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華人當選今年美國院士 北大總數遙遙領先

2020-12-05 環球網

《賽先生》特約撰稿人常春藤 陳曉雪綜合報導

北京時間4月2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新增美國國家科學院士84位,外籍院士21位,他們來自15個不同國家。在此次新增院士名單中,華人學者風採依舊,共有7人入選,其中一位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學者葉玉如入選此次外籍院士名單。據了解,文革後大陸畢業生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總計不到20人,北大畢業生今年達到6人而遙遙領先。今天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哈佛醫學院教授吳皓是北京大學生物學校友,是繼謝曉亮、朱健康、鄧興旺、陳雪梅、鬱彬之後第6人,其次是復旦大學(3人)、中國科技大學(2人)。有趣的是,來自北大生物學領域的入選者就有4位,超過我國其他學校不分學科的總數。

詳細名單如下

何勝陽(He,Shengyang)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植物生物學教授。

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如何導致植物患病以及如何利用植物的發病機理,找到真核細胞的工作機制。2011年,何勝陽獲得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和戈登與貝蒂·摩爾基金會(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啟動的基礎植物學研究計劃資助,與另外14名學者分享7500萬美元的科研基金。該計劃主要探究植物的遺傳及分子機制。

廖俊智(Liao, James C.)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化學及生物工程系教授。

早年就讀於臺灣大學化工系,後在威斯康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化學及生物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微生物分解或代謝碳,從而產生綠色能源。廖俊智是綠化學領域的先驅,2013年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李純慧(Lee, Jeannie T.)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系,遺傳學及病理學教授。

四歲隨父母從臺北移民赴美,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探討癌症基因和後天環境的關係。李純慧既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基因學和病理學教授,也是霍華 休斯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葉玉如(Ip, Nancy Y)中國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教授,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玉如1955年生於香港,原籍廣東臺山。早年先後在波士頓Simmons學院、哈佛大學醫學院求學,1993年回國。主要研究神經營養因子與神經元發育之間的關係。2004年,因在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發現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深圳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醫學中心副主任、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沈志勳(Shen, Zhi-Xun)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

沈志勳198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85年在羅格斯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史丹福大學任教。

沈志勳在凝聚態物理和複雜材料領域研究中做出了許多開創性工作,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凝聚態物理領域一流科學家。他獲得物理領域一些最重要的國際獎項:2000年第一個獲得世界超導實驗物理最重要大獎:卡梅琳-昂尼斯獎;2009年獲美國能源部代表美國總統頒發的科學大獎:並在華裔科學家丁肇中、李遠哲和劉錦川之後獲得歐內斯特·奧蘭多·勞倫斯獎;2011年獲美國物理學會凝聚態物理最高獎:奧利弗·伯克萊獎;2013年獲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稱號等。

吳皓(Wu, Hao)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

吳皓於1982年至1985年在北京大學接受醫學預科教育,1985年至1988年在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主攻醫學。之後,吳皓在美國普渡大學麥可·羅斯曼(Michael Rossmann)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於1992年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並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7年,她成為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的助理教授,2003年被評為教授。2012年,吳皓被聘為哈佛大學醫學院工作生物化學及分子藥理學教授,並擔任波士頓兒童醫院高級研究員,2014年被聘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吳皓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天然免疫相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主要通過x-射線晶體衍射和電子顯微鏡解析免疫相關蛋白結構,從而闡釋免疫受體尤其是天然免疫受體信號轉導的分子機理。

張首晟(Zhang, Shoucheng)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2011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張首晟1963年生於上海,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1980年前往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學習,1983年獲碩士學位,之後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1987年他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隨後在IBM研究中心做高級研究員。1993年,張首晟被史丹福大學聘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評為終身教授,當時他年僅33歲,是史丹福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之一。

張首晟在2006年提出拓撲絕緣體理論的材料實現方案;次年,這個預言在他與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實驗中得到證實。同年,張首晟領導團隊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

美國科學院簡介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於1863年由美國前總亞伯拉罕·統林肯宣布成立。當時美國正處於南北戰爭期間,政府急需構建一個科學諮詢組織,美國國家科學院應時代而生。因而這家智囊和諮詢服務機構誕生時非常順利,1863年3月3日,馬塞諸塞州參議員亨利·威爾遜(Henry Wilson)在參議院議事廳提出了組建美國國家科學院這一想法,參議院口頭表決通過,數小時後,該提案又在國會獲得通過,晚上提案傳至林肯總統那裡,林肯總統籤署了這一法案,使之具有法律地位,美國國家科學院正式誕生。

