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鮑哲南:一款「人造皮膚」產品即將進入醫院

2020-12-01 DeepTech深科技

如果你見到鮑哲南本人的話,會覺得她真人更美。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她言語輕柔,給人一種寵辱不驚的感覺。

鮑哲南,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鮑哲南一直致力於材料化學的研究,特別是高分子導電材料的研究,開拓了高電荷遷移性質的聚合物半導體和空氣中穩定的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分子設計原理,這些材料可以採用溶液噴塗或印刷技術進行處理。她採用新的印刷技術製造了第一例高性能單晶有機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性能堪比無定型矽電晶體。

她還創造了世界上第一例用有機電晶體驅動的全新結構的電子紙,領導研製「靈敏」人造皮膚,後者對機器人科學來說是一大進步,而且對人類皮膚移植術以及假肢感知力的改進也有很大幫助。

作為一名 70 後,她已經名冠全球。她是《自然》雜誌 2015 年度十大科技創新人物之一,也被評為 2017 年世界著名女科學家北美洲獲獎者,是 201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曾在 2003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MIT TR35)。如今她也是 MIT TR35 中國區和美國區的評委,以及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物質科學獎」成員。

(來源:未來科學大獎)

DeepTech 曾多次報導過鮑哲南團隊的研究成果,如《機器人皮膚再獲進展,鮑哲南團隊研發「電子手套」讓機器獲得觸覺》、《斯坦福鮑哲南團隊又獲突破性進展:更易量產的柔性電子材料,「一個全新電子世界」即將來臨》、《著名材料科學家鮑哲南領銜電池歷史性突破:更高能量的鈉離子電池,成本比鋰電池至少低 20 %》、《斯坦福鮑哲南團隊開發出無線皮膚傳感器,可舒適、便捷監測心跳、呼吸和運動》、《人造感覺神經問世!鮑哲南團隊最新突破:人造皮膚已可識別盲文》。

9 月 7 日,在參加 2019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當天,鮑哲南接受了 DeepTech 專訪,談及她對科學獎勵的認識以及人造皮膚研究的展望。

科學獎勵是錦上添花的事,而非雪中送炭

圖 | 鮑哲南(左二)在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上。(來源:未來科學大獎)

DeepTech:你是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成員,負責選擇獲獎候選者,什麼時候你們的可穿戴設備材料領域會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鮑哲南:這個就不好預計了。每年我們會收到不同的提名,然後我們從當中選最優秀的,那麼候選者來自哪些領域不一定,所以我們鼓勵不同的領域踴躍提名,這樣做我們可以找到當年最適合的獲獎人。

DeepTech:你是 2003 年 MIT TR35 的獲獎者,也是 2003 年度的 TR100(100位 35 歲以下的傑出青年發明家)獲獎者,也是如今 MIT TR35 中國區的評委,能否對比一下 MIT TR35 與未來科學大獎?

鮑哲南:這些獎都是對獲獎者科學工作的一個認可,也能夠推動這些科學在大眾的層面更加多的認識。

也就是說,這些科學獎勵能夠讓人們在輿論界更多聽到科學研究和科學工作者的報導,所以我覺得是對整個科學有促進的作用,也可以鼓勵青少年加強對科學的興趣,讓他們了解得獎科學領域的研究方向,也許能引起他們的好奇,可以激發他們追求科學。

MIT TR35 不一樣的是獲獎者是有潛力的年輕人,有的還是博士後,有的剛剛開始獨立的科學生涯,他們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發展他們自己招牌性的工作,所以是給年輕人鼓勵,表示他們有潛力。

2019 年,我的一個博士後李金星獲得了 TR35 獎勵,他的工作是可被編程用來治療感染病的小型機器人。

未來科學大獎是獎勵已經作出的重大發現,這個定位是和諾貝爾獎接近。

DeepTech:你本人得過很多科學獎勵,那麼你覺得哪個科學獎的激勵作用更大?

鮑哲南:我們不是為了要去得獎才做科學研究,一個是自己的興趣,自己對一些知識的追求,另外是希望做一些對人有幫助的事情。如果在做這個當中能夠被認可、能夠被獎勵的話,那是最好。但是有時候做科學或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真的就是孤獨的,不一定每個人都可以理解你做的事情,這個也沒有關係,因為只要自己覺得是值得做的事情,這就是好的。

DeepTech:你的領域是理工科的一個背景,給人感覺有時候確實很枯燥,那麼作為女性,在你這個領域有性別方面的優勢嗎?

