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夢,未來再無智能機

2020-12-05 澎湃新聞
鮑哲南,史丹福大學K.K. Lee 化學工程學教授、化學教授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史丹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主任和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在2004年加入史丹福大學之前,她是1995-2004年朗訊科技貝爾實驗室傑出技術人員。她發表超過400篇高影響力的論文和擁有超過60項美國專利,她為有機電子材料提出了許多開創性的概念。鮑哲南在製造用於柔性薄型顯示器的全塑電晶體的新型高性能有機、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有突出貢獻。她的工作使柔性電子電路和顯示器成為現實。在她最近的工作中,她開發了皮膚啟發的電子材料。

她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國家發明研究院的院士。因為她在人造電子皮膚上的工作至關重要被選為「自然」雜誌2015年十大科技人物。她獲得了2017年美國化學會應用聚合物科學學士學位獎,2017 歐萊雅-教科文組織女科學獎,美國化工學會2014年Andreas Acrivos 化學工程專業進步獎。

鮑哲南 新華網 資料圖

自述

科學使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觀察世界。作為一個化學家,我通過分子以及分子反應或者相互反應來觀察世界。科學讓我們生活更美好,讓我們的人生更有趣。

我父母可能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人。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認識到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有多重大。我高中化學老師讓我對化學產生了興趣,我大學的教授讓我第一次嘗試聚合物研究,我的博士指導教授訓練我如何做研究。貝爾實驗室的同事教會我如何獨立研究、指導年輕研究人員。史丹福大學的學生與我探索新的方向,同事們激勵我深度思考並致力於有挑戰性和有影響力的問題。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的諾貝爾獎,我很開心能成為其中一員來幫助中國的研究提高知名度。我希望這個獎項能鼓勵更多的中國研究人員致力於解決重大和充滿挑戰性的問題。

精彩言論

01

用電子皮膚一樣的電子材料來做電子器件,不再是一個科幻的夢想,而是一個可能實現的事情。

02

電子皮膚是電子工業發展的一個趨勢,可以激發我們的思考,讓我們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可以激發發明出新的材料和新的技術。

03

電子器件就像皮膚一樣,可以貼在我們的身體表面或者種植在皮膚下面,或者在身體裡面,這樣的傳感系統就會像我們人的皮膚一樣,可以幫助我們的生活和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04

下一代的電子不光是柔性的,而且有可拉伸性、自修復性還有生物降解性,我們認為電子皮膚是未來電子工業發展的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

05

電子皮膚還在起始階段,更加需要基礎的研究,從材料方面、工藝方面去研究這些新型的電子材料它們的電學性能和力學的關係,和怎樣設計材料可以使得我們達到好的電學功能,也有好的力學功能。

某天早上,身上的電子皮膚會將你輕柔喚醒,告訴你今天的體徵正常,可以開啟新一天的工作;當你刷牙時,鏡子會告訴你今天的天氣和溫度,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如果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告訴你今天的新聞是什麼;出門時不用想著帶鑰匙、拿手機……

所有的這一切都不再只是想像,鮑哲南教授近期在柔性電子領域的突破讓人類離這樣新型科技社會更進了一步。正如鮑哲南教授所說,智慧型手機是現在,而人造電子皮膚是未來,是下一代電子工業發展的方向,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一個趨勢。

2018年2月份,在英國《自然》雜誌上,鮑哲南科研團隊宣布他們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新突破,首次成功開發出易量產的高密度、高靈敏度可拉伸電晶體陣列。

「為了實現新模式的電子器件和最終電子產品,我們先從發展新電子材料開始,有了電子材料後還要把工藝做出來。」鮑哲南解釋道:「集成電路裡面有很多層的不同的材料,這些不同的材料都必須要能夠做成很小的不同形狀,然後一層要疊加在另一層上,整個工藝有幾十步到上百步的步驟,所以把工藝做成有很多技術上的難度。」

製造工藝的研發之路並不簡單,據鮑哲南透露團隊也是研究了8-10年的時間才把工藝做成。

「這個的意義非常重大。之所以非常重大是因為以前大家做的都是柔性電子,電子皮膚以前還不可以有拉伸性,而且不可以有集成電路。但集成電路對電子器件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顯示屏幕、傳感和計算都需要集成電路。而在柔性電子皮膚方面,這是第一次做到了這樣的集成電路。」

這一步的成功證明了電子皮膚一樣的電子材料來做電子器件是一個可以實現的事情,而不再是一個科幻的夢想。雖然目前只是集成了幾十個電晶體到上千個電晶體,但至少人類已經開始邁出第一步。

對於未來電子皮膚的發展,鮑哲南曾經說過智慧型手機是現在,但將來將會是由人造電子皮膚實現的BodyNet人體網絡。因此,電子皮膚是將來電子工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和趨勢,可以激發人類的思考,讓人類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可以發明出新的材料和新的技術。

「比如觸覺傳感器,可以做一種可測血壓的產品;還有一些可拉伸性的材料,有非常強的硬度和非常好的自修復性功能,這些材料可以用到鋰電池裡,使得鋰電池可以有高容量,而且可以持續充放電時間更久。這些是早期可以實現的一些應用。」鮑哲南舉例道。

Q&A

Q1

可以分享一下《nature》發表柔性電子領域的一大突破的背景和研發過程嗎?

