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授予華人學者鮑哲南「化學工程主席」榮譽。她曾因在人造電子皮膚及其他可穿戴醫療技術領域內的成就而被評為美國化學學會中央科學顛覆者和創新者獎第一位獲獎者,也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
鮑哲南,1970年11月出生於江蘇南京,本科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後進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化學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學習,任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曾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等榮譽。多年來,她致力於化學、材料科學、能源、納米電子學和分子電子學等領域的研究,被譽為「電子活性和可拉伸導電聚合物」研究領域的先驅,發起了斯坦福可穿戴電子倡議(eWEAR)。目前,她已發表500多篇論文,擁有65項美國專利。
在獲得美國化學學會表彰的同時,鮑哲南團隊在利用柔性電子技術治療房顫的研究中又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結果於6月30日發表在期刊PNAS上。鮑哲南課題組與史丹福大學醫學院Anson M. Lee教授合作,針對心臟監測中導管電極解析度低、監測區域有限的問題,提出了細胞級解析度心電監測的方案,即利用本質可拉伸的導電高分子作為電極材料,製備高密度的直線形電極陣列。
為實現上述目的,課題組基於導電高分子凝膠製備了一種本質可拉伸的高密度薄膜電極陣列,並將其成功用於心臟表面的心電活動記錄。該電極陣列可以在小面積內提供高解析度、高信噪比的精細心電活動信號,用於補充傳統籠形電極提供的大面積但低解析度的心電信號。在兔和豬模型上的試驗證明了該電極臨床應用的可行性,為精確定位病灶和研究房顫病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下圖為心臟手術動圖,請謹慎滑動
鮑哲南的成功並不是普遍現象。在科研領域,女性科學家無疑是「少數派」。今年3月,愛思唯爾發布的《從性別角度看科研人員的研究生涯》報告。該報告考察了全球15個國家在26個科研領域男女科學家的科研參與程度、職業發展和認可程度。結果發現,雖然整體上,科研領域性別之間不平等的現象依然存在,但是男性和女性科學家在科研參與程度上的總體差距正在縮小。在所有科研論文作者中,女性科研人員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
這也許釋放了一個好的信號。更多像鮑哲南一樣的女性科學家正在專業領域發出自己的聲音。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