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華人之光,7個諾獎、300名院士,320名常春藤名校終身教授

2020-12-05 北美留學帝

173年前,一個中國人漂洋過海來到美國求學,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入耶魯大學,成為畢業於美國名牌大學的第一個中國人。

他就是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

耶魯大學容閎銅像

從耶魯畢業回國的容閎也算正兒八經的「海龜」,只可惜當時的中國還處在清政府統治的封建社會,科舉才是正統,留學回來的容閎也只能靠關係勉強當個秘書。

如今,赴美留學的人數每年超過30萬,這期間有不少人選擇了移民美國。根據數據統計,截止到2019年,在美華人大約550萬,54%成年華人有大學文憑,27%擁有碩士學位,有不少華人在美國取得了很高的學術成就。

7個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目前在美的華人當中,有7人曾獲諾貝爾,分別是李政道、丁肇中、崔琦、朱棣文、楊振寧、錢永健、高琨

註:楊振寧教授已定居國內;錢永健教授於2016年8月逝世,高錕教授於2018年9月逝世;

李政道

1926年,李政道出生在中國。

1943年考入浙江大學,在浙大讀了一年,便轉學西南聯大。

當時蔣介石政府欲派青年才俊赴美學習原子彈技術,史稱國民政府的原子彈「種子計劃」。在吳大猷和葉企孫先生的推薦下,僅為西南聯大物理系二年級學生的李政道獲得赴美深造的機會。

赴美後,中國科學家師生一行方才得知,原子彈技術被美國視為絕密,美國人根本不讓中國人接觸此類技術。

沒辦法,隨行的青年學子只能申請到美國大學讀研究生。李政道被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錄取,成為物理學大師費米的研究生。

1957年,31歲的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因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雖然是美籍華人身份,但李政道為推動中國科技和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的成功舉辦、博士後制度的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成立等改革開放之初的重大戰略舉措,都與李政道的建議直接相關。

崔琦

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平頂山,12歲到香港求學,1958年到美國留學,196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1982年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主要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1998年,因發現了電子在強磁場中的分數量子化的霍爾效應被授予諾貝兒物理學獎。丁肇中:1936年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他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實驗,取得了一系列世人矚目的重大成果。1976年他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第一位在諾貝爾獎頒獎禮上用中文發表演說的獲得者。朱棣文:1948年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30歲進入貝爾實驗室,40歲成為史丹福大學首位華裔教授,50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60歲就任美國能源部部長

朱棣文

300名院士

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文理院四院華人院士共約300餘人。

其中美國科學院華人院士80餘人,大家比較熟悉的有李政道、朱棣文、丘成桐等; 美國工程院華人院士約140人,譬如崔琦、胡正明、戴宏傑等。

剩餘的分布在醫學院和文理院,總計也有80餘人,過去幾年來,每年新增選的華人院士大約6~15名。

320名美國藤校教授

名校是培養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美國的8所常春藤名校當中,每個學校都有幾十位華人教授,以下是華人比較集中的學科(理工,醫學,經濟商務等)領域中,華人教授人數分布。

近些年,不少美國華人著名教授回國發展,譬如原清華大學副校長,現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博士、北京大學饒毅教授等。當然,其中也有海歸後又回流美國的華人教授,譬如回清華任教後又回歸普林斯頓大學的美女教授顏寧(2019新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不滿30歲的顏寧從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業回到清華任教,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2009年以來,她以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最有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了19篇論文,其中兩篇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

2016年,被《自然》評為10位「中國科學之星」……

2017年,顏寧離開任教10年的清華,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成為該校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

2019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顏寧

華人在美國大學當教授,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這些教授雖然身在美國,但是可以為我們培養人才做出巨大貢獻。

比如史丹福大學教授,化學工程學院院長鮑哲南院士的團隊,亞裔面孔佔2/3左右。

左一:鮑哲南

鮑哲南本科就讀於南京大學,大三時移民美國,進入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學習,在數以十萬計的中國留美女學生中,能最終成為美國知名學府的教授,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可以說是最傑出的華人女科學家了。

