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蘭州「黃河象」私人博物館 活態傳承古生物化石

2021-01-15 甘肅新聞網

  中新網甘肅新聞4月18日電 (記者 魏建軍 李亞龍)「如果我要是不收藏,這東西早被賣去了藥材公司,就看不到今天這個『黃河象』了。」62歲的甘肅臨夏州廣河縣男子田志雲從小鍾情「龍骨」,中年事業有成時,他自掏腰包陸續搜藏了數百件流失的古生物化石。

  記者近日探訪了這個位於蘭州市西固區的私人博物館。其中,一尊距今2500萬年至3000萬年以前的「黃河象」化石處於館中央,十分震撼。據相關專家鑑定,這是一頭中年象,身長達到8米、高約4米、體重在20至30噸之間。田志雲介紹說,這是目前館中最大的古生物化石,即使在整個甘肅也不多見。

  田志雲回憶說,小時候當地把挖出來的古生物化石都當藥材來賣,一公斤兩三百元,沒有文物和保護的概念。20多年前,老家鄉親們挖出了「黃河象」,他看到後頗為震驚,便產生了收藏的想法,於是就找到了專業人員將其修復,花了數十萬元買了回來,「現在這個是『國寶級』,沒法用錢來衡量了」。

圖為田志雲介紹他的收藏史。

  田志雲除了在蘭州一家企業上班,自己還經營著一家養殖廠,他利用積攢的錢,陸續收集整理了40多種類古生物化石、奇石、陶罐等300餘件展品,其中以晚中新世古生物化石為主。為了活態保護這些古生物化石,2016年,田志雲投資建設了瑞寶圓私人博物館。

  「現在那一片相對比較『荒涼』,為何它的地下面有大量的古化石,說明幾千萬年前這片區域曾是森林密集、湖泊漣漪,動物活躍的區域。」田志雲說,下一步,他打算把這裡變成青少年科普培訓基地,並定期開展博物館免費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在看的同時,感受甘肅歷史文明。

  田志雲坦言,目前他的私人博物館面臨最大困難是「無處安放」,目前僅憑藉個人力量,很難將收藏的許多東西完全展示出來,他希望能得到外界關注,有朝一日建一個大型的古生物化身博物館。(完)

