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鮑哲南團隊研發電子皮膚,健康信號一「貼」即知

2020-12-06 騰訊網

藥明康德AI/報導

皮膚發出的微妙信號,你接收到了嗎?最近,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化學工程系的鮑哲南教授領銜的實驗團隊開發出一種檢測方法,使用柔性傳感器技術,在皮膚上粘貼一塊「創可貼」,如同電子皮膚一般,將人體健康數據傳輸到接收器上。這項系統名為BodyNet,研究人員在《自然·電子》(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具體描述了這款「電子皮膚」的系統原理。

鮑哲南教授最終目的要創造出一整套柔性無線傳感器,並使其附著在皮膚上,與智能服裝協同工作,從而能應用於醫療場景中,用來監測患者心臟健康以及睡眠障礙問題。試驗中,研究人員將「電子皮膚」貼在一名受試者的手腕和腹部,通過檢測他們的皮膚在每次心跳、以及呼吸時的拉伸、收縮情況,來監測受試者的脈搏和呼吸;他們還在受試者的肘部和膝蓋上貼上這款傳感器,通過測量相應肌肉彎曲時皮膚收緊或放鬆的時間,來跟蹤手臂和腿部的運動狀況

圖片來源:Stanford官網/Bao Lab

鮑哲南教授說:「這種全陣列式的皮膚傳感器能設計的前提是,不幹擾人們日常生活行為、生活質量,並將便利最大化,最終打造出穿著舒適、且沒有剛性電路的技術的可穿戴式設備,並超越智慧型手機監測或侵入式的現有方法。」

兼具可伸縮、舒適度、功能性的BodyNet

該研究團隊的博士後學者牛思淼和松久直二(Naoji Matsuhisa)帶領了一個14人的團隊,花3年時間實際設計了這款柔性傳感器。

BodyNet的設計首先利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其工作原理就像帶有晶片的ID卡片一樣,BodyNet中具有藍牙接收功能的接收器先用無線接收的方式從智能服裝中獲取RFID能量,從而獲得電,之後BodyNet便能讀取其所附著的皮膚的相關數值。

解決了如何傳輸信息後,就需解決如何做到柔性,也就是隨皮膚拉伸或收縮。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可以像皮膚一樣伸縮彎曲的材料,通過在橡膠貼紙上絲網印刷金屬油墨便能實現這一點。

然而,舊的問題解決,新的也隨之而來。由於BodyNet的可持續穿戴性,這種材料面對長時間彎曲拉伸時會使傳感器傳輸信號變得微弱、不穩定,檢測功能也便大打折扣。

圖片來源:Stanford官網/Bao Lab

於是,研究人員進而開發一種新型的RFID系統,也就是,在不斷波動的情況下也可以向接收器發出強大而準確的信號。接著,只要定期將貼紙上的數據上傳到手機或電腦中長期儲存數據即可。

目前,研究團隊已取得不小進展,實現了通過讀取人類皮膚所發出的微弱信號來測量呼吸以及脈搏。下一步,他們正嘗試開發用來檢測汗液以及其他皮膚分泌物的最新型「電子皮膚」,進而追蹤人類體溫以及情緒等與健康信息相關的變量因素。當然,該技術距離成為一款功能完善的消費級可穿戴設備,還需要克服另一挑戰——保持傳感器和接收器彼此接近。如何將傳感器更好得融於人們日常所穿的服裝併兼具美觀性是一下步實驗團隊需要繼續研究完成的。

關於電子皮膚

說到電子皮膚,它是一種能夠讓機器人產生觸覺的系統,能模擬甚至取代人體皮膚。其結構簡單,易於塑形,且能加以應用的領域相當廣泛。從醫療領域來說,可以幫助殘障人士恢復肢體知覺,讓假肢理解觸摸、彎曲或按壓等動作,幫助配有假肢的人恢復感覺;當然也包括上文所提到的用來監測心率、血壓血糖、睡眠等指標。從遊戲領域來說,在玩家手掌上貼上電子皮膚,以探索遊戲操控手柄升級的可能性,未來提升玩家在遊戲中的體驗感。

