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唯一保存至今的第一代計算機103機。 郭立偉/攝
博物館內陳列的部分教具,包括戒尺、搖鈴、教鈴等。
近日,記者來到曲阜師範大學參觀中國教師博物館,揭開中國教師博物館預博館的「神秘面紗」。作為中國首家教師主題的博物館,裡面珍藏了很多象徵教育和教師發展歷史、反映教育和教師活動的文獻、證照、教材、教具、建築遺蹟等,同時包括古今中外教育人士的手稿、著作及工作生活用品等各類實物。據介紹,正式館位於規劃中的世界儒學中心內,建築面積5.2萬平方米。
中國有了首座教師主題博物館
中國教師博物館是全國首座也是唯一教師文化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填補了我國文化和教育領域博物館建設的空白。
「博物館辦館宗旨是『為國弘文』,定位於『民族文化記憶、教育歷史遺產、教師精神家園』,具有傳統文化底蘊、教師文化館藏、師德教育功能三方面特色。」曲阜師範大學校長張洪海介紹。
據介紹,中國教師博物館將由著名教育家、中國教育學會榮譽會長顧明遠擔任榮譽館長,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具體到建設淵源,張洪海介紹,中國教師博物館由國家督學、國家級教學名師戚萬學率先提出倡議,由曲阜師範大學落地籌建。2018年3月,教育部向全國教育系統發文,組織全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各級學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捐贈文物。2018年10月,一期展館在曲阜師範大學建成,並舉行了首次展覽。
張洪海介紹,我國有文字和實物證實的學校教育活動已有4000多年歷史,但專業性教師博物館的建設卻十分欠缺,與中國幾千年的教育教學史和尊師重教優良傳統嚴重不符,遠沒有受到社會各界的足夠重視。在「至聖先師」孔子的家鄉建設一座以中國教師為展示主題的綜合性專題博物館,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象徵意義。
「把藏品放到博物館,我很放心」
在中國教師博物館現場,記者見到了今年67歲的郭新民。郭新民是濟寧人,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開過店鋪賣過文房四寶,後來從事新聞記者。「我的子女都不研究這個,聽說咱曲阜要建設中國教師博物館,我立刻就來捐了,放到博物館,傳給子孫後代,我放心。」郭新民告訴記者。據介紹,他總共捐贈了六件藏品,包括宋元、明清年間的都有。
曲阜師範大學2004級校友豐楊,捐贈了16件藏品。豐楊告訴記者,他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收藏東西,目前在做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工作。有感於母校要建設中國教師博物館,豐楊稱,「捐贈是因為情懷」。據了解,目前博物館內的藏品來源於多個渠道,主要包括捐贈和購買。
中國教師博物館副館長(主持工作)孫祥廣介紹,「博物館分四大館舍布局,包括陳列區、研究區、體驗區和服務區。」
博物館擁有五大功能定位,包括教育文物收藏、教育遺產研究、師德教育涵養、教師文化交流和公眾文化休閒。其中,教育文物收藏,鉤沉教師歷史,展示了反映教育和教師活動的文獻、證照、教材、教具、建築遺蹟等,包括古今中外教育人士的手稿、著作及工作生活用品等各類實物。
「現在已有的代表性教育文物有我國唯一保存至今的第一代計算機103機、我國首版教材(我國最早的歷史、數學、教育等各學科教材)及陶行知等名師大家的珍貴手稿等。」孫祥廣說。記者在展覽區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教材書籍,以及陶行知、魯迅、黃大年等名家珍貴資料,還有各個年代的試卷試題等,展現了中國教師發展歷史。
「目前我們所在的只是中國教師博物館的預博館,只有300平米左右,而正式的博物館佔地5.2萬平方米,將於3年內建成。」曲阜師範大學副校長扈慶學介紹,預博館在曲阜師範大學校園內部,而正式的博物館位於規劃中的世界儒學中心內。(郭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