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2020-12-05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

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在柔性電子研究領域一片理工男的天下,鮑哲南做到了全球頂尖。

世界頂尖的學科前沿研究者、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兩個孩子的媽媽、遠在海外卻時刻掛念父母的女兒,鮑哲南在這些角色中轉換著、平衡著。猶如一隻破繭蛻變的美麗蝴蝶,領舞在學科前沿。

(小標題)讓人造皮膚會「思考」

20年後,也許你的生活將是這樣的:你手腕上的人造皮膚能隨時監測心率、血糖,實現智能把脈;喉嚨上的人造皮膚能感受咽喉肌肉運動產生的壓力變化,為聾啞人「發聲」;你的整個身體可能成為一個「網絡中心」,體內的信息跟外界產生連接……

這些看起來很遙遠,但其實正在孕育著。讓人造皮膚知冷熱、分輕重,這無疑會使人造皮膚更加智能,應用潛力無限,然而技術挑戰極其巨大。無數微小感應器連成一片,密度低了無法獲知數據,密度高了又無法像真正皮膚那樣細密並可拉伸。鮑哲南團隊利用納米技術等跨學科技術,使柔性電子感應器高度靈敏,同時密度大增。

鮑哲南說:「我們團隊花了多年研製出超強靈敏度的人造皮膚,它由敏感度極高的電子感應器組成,當感應器連成一片時,就如同真正皮膚一樣,當一隻蝴蝶停在身上,人馬上能感覺到。」

這種人造皮膚技術可以被廣泛用於假肢、機器人、手機和電腦的觸摸式顯示屏、汽車方向盤和醫學等。

不僅如此,鮑哲南團隊再接再厲,研製出世界最新的可拉伸太陽能電池,未來可使人造皮膚自我發電。接著,鮑哲南團隊又利用納米材料為這種皮膚增加了透明度和可拉伸功能,距離人類皮膚的功能越來越近。

2015年,鮑哲南被《自然》雜誌評為對全球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年度十大人物之一。2017年,她又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2018年2月,鮑哲南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再度進入人們視野。柔性電子技術基本通過犧牲電子器件密度來實現可拉伸,局限性較大,且製造工藝複雜。鮑哲南團隊開發的新材料,使電晶體陣列密度達到每平方釐米347個,並可在拉伸至兩倍長度時性能保持不變。

(小標題)讓事業家庭雙贏

1970年11月,鮑哲南出生於中國南京,父母都是南京大學教授。科學氛圍濃厚的家庭環境為她打開了科學的大門。從南京大學畢業後,鮑哲南移居美國,學習深造並繼續開展科研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

她同時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作為一名優秀的女科學家,人們常好奇她怎樣去平衡事業和家庭。

父親告訴鮑哲南,人生中完整的幸福包括兩個方面:事業成功和家庭美滿。維繫的原則就是不能犧牲一個去換取另一個,兩者都不可偏廢。鮑哲南通過提高效率來完成工作,從事科研的時候嚴謹認真,一分一秒都不捨得浪費,回到家就一定會和家人在一起。

「很幸運,父母從小啟發我的科學思維:大膽假設、踏實求證。這讓我終身受益。現在我也這樣教育我的孩子,激發我學生的科研熱情。」她接受母校南京大學採訪時這樣說道。

(小標題)讓人造皮膚感覺更美

在事業上,鮑哲南的進步或許可歸為一直心存理想。鮑哲南對新華社記者說:「一直希望科學研究成果能夠運用到生活中,幫助人類。」

她說,目前已開發出部分電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但模擬人類複雜的觸覺仍有不少挑戰需要克服。

接下來,她打算利用人造皮膚幫助靠假肢生活的人們獲得觸感,並藉助相關技術開發血壓測量儀器、擁有人造皮膚的機器人以及可穿戴電子器件等。

人造皮膚未來服務於現實生活的前景非常廣闊,將為皮膚燒傷等疾病患者帶來福音。作為人造皮膚研究的功臣,鮑哲南亦被一些人贊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

