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來論壇綜合自Bio生物世界、高分子科學前沿、新智元等
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NAM)增選100位新院士,其中90名常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新增後,NAM院士總數超過2200人,其中國際院士為175人。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此前我國科學家陳竺、高福、曹雪濤等曾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此次新增院士中,梁錦榮、李飛飛、劉如謙、宋紅軍、莊小威等多位華人學者當選,其中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
梁錦榮
Kam W Leong(梁錦榮),美國工程院院士、哥倫比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
Kam W Leong教授於198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博士學位,之後先後在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和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從事教職,於2014年9月加入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目前主要從事納米醫用材料、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等領域的研究。尤其在藥物輸送和非病毒載體基因輸送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迄今已在Nat. Med., Nat. Mater., PNAS, ACS Nano, Biomaterials等期刊發表論文330 餘篇,他引36000 餘次。Leong教授目前應邀擔任Biomaterials主編及Nano Today, J. Control Release, Mol. Ther. 等多個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的編委。
李飛飛
李飛飛教授現為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以及視覺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和認知計算神經學。她於1999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以最高榮譽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輔修工程物理專業。2005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博士學位。2009年她加入史丹福大學任助理教授,並於2012年晉身副教授(終生教授),和斯坦福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此前分別就職於普林斯頓大學(2007-2009)、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2005-2006)。
李飛飛教授為TED 2015大會演講嘉賓,曾獲2016年英恩達人工智慧先驅獎,2014年IBM學者獎、2011年美國斯隆學者獎、2012年雅虎實驗室學者獎、2009年NSF傑出青年獎、2006年微軟學者新星獎以及谷歌研究獎。2015年12月1日,入選2015年「全球百大思想者」。2016年入選美國卡內基基金會「2016年度傑出移民」之一。2017年1月3日,加入谷歌公司任谷歌雲首席科學家(並繼續保持史丹福大學教授職位)。
劉如謙
劉如謙教授於1994年以同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求學期間師從E. J. Corey教授,專注於固醇生物合成研究。在伯克利大學攻讀博士期間,他師從Peter Schultz教授,創新性開啟了細胞內遺傳密碼子的研究工作,於1999年獲得博士學位並成為哈佛大學助理教授。2005年提升為正教授後,劉如謙教授開始擔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單鹼基編輯技術(Base editing)、噬菌體輔助持續進化(PACE)和以DNA為模板的化學合成(DNA-templated synthesis)是劉如謙教授實驗室最具代表性的三項前沿技術,其中單鹼基編輯作為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入圍《科學》雜誌最終評選的2017年年度四大突破。
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劉如謙教授榮獲羅納德•布雷斯洛獎(Ronald Breslow Award)、純化學獎(Pure Chemistry Award)以及亞瑟•科普學者獎(Arthur C. Cope Scholar Award)等多個國際大獎,並於2017年入選《自然》全球十大科學人物。劉如謙教授是60多項已公開授權專利的發明人,發表論文超過160篇。同時,他也是Editas Medicine、Pairwise Plants和Beam Therapeutics等五家生物技術公司的創始人或聯合創始人。
宋紅軍
於1992年獲北京大學學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學博士學位,1998-2002年在美國索爾克研究院霍華德•休斯從事博士後研究,2003-2007 Johns Hopkins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細胞工程研究院助理教授,2007年起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現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細胞工程研究所幹細胞項目負責人。
宋紅軍博士的研究領域主要是調控成人神經系統的幹細胞的特殊細胞形態的消失和分化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和它們在成熟中央神經系統環境裡的遷移、引導及神經細胞後裔的突觸神經的綜合。並在成人神經系統的幹細胞和神經發生的調控機制有新的發現。
為了應對緊急的全球健康問題,他的團隊及時發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的發病機理,機制和治療方法。
莊小威
莊小威,現任哈佛大學講席教授,哈佛大學高等成像中心主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研究員。她的實驗室致力於開發以單分子成像、超高解析度成像為主的先進光學成像技術,並將這些技術應用於生命科學研究。
莊小威教授本科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之後,她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完成了博士後研究工作,並於2001年受聘於哈佛大學,於2005年當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研究員。莊小威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外籍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英國皇家顯微學會榮譽會士。
她還被授予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及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莊小威教授獲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MacArthur Fellowship),美國化學學會Pure Chemistry Award,美國物理學會Max Delbrück Prize in Biological Physics,Raymond and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美國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獎等獎項。
王辰
編輯
王辰,1962年8月出生於山東德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因為對醫學機構的領導以及富有影響力的臨床研究和醫學改革入選。
美國國家醫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是美國科學界最高水平的四大學術機構(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之一。
除自然基金會外,其他三院分別授予院士頭銜。
國家醫學科學院最初於1970年由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成立,致力於解決健康、科學、醫學和相關政策中的關鍵問題,並激勵各部門採取積極行動。
NAM也是業界公認的最高榮譽之一,其認可並表彰那些在專業領域和為社會服務表現傑出的科學家學者。
早前,《紐約時報》稱NAM是美國「關於健康和醫學問題的最受尊敬和最權威的顧問,其報告可以改變全世界的醫學思想。」
「這個傑出和多樣化的新成員階層是一個真正杰出的學者和領袖群體,他們在科學、醫學、衛生和政策方面的專業知識將成為幫助不結盟運動應對當今最緊迫的衛生挑戰的組成部分,並為全球每個人的利益告知衛生和衛生保健的未來。」美國國家醫學院院長Victor j. Dzau說,「我很榮幸地歡迎這些受人尊敬的人加入國家醫學院。」
新成員當選後,其成員總數超過2200個,國際成員的數目約為175個。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與我們聯繫或者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
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