超過20萬的「985」校友在美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20萬從國內985高校走出去的留學生在美國工作,大部分在美從事高新技術行業,計算機軟體、半導體硬體以及金融行業。另外在美從事高校教育以及科研工作的985畢業生也非常多。

其中矽谷是大部分留學學生的去向,大家會選擇去微軟、谷歌、亞馬遜以及蘋果等知名企業工作。

當然,更多的留學生選擇回國發展,如果說以前留學,是為了移民美國,那麼如今回國才是熱潮。

其實不管是將來留在美國,還是選擇回國,只要留學生能夠不忘華人身份,用自己的所學為社會、為祖國做出貢獻,就是國家的驕傲!

相關焦點

  • 7名華人科學家入選2020年美國工程院院士,中科大2名本科校友入選
    李飛飛教授7名華人科學家其中共有7位華人科學家當選,其中有李飛飛、鄧中翰、範欽強、劉鎮欽、俞久平、張捷、曾亮,這7位華人科學家博士學位都畢業於世界頂尖名校,其中李飛飛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鄧中翰和劉鎮欽畢業於伯克利加州大學,範欽強畢業於哈佛大學,俞久平、曾亮、張捷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其中有3名都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凸顯麻省理工大學在工程科學領域的強勢地位。
  • 【新華網】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傑與孟祥金三人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質學家安芷生當選外籍院士。  楊培東是納米材料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他1971年出生於中國江蘇蘇州,198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199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99年,他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5年後被聘為終身教授。他獲得過很多獎項,包括2015年度的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2014年,英國湯森路透公司預測楊培東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 楊培東等四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培東等四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林小春/新華網 2016-05-04 13:26 來源:澎湃新聞
  • 六名華人當選2018美國科學院院士
    1988年獲哈佛大學工程科學博士學位,2000年任史丹福大學教授,2001年起擔負聯邦德國Max-Planck金屬材料研究所所長,2006年1月至今任美國布朗大學終身教授。2011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他的研究領域包含了斷裂力學、薄膜力學、工程及生物系統的納米力學、位錯及塑性理論等材料科學及固體力學等。
  • 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新華社華盛頓5月3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國家科學院3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傑與孟祥金三人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質學家安芷生當選外籍院士。  楊培東是納米材料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全球的50多名頂尖工程師被選為皇家工程院院士!華人院士共7名
    全球的50多名頂尖工程師被選為皇家工程院院士!華人院士共7名 李倩 發表於 2018-10-08 11:06:04 近日,英國皇家工程院公布了2018年入選50名院士、4名外籍院士和1名榮譽院士。其中,華人院士共7名。
  •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2018-08-07 14:40「諾獎」  7月23日,埃尼獎組委會在義大利羅馬正式宣布,將第11屆埃尼「前沿能源獎」授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當地時間2月12日,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斯隆研究獎公布了最新獲獎名單。獲獎者一共126人,其中有16位華人學者。作為中國第一系,「四大瘋人院」之首的北大數院,一直都是神一般的存在。諾獎風向標斯隆獎1955年設立,由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每年頒發一次,以表彰那些在其研究領域內被認為最有前途的早期職業學者。最初分為物理學、化學、和數學三個方向。後來陸續增加了神經科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以及計算和進化分子生物學方向。
  • 7位華人當選今年美國院士 北大總數遙遙領先
    《賽先生》特約撰稿人常春藤 陳曉雪綜合報導北京時間4月2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新增美國國家科學院士84位,外籍院士21位,他們來自15個不同國家。在此次新增院士名單中,華人學者風採依舊,共有7人入選,其中一位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學者葉玉如入選此次外籍院士名單。
  • 多名在美華人科學家接連被捕,美國或試圖肅清科學界華人
    近日,又一名著名華人科學家——前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王擎在美被逮捕。在上繳護照,繳納10萬美元高額保釋金後,王擎目前得到保釋。近一周,已經有三名著名華人科學家在美被逮捕、判刑。(Ivy League)八大名校之一的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美國紐約)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專業博士。
  • 湯森路透發布2016諾獎預測,兩位華人科學家入選
    「引文桂冠獎」是湯森路透官方根據文章引用率、成果認可度、諾獎評委會及往屆諾獎分析等因素提出的諾貝爾獎預測,自2002年以來已成功預測39名諾獎得主。今天公布的引文桂冠獎包括引力波探測、癌症免疫療法的研究人員;另有兩位華人科學家獲獎。
  • 諾獎速遞:伯克利斬獲雙獎,歷年得主最多的大學有哪些?
