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國教師博物館 第一代計算機原來長這樣

2021-01-20 央廣網

我國唯一保存至今的第一代計算機103機。 郭立偉/攝

博物館內陳列的部分教具,包括戒尺、搖鈴、教鈴等。

近日,記者來到曲阜師範大學參觀中國教師博物館,揭開中國教師博物館預博館的「神秘面紗」。作為中國首家教師主題的博物館,裡面珍藏了很多象徵教育和教師發展歷史、反映教育和教師活動的文獻、證照、教材、教具、建築遺蹟等,同時包括古今中外教育人士的手稿、著作及工作生活用品等各類實物。據介紹,正式館位於規劃中的世界儒學中心內,建築面積5.2萬平方米。

中國有了首座教師主題博物館

中國教師博物館是全國首座也是唯一教師文化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填補了我國文化和教育領域博物館建設的空白。

「博物館辦館宗旨是『為國弘文』,定位於『民族文化記憶、教育歷史遺產、教師精神家園』,具有傳統文化底蘊、教師文化館藏、師德教育功能三方面特色。」曲阜師範大學校長張洪海介紹。

據介紹,中國教師博物館將由著名教育家、中國教育學會榮譽會長顧明遠擔任榮譽館長,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具體到建設淵源,張洪海介紹,中國教師博物館由國家督學、國家級教學名師戚萬學率先提出倡議,由曲阜師範大學落地籌建。2018年3月,教育部向全國教育系統發文,組織全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各級學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捐贈文物。2018年10月,一期展館在曲阜師範大學建成,並舉行了首次展覽。

張洪海介紹,我國有文字和實物證實的學校教育活動已有4000多年歷史,但專業性教師博物館的建設卻十分欠缺,與中國幾千年的教育教學史和尊師重教優良傳統嚴重不符,遠沒有受到社會各界的足夠重視。在「至聖先師」孔子的家鄉建設一座以中國教師為展示主題的綜合性專題博物館,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象徵意義。

「把藏品放到博物館,我很放心」

在中國教師博物館現場,記者見到了今年67歲的郭新民。郭新民是濟寧人,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開過店鋪賣過文房四寶,後來從事新聞記者。「我的子女都不研究這個,聽說咱曲阜要建設中國教師博物館,我立刻就來捐了,放到博物館,傳給子孫後代,我放心。」郭新民告訴記者。據介紹,他總共捐贈了六件藏品,包括宋元、明清年間的都有。

曲阜師範大學2004級校友豐楊,捐贈了16件藏品。豐楊告訴記者,他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收藏東西,目前在做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工作。有感於母校要建設中國教師博物館,豐楊稱,「捐贈是因為情懷」。據了解,目前博物館內的藏品來源於多個渠道,主要包括捐贈和購買。

中國教師博物館副館長(主持工作)孫祥廣介紹,「博物館分四大館舍布局,包括陳列區、研究區、體驗區和服務區。」

博物館擁有五大功能定位,包括教育文物收藏、教育遺產研究、師德教育涵養、教師文化交流和公眾文化休閒。其中,教育文物收藏,鉤沉教師歷史,展示了反映教育和教師活動的文獻、證照、教材、教具、建築遺蹟等,包括古今中外教育人士的手稿、著作及工作生活用品等各類實物。

「現在已有的代表性教育文物有我國唯一保存至今的第一代計算機103機、我國首版教材(我國最早的歷史、數學、教育等各學科教材)及陶行知等名師大家的珍貴手稿等。」孫祥廣說。記者在展覽區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教材書籍,以及陶行知、魯迅、黃大年等名家珍貴資料,還有各個年代的試卷試題等,展現了中國教師發展歷史。

