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NAM)宣布了新入選的 90 名正式院士和 10 名外籍院士。
新增後,NAM 院士總數將超 2200 人,其中外籍院士為 175 人。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此前我國科學家陳竺、高福、曹雪濤等曾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本次新增院士中,莊小威、劉如謙、李飛飛、宋紅軍等多位華人學者名列其中,其中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
圖 | 莊小威(Xiaowei Zhuang)
莊小威(1972 年-),生於江蘇省如皋市,是一位美國華人生物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教授,創辦有莊小威實驗室。她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她 1987 年畢業於蘇州中學的科大少年班預備班。1991 年,她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學士;1997 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她在 1997 年至 2001 年於史丹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她發明了基於單分子螢光檢測的超高解析度成像方法(STORM),並創造性地將螢光光譜和顯微分析技術應用於單個分子。這種嶄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實時揭示複雜生物過程中的分子個體及其運動步驟成為可能。她拍攝到單一枚感冒病毒如何影響一枚細胞,是首次有科學家記錄到這過程。
圖 | 劉如謙(David R. Liu)
劉如謙,理察・默金( Richard Merkin)教授,博德學院(Broad Institute)副教授;Thomas Dudley Cabot 哈佛大學自然科學教授,化學和化學生物學教授;麻薩諸塞州劍橋市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他創造性地利用進化原理研究生物學和醫學,包括開發單鹼基編輯(base editing)和先導編輯(prime editing),以前所未有的精度修飾基因組,開發了以 DNA 為模板和以 DNA 編碼的技術合成以促進藥物發現,以及噬菌體輔助的連續進化技術以顯著加快蛋白質的進化。
圖 | 李飛飛(Fei-Fei Li)
李飛飛(1976 年 7 月 3 日-),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目前任職於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SAIL) 、斯坦福視覺實驗室、豐田汽車 - 斯坦福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負責人。
她的專業領域是電腦視覺和認知神經科學。她作為人工智慧領域國際頂級學者,為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做出了突出貢獻。
圖 | 宋紅軍(Hongjun Song)
宋紅軍,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神經科學系教授。發現並揭示了神經元表觀基因組的意外動態和可塑性,以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的功能。為了應對緊急的全球健康問題,他的團隊及時發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的發病機理、機制和治療方法。
圖 | 梁錦榮(Kam W. Leong)
梁錦榮,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和系統生物學系教授。他對生物材料科學和工程有較大貢獻,在藥物輸送、基因輸送和細胞形貌相互作用方面尤為突出。
圖 | Edward F. Chang
Edward F. Chang,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中心的神經外科教授、主任。他為了破解人腦皮質中語音的功能區,率先開發出先進的人腦圖譜臨床方法,並率先為癱瘓的患者提供新型的轉化神經修復技術。
圖 | Wendy K. Chung
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兒科系教授。她確認了涉及多種疾病的超過 45 種單基因疾病(其中兩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遺傳基礎,並領導了新生兒篩查脊髓性肌萎縮症的關鍵研究。
圖 | 王辰(Wang Chen)
王辰(1962 年 8 月 7 日-),山東德州人,中國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因為對醫學機構的領導以及富有影響力的臨床研究和醫學改革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