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女科學家再獲殊榮 曾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院長

2021-01-09 騰訊網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授予華人學者鮑哲南「化學工程主席」榮譽。她曾因在人造電子皮膚及其他可穿戴醫療技術領域內的成就而被評為美國化學學會中央科學顛覆者和創新者獎第一位獲獎者,也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

鮑哲南,1970年11月出生於江蘇南京,本科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後進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化學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學習,任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曾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等榮譽。多年來,她致力於化學、材料科學、能源、納米電子學和分子電子學等領域的研究,被譽為「電子活性和可拉伸導電聚合物」研究領域的先驅,發起了斯坦福可穿戴電子倡議(eWEAR)。目前,她已發表500多篇論文,擁有65項美國專利。

在獲得美國化學學會表彰的同時,鮑哲南團隊在利用柔性電子技術治療房顫的研究中又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結果於6月30日發表在期刊PNAS上。鮑哲南課題組與史丹福大學醫學院Anson M. Lee教授合作,針對心臟監測中導管電極解析度低、監測區域有限的問題,提出了細胞級解析度心電監測的方案,即利用本質可拉伸的導電高分子作為電極材料,製備高密度的直線形電極陣列。

為實現上述目的,課題組基於導電高分子凝膠製備了一種本質可拉伸的高密度薄膜電極陣列,並將其成功用於心臟表面的心電活動記錄。該電極陣列可以在小面積內提供高解析度、高信噪比的精細心電活動信號,用於補充傳統籠形電極提供的大面積但低解析度的心電信號。在兔和豬模型上的試驗證明了該電極臨床應用的可行性,為精確定位病灶和研究房顫病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下圖為心臟手術動圖,請謹慎滑動

鮑哲南的成功並不是普遍現象。在科研領域,女性科學家無疑是「少數派」。今年3月,愛思唯爾發布的《從性別角度看科研人員的研究生涯》報告。該報告考察了全球15個國家在26個科研領域男女科學家的科研參與程度、職業發展和認可程度。結果發現,雖然整體上,科研領域性別之間不平等的現象依然存在,但是男性和女性科學家在科研參與程度上的總體差距正在縮小。在所有科研論文作者中,女性科研人員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

