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丹福大學的華人教授鮑哲南1970年出生於江蘇南京,曾就讀於金陵中學和南京大學。父母都是南京大學的教授。
2015年,因為柔性人造皮膚的發明,鮑哲南被《自然》雜誌評選為對全球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年度十大人物。
2017年3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為她頒發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每年全球只有五位頂尖的科學家可以獲得這樣的殊榮。
每天早上,鮑哲南都要步行30分鐘,橫穿具有百年歷史的史丹福大學校園,來到她的辦公室開始一天的研究工作。在這座大樓裡,鮑哲南領導著50多人的跨國科研團隊,研究領域涉及能源、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納米電子學等前沿學科。她領導的團隊研發出了一種高分子材料人造皮膚,不僅能像人類皮膚一樣感知觸覺和溫度,更具有神奇的自我修復的能力。這項世人矚目的成果,被媒體稱為當今世界化學工程領域的「黑科技」。
出生於江蘇南京的鮑哲南成長在一個科學氛圍極濃的家庭中,從小就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科學的啟發和訓練。「夏天南京非常熱」,鮑哲南回憶道,「我很小的時候買冰棒,父母說,你這個冰棒扔進玄武湖裡,會沉下去還是浮起來?」先鼓勵她自己思考答案是什麼,再引導她去想這個答案是對還是錯,怎麼樣證實。這就是鮑哲南父母對她的循循善誘。
鮑哲南高中時期照片(居中者為鮑哲南)
鮑哲南的中學時代是在南京金陵中學度過的。從那時起,她就顯示出了對化學科學的興趣。她的化學老師何國芳,至今對她記憶猶新。何國芳回憶道,「她發展得非常全面,化學成績也很突出,因為她的化學成績突出,參加了化學競賽,考上了南大化學系。」
【】
大三暑假,鮑哲南全家移居美國。從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博士畢業,到貝爾實驗室再到史丹福大學,一路走來,隨著她在化學工程系的研究逐漸走向深入,她和家鄉江蘇、南京高校的聯繫也越來越頻繁。
在鮑哲南的團隊裡,有多位來自江蘇的博士和學者,2017年由他們主要參與研發的柔性電極材料,在科學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被稱作有可能顛覆現有的電子工業發展的格局。鮑哲南表示,最近去江蘇,她也看到很多新的研發基地。這些設施在鮑哲南看來,都是對將來江蘇繼續保持全國創新的領先地位起到關鍵作用的。
【】
全家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鮑哲南,如今在這裡有著成功的事業和幸福的家庭但她與家鄉南京,依然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2017年,她的母校金陵中學在130周年校慶之際,向這位傑出的校友發出了問候和邀請。
鮑哲南在金陵中學的同學馬勁松回憶道,「剛剛高一的時候,入校要做自我介紹。她說我叫鮑哲南,我的名字裡面呢。哲是哲學的哲,也就是Philosophy(哲學),它的意思是智慧。我的父母給我起這樣的名字,希望我的人生中間,充滿了智慧。南是南京的南,她說我是南京人。鮑哲南當時說的話,一直留在我的心裡,給我印象特別特別深。」
想到故鄉,鮑哲南深情地說,「下一次回南京的時候,我一定會去拜訪老師和同學,再回想一下以前美好的記憶。」
江蘇廣電總臺《天涯咫尺江蘇人》攝製組與鮑哲南教授在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