鮑哲南:我覺得做科研不管是工程還是科學,沒有性別的優勢,做哪個領域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是個人的興趣,對每個人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興趣和專長,在選擇的時候選擇自己的興趣和自己長處的地方,那就會做得比較順利,會做得比較開心。

人造皮膚,Make human more human

DeepTech:你在介紹自己研究領域的時候,提到「make human more human」,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鮑哲南:我們設想的人造皮膚會有很多不同的功能,而且很多功能甚至是我們的皮膚所沒有的。

這個人造皮膚也許可以看見東西,或者可以不光擁有像皮膚一樣的觸覺,還可以檢測周圍的環境,甚至知道別人在想什麼。這樣子的話,它不免會使得某些人擔心,說這個人造皮膚是不是讓機器人取代人類。我們人類是創造者,我們可以自己決定我們所創造出來的成果是幫助人類的,讓人類更加人性化,而不是把人機器化。

但是如果這個技術不給我們帶來新的功能的話,和已有的功能一樣,那就沒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們需要找到一條路徑,讓人造皮膚可以提高我們現在的功能,否則為什麼要把一個人造皮膚放在我的身上。

DeepTech:能具體一點嗎?在人造皮膚這個領域未來幾十年內可能會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是不是科幻電影裡邊的那種?

鮑哲南:我們希望可以用人造皮膚修復壞掉的皮膚,不單是可以恢復感知,而且會增加一些新的功能。現在某些小的部分已經可以達到,比如說用這些觸摸傳感材料開發出一些醫療器械,比如說在鋰電池裡面塗一層可以自修復的材料,就使得鋰電池不容易產生短路。

只是我們還需要顧及到這些材料與人體是不是兼容,需要比較長期的研究才可以知道,還需要臨床醫學家來參與,所以試驗周期比較長。

DeepTech:如今人工智慧、腦機接口這樣的領域很火,這些研究會對人造皮膚研究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鮑哲南:其實人造皮膚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它是包括傳感、電信號處理以及跟生物體系的交接,我們的研究是從材料科學開始,但是我的課題組不能停留在材料科學上。因為如果希望驗證我們的材料性能,我們必須把整個系統做出來,所以我的研究組有化學家、化工學家、材料科學家,有電機系、生物工程系的學生,還有計算機系學生,所以都在同一個課題組裡面工作合作。我們是跨學科在做研究,同時我們還跟一些其他學科的教授以及工業界一起合作。

DeepTech:人造皮膚這個領域目前是以什麼樣的節奏在往前邁進?

鮑哲南:非常快的節奏。我們是 2005 年中開始做這方面研究,當時還沒有人談到機器人,也沒有人談到腦機接口,近五年來這方面發的文章數量急劇在增加,我覺得也是因為不同的領域都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可以開始互相促進。

像我們這個領域,計算機 AI 的發展使得收到的數據可以處理了,以前我們做出來這些傳感器沒有辦法去處理這樣多的數據,然後現在還有新的機器人,以前這類機器人是非常少有的。同時材料科學,還有工程技術的發展也到了一定的程度。

當每一個領域都有重要突破時,這些不同的領域疊加起來可能產生跳躍性的突破。比如說我是著重做材料化學的,但是我可以利用計算機科學和機器人科學最新的發展,然後跟我最新的材料化學放在一起,這樣子的話就可能是一個跳躍性的更加大的突破。

DeepTech:你們在人造皮膚領域發表了很多成果,那麼這些成果當中目前有哪些最接近商業化的?

鮑哲南:現在在做一個測血壓的可穿戴產品。這個是利用我們所研究的非常靈敏的人造皮膚感知功能,就像搭脈一樣可以得到很多身體健康的信息,所以我們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做的測血壓可穿戴皮膚設備。

這個產品像創口貼一樣,經過感知壓力,現在的智能產品還達不到同樣的精確度,因為需要測出脈搏跳動的細微變化,這些變化是跟心臟健康有關係的。

圖 | 這是一款比美元鈔票還要薄的皮膚血壓計,可以像創可貼一樣貼在手腕上。(來源:史丹福大學)

DeepTech:這個產品什麼時候能推出來?

