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晶體發明和現代電子技術,加速集成電路工業發展,科學改變生活

2020-12-05 科技碰碰車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電晶體發明和現代電子技術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電子管器件在電子技術領域裡佔統治地位長達四十年,但是,它的笨重、能耗大、壽命短、嗓聲大、製作複雜等缺點卻越來越成為電子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早在二次大戰前,人們就在尋求新的電子器件。其實,早在1906年人們就根據經驗發明了礦石檢波器,這是用某類礦石(例如輝鉛礦或金剛砂晶體)與鋼針構成的點接觸器件。礦石檢波器是半導體錯和矽二極體的前身。1930年德國的林費耳德獲得了今天稱之為"金屬氧化物場效應電晶體」的專利,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以及當時經濟蕭條不可能給基礎研究以充分的經費,他的設計未能實現。

但是科學家們並沒有放棄工作。他們將二十年代創立的量子力學理論用於固體物理的研究,建立起固體能帶理論,為電晶體的研製奠定了理論基礎。貝爾實驗室的凱利是個頗有遠見的科技管理人員。他從三十年代起就注意尋求以新材料、新原理工作的電子放大器件。1945年,他採納了肖克利的建議,決定加強半導體的基礎研究,以開拓電子技術的新領域;同年下半年,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以肖克利、巴丁、布拉頓為核心的固體物理研究小組。他們從研究半導體的導電機制著手,進行紮實而廣泛的基礎研究,但時刻記住要達到的目標——研製出半導體放大器件。

在肖克利的提示下,巴丁和布拉頓於1947年底發明了對電流、電壓具有放大作用的點接觸型電晶體;1949年提出p-n結理論,並提出了性能更加優越的面接觸型電晶體的思想,1950年終於成功地研製出結型晶體三極體放大器。與電子管相比,電晶體有許多優點。例如它的體積只有電子管的1/200,能耗量為電子管的1/10-1/100,壽命延長100-1000倍,噪聲小,製造工藝雖需精密但工序簡便,使用時不需預熱。同時,由於第二次大戰中和戰後一直在進行的研究,人們掌握了生產特純的錯單晶的方法,使得電晶體有可能便宜而大批量的生產。這樣,各種二極體及電晶體,例如整流、檢波、變頻、變容、開關、穩壓、雪崩、隧道等二極體和臺面、場效應等電晶體雨後春筍般地被研製出來,並在許多領域中逐漸取代電子管,從而在電子學領域中完成了一次革命。

如果說四十年代末出現的電晶體在五十年代的電子技術中佔了支配地位的話,那麼五十年代出現的集成電路就支配了六十年代並掀起另一次電子技術革命。早在1952年英國人杜默就發表了集成電路的思想。到五十年代後期製造晶體集成電路的主要技術條件已經具備: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的基爾比在五十年代後期,努力研究用半導體分立元件組裝出整個電子電路,目的是想最終能在一塊固態半導體材料上製作出整個電路,1959年獲得成功。他製作的是一個觸發器,其電阻、電容和電晶體全部由單塊的錯製成。

大約與此同時,美國仙童公司的諾依斯也決定把自已的設計變為實際的器件。他的設想是採用擴散或澱積的電阻器,用反偏p-n結隔離晶片上的器件,在晶片表面蒸發上金屬,通過二氧化矽層中的窗口互連電路元件,這種「平面工藝」於1960年研製成功。現在人們公認,集成電路的發明歸功於基爾比和諾依斯。同電子管和電晶體等分立元件相比,集成電路的體積和能耗都要小得多;容限問題也比較小,而且,集成電路成批生產造價低廉;同時,集成電路的故障率只等於相同面積的電晶體的故障率,所以比一般元件組成的線路的故障率要低得多,而晶體上的蒸發連接線比焊接連接更可靠。

這些優點使集成電路得到極為迅速的發展。1960年,第一塊數字集成電路製造成功,這是一塊電阻-電晶體邏輯集成電路。1962年製成第一塊二極體-電晶體邏輯集成電路。1963年製成電晶體-電晶體邏輯集成電路。這些集成電路都是雙極型)電晶體構成的。在雙極型集成電路工藝發展的同時,一些設計人員全力研究場效應電晶體及其應用。1957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的沃瑪克獲得場效應管的一項專利。他看出這種管子不僅是一種分立元件,而且還可以互連在一起作為器件的集合體,構成計算機使用的邏輯陣列。

