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新一代電晶體將「大變身」,打臉臺積電的製程命名「水分太高」

2020-12-06 騰訊網

半導體業內奉為圭臬的 「摩爾定律」 是指每兩年在同樣面積下,電晶體密度要增加一倍。

可是,這個遊戲玩到後來,怎麼只剩下半導體界的 「老派紳士」 英特爾在遵守遊戲規則了呢?其他競爭對手分明都 「違規」 了!

英特爾日前在臺灣舉行 「架構日」,花了一上午的時間,並提出具體數字來佐證自己的每一代製程技術演進與命名邏輯,不但是毫無水分,而且還比摩爾定律要求的「兩倍電晶體密度」 標準還要高。

電晶體密度超越摩爾定律要求

英特爾新竹辦公室總經理謝承儒舉例,2019 年推出的 10nm 製程,裡面的電晶體密度超過 100 億個,較上一代 14nm 的 44.67 億個電晶體整整增加 2.3 倍。意思是在同等面積下,塞入超過兩倍的電晶體。

到了 14nm 製程世代,電晶體密度又是上一代 22nm 製程的 2.7 倍,證明英特爾在電晶體密度這個摩爾定律的重要指標上,實力遠遠高於同業,且製程的命名沒有絲毫水分。

再者,很多人喜歡把英特爾停留在 14nm 製程世代上的時間過久,且一直推出微縮版本 14nm+、14nm++ 製程這件事來討論。

謝承儒表示,14nm++ 相較於 14nm 製程,性能增加達到 20%,幾乎是一個製程節點的提升; 這也代表,英特爾不需要推進到下一個製程世代,就可以將效能大幅提升 20%。

隨著英特爾第十一代 Core 處理器,代號為 Tiger Lake 正式推出後,英特爾正式進入 10nm 製程技術世代。

在 10nm 製程世代上,發展到第三代的 10nm++ 稱為 10nm SuperFin 製程。從 10nm 到 10nm SuperFin 的性能表現也是增加 20%,同樣也相當於一個節點的提升。

製程命名邏輯

在半導體製程上,最重要的單元是電晶體,每一顆 IC 設計最低層元件就是電晶體。

電晶體的表現反映在很多面向上,例如密度、性能、漏電錶現等。其中,前兩個面向:密度和性能最為關鍵。密度是指在同樣面積中,可以塞入多少的電晶體。

再來看看,製程技術的命名究竟是怎麼定義的?

最早期,製程技術的命名是根據電晶體的閘極長度(Gate Length)而定,但一直發展到 0.25 微米以下開始脫節,因為是電晶體往下走的核心精華不是閘極長度,而是依循摩爾定律。

上圖中,黃色線與藍色部分接觸的是閘極長度。當電晶體從左邊的平面式轉換成右邊的鰭式電晶體 FinFET 時,與藍色接觸面從傳統電晶體的一個接觸面,變成三個接觸面。因此,要去計算閘極長度來做為製程命名,其實不太合理。

再者,上述提到的英特爾的 SuperFin 技術,其實不是只有一個鰭,而是有好幾個,這也代表接觸面會越多,而接觸面越多,控制力就會越強。

以電晶體閘極長度來命名的方式,在發展到鰭式電晶體 FinFET 世代後失效。英特爾開始以電晶體的密度來作為命名方式,依循每個世代線寬縮減約 0.7 倍的非常規律。

例如從 90nm 製程節點,下一代製程就是 65nm(90 x 0.7 = 63,取 65nm); 再下一代製程節點則為 45 nm(65 x 0.7 = 45.5),之後的命名邏輯是依此類推。

這樣的命名方式下,代表未來製程世代與電晶體的閘極長度,不再有絕對關係,且每一個製程世代之間的電晶體密度成長接近兩倍,趨勢也符合摩爾定律的規範。

GAA 架構電晶體披露

英特爾也披露在鰭式電晶體 FinFET 之後的新一代電晶體架構 Nanoribbon,其實就是一種 GAA(Gate-All-Around)架構,目前正在研發中。