鮑哲南:我們會先在醫院裡面推這個產品,它需要通過嚴格的 FDA 驗證,所以我們希望這是一款很精準的測血壓產品,是能夠替代醫用血壓計的產品。

與目前醫用血壓計相比,我們希望皮膚血壓計可以同樣準確,佩戴便捷,可以連續測血壓。

相關焦點

  • 鮑哲南: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幻想
    11月7日,騰訊科學WE大會上,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及數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將通過線上的形式為廣大網友帶來精彩演講。衡水中學作為2020騰訊科學WE大會的分會場,衡中學子們將同步收看這場精彩的大會。鮑哲南是史丹福大學首位擔當系主任的亞裔女性,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材料大師」。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設想。「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 這位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 「材料大師」 說道。在她看來,這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過去電子工業的發展已經證明了材料革新的可能性:25 年以前,可摺疊的屏幕是鮑哲南的夢想。經過 8 年的研究,他們已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摺疊的屏幕。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設想。「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 這位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 「材料大師」 說道。在她看來,這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過去電子工業的發展已經證明了材料革新的可能性:25 年以前,可摺疊的屏幕是鮑哲南的夢想。
  • 斯坦福教授鮑哲南:人造皮膚能把手機貼在身上
    鮑哲南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材料大師」,她帶來了關於「電子皮膚」的大膽設想。「我們將用如人的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人與環境之間交流。」所以人造皮膚或者我們講人造電子皮膚,是我們對未來電子工業發展大趨勢的設想,就是未來我們所用的電子器件不再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硬的、易碎的,而是像皮膚一樣柔軟;如果壞了、有劃痕,它自己可以修復;用完之後,舊的一代要淘汰了,它又可以自己生物降解,這樣就不會引起環境問題。這是我們所設想的未來電子器件發展的一個方向。3、您能否講一講電子皮膚目前的成果,有哪些可以接近商業化?
  • 專訪|斯坦福鮑哲南團隊開發出無線皮膚傳感器
    以後可以遠離醫院那些龐大繁重的監測設備了,這款無線皮膚傳感器與特製衣服搭配即可實現心跳、呼吸和運動等諸多指標的監測。這其實是一套可貼在皮膚上監測健康狀況的傳感器系統,其中包括如創可貼一般的傳感器貼片,以及可縫製在衣服內的柔性閱讀器。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與「人造皮膚」 科學的柔韌力量
    按照鮑哲南的說法,研發柔性電極並將其用於人造皮膚研發,有三個坎要過。「我們現在的電子器件都是用硬性材料做的,在測量中樞神經電流、心臟電流時,植入大腦或心臟的電極可能損壞神經或心臟組織。跟神經接觸的電極必須像皮膚一樣柔軟,但這種材料之前不存在。所以,我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這種柔性材料做出來。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夢,未來再無智能機
    鮑哲南在製造用於柔性薄型顯示器的全塑電晶體的新型高性能有機、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有突出貢獻。她的工作使柔性電子電路和顯示器成為現實。在她最近的工作中,她開發了皮膚啟發的電子材料。她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國家發明研究院的院士。因為她在人造電子皮膚上的工作至關重要被選為「自然」雜誌2015年十大科技人物。
  • 鮑哲南:突破電子皮膚三個關鍵問題,未來讓皮膚實現手機的功能
    儘管實現真正的電子皮膚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他們的工作證明這道套路是可行的。她還將繼續賦能人造皮膚,「讓人類更加人性化」。演講人 | 鮑哲南(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教授)大家好,我是鮑哲南,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化工系系主任,K.K. Lee 教授。首先我想問一個問題,你今天你帶手機了嗎?
  • 鮑哲南:突破電子皮膚三個關鍵問題,未來讓皮膚實現手機的功能