他的「集成邏輯網絡」的概念,幾年之後導致實際器件的問世。1967年美國仙童公司生產出第一個只讀存貯器,這是個64位MOS器件。日本Busicom公司希望有一種集成電路可與只讀存貯器構成一個計算機系列產品,而委託美國英特爾公司設計計算機用集成電路。此後邏輯電路日趨複雜,MOS集成電路獲得巨大發展。與製作集成電路有關的其他技術的不斷更新,加速了集成電路工業的發展。由於採用電子束製作集成電路光刻工序中使用的掩膜,淘汰了龐大昂貴的紅寶石刻蝕設備。

這使集成電路生產在一個方面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同時,大直徑矽單晶材料性能的改進,在超淨環境中採用超純氣體、離子束、新的隔離技術等一系列新的技術,摻雜方法的改善,使集成度不斷大幅度提高。在1969年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司已研製出計算機上使用的MOS結構1024位動態隨機存貯器,1975年又研製成4096位動態隨機存貯器。使用幾片大規模集成電路片子已能組裝出一臺微型計算機。

在七十年代中期,在一塊矽片上已能製造出包含十萬個電晶體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此外還研製成微波低噪聲和功率器件、電荷耦合器件、集成注入邏輯器件等新型器件。現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生產已進入自動化階段。好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如果你也有好的想法,不妨在下方評論區內給我留言吧!