圖片來源:Pixabay

從目前來說,電子皮膚的相關研究都還處於初始階段,需要更多基礎研究不斷加以佐證,相信隨著理論以及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下一代的電子皮膚技術不光是柔性的,而且可能還會具有自我修復性還有以及生物降解性,從某種程度來說電子皮膚是未來健康領域、電子工業領域發展的不可避免的趨勢。

藥明康德AI整理編譯

作者:Tom Abate

題圖來源:Pixabay

參考資料:

[1] Stanfordengineers have developed wireless sensors that stick to the skin to track ourhealth Retrieved Sep 12, from https://news.stanford.edu/2019/08/16/wireless-sensors-stick-skin-track-health/

點「在看」,分享AI健康新動態

相關焦點

  • 專訪|斯坦福鮑哲南團隊開發出無線皮膚傳感器
    以後可以遠離醫院那些龐大繁重的監測設備了,這款無線皮膚傳感器與特製衣服搭配即可實現心跳、呼吸和運動等諸多指標的監測。這其實是一套可貼在皮膚上監測健康狀況的傳感器系統,其中包括如創可貼一般的傳感器貼片,以及可縫製在衣服內的柔性閱讀器。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夢,未來再無智能機
    鮑哲南,史丹福大學K.K. Lee 化學工程學教授、化學教授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史丹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主任和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在2004年加入史丹福大學之前,她是1995-2004年朗訊科技貝爾實驗室傑出技術人員。
  • iCANX Talks 學術報告︱鮑哲南教授·電子皮膚:改變電子領域的未來
    (Stanford University)鮑哲南教授為我們作線上報告,鮑哲南教授介紹了可拉伸可自愈電子皮膚的研發,以及電子皮膚在可植入醫療設備、機器人傳感器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等領域的應用空間。 鮑哲南教授,史丹福大學化工系主任及K.K. Lee教授,同時兼任史丹福大學化學系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客座教授。她於2016年創立了史丹福大學可穿戴電子研究中心(eWEAR)並擔任其主任。 鮑哲南於1995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之後加入貝爾實驗室,於2004年起任教於史丹福大學。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設想。「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 這位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 「材料大師」 說道。,「人造皮膚」 成為現實需要解決三個最重要的問題:第一,所用的電子材料不能再是剛硬的,必須把材料做成像皮膚一樣的柔軟,可以拉伸甚至自修復、生物降解;第二,「人造皮膚」 需要能夠真正感受到不同的物體;第三,「人造皮膚」 的信號需要能夠被大腦識別。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設想。「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 這位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 「材料大師」 說道。在她看來,這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過去電子工業的發展已經證明了材料革新的可能性:25 年以前,可摺疊的屏幕是鮑哲南的夢想。
  • 斯坦福教授鮑哲南:人造皮膚能把手機貼在身上
    11月7日,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在2020年「騰訊科學周」期間接受網易科技等媒體的採訪。
  • 獨家專訪鮑哲南:一款「人造皮膚」產品即將進入醫院
    (來源:未來科學大獎)DeepTech 曾多次報導過鮑哲南團隊的研究成果,如《機器人皮膚再獲進展,鮑哲南團隊研發「電子手套」讓機器獲得觸覺》、《斯坦福鮑哲南團隊又獲突破性進展:更易量產的柔性電子材料,「一個全新電子世界」即將來臨》、《著名材料科學家鮑哲南領銜電池歷史性突破:更高能量的鈉離子電池,成本比鋰電池至少低 20
  • 美國史丹福大學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新...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科研團隊2月19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他們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新突破
  • 鮑哲南: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幻想
    11月7日,騰訊科學WE大會上,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及數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將通過線上的形式為廣大網友帶來精彩演講。衡水中學作為2020騰訊科學WE大會的分會場,衡中學子們將同步收看這場精彩的大會。鮑哲南是史丹福大學首位擔當系主任的亞裔女性,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材料大師」。
