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和特徵

2021-01-09 電腦知識分享

隨著中國資訊時代的高速發展現在的計算機帶來的方便已經可以說無處不在,教育,科技,已經我們日常的超市,網購等等這些都是來自我們的計算機,我們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吧。給大家普及一下計算機的發展以及特徵

第一代(1946-1957年),電子管計算機

時間:1946年2月14日,地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名字:ENIAC

一共用了18000多個電子管、1500個繼電器,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每小時耗電140千瓦,計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運算。儘管它的功能遠不如今天的手機,但他代表了第一代的計算機誕生了

主要特徵如下:

1,電子管原件,體積龐大、耗電量高、可靠性差、維護困難。

2,運算速度慢。

3,使用機器語言,沒有系統軟體。

4,採用磁鼓、小磁芯作為儲存器,存儲空間有限。

5,輸入/輸出設備簡單,採用穿孔紙帶或卡片。

6,主要用於科學計算。

第一代計算機,圖片來自百度

第二代(1958-1964年),電晶體計算機

第二代計算機採用的主要元件是電晶體,稱為電晶體計算機。計算機軟體有了較大發展,程序語言也出現了 Fortran, Cobol計算機高級語言,採用了監控程序,這是作業系統的雛形。

特徵: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

1,體積小,可靠性增強,壽命延長。

2,運算速度快。

3,提高了操縱系統適應性。

4,容量提高。

5,應用領域擴大。

第二代計算機(圖片來自百度)

第三代(1965-1969年),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集成電路可在幾平方毫米的單晶矽片上集成十幾個甚至上百個電子元件。計算機開始採用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元件,這一代比上一代更小,耗電更少,功能更強,壽命更長,領域擴大,性能比上一代有很大提高

特徵:

1,體積更小,壽命更長。

2,運行計算速度更快。

3,外圍設備考試出現多樣化。

4,高級語言進一步發展。

5,應用範圍擴大到企業管理和輔助設計等領域。

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這時期的計算機的體積、重量、功耗進一步減少,運算速度、存儲容量、可靠性都有很大提高。

特徵:

1,採用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邏輯元件,體積與第三代相比進一步縮小,可靠性更高,壽命更長。

2,運算速度加快,每秒可達集千萬次到幾十億次。

3,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軟體配置豐富,程序設計部分自動化。

4,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分布式處理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微型計算機大量進入家庭,產品更新速度加快。

5,計算機在辦公自動化、資料庫管理、圖像處理、語言設別和專家系統等各個領域得到應用,電子商務已開始進入家庭,計算機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第四代計算機(圖片來自百度)