相關焦點

  • 集成電路:從電子管、電晶體到CPU
    進入20世紀以後,各個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的計算需求堆積如山,尤其是二戰的爆發,各國進入生死存亡的關頭,軍事需求極大地催生了各種技術的應用,在這種情況下,對高速計算工具有了更多的需求。
  • 20世紀改變人類生活的十大重大科技發明
    我們一起回顧二十世紀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科技發明,展望未來科學技術發展趨勢,跨入知識經濟的新時代。電視:電視的誕生,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現代社會裡,沒有電視的生活已不可想像了。
  • 電晶體發展歷史
    得益於電晶體的出現,才有了如今電子產品的昌盛。因此,電晶體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它的出現為集成電路、微處理器以及計算機內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自電晶體誕生到如今,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電晶體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晶片破壁者: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奇蹟」尋蹤
    排在第二至四位的分別是現代汽車工業奠基人的亨利·福特,連任四屆美國總統的羅斯福,以及創辦迪斯尼動畫王國的沃爾特·迪斯尼。回顧二十世紀,無論是科技、商業,還是政治、軍事、娛樂生活,幾乎每一個領域都發生了狂飆突進式的巨變,每個領域也都誕生出了足以彪炳史冊的「關鍵」人物。
  • 集成電路技術的根本——電晶體的故事
    電晶體出現後,人們就能用一個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來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電晶體的發明又為後來集成電路的降生吹響了號角。電晶體的延生 1947年12月23日,在貝爾實驗室科學家肖克萊、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證明了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第一隻真正的電晶體,從此人類步入了飛速發展的電子時代。
  • 中國發明抗輻射和可修復集成電路 可用於晶片製造
    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和上海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製造出了一種基於碳納米管電晶體與離子凝膠柵極的輻射硬化和可修復的集成電路,可用於製造更耐高能輻射的新型電子器件。研究人員之一,北京大學納米光電子學前沿科學中心張志勇(Zhiyong Zhang)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旨在實現一種輻射免疫集成電路。
  • 電晶體發明與誕生及發展歷程詳解
    約71年前,被譽為「21世紀最偉大發明」的電晶體誕生,這項發明涉及科學和技術、團體和社會之間的微妙關係。一起來回顧改變了計算乃至數字世界的偉大晶片,並講述它們背後的人和故事。電晶體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它的出現為集成電路、微處理器以及計算機內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 集成電路的奠基人(來看下有幾個中國人)
    偉大的發明與人物總會被歷史驗證與牢記,在集成電路發展歷程中,有很多人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讓我們的生活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發明電晶體同時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傑克·基爾比   集成電路之父   集成電路的出現,開創了電子技術歷史的新紀元,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
  • 後摩爾時代集成電路製造發展趨勢,以及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現狀
    集成電路發明已屆60周年,在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共同推動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基本遵循著摩爾定律所預測的節奏,即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 ,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1倍。在各個技術節點裡,都有一些關鍵的製造工藝技術的進步支撐著摩爾定律的發展。圖1.1968~2002年,單個電晶體的平均價格下降趨勢在摩爾定律時代,晶片製造的工藝技術主要有5個方面的挑戰,集成電路從業者通過技術進步不斷突破挑戰,適應了摩爾定律的發展要求。
  • 電晶體的歷史-電子發燒友網
    現代計算機通過執行幾十年前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正在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各種各樣的創新使現代計算機(如我們今天所知)得以實現。但是,有一項基本發明幾乎是所有其他事物所依賴的,那就是不起眼的電晶體。讓我們看看這個不起眼的設備是如何變成的。 對電晶體的需求 從本質上講,所有計算機基本上都是執行數學運算的機器。最早的是手動計數設備,例如算盤,而將來開發的設備是使用機械零件。
  • 電晶體作為劃時代的發明,手機CPU中就有百億個,它的原理是什麼
    作為劃時代的發明,我們現在應用的叫做結型電晶體。它可以說是信息革命的開端,是現代文明的基石。這樣說一點也不誇張,我們現在使用的蘋果A14晶片和華為麒麟9000晶片分別集成了118億和153億電晶體,生活中的其他電器中也都是電晶體的身影。
  • 從電子管到電晶體,讓我們看看「前世今生」晶片
    自從華為開發了5G通訊,華為就成了外國人眼中的眼中釘,因此為了遏制華為的發展,他們會選擇在晶片上進行,那麼我們就很好奇,為什麼中國這麼大,以至於怎麼會在這麼小的東西晶片上被全民推翻?為什麼中國不能突破晶片製造技術。我想帶你一起來來欣賞一下「前世今生」晶片。
  • CMOS場效應電晶體的發展趨勢
    前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81597.htm  自從1947年第一支電晶體的發明,半導體集成電路在二十世紀的後三十年有了一個極大的發展。這個發展極大的推動了世界性的產業革命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 半導體、晶片、集成電路、無塵車間具體釋義及區別
    寫在前面的題外話:電子元器件是電子元件和小型的機器、儀器的組成部分,其本身常由若干零件構成,可以在同類產品中通用;常指電器、無線電、儀表等工業的某些零件,是電容、電晶體、遊絲、發條等電子器件的總稱。常見的有二極體等。電子元器件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濃縮的電子發展史。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類專業發展和應用最有潛力的方向!
    從專業設計的角度來講,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是一個寬口徑的專業,包括電子科學技術和信息科學技術與技術兩項內容,學習內容非常廣泛,既涉及到物理知識,還涉及到數學知識,更涉及到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等知識板塊。從專業的研究領域來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是推動現代社會科技進步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 北京大學:輻照加強與可修復的離子膠碳納米管電晶體和集成電路
    成果簡介 本文,北京大學電子學系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與仿生技術研究所趙建文課題組合作在《自然 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期刊發表名為「Radiation-hardened and repairable integrated
  •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_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它對電信號有放大和開關等作用,應用十分廣泛。輸入級和輸出級都採用電晶體的邏輯電路,叫做電晶體-電晶體邏輯電路,書刊和實用中都簡稱為TTL電路,它屬於半導體集成電路的一種,其中用得最普遍的是TTL與非門。TTL與非門是將若干個電晶體和電阻元件組成的電路系統集中製造在一塊很小的矽片上,封裝成一個獨立的元件。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夢,未來再無智能機
    Lee 化學工程學教授、化學教授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史丹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主任和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在2004年加入史丹福大學之前,她是1995-2004年朗訊科技貝爾實驗室傑出技術人員。她發表超過400篇高影響力的論文和擁有超過60項美國專利,她為有機電子材料提出了許多開創性的概念。鮑哲南在製造用於柔性薄型顯示器的全塑電晶體的新型高性能有機、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有突出貢獻。
  • 電子科學與技術究竟學的是什麼?跟電子信息工程有什麼區別?
    電子物理研究的是粒子物理、量子物理、等離子物理、雷射等在信息技術中的應用。半導體物理研究的就是半導體的結構、電子、載流子的性質,電晶體的性質等。後來不止這些物理理論了,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在技術應用方面也更深入了一步,所以統稱電子科學與技術。一言蔽之,就是用研究跟電、電子、電路、電器件相關的物理理論和技術應用。
  • 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被發現
    記者日前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