  • 對話華人傑出學者鮑哲南:電子皮膚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鮑哲南教授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她也是柔性電子領域的泰鬥級人物。她所從事的關於「人造皮膚」的研究,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果,被媒體稱為當今世界化學工程領域的「黑科技」。2015年,鮑哲南教授因「能傳導觸覺的人工皮膚」相關工作,入選Nature評選的十大年度人物;2016年,因在柔性電子器件的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的貢獻,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 鮑哲南:突破電子皮膚三個關鍵問題,未來讓皮膚實現手機的功能
    原創 鮑哲南 返樸2020年11月7日騰訊WE大會上,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鮑哲南介紹了她的團隊研究電子皮膚所面臨的問題。過去的十幾年中,他們發現了柔軟、可摺疊甚至能夠自修復的材料,在此基礎上材料可以感知不同物體。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子材料,軟似皮膚並且可拉伸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開發出一種導電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位華人教授鮑哲南帶領他的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研究柔性電子,現在他們的成果已經赫然佇立。鮑哲南教授表示,現有包括電極和材料在內的電子器件都是硬的。它們在測量中樞神經電流、心臟電流時,那些植入大腦或心臟的電極可能會損壞人體神經或心臟組織。因此,跟神經接觸的電極必須像皮膚一樣柔軟才能減小對人體的傷害,這是柔性電子應用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與「人造皮膚」 科學的柔韌力量
    按照鮑哲南的說法,研發柔性電極並將其用於人造皮膚研發,有三個坎要過。「我們現在的電子器件都是用硬性材料做的,在測量中樞神經電流、心臟電流時,植入大腦或心臟的電極可能損壞神經或心臟組織。跟神經接觸的電極必須像皮膚一樣柔軟,但這種材料之前不存在。所以,我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這種柔性材料做出來。
  • 鮑哲南:突破電子皮膚三個關鍵問題,未來讓皮膚實現手機的功能
    鮑哲南介紹了她的團隊研究電子皮膚所面臨的問題。大家好,我是鮑哲南,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化工系系主任,K.K.這是我們幾年前提出的一個大膽的設想——我們認為手機的功能會融入到我們所穿的衣服、我們所貼在身上的電子器件,甚至是植入到體內的電子器件當中。這將是未來我們人和人之間、人和環境之間交流的方式。我們認為未來的電子工業將會有一個巨大的改變,通過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電子皮膚」的理念。
  • 對話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ACS首位顛覆者和創新者獎得主
    鮑哲南教授因「在導電聚合物分子設計及其應用領域所做的廣泛且具有顛覆性的研究,以及在人造電子皮膚和其他生物電子器件開發方面的突出進展」而獲獎。她在這一領域的工作包括可拉伸電路、柔性電池和醫用植入物與生物組織連接材料的開發。利用這些可拉伸電子材料可以構建與活體組織接合的器件,這種電子皮膚可應用於人體假肢和機器人。
  • 連發2篇《Science》,柔性電子女神,鮑哲南院士2020年成果集錦
    鮑哲南教授帶領的團隊與美國西北大學John Rogers教授團隊、日本東京大學Takao Someya教授團隊被公認為世界上最領先的三個柔性電子團隊。其主要鑽研方向為電子皮膚的設計與製備。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
  • 鮑哲南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性院長!
    史丹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和主任,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她還是Precourt研究所,伍茲研究所,ChEM-H和Bio-X的客座教授。要想讓人造皮膚也擁有這樣的靈敏度,這是不是天方夜譚?鮑哲南給了世界一個答案:讓人造皮膚也擁有和自然皮膚一樣的觸覺,這並不是無法攻克的難關。
  • 「科研女神」鮑哲南:斯坦福首個華人女院長!
    2019年元旦,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鮑哲南回南京探親,引起廣泛關注。她是第一個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當院長的中國女性,曾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等殊榮。她攻克了人造皮膚的難關,讓人類永葆美麗不再是遙遠的夢!這位全球著名的科研女神,生活中還是擁有兩個孩子的美麗辣媽。鮑哲南有著怎樣的故事?
  • 科學家揭秘「牛科技」 斯坦福鮑哲南分享「人造...
    來自四洲六國的七位頂尖科學家,帶來了從人造皮膚到異種培育器官,再從腦機接口到宇宙各領域的最新探索和分享。疫情之下,科學家們帶來了更多拓展人類認知的「新發現」,小到人類本身,大到宇宙萬物。  其中,斯坦福工程學院化工系系主任鮑哲南分享了她在電子皮膚領域的最新設想和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