之前提到英特爾發展出 SuperFin 技術不是只有一個鰭,而是有好幾個鰭,優勢是接觸面會越多,代表控制力就會越強。

可以從上圖中看到,Nanoribbon 架構是整個包起來,所以接觸面從過去平面式電晶體的一個接觸面、鰭式電晶體 FinFET 的三個接觸面,到了 Nanoribbon 電晶體架構已經變成四個接觸面。

這樣的電晶體架構不但是越做越小,面積持續微縮,且因為接觸面增加,控制能力也會強化。

目前三星已經宣布 3nm 導入 GAA 架構,臺積電則是宣布 3nm 維持 FinFET 電晶體的架構。至於英特爾,則已經開始在投入 GAA(Nanoribbon 電晶體架構)的研發。

相較於其他競爭對手,都在製程世代的命名上大玩宣傳花招,只有英特爾這位半導體「老派紳士」,嚴謹又堅持地捍衛著創辦人戈登 · 摩爾在 50 多年前提出的摩爾定律,對於電晶體密度的要求,甚至做到超過該定律要求的標準。

除了電晶體密度的「正名」,英特爾也一直強調一個概念:產品的整體效能難道只有決定在半導體的製程技術上?

為了要打破這個迷思,英特爾這幾年提出「六大創新支柱」:製程與封裝、XPU 架構、存儲、互聯架構、安全性以及軟體。

英特爾強調,晶片放在終端設備上的性能表現,絕非只有單一製程技術這個環節可以展現的,英特爾以眾多面向的優勢來重塑概念。

自製與外包的策略

英特爾執行長 Bob Swan 在今年 7 月的投資人會議中提出因為 7nm 製程良率,而考慮可能委由第三方供應商來生產。當時也引發全球科技產業的熱絡討論。

英特爾舉例,旗下的獨立顯卡 GPU 也部份自己生產,但部分委外給其他晶圓代工廠生產。如上圖中的獨立顯卡 Xe 系列,有些系列是採用自家的 10nm SuperFin 製程技術,但有些系列的晶片則是外包生產。