這是我們多年的積累而做成的,其主要是第一次做成可拉伸性的有機半導體的集成電路,這個意義非常重大。之所以非常重大是因為以前大家做的都是柔性電子,電子皮膚以前還不可以有拉伸性,而且不可以有集成電路,集成電路的重要性就是所有的電子器件需要電晶體集成起來,才可以實現如做顯示屏幕、做傳感、計算的功能。在做柔性電子皮膚電子器件方面,這是第一次做到了這樣的集成電路。

雖然我們的集成還只是做到能夠有幾十個電晶體到上千個電晶體,但是這是一個起始點。

Q2

這一項目歷經了多長時間?期間遇到了怎樣的困難,遇到了哪些瓶頸?如何實現的突破?

其實我們是在做一種新模式的電子器件和最終電子產品,我們需要從發展材料開始,有了這些新的電子材料之後,還需要再把工藝能夠做出來。集成電路裡面有很多層的不同的材料,這些不同的材料都必須要能夠做成很小的不同形狀的材料,然後一層要疊加在另一層上,整個工藝有幾十步到上百步的步驟,所以把工藝做成有很多技術上的難度。這些都是通過前面八到十年的研究,才做到今天這樣子的結果。

Q3

這一項目是首次成功開發出更易量產的高密度、高靈敏度、可拉伸電晶體陣列,這一研究的意義是什麼?

就像我前面說的,電子產品都是需要有很多電晶體集成在一起,才可以有它的功能。所以能夠走到這一步證明用電子皮膚一樣的電子材料來做電子器件,是一個可以實現的事情,而不再是一個科幻的夢想。電子皮膚的實現只是時間問題,把這個集成越做越大,功能越做越多,我們證明了第一步。

Q4

電子皮膚在現實中發展到怎樣的階段了?

電子皮膚作會是將來最終電子工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和一個趨勢,可以激發我們的思考,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可以發明出新的材料和新的技術。

但是這些材料和技術在近期也會有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應用,比如觸覺傳感器,可以做一種可測血壓的產品;還有一些可拉伸性的材料,有非常強的硬度和非常好的自修復性功能,這些材料可以用到鋰電池裡,使得鋰電池可以有高容量,而且可以持續充放電時間更久;這些都是早期可以實現的一些應用。

Q5

電子皮膚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我覺得電子皮膚是電子工業的變革性的方向,基本的理念就是把傳感和信號處理,和信號傳輸結合在一起,但是這些電子器件並不是像現在已有的比如說可穿戴的手錶,而是說就像皮膚一樣,可以貼在我們的皮膚表面或者種植在皮膚下面,或者在身體裡面,這樣的話整個這些傳感系統就會像我們人的皮膚一樣,跟人非常接近,可以幫助我們的生活和幫助更好的理解身體狀況。如果不是在人的身上,也可以是在建築物表面,可以在飛機表面,或者是在機器人的身體表面。

所以這個理念可以運用在各種不同的體系裡面,都包括傳感和信號處理和信號傳輸,這個是我們的最基本的理念。

電子皮膚我們認為這個是未來電子工業發展的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

Q6

電子皮膚要落地實現需要實現哪些突破?還有哪些問題?

其實這個領域還是正在起始階段。

從基礎學科的角度來說,需要更加多的基礎的研究,從材料方面、工藝方面去研究這些新型的電子材料的電學性能和力學的關係,和怎樣設計材料可以使得我們達到好的電學功能,好的力學功能,這些都是新的材料設計的挑戰,需要很多基礎研究。

然後從工藝的角度上,雖然我們最近自然雜誌上發表了第一個集成新型材料,但是這個只是起始階段,還需要進一步實現更複雜、更大型的集成電路方式。

從應用的角度上來說,電子皮膚可以像科幻電影一樣,可以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就像人的皮膚一樣,非常複雜的系統。但還是需要能夠找到一個應用的路線圖,路線圖必須要先從簡單的應用出發,應用一些已有的發明出來的材料和器件,這樣先有簡單的應用製造出產品,然後慢慢再到更加越來越複雜的系統性的應用,所以開發這樣的應用前景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需要去研究。

Q7

大家使用的智慧型手機都在提柔性電子屏幕,對於這些研究和應用,您有何看法?