她認為,有意義、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離不開跨學科合作和研究,「目前中國科研發展飛速,正迎來大突破時期,希望中國科學家進行更多的跨學科研究,實現更多突破」。(完)

相關焦點

  • 鮑哲南: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幻想
    11月7日,騰訊科學WE大會上,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及數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將通過線上的形式為廣大網友帶來精彩演講。衡水中學作為2020騰訊科學WE大會的分會場,衡中學子們將同步收看這場精彩的大會。鮑哲南是史丹福大學首位擔當系主任的亞裔女性,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材料大師」。
  • 華人教授鮑哲南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巴黎3月23日電(記者張曼)2017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23日晚在巴黎舉行,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和另外4位女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
  • 「科研女神」鮑哲南:斯坦福首個華人女院長!
    2019年元旦,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鮑哲南回南京探親,引起廣泛關注。她是第一個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當院長的中國女性,曾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等殊榮。她攻克了人造皮膚的難關,讓人類永葆美麗不再是遙遠的夢!這位全球著名的科研女神,生活中還是擁有兩個孩子的美麗辣媽。鮑哲南有著怎樣的故事?
  • 鮑哲南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性院長!
    鮑哲南於2010年底作為創辦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國矽谷成立,2011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鮑哲南教授於2004年加入史丹福大學。她目前是K.K.Lee化學工程教授,也是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教授。
  •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獲得者鮑哲南 | 咫尺天涯江蘇人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華人教授鮑哲南1970年出生於江蘇南京,曾就讀於金陵中學和南京大學
  • 南大「70後」校友鮑哲南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消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微博10月4日發布消息,第十九屆(2017)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揭曉,出生並成長於南京的「70後」美籍華人鮑哲南當選。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設立於1998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歐萊雅集團聯合設立。
  • 獨家專訪鮑哲南:一款「人造皮膚」產品即將進入醫院
    她是《自然》雜誌 2015 年度十大科技創新人物之一,也被評為 2017 年世界著名女科學家北美洲獲獎者,是 201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曾在 2003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MIT TR35)。如今她也是 MIT TR35 中國區和美國區的評委,以及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物質科學獎」成員。
  • 華人女科學家再獲殊榮 曾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院長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授予華人學者鮑哲南「化學工程主席」榮譽。她曾因在人造電子皮膚及其他可穿戴醫療技術領域內的成就而被評為美國化學學會中央科學顛覆者和創新者獎第一位獲獎者,也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設想。「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 這位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 「材料大師」 說道。,「人造皮膚」 成為現實需要解決三個最重要的問題:第一,所用的電子材料不能再是剛硬的,必須把材料做成像皮膚一樣的柔軟,可以拉伸甚至自修復、生物降解;第二,「人造皮膚」 需要能夠真正感受到不同的物體;第三,「人造皮膚」 的信號需要能夠被大腦識別。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設想。「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 這位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 「材料大師」 說道。在她看來,這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過去電子工業的發展已經證明了材料革新的可能性:25 年以前,可摺疊的屏幕是鮑哲南的夢想。