    本次諾貝爾獎將設六個獎項,分別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受疫情影響,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打破傳統。在如今的伯克利校園內,可謂遍地都是世界級學者,除了剛剛獲得諾獎的這兩位教授——這裡還有2018年獲得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的大牛Dave Patterson;有被譽為計算機圖形學科創始人Brian A.
  • 華人計算機大牛劉炯朗教授仙逝,他是姚期智院士的博士導師,還著有離散數學教科書
    華人著名計算機科學學者、前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教授於2020年11月7日因病逝世,享年86歲。圖靈獎唯一華人得主姚期智為其得意門生。
  • 6位華人當選美國家科學院院士 諾貝爾大熱門「80後」張鋒獲殊榮
    中國搜索訊:美國國家科學院近日公布新增選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其中6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6名華人科學家分別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系教授丹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系教授傅嫈惠、布朗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高華健、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系教授林海帆、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教授張鋒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系教授文小剛。
  • 四名華人當選2016年美國科學院院士 含一蘇州人
    ,共有84位知名學者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來自14個國家(地區)的21位學者當選2016年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至此,美國科學院院士總人數達到2291人,外籍院士人數達到465人。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國際著名納米技術專家戴宏傑、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分子病毒學教授孟祥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教授楊培東等三名華人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當選2016年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世界TOP5頂尖大學終身教授大盤點:4人竟來自江蘇同一所名校!
    所謂大學,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南京大學作為聲名卓著的百年名校,不僅有大師雲集的教師隊伍,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培養出的眾多英才中,也有很多優秀校友投身教育事業。曾獲"國立衛生研究院訪問研究員"獎、普通顯微鏡學"最佳菲利普斯秀"獎、匹茲堡大學"資深副校長獎"等。曾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生物高分子系教授,現為牛津大學教授。鮑哲南(南京大學化學系1987級)鮑哲南,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記者丨盧伊 李鵬亮 編輯丨段文繼3名英美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拿下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諾獎開出第二份獲獎名單。3名分別來自德英美國的科學家,從300餘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憑藉揭示「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斬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數學奇才惲之瑋35歲成MIT華人終身教授,如今再獲西蒙斯學者獎
    近日,西蒙斯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西蒙斯學者獎獲獎名單,人稱「惲神」的80後數學奇才惲之瑋,成為了今年唯一的華人獲獎者。西蒙斯基金會自2012年起開始評選西蒙斯學者。該基金會對獲獎者的評價是「他們立於創造的頂峰,開研究之先河,執領域之牛耳,並在提攜後學上成效卓著」。評選結束會,基金會將連續5年為獲獎學者提供每年1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今年,共有15位西蒙斯學者獎獲得者,其中數學領域僅有4位,惲之瑋就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惲之瑋是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第4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數學家。
  • 恭喜,這七位華人教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近日,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新當選院士名單公布,七位華人教授科學家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1780年5月4日成立, 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院士機構之一,同樣也是美國地位最為崇高的榮譽團體之一。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現有院士4000於名,外籍榮譽院士600於名,包括250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60多位普立茲獎得住。每年審議1300左右院士候選人,每年約250人正式當選院士。
  • 成為諾獎熱門人選,培養三名院士,他25歲才讀研一
    今天開始,諾獎將陸續公布新一批獲獎者名單。在名單尚未出爐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一位諾獎級的科學家。在央視《開講了》的舞臺上,曾請來了世界著名的光化學科學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島昭。提起藤島昭,可能大多數人都不認識,但他卻是在光催化領域首屈一指的科學家,每年都是諾獎的熱門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