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晶體發展歷史

2020-11-25 騰訊網

來源:內容由公眾號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原創,謝謝。

得益於電晶體的出現,才有了如今電子產品的昌盛。因此,電晶體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它的出現為集成電路、微處理器以及計算機內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自電晶體誕生到如今,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電晶體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電晶體的誕生

在電晶體誕生之前,放大電信號主要是通過真空電子管,但由於真空管制作困難、體積大、耗能高且使用壽命短,使得業界開始期望電子管替代品的出現。1945年秋天,貝爾實驗室正式成立了以肖克利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成員有布拉頓、巴丁等人,開始對包括矽和鍺在內的幾種新材料進行研究。

1947年貝爾實驗室發表 第一個以鍺半導體做成的點接觸電晶體。但由於點接觸電晶體的性能尚不佳,肖克利在點接觸電晶體發明一個月後,提出 使用p-n 結面製作接面電晶體的方法,稱為雙極型電晶體。當時巴丁、布拉頓主要發明半導體三極體;肖克利則是發明p-n 二極體,他們因為半導體及電晶體效應的研究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獎。

電晶體因為有以下的優點,因此可以在大多數應用中代替真空管:

沒有因加熱陰極而產生的能量耗損,應用真空管時產生的橙光是因為加熱造成,有點類似傳統的燈泡。

體積小,重量低,因此有助於電子設備的小型化。

工作電壓低,只要用電池就可以供應。

在供電後即可使用,不需加熱陰極需要的預熱期。

可透過半導體技術大量的生產。

放大倍數大。

平面電晶體

平面工藝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半導體技術。該工藝是在Si半導體晶片上通過氧化、光刻、擴散、離子注入等一系列流程,製作出電晶體和集成電路。凡採用所謂平面工藝來製作的電晶體,都稱為平面電晶體。

平面電晶體的基區一般都是採用雜質擴散技術來製作的,故其中雜質濃度的分布不均勻(表面高,內部低),將產生漂移電場,對注入到基區的少數載流子有加速運動的良好作用。所以平面電晶體通常也是所謂漂移電晶體。這種電晶體的性能大大優於均勻基區電晶體。

傳統的平面型電晶體技術,業界也存在兩種不同的流派,一種是被稱為傳統的體矽技術(Bulk SI),另外一種則是相對較新的絕緣層覆矽(SOI)技術。平面Bulk CMOS和FD-SOI曾在22nm節點處交鋒了。其中,Bulk CMOS是最著名的,也是成本最低的一種選擇,因此它多年來一直是晶片行業的支柱。但隨著技術的推進,Bulk CMOS電晶體容易出現一種被稱為隨機摻雜波動的現象。Bulk CMOS電晶體也會因此可能會表現出與其標稱特性不同的性能,並且還可能在閾值電壓方面產生隨機差異。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是轉向完全耗盡的電晶體類型,如FD-SOI或FinFET。

Bulk CMOS與FD-SOI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在矽基體頂部增加了一層埋入式氧化物(BOX)層,而BOX上則覆有一層相對較薄的矽層。該層將電晶體與襯底隔離,從而阻斷器件中的洩漏。Intel是體矽技術的堅定支持者,而IBM/AMD則是SOI技術的絕對守護者。

FinFet電晶體

平面電晶體主導了整個半導體工業很長一段時間。但隨著尺寸愈做愈小,傳統的平面電晶體出現了短通道效應,特別是漏電流,這類使得元件耗電的因素。尤其是當電晶體的尺寸縮小到25nm以下,傳統的平面場效應管的尺寸已經無法縮小。在這種情況下,FinFET出現了。FinFET也被稱為鰭式場效應電晶體,這是一種立體的場效應管。FinFET的主要是將場效應管立體化。

第一種FinFET電晶體類型稱為「耗盡型貧溝道電晶體」或「 DELTA」電晶體,該電晶體由日立中央研究實驗室的Digh Hisamoto,Toru Kaga,Yoshifumi Kawamoto和Eiji Takeda於1989年在日本首次製造。但目前所用的FinFet電晶體則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胡正明教授基於DELTA技術而發明,屬於多閘極電晶體。

多閘極電晶體的載子通道受到接觸各平面的閘極控制。因此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方法可以控制漏電流。由於多閘極電晶體有更高的本徵增益和更低的溝道調製效應,在類比電路領域也能夠提供更好的效能。如此可以減少耗電量以及提升晶片效能。立體的設計也可以提高電晶體密度,進而發展需要高密度電晶體的微機電領域。

與平面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相比,FinFET器件具有明顯更快的開關時間和更高的電流密度。FinFET是一種非平面電晶體或「 3D」電晶體。它是現代納米電子半導體器件製造的基礎。

2011年,英特爾將之用於22nm工藝的生產,正式走向商業化。從2014年開始,14nm(或16nm)的主要代工廠(臺積電,三星,GlobalFoundries)開始採用FinFET設計。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FinFET也成為了14 nm,10 nm和7 nm工藝節點的主要柵極設計。