這也許釋放了一個好的信號。更多像鮑哲南一樣的女性科學家正在專業領域發出自己的聲音。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科研女神」鮑哲南:斯坦福首個華人女院長!
    2019年元旦,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鮑哲南回南京探親,引起廣泛關注。她是第一個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當院長的中國女性,曾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等殊榮。她攻克了人造皮膚的難關,讓人類永葆美麗不再是遙遠的夢!這位全球著名的科研女神,生活中還是擁有兩個孩子的美麗辣媽。鮑哲南有著怎樣的故事?
  • 鮑哲南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性院長!
    ▲小烯導讀南京大學校友、著名科學家鮑哲南是FusionFund 投資合伙人。近日,據Fusion Fund消息,鮑哲南已經升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鮑哲南於2010年底作為創辦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國矽谷成立,2011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鮑哲南教授於2004年加入史丹福大學。她目前是K.K.Lee化學工程教授,也是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教授。
  • 華人女科學家築夢基礎研究
    鮑哲楠一直以來,華人女科學家通過自己的智慧認識和改變世界,基礎研究的累累碩果贏得世界對華人女性的矚目和尊重,書寫著屬於自己新時代女性科學家的經典故事。日前,被《自然》評為2015年全球十大自然科學人物之一的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教授鮑哲楠再次突破技術難關。她率領的研究團隊在彈性纖維研究上取得突破,開發出的人造肌肉伸縮性十足,同時還具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2008年以來,鮑哲楠還致力於研發人造皮膚,為皮膚燒傷、灼傷患者帶來福音,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系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據「中國能源報」微信公眾號消息:6月14日,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國科大納米學院院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王中林,憑藉在微納能源和自驅動系統領域的開創性成就
  • 史丹福大學第一位華人女院長!更是美國工程院士!請悉知!
    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位,也是非常厲害的一位女角色,她有著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的多重身份!拋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工程學院院長一職不說,就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一職可不是想獲得就有的!2017年鮑哲南由史丹福大學化學教授升任院長,並在同年獲得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 美國華人教授張首晟獲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前沿獎
    美國華人教授張首晟獲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前沿獎     當地時間3月20日晚,瑞士日內瓦,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物理學教授張首晟(右)獲尤裡基礎物理學前沿獎。
  • 全球僅兩人,「天才」華人女科學家再獲美國大獎!
    其中,華人科學家莊小威和陳志堅分別因超越傳統光學顯微鏡的超解析度成像技術、揭示細胞檢測外源DNA並引發免疫反應的機制獲獎。科學突破獎被譽為全世界最慷慨的科學獎,單項獎金為300萬美金。該獎項已舉辦第七個年頭,旨在表彰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和數學方面的成就,這些學科提出最終極的問題,並尋求最深刻的答案。
  • 華人教授鮑哲南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巴黎3月23日電(記者張曼)2017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23日晚在巴黎舉行,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和另外4位女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
  • 華人女婿斯坦福醫學院教授獲諾貝爾化學獎
    華人女婿斯坦福醫學院教授獲諾貝爾化學獎5/8)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當地時間10月10日上午,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李嘉誠中心
  • 美、法、加科學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位華人曾獲此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陳沁涵)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 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2020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多位華人當選!
    本年度共有多位華人當選2020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詳細名單如下:喬傑,北京大學喬傑,女,漢族,中共黨員,1964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安達市,1990年參加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新世紀百千萬人才、何梁何利基金獲得者,科技部「生殖與發育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等。現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
  • 人工智慧成熱點,斯坦福華人女教授提出這觀點,研究院因她成立!
    根據小編從國外媒體了解到的詳細情況來看,目前史丹福大學對於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究算是付出了不少的心血,而隨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人工智慧在未來是否真的成為危機,那簡直就是世紀科技大難題呀。而就在美國時間的周一,這一位1976年出生在北京的女教授憑藉自身的努力在斯坦福正式成立了人工智慧研究機構呀,其實這一個研究院是一個大融合的跨領域研究中心,一個個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人士在此一起合作解決有關人工智慧的創新方案,簡稱為HAI。
  • 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頒給女性 美法加科學家同獲殊榮
    此次諾獎得主之一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是一名女性,這意味著,時隔5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再迎女將,她也是118年諾史上第三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此外,物理學獎在全球華人諾獎成績單裡佔據重要位置。
  • 6位華人當選美國家科學院院士 諾貝爾大熱門「80後」張鋒獲殊榮
    中國搜索訊:美國國家科學院近日公布新增選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其中6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6名華人科學家分別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系教授丹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系教授傅嫈惠、布朗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高華健、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系教授林海帆、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教授張鋒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系教授文小剛。
  • 華人女科學家再獲殊榮!成為首位「ACS Central Science顛覆者與...
    史丹福大學的鮑哲南教授成為首位"ACS Central Science顛覆者與創新者獎"獲得者,該獎項強調具有廣泛相關性的範式轉變的科學突破。作為一名化學工程師,鮑哲南因其「在導電聚合物分子設計及其應用領域的廣泛性和顛覆性研究,以及在人造電子皮膚和其他生物電子器件的開發方面的突出進展」而獲得該獎項。
  • 美國國家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當選
    此次共有7位華人科學家當選,分別是李飛飛、劉鎮欽、範欽強、俞久平、曾亮、張捷以及鄧中翰。其中鄧中翰是唯一一位中國籍學者,當選為國際院士。增選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人總人數達到2309位,外籍院士數量達到281位。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成員是工程師的最高等級的專業殊榮。
  • 在美華人之光,7個諾獎、300名院士,320名常春藤名校終身教授
    根據數據統計,截止到2019年,在美華人大約550萬,54%成年華人有大學文憑,27%擁有碩士學位,有不少華人在美國取得了很高的學術成就。7個華人諾貝爾獎得主目前在美的華人當中,有7人曾獲諾貝爾,分別是李政道、丁肇中、崔琦、朱棣文、楊振寧、錢永健、高琨。
  • 錯失2017諾貝爾醫學獎:華人科學家的遺憾與期望
    該獎項是諾貝爾各獎項中頒發次數最多的,也是華人科學家獲獎最多的諾貝爾獎項。今年的物理學獎又將花落誰家呢?據歐洲時報德國版微信公眾號報導,張遠於1958年出生於中國臺灣,幼年時期移民美國並於史丹福大學畢業。在2012年她和丈夫派屈克·摩爾同時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除了因發現卡波濟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摘取諾貝獎外,2008年,夫婦倆還鑑定了另外一種導致皮膚腫瘤的默克爾肉瘤病毒。在科學史上,目前總共發現了大概7個導致人類腫瘤的病毒,其中張遠夫婦就佔了兩個。
  • 華人數學家大會頒發晨興數學獎
    華人數學家大會頒發晨興數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