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發布了2020年新當選的100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10名國際成員(非美籍)。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我國的陳竺院士、高福院士和曹雪濤院士都曾經當選過外籍院士。
在這次的100人名單當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的名字頗為亮眼。在新冠疫情最為緊張的時候,是他最早提出建設方艙醫院,並最終通過努力讓方艙醫院落地實現。
在美籍院士當中,最吸引我們注意力的,當然是五位華人的名字,他們是:莊小威、劉如謙、李飛飛、宋紅軍、梁錦榮。他們是誰,有什麼重大的科研貢獻,哪幾位是在國內出生的呢?接下來咱們一起看看。
一、莊小威
莊小威,1972年出生於江蘇如皋,19歲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畢業,此後留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哈佛大學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單分子生物物理實驗室,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她發明了基於單分子螢光檢測的超高解析度成像方法,並創造性地將螢光光譜和顯微分析技術應用於單個分子。2014年,她很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卻最終未能如願,在學術界引發很大爭議。
二、劉如謙
劉如謙,出生於美國加州(父母都是臺灣人,父親是航天工程師,母親是物理學教授),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研究員,他的研究團隊致力於CRISPR基因編輯工具,他的科研成果將大大有利於遺傳病的治療,他本人於2017年入選《自然》全球十大科學人物。
三、李飛飛
李飛飛,1976年出生於北京,16歲移居美國,美國史丹福大學紅杉講席教授(紅杉資本設立的講席教授席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HAI)院長,AI4ALL聯合創始人及主席,Twitter公司董事會獨立董事。
她是國際人工智慧領域頂級學者,幫助建立基於視覺的人工智慧領域,帶來多種重要醫療應用,曾入選2015年「全球百大思想者」。2017年至2018年間,李飛飛曾出任谷歌雲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2018年3月,她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四、宋紅軍
宋紅軍,1992年獲北京大學學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學博士學位。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神經科學系教授。發現並揭示了神經元表觀基因組的意外動態和可塑性,以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的功能。及時發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的發病機理,機制和治療方法。
五、梁錦榮
梁錦榮,美國工程院院士、哥倫比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系統生物學系教授。198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和杜克大學從教,於2014年9月加入哥倫比亞大學,主要從事納米醫用材料、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等領域的研究。尤其在藥物輸送和非病毒載體基因輸送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近幾十年,我們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很多為全世界的科學研究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的人才流失也非常嚴重。有人說,科學家出走國外是不愛國的表現;有人說,科學家留在國內得不到自己該有的待遇和發展環境。
如果你是一位頗有造詣的科學家,你會如何選擇呢?以上提到的幾位科學家,你最佩服的是哪一位?來評論區聊聊吧。
青少年科學家培養中心深圳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