英特爾表示,當多數的獨立 GPU 都是由晶圓代工廠生產時,其實沒有非要英特爾自己做不可,況且自家的產能要留給更重要的產品來生產,而外包策略可以促使產品加快上市。

相關焦點

  • 英特爾怒懟三星臺積電:我比你們領先三年!
    文/ 王雲輝過去幾個月來,三星、臺積電都在不斷宣布10納米甚至7納米製程上的量產進展,與此對應的是,英特爾10納米工藝製程的量產計劃卻一直沒有落地,這讓英特爾一度遭遇外界質疑。但就在9月19日,英特爾終於拋出了王炸。
  • 臺積電 5 納米吊打英特爾 10 納米?別糾結了,這只是 「數字遊戲」
    只是大家都沒想到英特爾在 14nm 節點上停留了 5 年,直到 2019 年他們才推出 10nm 的處理器。在這 5 年時間裡,臺積電後來居上,現在已經在工藝上領先了英特爾,明年他們就要上馬 3nm 了,而英特爾大概率還會在 10nm 上停留。看到這裡,IT之家小夥伴們可能要問,曾經領先的晶片巨頭英特爾,現在怎麼就幹不過臺積電了?
  • 英特爾被蘋果打臉停止擠牙膏?5nm處理器或交由臺積電代工
    而手機行業的激烈競爭促使移動晶片製造業始終處於「軍備競賽」狀態,各家手機處理器的製程工藝到今年都已陸續升級到了5nm (高通驍龍875、三星Exynos1080、蘋果A14,包括華為海思Kirin9000)。對比14nm工藝(42億個電晶體),5nm處理器可以將電晶體數量提高7倍(300億個電晶體),在運算性能和功耗比方面都成幾何倍數提升。
  • 英特爾製程難以突破,還是低下了頭,臺積電獲18萬片晶圓訂單!
    全球範圍內,最為先進的晶片製造代工廠非臺積電莫屬,這主要還是由於臺積電的製程要超越同行數年的,哪怕是老牌晶片巨頭英特爾在製造這一塊和臺積電相比還是差上許多的,所以在之前就有消息,英特爾和臺積電合作,要使用臺積電6nm的工藝來代工自家的GPU,於是臺積電獲18萬片晶圓訂單。
  • 探秘:英特爾22nm tri-gate電晶體技術
    如先前外界所預料的那樣,本周三Intel舉辦了一次新聞發布會,會上Intel高管Mark Bohr宣布Intel在22nm製程處理器中全面啟用tri-gate電晶體技術,他並表示tri-gate電晶體技術的啟用可以極大地減小電晶體的工作電壓(51CTO推薦閱讀:首個3D電晶體 英特爾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 臺媒:臺積電強攻先進位程 穩坐全球EUV龍頭
    集微網消息,據臺媒《工商時報》報導,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在上周的法說會上透露了其3nm製程的更多細節。 此前ASML CEO Peter Wennink在財報會上指出,5nm製程採用的EUV光罩層數將超過10層,3nm製程採用的EUV光罩層數會超過20層,隨著製程微縮EUV光罩層數會明顯增加,並取代深紫外光(DUV)多重曝光製程。
  • FinFET逐漸失效不可避免,英特爾研發全新設計的電晶體GAA-FET
    但從目前行業的普遍應用上看,許多產品用28nm、14nm,甚至10nm就已綽綽有餘,再費勁花更高的成本與精力來研發5nm製程,暫且看來就是個賠本的買賣。 話雖如此,當我們把目光放至未來,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全球大數據的爆發式增長,5G智能終端、VR/AR產品、機器人、AI和超算等產品的成熟和應用,都將對晶片的性能、能耗和算力都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
  • 全球晶片業大變局:臺積電的野望和英特爾的潰敗-虎嗅網
    在此前,臺積電錶示其下一代3nm技術將於2022年下半年投入量產。而就在前幾天,英特爾也因技術瓶頸向這家公司下了18萬片6nm晶片訂單。臺積電多年來一直仰視英特爾的技術領導地位。因此臺積電內部曾有一個長期存在的信條,即該公司「永遠不要低估英特爾」。但目前,這種領先地位正在發生逆轉。
  • 英特爾將宣布委外大單,臺積電、三星也難為!
    事實上,由英特爾先前所釋出的製程與平臺藍圖來看,除先行確立委外已是既定決策外,另則是按產品所需,不只臺積電,三星、格芯(GlobalFoundries)及聯電都可能是代工夥伴。 半導體業者表示,英特爾自製或委外,以及誰承接訂單都各有利弊,其實晶圓代工廠對於英特爾訂單是又愛又怕。
  • 誰是製程之王?-億歐
    與臺積電不同,三星認為其10nm工藝系列(包括8nm衍生產品)的生命周期很長。10nm方面,臺積電的電晶體密度為每平方毫米4810萬個,三星的是每平方毫米5160萬個。而英特爾的10nm電晶體密度據說達到了每平方毫米1.008億個,是目前14nm的2.7倍,接近三星的7nm電晶體密度(每平方毫米1.0123億個)。
  • 英特爾晶片外包臺積電:前僱員揭秘50年老廠如何走上「擠牙膏」路