美國國家科學院共由三部分組成: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美國國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和美國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組成,它們分別於1916年、1964年以及1970年成立。從起初的50位成員,美國國家科學院現在已經發展至2250名成員,其中有452名成員為外籍院士(即擁有除美國以外國籍的學者),大約有200個院士獲得了諾貝爾獎。1924年,Florence Sabin成為第一個女性選入美國國家科學院。1965年,David Blackwell成為第一個非洲裔美國人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而在華人學者圈中,林可勝可算是第一個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士稱號的學者。

今年是美國科學院發展的第152年,但在其發展史上,並非一路坦途。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了半個世紀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遇到了發展瓶頸,因為聯邦政府的諮詢部門成立越來越多,美國國家科學院在政府的諮詢服務地位被弱化,好在它艱難地度過這段時間。另外,作為美國政府的諮詢部門,政府的科研財政撥款,必定也會影響到它未來的發展,因而在前幾年的美國經濟危機中,它也感到寒意陣陣,儘管如此,美國國家科學院仍舊是一直在履行著諮詢服務的職責,它目前仍是美國聯邦政府重要的諮詢機構。在201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150周年紀念活動上,美國國家科學院以「慶祝為聯邦政府服務」Celebrating Service to the Nation「為主題開展一系列的講座。因此,不管我們如何評價美國國家科學院,作為聯邦政府的部門,它還是將美國政府的利益放在首位。

但在國際社會和平發展上,美國國家科學院積極獻言,貢獻卓著。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國家科學院首先修復同歐洲科學界中斷的合作關係,而在冷戰時期,它強調減少對立,建立更多合作關係,因而在美蘇對立的時候,美國科學院也積極向蘇聯科學界遞送橄欖枝,建立起兩個大國間的科學對話機制,它也曾積極推動結束越南戰爭。事實上,美國國家科學院對中國科學界的影響,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972年,尼克森造訪中國後,美國國家科學院也隨即啟動了與中國科學界的學術交流,這為中國科學界培養了許多人才。同時,中國科學界也迎來了許多外國學者。

美國國家科學院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政府科學諮詢作用,在一次採訪過程中,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Ralph Cicerone直言不諱地說,美國國家科學院將一直履行「為美國聯邦政府提供智力諮詢。」但是這一角色,有時候也會讓美國國家科學院顯得頗為尷尬,例如,「911事件」後,美國國家科學院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稱應加強對美國的安全防禦,但是當時的政府決策者小布希,並未將這一視為合理意見。此外,美國國家科學院,也面臨著機構老化、辦事效率低下的威脅,這個問題似乎仍在困擾這家智囊機構。