  • 向科學家致敬|鮑哲楠:讓人造皮膚感知蝴蝶的觸碰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獲得者鮑哲南,在製造用於柔性薄型顯示器的全塑電晶體的新型高性能有機《自然》雜誌主編海倫•皮爾森表示,十大人物是《自然》的記者和編輯經過大量討論後才決定的,揭示了科學和科學家是如何在應對全球挑戰等問題上發揮作用的。鮑哲楠因在人造皮膚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而入選。鮑哲楠帶領研究小組用碳納米管制造出了一種具有觸覺、能分出輕重的人造皮膚,該成果為機器人製造、可穿戴設備等領域帶來了無限可能。
  • 南京大學校友鮑哲南升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
    鮑哲南於2010年底作為創辦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國矽谷成立,2011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可以說,鮑哲南為華人女科學家樹立了榜樣。2016年初,鮑哲南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 美國史丹福大學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新...
    ,首次成功開發出更易量產的高密度、高靈敏度可拉伸電晶體陣列,這一成果在電子皮膚等研究中具有突破性意義。2004年進入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她所從事的關於「人造皮膚」的研究,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果,被媒體稱為當今世界化學工程領域的「黑科技」。
  • 對話華人傑出學者鮑哲南:電子皮膚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教授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她也是柔性電子領域的泰鬥級人物。她所從事的關於「人造皮膚」的研究,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果,被媒體稱為當今世界化學工程領域的「黑科技」。2015年,鮑哲南教授因「能傳導觸覺的人工皮膚」相關工作,入選Nature評選的十大年度人物;2016年,因在柔性電子器件的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的貢獻,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 斯坦福教授鮑哲南:人造皮膚能把手機貼在身上
    鮑哲南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材料大師」,她帶來了關於「電子皮膚」的大膽設想。「我們將用如人的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人與環境之間交流。」鮑哲南:人造皮膚的概念等於一個電子器件,它可以向人的皮膚一樣感知、測試,可以讓我們知道感覺。所以想像在未來的世界,當我們真的可以用電子皮膚感受到周圍或感受到這個人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測出這個人的情緒是怎麼樣的。我希望我的家人知道我現在是開心還是沮喪,如果我想讓我的家人知道,他們不需要聽我講話就可以感受到。
  • 南京姑娘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讓殘疾人皮膚有觸感
    巴黎當地時間23日晚,在2017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上,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和另外4位世界各地女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感謝父母的「科學思維」鮑哲南教授長期致力於研究柔性電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獎項是為表彰她在開發人造皮膚領域做出的貢獻。為在這一領域深度突破,20多年前,鮑哲南離開中國,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京姑娘,她的父母都是南京大學的教授,「我對家鄉印象非常深刻,一個是玄武湖,然後中山陵,還有很多法桐樹。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夢,未來再無智能機
    鮑哲南在製造用於柔性薄型顯示器的全塑電晶體的新型高性能有機、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有突出貢獻。她的工作使柔性電子電路和顯示器成為現實。在她最近的工作中,她開發了皮膚啟發的電子材料。她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國家發明研究院的院士。因為她在人造電子皮膚上的工作至關重要被選為「自然」雜誌2015年十大科技人物。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與「人造皮膚」 科學的柔韌力量
    按照鮑哲南的說法,研發柔性電極並將其用於人造皮膚研發,有三個坎要過。「我們現在的電子器件都是用硬性材料做的,在測量中樞神經電流、心臟電流時,植入大腦或心臟的電極可能損壞神經或心臟組織。跟神經接觸的電極必須像皮膚一樣柔軟,但這種材料之前不存在。所以,我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這種柔性材料做出來。
  • 華裔女科學家鮑哲楠:人造皮膚應用前景廣闊
    中新網3月18日電 因在人造皮膚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華裔女科學家鮑哲楠,近日獲得由鳳凰衛視聯合海內外十餘家知名華文媒體和機構共同評選的「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一隻蒼蠅或蝴蝶停在臉上,輕微的觸感會讓人類馬上有所察覺。要想讓人造皮膚也擁有這樣的靈敏度,這是不是天方夜譚?
  • 從「腦機接口」到「金剛狼的皮膚」,7位科學家的科幻之旅
    ;一架飛船停在你旁邊,上面的人告訴你ta來自金星……這裡是2020騰訊科學WE大會,總有科學比科幻電影更刺激。斯坦福首位華人女院長鮑哲南:未來,智能皮膚代替手機 如果說腦機接口讓我們接近《黑客帝國》,那麼接下來這項「黑科技」,或許能讓未來的我們都變成「金剛狼」,那就是——人造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