    我們認為未來的電子工業將會有一個巨大的改變,通過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電子皮膚」的理念。25年前,當我開始科學生涯時,我就有一個夢想:將來所有的電視屏幕都變成可摺疊的。我們可以把它放在口袋裡,也可以隨時隨地拿出來用。2018年,中國柔宇科技公司發布了一款可摺疊產品。但是,可以想像在25年前,我們甚至還沒有手機。
  • 對話華人傑出學者鮑哲南:電子皮膚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她所從事的關於「人造皮膚」的研究,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果,被媒體稱為當今世界化學工程領域的「黑科技」。2015年,鮑哲南教授因「能傳導觸覺的人工皮膚」相關工作,入選Nature評選的十大年度人物;2016年,因在柔性電子器件的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的貢獻,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 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皮膚,還需要「電子皮膚」嗎?
    幸運的是,目前有一種方法有望攻克這一技術難題,那就是:仿生!然而,因為目前對知覺的神經編碼的理解十分有限,再加上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需要進一步突破,我們目前離攻克這一技術難題還有一定距離。【7】 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皮膚,還有必要再造皮膚嗎?
  • 科學家揭秘「牛科技」 斯坦福鮑哲南分享「人造...
    來自四洲六國的七位頂尖科學家,帶來了從人造皮膚到異種培育器官,再從腦機接口到宇宙各領域的最新探索和分享。疫情之下,科學家們帶來了更多拓展人類認知的「新發現」,小到人類本身,大到宇宙萬物。  其中,斯坦福工程學院化工系系主任鮑哲南分享了她在電子皮膚領域的最新設想和研究進展。
  • 南京大學校友鮑哲南升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
    &nbsp&nbsp人類永葆美麗就看她了&nbsp&nbsp&nbsp&nbsp在鮑哲南取得的所有研究成果中,於2010年公開發表的人造皮膚研究,引發了人們廣泛的關注。
  • 女科學家鮑哲南:大美南京,是我起飛的地方
    美國當地時間3月29日上午8點50分,47歲的鮑哲南教授步行來到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大樓。    每天步行一小時上下班被稱為史丹福大學「走路英雄」的鮑哲南教授,腳著球鞋步履輕盈,臉上綻放出靦腆又真誠的笑容,和當年中學同學合影照上並無區別。謙遜的鮑哲南不忘來路:「大美南京,是我起飛的地方。」
  • 鮑哲南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性院長!
    在鮑哲南取得的所有研究成果中,於2010年公開發表的人造皮膚研究,引發了人們廣泛的關注。要想讓人造皮膚也擁有這樣的靈敏度,這是不是天方夜譚?鮑哲南給了世界一個答案:讓人造皮膚也擁有和自然皮膚一樣的觸覺,這並不是無法攻克的難關。
  • 斯坦福鮑哲南團隊研發電子皮膚,健康信號一「貼」即知
    最近,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化學工程系的鮑哲南教授領銜的實驗團隊開發出一種檢測方法,使用柔性傳感器技術,在皮膚上粘貼一塊「創可貼」,如同電子皮膚一般,將人體健康數據傳輸到接收器上。這項系統名為BodyNet,研究人員在《自然·電子》(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具體描述了這款「電子皮膚」的系統原理。
  • iCANX Talks 學術報告︱鮑哲南教授·電子皮膚:改變電子領域的未來
    ,鮑哲南教授介紹了可拉伸可自愈電子皮膚的研發,以及電子皮膚在可植入醫療設備、機器人傳感器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等領域的應用空間。在過去的十年中,她開創了以皮膚為靈感的有機電子材料領域,並且發展了它們在醫療設備、能量存儲和環境處理等領域的應用。 鮑哲南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美國國家發明院院士。基於她對人造電子皮膚領域的傑出貢獻,她被《Nature》雜誌評選為2015年度十大重要人物之一。
  • 美國史丹福大學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新...
    ,首次成功開發出更易量產的高密度、高靈敏度可拉伸電晶體陣列,這一成果在電子皮膚等研究中具有突破性意義。父母都是南京大學的教授,大三時全家移居美國,進入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學習,後被芝加哥大學破格錄取為研究生。1995年她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後進入貝爾實驗室,成為聚合物和有機材料部門的首席研究員,2001年被貝爾實驗室聘為傑出研究員。
  • 對話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ACS首位顛覆者和創新者獎得主
    鮑哲南教授因「在導電聚合物分子設計及其應用領域所做的廣泛且具有顛覆性的研究,以及在人造電子皮膚和其他生物電子器件開發方面的突出進展」而獲獎。她在這一領域的工作包括可拉伸電路、柔性電池和醫用植入物與生物組織連接材料的開發。利用這些可拉伸電子材料可以構建與活體組織接合的器件,這種電子皮膚可應用於人體假肢和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