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資訊時代的高速發展現在的計算機帶來的方便已經可以說無處不在,教育,科技,已經我們日常的超市,網購等等這些都是來自我們的計算機,我們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吧。給大家普及一下計算機的發展以及特徵
第一代(1946-1957年),電子管計算機
時間:1946年2月14日,地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名字:ENIAC
一共用了18000多個電子管、1500個繼電器,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每小時耗電140千瓦,計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運算。儘管它的功能遠不如今天的手機,但他代表了第一代的計算機誕生了
主要特徵如下:
1,電子管原件,體積龐大、耗電量高、可靠性差、維護困難。
2,運算速度慢。
3,使用機器語言,沒有系統軟體。
4,採用磁鼓、小磁芯作為儲存器,存儲空間有限。
5,輸入/輸出設備簡單,採用穿孔紙帶或卡片。
6,主要用於科學計算。
第二代(1958-1964年),電晶體計算機
第二代計算機採用的主要元件是電晶體,稱為電晶體計算機。計算機軟體有了較大發展,程序語言也出現了 Fortran, Cobol計算機高級語言,採用了監控程序,這是作業系統的雛形。
特徵: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
1,體積小,可靠性增強,壽命延長。
2,運算速度快。
3,提高了操縱系統適應性。
4,容量提高。
5,應用領域擴大。
第三代(1965-1969年),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集成電路可在幾平方毫米的單晶矽片上集成十幾個甚至上百個電子元件。計算機開始採用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元件,這一代比上一代更小,耗電更少,功能更強,壽命更長,領域擴大,性能比上一代有很大提高
特徵:
1,體積更小,壽命更長。
2,運行計算速度更快。
3,外圍設備考試出現多樣化。
4,高級語言進一步發展。
5,應用範圍擴大到企業管理和輔助設計等領域。
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這時期的計算機的體積、重量、功耗進一步減少,運算速度、存儲容量、可靠性都有很大提高。
特徵:
1,採用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邏輯元件,體積與第三代相比進一步縮小,可靠性更高,壽命更長。
2,運算速度加快,每秒可達集千萬次到幾十億次。
3,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軟體配置豐富,程序設計部分自動化。
4,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分布式處理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微型計算機大量進入家庭,產品更新速度加快。
5,計算機在辦公自動化、資料庫管理、圖像處理、語言設別和專家系統等各個領域得到應用,電子商務已開始進入家庭,計算機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第五代計算機
第五代計算機指具有人工智慧的新一代計算機,具有推理、聯想、判斷、決策、學習等功能,我們相信中國在第五代計算機中一定可以有很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