第五代計算機

第五代計算機指具有人工智慧的新一代計算機,具有推理、聯想、判斷、決策、學習等功能,我們相信中國在第五代計算機中一定可以有很大的突破

相關焦點

  • 詳細說明計算機病毒的特徵和危害
    計算機病毒一詞已經滲透到每個網民的心中,並且對計算機的危害是不可預測的。俗話說,無論多麼全面的安全軟體,都無法保證任何計算機都在網絡上。絕對安全,讓我們了解計算機病毒的特徵,危害和特徵。
  •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有多長?帶你一口氣讀懂80年IT發展史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有多長?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誕生,距今也只有80多年的時間。80年,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是很長的時間,但對於整個歷史來說,只是短短的一瞬間。這八十多年只是整段歷史中的一粒塵埃罷了,但卻對這個世界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
  • 現代計算機的特點和計算機的發展
    現代計算機的特點:1 採用二進位代碼表示程序和數據,計算機可直接識別0,1;2 存儲程序控制;3 基本部件有5個: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計算機的發展:1 電子管計算機;2 電晶體計算機;3 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4 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運算器主要包括算術邏輯單元(ALU)和寄存器,進行算術運算(加減乘除等)和邏輯運算(與,或,非等)。輸入設備(I):鍵盤,滑鼠器,掃描儀,數位化儀,數位相機,遊戲杆,光筆,手寫輸入板。
  • 認識計算機木馬的特徵
    雖然Internet 中存在形形色色的木馬程序,但是總的來說,這些木馬的特徵主要包括隱蔽性、自動運行性、欺騙性、自動恢復、自動打開埠五種木馬程序。隱蔽性:隱蔽性是指木馬必須隱藏在目標計算機中,以免被用戶發現。這是因為木馬設計者不會輕易就讓用戶發現木馬程序。
  • 計算機的發展簡史
    ,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這臺計算機的名字為下ENIAC即電子積分和計算機。在發展大型機的同時,「小型計算機」開始出現;計算機品種開始向多樣化、系列化發展,應用領域不斷擴大。主要特點是體積更小、速度快、精度高、功能強、計算機成本進一步下降;軟體向系列化、多樣化發展。
  • 計算機的產生和早期發展,從機電計算機到電子計算機
    有人認為,要是有一天人終於完全弄清自己的腦和精神,這將是最偉大的徵服和最後的功績,這不是沒有道理的。人類對計算機的研製正是揭示智力之謎的遠徵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已經搞清楚人的某些機械性的智力活動是由判斷、計算、記憶和反應這四種基本功能組成的,這幾種功能的綜合,構成了人的一大類智力活動。
  • 認識計算機病毒的基本特徵
    破壞性計算機遭受入侵後,可能會導致正常的程序無法運行,病毒按照內置的指令對計算機內的文件進行刪除、修改等操作,甚至還可能會格式化磁碟分區。傳染性計算機病毒不但具有破壞性,更可怕的是它還具有傳染性。傳染性是計算機病毒的基本特徵,一旦病毒被複製或者發生變種,其傳播速度快的令人難以預防隱蔽性計算機病毒成功入侵系統後,目標計算機仍然可以正常運行,被感染的程序也能正常的運行,用戶不會感到明顯的異常。
  • 計算機發展史AND電腦程式運行機制
    本篇文章小編主要向大家介紹下計算機的分類和電腦程式。自1946年計算機誕生以來,它一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如果說農業革命是第一次革命,工業革命是第二次革命,那麼信息革命就是第三次革命。1.計算機的分類根據用途,計算機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個人計算機,也稱為 PC,這是人們最熟知的一種計算機,價格低廉,性價比高,個人計算機強調的是用戶體驗,雖然出現時間很短,但是卻大大推動了計算機歷史的進程。
  • 當前主要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發展及趨勢
    生物特徵識別技術(Biometrics)是指利用人體與生俱來的生理特性和長年累月形成的行為特徵來進行身份鑑定的一種識別技術。該技術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遠高於口令、密碼或者ID卡等傳統方式。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具有安全性好、不易丟失、難以仿冒和攜帶方便等諸多優點,目前可用於身份識別的人體特徵包括指紋、虹膜、面部、掌紋、靜脈等生理特徵和步態、筆跡、聲音等行為特徵。
  • 嵌入式系統歷史及發展趨勢
    嵌入式系統歷史及發展趨勢事實上,在很早以前,嵌入式這個概念就已經存在了。在通信方面,嵌入式系統在20世紀60年代就用於對電子機械電話交換的控制,當時被稱為「存儲式程序控制系統」(Stored Program Control)。嵌入式計算機的真正發展是在微處理器問世之後。
  • 歷史法學派關於法的起源、性質和特徵的理論是什麼
    問:評述歷史法學派關於法的起源、性質和特徵的理論。  自考365網校解析答案:德國歷史法學派產生於19世紀上半葉,代表人物是薩維尼,他的主要著作有:《論當代立法和法理學的使命》、《中世紀羅馬法史》和《當代羅馬法制度》等。l9世紀上半葉的德國,政治分裂,法律混亂。
  • 他們是《微型計算機》改版20年的歷史見證者
    20年了,他們既是IT產業歷史發展的觀察者,也是《微型計算機》20年自我進化的見證者。
  • 計算機竟然擁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最近啊,我是天天跟「計算機」和「計算」打交道了,各種分布式、調度、多線程之類的概念繞來繞去哦。這促使我啊,對計算機的原理,再走一遍。老規矩,學到哪講到哪,今天先講講,我學的計算機歷史。本文6709個字,預計需要15分鐘。
  • 模擬計算機和數字計算機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種由數字計算機內部處理的電信號,稱為符號信號或數位訊號。這的主要特徵是兩個相鄰符號之間沒有第三個符號的"離散的"2.操作速度不同。模擬計算機的計算速度慢,基本不再適用;數字計算機的運行速度非常快,應用廣泛。
  • 信息檢索的歷史與發展
    信息檢索的歷史與發展 ③用戶提問處理和檢索輸出。  信息檢索的發展階段  脫機檢索階段  此階段是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自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人們一直設想利用計算機查找文獻。
  • 功能材料的崛起:新材料的歷史和發展
    今天中天利小編跟大家聊一聊化學新材料的歷史與發展前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有一類重要的材料越來越吸引人們的注意,這類神奇無比的材料就是功能材料。功能材料的廣泛應用,使我們仿佛進入了一個神話世界。有了功能材料,天、入地、跨海、越洋、千裡眼、順風耳等所有這些過去神話故事中的美妙幻想變成了現實。
  • 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站在更加廣闊的視角再次闡明了這一新的重大判斷,並強調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我們要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從而準確領會當今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 馮·諾依曼與計算機的發展
    說到計算機的發展,就不能不提到美籍科學家馮·諾依曼。馮·諾依曼早期以算子理論、共振論、量子理論、集合論等方面的研究聞名,他開創了馮·諾依曼代數。他為研製電子數字計算機提供了基礎性的方案。晚年,馮·諾依曼研究自動機理論,著有對人腦和計算機系統進行精確分析的著作《計算機與人腦》。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馮·諾依曼被後人稱為「計算機之父」。20世紀初,物理學家和電子學家關於數值計算的機器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結構而爭論不休。這個問題被爭論了多年,但一直沒有得到解答。而與此同時,人們也被十進位這個計數方法所困擾。
  • 計算機網絡基礎第四章-計算機網絡類型及其特徵
    引言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計算機網絡的分類結果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說按照網絡的覆蓋範圍來劃分按照使用的通信介質來劃分按照通信的傳播方式來劃分按照通訊速率來劃分按照網絡使用者劃分按照網絡交換功能來劃分按照網絡環境劃分以及按照網絡拓撲結構來劃分等等我們在這裡主要介紹,根據網絡的拓撲結構和網絡的覆蓋範圍來進行劃分的類型。
  • 未來計算機發展的5種趨勢
    打開APP 未來計算機發展的5種趨勢 發表於 2018-03-22 09:14:01 這家電腦巨頭表示:「紅外和觸覺技術將允許智慧型手機的觸控螢幕和振動模擬觸摸物體時的身體感受。你可以藉助手機感受埃及棉布的柔軟,而不是單純地依賴廣告宣傳。」      IBM的伯納德-梅耶索說:「計算革命從爆發到現在已經60多年,我們在這一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令人吃驚的巨大成就。第一臺可編程的電子計算機問世於上世紀40年代,基本上就是一臺運算速度很快的電子計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