「目前我們所在的只是中國教師博物館的預博館,只有300平米左右,而正式的博物館佔地5.2萬平方米,將於3年內建成。」曲阜師範大學副校長扈慶學介紹,預博館在曲阜師範大學校園內部,而正式的博物館位於規劃中的世界儒學中心內。(郭立偉)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臺計算機原來長這樣,小平同志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
    復旦中國首臺電子模擬計算機誕生地中國系列計算機策源地之一中國第一臺大型電子模擬計算機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復旦校史館一角,擺放著兩張有點發黃的老照片。一般人不會知道,1946年,美國人賓夕法尼亞大學發明人類第一臺計算機,相隔10年之後,1956年5月,復旦大學數學系和物理系師生合作研究、設計,成功研製中國第一臺大型電子模擬計算機——即,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它能解四階常係數微分方程等問題。數學是一切科技的基礎,計算機是諸如我們後來熟知的原子彈氫彈爆炸、人造衛星上天等一系列科技成果的關鍵。
  • 曲師大國產第一代計算機「103機」,見證中國變遷
    熟悉它的人都知道,這臺編號為M103的機器,是誕生於1958年的新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在當時被人親切地稱為「103機」。歷經61年,因為許多機緣巧合,擺放在曲園內的這臺已經成為了國內唯一一臺保存完整的「103機」。雖然已不能運轉,卻靜靜守在這裡,注視著中國計算機行業的蓬勃發展。
  • 探訪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
    探訪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8) "← →"翻頁 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具備國際一流展示水準的昆蟲博物館
  • 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計算機
    當時,國產大型天象儀計算機的研製正處「文化大革命」末期,「十年動亂」使科學技術、高等教育都受到嚴重破壞,技術上大大落後於國際水平,而且當時又無可借鑑的技術,國際上也無計算機用於天象儀控制的先例。怎麼辦?我們一群年輕的計算機教研組教師聽到這個訊息後,立即挺身而出,主動承接這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
  • 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原來是為戰爭而誕生的,漲知識了!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
  • 探訪中國木雕博物館:鏤月裁雲間的流年美夢(圖)
    中國木雕博物館生活廳 中國木雕博物館供圖 攝  中新網金華5月6日電(見習記者 李婷婷)在中國人看來,木頭原本是有生命的,但怎樣去參悟木頭的生命呢?最簡捷的辦法就是雕刻。  木雕是中國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一門傳統手工藝,歷代的木雕大師們因材施藝,因勢象形,將木材的天然之美經自己的妙手施藝而發揮至極致,猶如點石成金般地賦予它們以新的生命。
  • 帕斯卡計算機:第一臺受專利保護的計算機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清華科學博物館製作的帕斯卡計算器的互動模型圖片來源:清華科學博物館科海拾貝 1642年,年僅19歲的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年)發明了一種機械計算機,它能夠實現自動進位
  • 「歸成—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展覽開幕
    2019年7月22日《歸成——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主題展覽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拉開帷幕,該項目是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和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協辦,展覽集中展示1918年至1935年期間,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
  • 華羅庚事跡:中國第一臺計算機
    華羅庚事跡:中國第一臺計算機2020-10-21 20:43來源:新華網    1958年的國慶遊行隊伍中出現了一個「新鮮玩意兒」,那是中國第一臺和第二臺計算機的模型,在那一年,全世界聽到了這樣的宣告:中國人完全能夠研究、應用計算機!
  • 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一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製成功
    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一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製成功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3 10:29 來源: 新華社同時,在國家大力支持下,有關方面開始計算機研製工作。經過刻苦攻關,1958年至1959年,相繼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計算機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一般稱為中國第一代計算機。1965年,中國自行研製成功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的電晶體電子計算機,一般稱為中國第二代計算機。20世紀70年代初,在上海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臺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每秒鐘運算速度達到11萬次,一般稱為中國第三代計算機。