GAA電晶體

而當先進工藝發展到了7nm階段,並在其試圖繼續向下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發現,FinFET似乎也不能滿足更為先進的製程節點。於是,2006年,來自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AIST)和國家nm晶圓中心的韓國研究人員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全能門(GAA)FinFET技術的電晶體,三星曾表示,GAA技術將被用於3nm工藝製程上。

GAA全能門與FinFET的不同之處在於,GAA設計圍繞著通道的四個面周圍有柵極,從而確保了減少漏電壓並且改善了對通道的控制,這是縮小工藝節點時的基本步驟,使用更高效的電晶體設計,再加上更小的節點尺寸,和5nm FinFET工藝相比能實現更好的能耗比。

GAA 技術作為一款正處於預研中的技術,各家廠商都有自己的方案。比如 IBM 提供了被稱為矽納米線 FET (nanowire FET)的技術,實現了 30nm 的納米線間距和 60nm 的縮放柵極間距,該器件的有效納米線尺寸為 12.8nm。此外,新加坡國立大學也推出了自己的納米線 PFET,其線寬為 3.5nm,採用相變材料 Ge2Sb2Te5 作為線性應力源。

另據據韓媒Business Korea的報導顯示,三星電子已經成功攻克了3nm和1nm工藝所使用的GAA (GAA即Gate-All-Around,環繞式柵極)技術,正式向3nm製程邁出了重要一步,預計將於2022年開啟大規模量產。

結語

從平面電晶體走到GAA電晶體,代工廠的研發投入越來越高。在這個過程中,格芯和聯電接連放棄了14nm以下先進位程的研究,英特爾雖然公布了其7nm計劃,但其已在10nm工藝節點上停留了很久。而三星也在7nm節點處落後於臺積電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臺積電幾乎包攬了市場上所有7nm的生意。

但先進工藝不會因為玩家變少而停滯不前,按照三星早早公布GAA電晶體的最近狀態中看,其勢要在3nm節點處,與臺積電一爭高下。而臺積電方面除了有消息透露其將採用EUV光刻外,並無新的殺手鐧。在3nm節點處,新的電晶體會改變現有代工廠的市場地位嗎?電晶體未來還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都值得大家共同期待。