關於柔性電子屏幕和手機,這個我覺得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二十年前我在貝爾實驗室開始研究的時候,那時候在設立柔性電子的未來。那時候柔性電子是一個科幻型的未來,但是現在柔性電子已經可以看到是必然會實現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這些所提到的公司,他們應該會在比較近期內就可以實現這個。

所以人造電子皮膚,是再下一代的電子,這些電子不光是柔性,而且有可拉伸性、自修復性還有生物降解性,所以這是將來的電子工業發展的一個趨勢。

我覺得是現在人造皮膚的發展,就像我剛剛20年前開始做柔性電子那時候的一個情形,現在正是一個領域起始的階段,所以令人非常興奮,因為有很多有趣的科學問題需要解決,這個是之所以我們著重在這個方向。

Q8石墨烯一直是個熱詞,您怎麼看待石墨烯在電子方面的應用與發展?

電池的研究之所以我的課題組會介入這個,是因為電子皮膚所有的電子器件能量的來源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們所解決的問題裡面有集成電路,但是集成電路或者這些顯示屏幕都需要有電池來給它提供電源,所以這個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而這些電源的話,如果我們把集成電路做成像人的皮膚一樣可拉伸性,這些電池也得有一定的可拉伸性,也像皮膚一樣。所以這個又是新的挑戰,但是從材料研究方面,很多材料是可以互相借鑑的,所以我的研究課題組也有一部分研究是致力於可拉伸性的電池和一些當前電動汽車的電池的研究。

對於石墨烯的研究來說,石墨烯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材料,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發掘這個材料的優越性和缺陷,找到適當的地方,這個材料最適合的應用的地方。所以石墨烯我覺得因為它有很多很特殊的性能,現在的基礎研究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材料的性能,只有通過這些基礎研究,我們才可以知道在什麼地方石墨烯是最適合應用的。從這個基礎研究現在已經得到了很多很重要的信息,所以現在可能是一個在轉折的過程中,從基礎研究可以分析什麼樣的地方應用這些材料是最適合的。

