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業內奉為圭臬的 「摩爾定律」 是指每兩年在同樣面積下,電晶體密度要增加一倍。
可是,這個遊戲玩到後來,怎麼只剩下半導體界的 「老派紳士」 英特爾在遵守遊戲規則了呢?其他競爭對手分明都 「違規」 了!
英特爾日前在臺灣舉行 「架構日」,花了一上午的時間,並提出具體數字來佐證自己的每一代製程技術演進與命名邏輯,不但是毫無水分,而且還比摩爾定律要求的「兩倍電晶體密度」 標準還要高。
電晶體密度超越摩爾定律要求
英特爾新竹辦公室總經理謝承儒舉例,2019 年推出的 10nm 製程,裡面的電晶體密度超過 100 億個,較上一代 14nm 的 44.67 億個電晶體整整增加 2.3 倍。意思是在同等面積下,塞入超過兩倍的電晶體。
到了 14nm 製程世代,電晶體密度又是上一代 22nm 製程的 2.7 倍,證明英特爾在電晶體密度這個摩爾定律的重要指標上,實力遠遠高於同業,且製程的命名沒有絲毫水分。
再者,很多人喜歡把英特爾停留在 14nm 製程世代上的時間過久,且一直推出微縮版本 14nm+、14nm++ 製程這件事來討論。
謝承儒表示,14nm++ 相較於 14nm 製程,性能增加達到 20%,幾乎是一個製程節點的提升; 這也代表,英特爾不需要推進到下一個製程世代,就可以將效能大幅提升 20%。
隨著英特爾第十一代 Core 處理器,代號為 Tiger Lake 正式推出後,英特爾正式進入 10nm 製程技術世代。
在 10nm 製程世代上,發展到第三代的 10nm++ 稱為 10nm SuperFin 製程。從 10nm 到 10nm SuperFin 的性能表現也是增加 20%,同樣也相當於一個節點的提升。
製程命名邏輯
在半導體製程上,最重要的單元是電晶體,每一顆 IC 設計最低層元件就是電晶體。
電晶體的表現反映在很多面向上,例如密度、性能、漏電錶現等。其中,前兩個面向:密度和性能最為關鍵。密度是指在同樣面積中,可以塞入多少的電晶體。
再來看看,製程技術的命名究竟是怎麼定義的?
最早期,製程技術的命名是根據電晶體的閘極長度(Gate Length)而定,但一直發展到 0.25 微米以下開始脫節,因為是電晶體往下走的核心精華不是閘極長度,而是依循摩爾定律。
上圖中,黃色線與藍色部分接觸的是閘極長度。當電晶體從左邊的平面式轉換成右邊的鰭式電晶體 FinFET 時,與藍色接觸面從傳統電晶體的一個接觸面,變成三個接觸面。因此,要去計算閘極長度來做為製程命名,其實不太合理。
再者,上述提到的英特爾的 SuperFin 技術,其實不是只有一個鰭,而是有好幾個,這也代表接觸面會越多,而接觸面越多,控制力就會越強。
以電晶體閘極長度來命名的方式,在發展到鰭式電晶體 FinFET 世代後失效。英特爾開始以電晶體的密度來作為命名方式,依循每個世代線寬縮減約 0.7 倍的非常規律。
例如從 90nm 製程節點,下一代製程就是 65nm(90 x 0.7 = 63,取 65nm); 再下一代製程節點則為 45 nm(65 x 0.7 = 45.5),之後的命名邏輯是依此類推。
這樣的命名方式下,代表未來製程世代與電晶體的閘極長度,不再有絕對關係,且每一個製程世代之間的電晶體密度成長接近兩倍,趨勢也符合摩爾定律的規範。
GAA 架構電晶體披露
英特爾也披露在鰭式電晶體 FinFET 之後的新一代電晶體架構 Nanoribbon,其實就是一種 GAA(Gate-All-Around)架構,目前正在研發中。
之前提到英特爾發展出 SuperFin 技術不是只有一個鰭,而是有好幾個鰭,優勢是接觸面會越多,代表控制力就會越強。
可以從上圖中看到,Nanoribbon 架構是整個包起來,所以接觸面從過去平面式電晶體的一個接觸面、鰭式電晶體 FinFET 的三個接觸面,到了 Nanoribbon 電晶體架構已經變成四個接觸面。
這樣的電晶體架構不但是越做越小,面積持續微縮,且因為接觸面增加,控制能力也會強化。
目前三星已經宣布 3nm 導入 GAA 架構,臺積電則是宣布 3nm 維持 FinFET 電晶體的架構。至於英特爾,則已經開始在投入 GAA(Nanoribbon 電晶體架構)的研發。
相較於其他競爭對手,都在製程世代的命名上大玩宣傳花招,只有英特爾這位半導體「老派紳士」,嚴謹又堅持地捍衛著創辦人戈登 · 摩爾在 50 多年前提出的摩爾定律,對於電晶體密度的要求,甚至做到超過該定律要求的標準。
除了電晶體密度的「正名」,英特爾也一直強調一個概念:產品的整體效能難道只有決定在半導體的製程技術上?
為了要打破這個迷思,英特爾這幾年提出「六大創新支柱」:製程與封裝、XPU 架構、存儲、互聯架構、安全性以及軟體。
英特爾強調,晶片放在終端設備上的性能表現,絕非只有單一製程技術這個環節可以展現的,英特爾以眾多面向的優勢來重塑概念。
自製與外包的策略
英特爾執行長 Bob Swan 在今年 7 月的投資人會議中提出因為 7nm 製程良率,而考慮可能委由第三方供應商來生產。當時也引發全球科技產業的熱絡討論。
英特爾舉例,旗下的獨立顯卡 GPU 也部份自己生產,但部分委外給其他晶圓代工廠生產。如上圖中的獨立顯卡 Xe 系列,有些系列是採用自家的 10nm SuperFin 製程技術,但有些系列的晶片則是外包生產。
英特爾表示,當多數的獨立 GPU 都是由晶圓代工廠生產時,其實沒有非要英特爾自己做不可,況且自家的產能要留給更重要的產品來生產,而外包策略可以促使產品加快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