用碳納米管「生長」晶片 速度可提升10倍
    IBM利用碳納米管「生長」晶片 速度可提升10倍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5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矽在晶片領域的主導地位可能終結。多年來,研究人員和企業家希望碳納米管能給晶片設計帶來一場革命。從理論上說,這種分子水平的結構,能用來製造速度是現有產品6-10倍、能耗大幅降低的晶片。除更快和更節能的筆記本、智慧型手機晶片外,處理能力強大的微型處理器還可以催生新型技術,例如可彎曲計算機和可注射入體內的微型晶片,或殺死人體內癌細胞的納米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