(原標題:鮑哲南: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幻想,未來不再有智能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鮑哲南: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幻想
    11月7日,騰訊科學WE大會上,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及數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將通過線上的形式為廣大網友帶來精彩演講。衡水中學作為2020騰訊科學WE大會的分會場,衡中學子們將同步收看這場精彩的大會。鮑哲南是史丹福大學首位擔當系主任的亞裔女性,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材料大師」。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設想。「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 這位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 「材料大師」 說道。在她看來,這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過去電子工業的發展已經證明了材料革新的可能性:25 年以前,可摺疊的屏幕是鮑哲南的夢想。經過 8 年的研究,他們已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摺疊的屏幕。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設想。「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 這位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 「材料大師」 說道。在她看來,這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過去電子工業的發展已經證明了材料革新的可能性:25 年以前,可摺疊的屏幕是鮑哲南的夢想。
  • iCANX Talks 學術報告︱鮑哲南教授·電子皮膚:改變電子領域的未來
    (Stanford University)鮑哲南教授為我們作線上報告,鮑哲南教授介紹了可拉伸可自愈電子皮膚的研發,以及電子皮膚在可植入醫療設備、機器人傳感器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等領域的應用空間。 鮑哲南教授·電子皮膚:改變電子領域的未來 ——趙傳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博士生,崔進京/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生 前言 7月31日 iCANX Talks
  • 斯坦福教授鮑哲南:人造皮膚能把手機貼在身上
    11月7日,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在2020年「騰訊科學周」期間接受網易科技等媒體的採訪。
  • 鮑哲南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性院長!
    鮑哲南於2010年底作為創辦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國矽谷成立,2011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鮑哲南教授於2004年加入史丹福大學。她目前是K.K.Lee化學工程教授,也是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教授。
  • 獨家專訪鮑哲南:一款「人造皮膚」產品即將進入醫院
    如果你見到鮑哲南本人的話,會覺得她真人更美。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她言語輕柔,給人一種寵辱不驚的感覺。鮑哲南,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來源:未來科學大獎)DeepTech 曾多次報導過鮑哲南團隊的研究成果,如《機器人皮膚再獲進展,鮑哲南團隊研發「電子手套」讓機器獲得觸覺》、《斯坦福鮑哲南團隊又獲突破性進展:更易量產的柔性電子材料,「一個全新電子世界」即將來臨》、《著名材料科學家鮑哲南領銜電池歷史性突破:更高能量的鈉離子電池,成本比鋰電池至少低 20
  • 美國史丹福大學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新...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科研團隊2月19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他們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新突破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
  • 對話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ACS首位顛覆者和創新者獎得主
    近日,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成為「ACS Central Science Disruptors & Innovators Prize(顛覆者和創新者獎)」首位獲獎者。這一獎項旨在表彰在推動科學進步方面做出顛覆性突破的科學家。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與「人造皮膚」 科學的柔韌力量
    按照鮑哲南的說法,研發柔性電極並將其用於人造皮膚研發,有三個坎要過。「我們現在的電子器件都是用硬性材料做的,在測量中樞神經電流、心臟電流時,植入大腦或心臟的電極可能損壞神經或心臟組織。跟神經接觸的電極必須像皮膚一樣柔軟,但這種材料之前不存在。所以,我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這種柔性材料做出來。
  • 鮑哲南:突破電子皮膚三個關鍵問題,未來讓皮膚實現手機的功能
    原創 鮑哲南 返樸2020年11月7日騰訊WE大會上,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鮑哲南介紹了她的團隊研究電子皮膚所面臨的問題。過去的十幾年中,他們發現了柔軟、可摺疊甚至能夠自修復的材料,在此基礎上材料可以感知不同物體。
  • 鮑哲南:突破電子皮膚三個關鍵問題,未來讓皮膚實現手機的功能
    演講人 | 鮑哲南(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教授)大家好,我是鮑哲南,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化工系系主任,K.K.Lee 教授。首先我想問一個問題,你今天你帶手機了嗎?如果我們將來的生活根本沒有手機會是怎樣的?這是我們幾年前提出的一個大膽的設想——我們認為手機的功能會融入到我們所穿的衣服、我們所貼在身上的電子器件,甚至是植入到體內的電子器件當中。這將是未來我們人和人之間、人和環境之間交流的方式。我們認為未來的電子工業將會有一個巨大的改變,通過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 「科研女神」鮑哲南:斯坦福首個華人女院長!
    2019年元旦,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鮑哲南回南京探親,引起廣泛關注。她是第一個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當院長的中國女性,曾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等殊榮。她攻克了人造皮膚的難關,讓人類永葆美麗不再是遙遠的夢!這位全球著名的科研女神,生活中還是擁有兩個孩子的美麗辣媽。鮑哲南有著怎樣的故事?
  • 對話華人傑出學者鮑哲南:電子皮膚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圖片來自stanford.edu鮑哲南教授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她也是柔性電子領域的泰鬥級人物。她所從事的關於「人造皮膚」的研究,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果,被媒體稱為當今世界化學工程領域的「黑科技」。2015年,鮑哲南教授因「能傳導觸覺的人工皮膚」相關工作,入選Nature評選的十大年度人物;2016年,因在柔性電子器件的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的貢獻,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 南京大學校友鮑哲南升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鮑哲楠在母校南京大學&nbsp&nbsp&nbsp&nbsp鮑哲南教授於2004年加入史丹福大學。她目前是K.K.Lee化學工程教授,也是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教授。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子材料,軟似皮膚並且可拉伸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開發出一種導電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位華人教授鮑哲南帶領他的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研究柔性電子,現在他們的成果已經赫然佇立。鮑哲南教授表示,現有包括電極和材料在內的電子器件都是硬的。它們在測量中樞神經電流、心臟電流時,那些植入大腦或心臟的電極可能會損壞人體神經或心臟組織。因此,跟神經接觸的電極必須像皮膚一樣柔軟才能減小對人體的傷害,這是柔性電子應用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 連發2篇《Science》,柔性電子女神,鮑哲南院士2020年成果集錦
    鮑哲南是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1987級學生,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和材料科學和工程教授。她因發展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和有機半導體等技術而知名。2017年,她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 動物體內育器官、人造皮膚變手機,科技改變未來
    但是,全面屏、摺疊屏已經是當前材料技術的頂端了,在此之後,人類要如何讓「屏幕」突破材料的限制,讓人機互動更加適應未來高頻次信息交流的需求?這是擺在科學家面前的難題。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分享。
  • 專訪|斯坦福鮑哲南團隊開發出無線皮膚傳感器
    研究人員用金屬墨水將天線和傳感器列印到貼片上,後者可以像創可貼一樣貼在皮膚上,並能夠無線發送數據至夾在衣服裡的閱讀器。圖 | 手腕上的無線傳感器,以及夾在衣服裡的閱讀器。(來源:牛思淼)該研究通訊作者是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鮑哲南教授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陳曉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