  • 王哲然 | 帕斯卡計算機:世界上第一臺受專利保護的計算機
    作者:王哲然現任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助理教授、科學博物館研究復原項目組負責人。帕斯卡機享有諸多「第一」:它是第一臺投入生產的計算機、第一臺商用計算機、第一臺受專利保護的計算機、第一臺被寫入百科全書的計算機等等,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 全國優秀計算機教師名單出爐,中科大3人入選
    由教育部主辦的中國計算機教育大會在廈門召開,大會評選出中國高校優秀計算機教師,其中,中科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共有安虹、徐雲、張昱等三位計算機專業教師入選,並列全國第二位。中科大安虹教授,中科大計算機博士畢業,曾獲安徽省教學名師,現任中國科大計算機學院先進計算機系統結構實驗室主任、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學位點負責人,本科生計算機體系結構類課程組組長。她長期從事並行計算機體系結構和並行程序設計環境、高性能微處理器體系結構、片上多處理器體系結構、基因分析並行算法、軟體和系統方面的研究工作。
  • 教師節「特殊禮物」!Teacher,這7個字母原來還有這樣的含義!
    今天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teacher這個詞只有7個字母,卻是大連理工大學老師魅力的集中展現。今天,讓我們共同表白最可敬的大工老師!從2003年起,他帶領團隊接力攻關十多年,不僅在碳纖維複合材料切削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且研製出低損傷、高效率的系列新型加工工具、工藝和裝備,使加工損傷由原來的釐米級降低到0.1毫米內,微元去除和反向剪切的加工損傷抑制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碳纖維複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和交通等領域的大規模應用鋪平了道路。
  • 中國IT業 在這裡昂首起飛
    中國第一代商用臺式機長城203的內存板是用手「刻」出來的  薩蘇指引大家在一臺老式臺式計算機的展位前駐足,它是長城0520計算機,是中國第一臺中文化、工業化、規模化生產的微型計算機。  看到這臺長城0520,薩蘇就想起了父親參與研製的更早期款——中國第一代真正投放市場的商用臺式計算機長城203,它們在外形上很相似。
  • 中國恐龍之鄉,在山東萊陽,中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在這裡發掘
    1923年,我國第一代地質學家譚錫疇在山東萊陽將軍頂西南的紅色地層中採集到恐龍骨骼化石;1929年,瑞典古生物學家維曼對譚錫疇採集的標本進行研究,並命名為中國譚氏龍。上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在萊陽金崗口村挖掘出中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棘鼻青島龍」,「中國古脊椎動物學之父」楊鍾健對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及報導。
  • "亞洲最大恐龍" 隱身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眼前的合川馬門溪龍宛如小山一般,體形高大雄健,僅其頸部就比一輛公共汽車還長。據博物館館長李奎教授介紹,合川馬門溪龍從頭頂到尾尖全長達22米,身高3.5米,估計它活著的時候體重可達40-50噸,其最大特點就是頸部特別長,有19個頸椎。到目前為止,它是人類發現的頸部最長的恐龍。
  • 走訪洛陽博物館 看古代「萌蛙」長這樣
    灰陶蟾蜍  這隻製作精巧的灰陶蟾蜍1987年3月出土於二里頭遺址,現藏於洛陽博物館,長10.4釐米、高3.8釐米、寬8.8釐米。只見它屈肢俯臥作匍匐狀,雙目圓睜,凝視前方,嘴巴微微開啟,全身布滿了細線雕刻的圓點紋,好像要伺機捕食獵物,形象逼真,生動有趣。
  • 1973年8月26日中國第一臺百萬次計算機試製成功
    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出了中國首臺電子計算機(模擬型),在1958年刻苦攻關,先後試製出了中國的首臺小計算機與大型電子管計算機「103」,也是我國的第一代計算機。在1958年我國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僅用了兩年就研製出了第一臺計算機「107」,這臺計算機的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從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到第二代電晶體電子計算機用了5年時間,在1963中國自主研製出運算每秒達5萬次的電晶體電子計算機「109」(中國第二代計算機)。
  • 第一臺每秒運算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製成(圖)
    經過刻苦攻關,1958年至 1959年 ,相繼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計算機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一般稱為中國第一代計算機。1965年,中國自行研製成功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的電晶體電子計算機,一般稱為中國第二代計算機。20世紀70年代初,在上海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臺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每秒鐘運算速度達到11萬次,一般稱為中國第三代計算機。
  • 探訪蘭州「黃河象」私人博物館 活態傳承古生物化石
    記者近日探訪了這個位於蘭州市西固區的私人博物館。其中,一尊距今2500萬年至3000萬年以前的「黃河象」化石處於館中央,十分震撼。據相關專家鑑定,這是一頭中年象,身長達到8米、高約4米、體重在20至30噸之間。田志雲介紹說,這是目前館中最大的古生物化石,即使在整個甘肅也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