相關焦點

  • 7位華人當選今年美國院士 生物領域獨霸5席
    原文標題:7位華人當選今年美國院士 北大總數遙遙領先北京時間4月2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新增美國國家科學院士84位,外籍院士21位,他們來自15個不同國家。在此次新增院士名單中,華人學者風採依舊,共有7人入選,其中一位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學者葉玉如入選此次外籍院士名單。據了解,文革後大陸畢業生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總計不到20人,北大畢業生今年達到6人而遙遙領先。今天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哈佛醫學院教授吳皓是北京大學生物學校友,是繼謝曉亮、朱健康、鄧興旺、陳雪梅、鬱彬之後第6人,其次是復旦大學(3人)、中國科技大學(2人)。
  • 美國為何這麼青睞中國的科技人員,7位華人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選舉產生87名新院士和18名國際院士。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等6位華人學者當選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電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當選國際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成立於1964年,至今院士總數達到2309人,國際院士達到281人。在今年10月4日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行的美國國家工程院年度會議上,新當選院士將正式獲頒證書。範欽強:美國高平科技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1985年,範欽強與合作夥伴一起創辦了高平科技公司。
  • 美國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當選
    當地時間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NAE)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外籍院士名單,此次共增選了87名新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其中共有7位華人科學家當選,包括人工智慧領域著名學者、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士;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始人、首席科學家鄧中翰當選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選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人總人數達到2309位,外籍院士數量達到281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師獲得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
  • 六位華人學者新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華盛頓當地時間5月1日,美國科學院(NAS)公布2018年新當選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單。
  •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等華人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此外,還有6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分別為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黃永剛(Yonggang Huang)、華泰立(Terence Hwa)、 曹穎(Doris Y. Tsao)和楊麗笙(Lai-Sang Young)。美國國家科學院是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機構。
  • 10位華人科學家當選2018年美國工程院院士!
    美國當地時間2月7日,美國國家工程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公布了最新入選的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名單。加上今年新院士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總數為:院士2293名,外籍院士262名。
  • 美國國家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當選
    當地時間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NAE)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外籍院士名單,此次共增選了87名新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此次共有7位華人科學家當選,分別是李飛飛、劉鎮欽、範欽強、俞久平、曾亮、張捷以及鄧中翰。其中鄧中翰是唯一一位中國籍學者,當選為國際院士。增選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人總人數達到2309位,外籍院士數量達到281位。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成員是工程師的最高等級的專業殊榮。
  • 【新華網】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新華網】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2016-05-05 新華 林小春 【字體:5月3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傑與孟祥金三人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質學家安芷生當選外籍院士。
  • 楊培東等四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培東等四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林小春/新華網 2016-05-04 13:26 來源:澎湃新聞
  • 恭喜,這七位華人教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近日,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新當選院士名單公布,七位華人教授科學家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1780年5月4日成立, 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院士機構之一,同樣也是美國地位最為崇高的榮譽團體之一。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現有院士4000於名,外籍榮譽院士600於名,包括250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60多位普立茲獎得住。每年審議1300左右院士候選人,每年約250人正式當選院士。
  • 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新華社華盛頓5月3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國家科學院3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傑與孟祥金三人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質學家安芷生當選外籍院士。  楊培東是納米材料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美國科學院公布院士名單,七位華人學者當選,卻只有一人為中國籍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S)公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及26名外籍院士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其中,有七位華人學者成功當選,他們分別是: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元豪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程亦凡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固體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黃永剛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神經生物學家、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曹穎  美國紐約大學科朗數學研究所教授楊麗笙
  • 6位華人當選美國家科學院院士 「80後」教授上榜
    6位華人當選美國家科學院院士 「80後」教授上榜
  • 5位華人當選工程院新外籍院士:有「身價最高華人教授」
    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對外公布了2017年新增選的67位院士名單,同時公布的還有18位新當選的外籍院士名單。  在這18位外籍院士中,最著名的無疑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封面新聞記者從中國工程院了解到,該院從1996年起評選外籍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在此次名單公布之前,工程院共有48位健在的外籍院士,其中年級最大的是建築大師貝聿銘。  貝聿銘是1996年當選的第一屆外籍工程院院士,他生於1917年,今年已整整100周歲。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增選18名外籍院士是歷屆增選中人數最多的一次。
  • 多位華人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莊小威、劉如謙、李飛飛等在列
    昨晚,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NAM)宣布了新入選的 90 名正式院士和 10 名外籍院士。新增後,NAM 院士總數將超 2200 人,其中外籍院士為 175 人。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
  • 兩名華人當選美國醫學學院院士,高福當選外籍院士!
    新當選的成員都是由老的成員通過選舉選出,入選美國國家醫學院也是對促進健康、醫學和公共衛生事業的一種肯定。在新成員當選之後,目前美國醫學科學院有成員人數2302,國際外籍成員的數量達到192人。在今年入選的100人中,一名中國科學家入選外籍院士,有兩名華人入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今年當選的外籍院士中的中國科學家是高福。
  • 十位華人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新院士—新聞—科學網
    位院士名單,其中有10位華人。院士均由現有院士提名及選舉產生,不僅包括科學家及人文學者,也包括作家、藝術家以及其它所有領域的傑出代表。 附:華人院士 歷史上,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或外籍院士的華人包括: 胡適,哲學家,前中央研究院院長,前北京大學校長,1932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 7位華人學者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晉院士名單—新聞—科學網
    此外,還有6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分別為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黃永剛(Yonggang Huang)、華泰立(Terence Hwa)、 曹穎(Doris Y.
  • 莊小威等華人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來源:未來論壇綜合自Bio生物世界、高分子科學前沿、新智元等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NAM)增選100位新院士,其中90名常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新增後,NAM院士總數超過2200人,其中國際院士為175人。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
  • 李飛飛等7位華人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兩人畢業於中科大
    由此可知,院士含金量究竟有多高了!7名華人入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就在前天,美國國家工程院公布了今年新一屆的院士名單。而此名單中共有18名外籍院士,而這18人中,有七位華人科學家:李飛飛丶鄧中翰丶範欽強丶張婕丶曾亮丶俞九平丶劉鎮欽等。並且這七位華人科學家,都畢業於世界頂尖的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