    在英特爾執行長鮑勃·斯旺(Bob Swan)宣布「英特爾考慮將晶片生產外包,而不是自己生產」後不久,一位退休人士(前英特爾僱員)回顧了英特爾在過去十年是如何走向今天這步田地的。對電晶體密度的痴迷,以及對實施具有挑戰性的 GAA FET 製造工藝的執著追求等是英特爾仍然停留在 14 nm 製程的主要原因。那麼,臺積電真的能在未來的歲月提供幫助嗎?圖片截取自原文。
  • 臺積電2nm大突進,三星慌了
    這意味著晶片的升級換代將帶來更大的成本,而提高晶片密度帶來的性能提升,也將進入一個明顯的邊際效益遞減的過程。  但在晶片製造領域已經取得領導地位的臺積電,依舊選擇一擲千金,快速將2nm晶片製程的研發提上日程。  1  更先進的技術  臺積電這個名字,中國大陸的讀者已經非常熟悉。
  • 臺積電遇「難題」了?3nm製程晶片卡住瓶頸,三星新技術奮起直追
    在今年這一特殊的年份,全球的半導體行業仿佛掀起了一片大波瀾,也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伴隨著美國宣布的各種技術封鎖,半導體行業的技術以及製程問題浮現在水面,因此全球很多半導體企業都在不斷地對晶片處理器等進行工藝上的突破。
  • 最前線丨3nm、5nm製程技術還沒捂熱,臺積電又要開始研發2nm的晶片了
    據財聯社消息,臺積電方面近期表示,將在新的臺灣研發中心運營一條先進生產線,擁有8000名工程師,該設施將專注於研究2納米晶片等產品。臺積電在先進位程方面的速度一直很快——在「晶片之王」英特爾還戀戰14nm支撐的時候,臺積電此前宣布已經製造出10億顆良率完好的7nm晶片;5nm雖然已經量產,但產能還是很有限,還在持續提升中;另外3nm製程也預計在2021年風險量產,在2022年下半年量產,這次臺積電內部又將2nm晶片提上了日程。有業界聲音估計,臺積電2nm將在2023年至2024年推出。
  • 為了先進位程,三星與臺積電進行肉搏戰了
    前言:由於在過去5年裡,英特爾在工藝技術進度方面的不給力,一再延誤,使得臺積電和三星已經奠定了業內兩強的地位。近兩年來,三星與臺積電在更先進晶片製程上,你追我趕,競爭十分激烈。總體來看,臺積電在良率和穩定性方面有明顯優勢。為了提升競爭力,三星調整了晶圓代工的業務結構,而臺積電在不斷鞏固自身的優勢。預估今年第3季全球晶圓代工市場,臺積電仍將以過半、53.9%市佔率稱王,且年成長率高達21%。
  • 關於半導體製程/工藝/生產的性能分析和介紹
    在 40nm 前後幾年,正好是存儲器需求飛速發展的時間段,考慮到0.9倍的製程升級就能將快閃記憶體容量提升1.24倍,且0.9倍的升級技術簡單,半年就能完成,所以不少代工廠開始「半代升級」製程來幫助 NAND 快閃記憶體廠商搶佔市場。 正常來說製程升級應該是45nm—32nm—22nm—14nm—10nm,也就是經典的Tick Tock。
  • 巨頭開打製程之戰
    縱觀今天下大勢,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爆炸式激增,未來新產業、新應用的計算需求和功耗也正等著5nm晶片戰果的嗷嗷待哺,催促著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不斷衝刺物理極限的天花板,火拼先進位程給摩爾定律續命。刀鋒至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摩拳擦掌,5nm戰爭即將一觸即發。
  • 跳票數年,英特爾10nm終現身:SuperFin重新定義電晶體架構,節點內...
    事實上,英特爾盯緊7nm,也與10nm製程多次延期有關,希冀藉此彌補10nm延期所造成的時間損失。如今看來,還是10 nm 最先守得雲開見月明,未來幾年,10nm 也將代表英特爾最佳工藝水平。 這種模式的好處很明顯,英特爾能夠自主根據不同工藝開發不同的CPU架構。因為全自主,新工藝開發的架構可以最大化利用特定工藝優勢,達到更好的匹配與契合。  但不足之處在於,將架構與工藝捆綁起來制約了靈活性。比如10nm延期之後,英特爾無法使用14nm工藝去生產10nm製程架構就是典型的例子。
  • 曝蘋果A13處理器採用臺積電7nm+製程,有望有8核心CPU+6核心GPU
    近期,爆料稱,蘋果A13晶片代號「Lightning」,內部晶片名為「T8030」,將會在蘋果下一代iPhone手機上搭載。另外,結合此前流出的消息來看,蘋果A13晶片將不僅用於蘋果手機,還有望登陸Mac電腦。
  • 巨頭晶片製程之戰:5nm如何給摩爾定律續命?-虎嗅網
    縱觀今天下大勢,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爆炸式激增,未來新產業、新應用的計算需求和功耗也正等著5nm晶片戰果的嗷嗷待哺,催促著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不斷衝刺物理極限的天花板,火拼先進位程給摩爾定律續命。刀鋒至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摩拳擦掌,5nm戰爭即將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