相關焦點

  • 蘭州六旬男子鍾情「龍骨」 收藏3000萬年前「黃河象」
    蘭州六旬男子鍾情「龍骨」 收藏3000萬年前「黃河象」 2019-04-16 11:12: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蘭州私人博物館館藏三千萬年前「黃河象」再現歷史
    蘭州私人博物館館藏三千萬年前「黃河象」再現歷史 2016-03-18 08:51:09,距今2500萬年至3000萬年以前的「黃河象」化石以半蹲姿態處於館中央,十分震撼。
  • 甘肅黃河古象—劍齒象化石讓我們了解幾百萬年前的中國大地
    因其挖掘出土於甘肅馬蓮河畔,馬蓮河又屬於黃河流域,故又取名「黃河古象」。古象化石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3.04米,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其年代距今約200-250萬年。1973年出土於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板橋鄉,黃河古象化石是中國古生物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人們了解甘肅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
  • 庫倫旗博物館古生物化石展廳正式對外開放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庫倫旗博物館古生物化石展廳於十月一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吸引許多居民遊客紛紛前來參觀。走進博物館古生物化石展廳,這裡異常熱鬧。很多居民和遊客細細地觀看著展廳內展出的第四紀猛獁象骨骼化石、披毛犀骨骼化石等展品,感受古生物化石的魅力。
  • 【溯源甘肅】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溯源甘肅】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課本裡,有一篇《黃河象》的課文令許多人記憶猶新,課文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裡,陳列著一具大象的骨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
  • 黃岡大別山地質公園博物館1樓—地球夢,黃州君看黃河象有點瘮人
    ,黃岡大別山地質公園博物館於2017年7月15日開館。黃岡大別山地質公園博物館獲中國地質博物館黃岡分館金字招牌。黃岡大別山地質博物館共3層,3層樓功能區域布置圖。黃岡大別山地質博物館1層功能區域布置圖,分別有地球夢 黃河象 化石面面觀 恢弘的變遷 地心律動 造山運動 全球造山帶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等。
  • 黃河象,這可能是整條街上最大的頭
    5月31日晚,博士有話說主題脫口秀「再見黃河象」與觀眾們見面,本期活動由高源主持,請來了北京自然博物館王寶鵬博士、劉迪博士以及國家動物博物館張勁碩博士為大家介紹歷史悠久的象家族,以及全新的古哺乳動物展覽。
  • 中國古動物館裡尋找記憶中的「黃河象」
    中國古動物館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古動物博物館,1995年12月對公眾開放。館內按照古動物的演化序列劃分為兩館(古脊椎動物館和樹華古人類館)四個展廳(古魚形動物和古兩棲動物展廳、古爬行動物和古鳥類展廳、古哺乳動物展廳、古人類與舊石器展廳)。
  • 春天姐姐講故事|奇妙的博物館故事【6】:黃河象
    第六期黃河象歡迎收聽這一期的博物館奇妙故事,今天我們請到嘉賓的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劉宗老師,劉宗老師要給我們介紹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象。劉宗老師我們都知道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有一個古哺乳類動物展廳,裡邊會介紹很多大象,那我們能看到什麼樣的化石標本呢?劉宗老師說啊,在古哺乳動物展廳,有一具世界上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這隻劍齒象的學名叫師氏劍齒象,我們平時叫它黃河劍齒象。它的化石被發現的時候身高4米,身長8米。
  • 幾萬前劍齒象化石驚現馬金一山洞,專家推斷還有大熊貓化石?
    馬金鎮洪村文化禮堂內,省自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古生物化石專家金幸生博士,省自然博物館安全保障部主任張江龍和縣文物所所長陸蘇軍在討論時說道。時間退回到1979年,村民在洪村「石彎洞」附近勞作時發現化石。1982年,在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該化石被驗證為犀牛化石。1983年,「石彎洞」更名為「犀牛洞」。
  • 「恐龍之鄉」甘肅永靖部分化石遺蹟仍面臨多種威脅
    11月5日至6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官方在當地舉行「黃河化石論壇」。 侯奇志 攝為了傳承黃河文明、提升文化品牌、彰顯文化遺產,積極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永靖縣官方於5日至6日在當地舉行「黃河化石論壇」。永靖地區隸屬於蘭州——民和盆地,永靖縣於2009年7月榮膺「中國恐龍之鄉」稱號;20多年來,已發現和命名的恐龍有5屬5種,其中蜥臀類3屬3種,鳥臀類2屬2種。
  • 甘肅臨夏古生物化石得到保護 已徵集到3萬多件標本
    中新網甘肅臨夏9月4日電 (南如卓瑪)「太震撼了,原來億萬年前的甘肅就是冰河世紀」,美國《華星報》社長胡豔萍參觀甘肅臨夏和政化石博物館後感嘆,美國的冰河世紀靠宣傳影響深遠,但中國臨夏具有豐富真實的化石,海外華媒將配合甘肅,讓全世界人知道「和政冰河世紀」。
  • 雲探秘|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今日,走近我們「雲探秘」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的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隸屬於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由朝陽市政府投資建設,是一個集化石展覽、化石收藏、化石和地質知識科普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是自然科學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 甘肅和政動物群化石「見證」青藏高原隆升
    中新社蘭州6月2日電 (南如卓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對甘肅和政巨犀動物群、鏟齒象動物群、三趾馬動物群和真馬動物群化石的研究發現,四大動物群化石成為青藏高原隆升的權威「證據」。
  • 浙江神秘洞穴發現劍齒象化石 專家說還會有寶貝
    3月15日,在衢州開化縣馬金鎮洪村文化禮堂內,省自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古生物化石專家金幸生博士,省自然博物館安全保障部主任張江龍和縣文物所所長陸蘇軍等專家在討論時說道。據當地老人說,該洞底有地下河,可聽見流水聲,1982年,該村的青年汪有國、餘榮堯等人進洞挖掘,發現了許多粗大的骨頭化石。在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該化石被驗證為犀牛化石。此是開化縣發現的第一處完整的古化石遺址,為研究縣史提供了很好的資料。
  • 考古人講述黃河象發現全過程—新聞—科學網
    當時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報導,隨著科教影片《黃河古象》的播映,黃河象的聲望一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種古生物。黃河象及其複製品不僅在國內多家博物館展出,還曾東渡日本、南下新加坡展覽。由科普作家劉後一創作的《黃河象》選進小學課本,讓黃河象印在了幾代中國人的心裡。 歷經30多年,一波拍攝、報導黃河象的熱潮再次回歸。
  • 十大備選 古生物博物館介紹
    十大古生物博物館備選名單(排名不分先後):01 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館02 深圳古生物博物館03 天宇自然博物館04 天演博物館05 大連自然博物館博物館的科研情況簡介博物館現有化石和地質專業人員2人,幾年來與中科院古脊椎所、中國地質博物館、首師大、沈師大、遼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等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為科研提供研究平臺和化石材料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