相關焦點

  • 電晶體的來源及發展歷史
    打開APP 電晶體的來源及發展歷史 發表於 2019-08-18 10:08:58   半導體電路   半導體電路可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了
  • 電晶體的歷史-電子發燒友網
    打開APP 電晶體的歷史 旺材晶片 發表於 2020-11-19 14:07:55 在這種電晶體中,輸入電壓的微小變化可用於在高電壓和低電壓之間快速切換。     電晶體使現代計算機得以發展。ENIAC是一臺重達30噸的大型計算機,有網球場那麼大!相比之下,單個具有指甲大小的微處理器(包含數十億個電晶體)現在可以超越ENIAC的功能。底座和收集器。在這種電晶體中,輸入電壓的微小變化可用於在高電壓和低電壓之間快速切換。電晶體使現代計算機得以發展。
  • 科學家提出電晶體發展新思路
    科學家提出電晶體發展新思路 2019-04-29 中國科學報 【字體:大  根據摩爾定律,過去50年間電晶體一直在小型化。摩爾定律觀察到,一塊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約每18個月增加一倍,成本則減半。但如今,人們已經面臨不能再進一步擴大電晶體的局面。  在美國物理聯合會(AIP)下屬《應用物理快報》上,研究人員回顧了負電容場效應電晶體(NC-FETs)的發展。NC-FETs是一種新的器件概念。
  • 電晶體革命獲利史
    ,這不是歷史上第一個電晶體,但它是第一個可以小型化並實際生產的電晶體。當我說「大量生產」時,我的意思是……分析師吉姆·漢迪(Jim Handy)在與計算機歷史博物館的談話中估計,自1947年第一臺原型機以來,已經製造了約13 sextillion(13後邊是21個零)個電晶體。實際上,截至2018年,地球上的電晶體數量可能超過沙粒。直到一年前,它們的規模一直在縮小。
  •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和特徵
    隨著中國資訊時代的高速發展現在的計算機帶來的方便已經可以說無處不在,教育,科技,已經我們日常的超市,網購等等這些都是來自我們的計算機,我們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吧。給大家普及一下計算機的發展以及特徵第一代(1946-1957年),電子管計算機時間:1946年2月14日,地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名字:ENIAC一共用了18000多個電子管、1500個繼電器,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每小時耗電140千瓦,計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運算。
  • 有機半導體的發展介紹|有機半導體|器件|電晶體|半導體
    20世紀後葉的50多年裡,從基本的分析電路到數字邏輯電路,再到現代的超級計算機和筆記本電腦等中的各個重要部件及微加工工藝,基於矽(Si)、鍺(Ge)和Ⅲ~V族化合物的無機場效應電晶體顯示出對現代電子時代的重要影響。圖1 世界上第一個電晶體1986年第一個聚噻吩場效應電晶體發明以來,有機場效應電晶體飛速發展,有機半導體材料、器件以及製備工藝的研究也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進展。
  • 電晶體發明與誕生及發展歷程詳解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肖克利在推動電晶體商業化的同時,造就了如今加州電子工業密布的矽谷地區。電晶體發明的歷史非常複雜,牽扯到科學和技術、團體和社會之間的微妙關係。雖然小型計算機現在已經進入歷史教科書,但貝爾還發明了一些雖然相對不那麼知名但絕非不重要的技術,而且這些技術現在仍在世界各地被採用:通用異步收發傳輸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簡稱UART。
  • 集成電路:從電子管、電晶體到CPU
    這也使計算機確定了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從專用設備到全社會普及的發展之路。電子管:二戰帶來的抉擇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46056.htm  在教科書中,ENIAC就是電子計算機的起源,而電子管也就在那一刻,確定了其在計算機發展史中的地位。
  • 雙極性電晶體工作原理
    什麼是雙極性電晶體   雙極性電晶體(英語:bipolar transistor),全稱雙極性結型電晶體(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BJT),俗稱三極體,是一種具有三個終端的電子器件,由三部分摻雜程度不同的半導體製成,電晶體中的電荷流動主要是由於載流子在PN結處的擴散作用和漂移運動。
  • CMOS場效應電晶體的發展趨勢
    前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81597.htm  自從1947年第一支電晶體的發明,半導體集成電路在二十世紀的後三十年有了一個極大的發展。這個發展極大的推動了世界性的產業革命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 電晶體發明和現代電子技術,加速集成電路工業發展,科學改變生活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電晶體發明和現代電子技術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電子管器件在電子技術領域裡佔統治地位長達四十年,但是,它的笨重、能耗大、壽命短、嗓聲大、製作複雜等缺點卻越來越成為電子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早在二次大戰前,人們就在尋求新的電子器件。
  • 這個已有40年歷史的電晶體改變了通信行業
    1977年在日本厚木的富士通實驗室擔任電子工程師時,IEEE終身Fellow三村隆史(Takashi Mimura)開始研究如何更快地製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1966年發明的MOSFET是當時當時最快的電晶體,但Mimura和其他工程師希望通過增強電子遷移率(使電子能夠快速移動通過半導體材料)來使其變得更快。 富士通的Syoshi Hiyamizu(左)和IEEE研究員三村隆史(Takashi Mimura)測試了第一個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 右邊是第一個商用HEMT。
  •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_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   電晶體,本名是半導體三極體,是內部含有兩個PN結,外部通常為三個引出電極的半導體器件。輸入級和輸出級都採用電晶體的邏輯電路,叫做電晶體-電晶體邏輯電路,書刊和實用中都簡稱為TTL電路,它屬於半導體集成電路的一種,其中用得最普遍的是TTL與非門。TTL與非門是將若干個電晶體和電阻元件組成的電路系統集中製造在一塊很小的矽片上,封裝成一個獨立的元件。電晶體是半導體三極體中應用最廣泛的器件之一,在電路中用「V」或「VT」(舊文字符號為「Q」、「GB」等)表示。
  • 電晶體的主要參數與電晶體的開關特效
    電晶體全稱雙極型三極體(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又稱晶體三極體,簡稱三極體,是一種固體半導體器件,可用於檢波、整流、放大、開關、穩壓、信號調製等。電晶體作為一種可變開關。基於輸入的電壓,控制流出的電流,因此電晶體可用作電流的開關。
  • 電晶體是什麼器件_電晶體的控制方式
    電晶體作為一種可變電流開關,能夠基於輸入電壓控制輸出電流。與普通機械開關(如Relay、switch)不同,電晶體利用電信號來控制自身的開合,所以開關速度可以非常快,實驗室中的切換速度可達100GHz以上。   嚴格意義上講,電晶體泛指一切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的單一元件,包括各種半導體材料製成的二極體(二端子)、三極體、場效應管、晶閘管(後三者均為三端子)等。電晶體有時多指晶體三極體。
  • 電晶體收音機的壽命及維護保養
    打開APP 電晶體收音機的壽命及維護保養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1-01-07 16:16:22   電晶體收音機的壽命
  • extreme-K Ga2O3功率電晶體的發展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聲稱,氧化鎵(β-Ga2O3)橫向電晶體的最高功率優值達到376MW/cm2【Nidhin Kurian Kalarickal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
  • 【技術】什麼是雙極性電晶體(Bipolar Transistor)?
    雙極性電晶體,英語是「Bipolar Transistor」,全稱為「雙極性結型電晶體」,英語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 原子厚度的電晶體
    在過去10年間,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將這種趨勢發展到了近乎荒謬的地步,他們創造出由單原子厚度材料製成的器件。這些材料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石墨烯,它是一種六邊形的蜂窩狀碳片,具有出色的導熱性、電導率、奇特的光學性能和難以置信的機械強度。但作為一種用於製造電晶體的物質,石墨烯並沒有真正發揮作用。由於沒有自然的能帶隙(使半導體具有半導體的特性),它並不適合用於製造電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