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晚,博士有話說主題脫口秀「再見黃河象」與觀眾們見面,本期活動由高源主持,請來了北京自然博物館王寶鵬博士、劉迪博士以及國家動物博物館張勁碩博士為大家介紹歷史悠久的象家族,以及全新的古哺乳動物展覽。
著名的黃河象
關注自然博物館的朋友都知道,這裡一直陳列著一具高大的象類骨骼,它在博物館佇立了很久,久到張勁碩博士的童年裡都有它的身影,它也是幾代人對自然博物館的深切回憶。
它,就是黃河象。
王寶鵬博士說,這具古象當時發現在甘肅省的合水縣,它的骨骼化石保存非常完整,這在古生物研究中是極其重要和珍貴的。
為了把這些骨骼帶回北京研究,採用了套箱法,把化石的周圍鑿開,套上箱子,灌上石膏加以保護,再把箱子啟出,運輸回來。
當時,它全身的骨骼套了十餘個箱子,最大的就是頭骨化石,有3噸重,即使經過修復,剔除圍巖,也有1噸重。
頭重相當於一輛車。
(⊙_⊙;)
由於它的牙齒很長,在分類中屬於劍齒象類,又發現在黃河邊,因此我們為它起名為黃河劍齒象,自然博物館的這具骨架就是用來命名該新種的標本,稱為模式標本。
但人們後來發現,該種類與之前命名的師氏劍齒象為同一物種,學術上應以最先命名為準,不過黃河象的名字不僅沒有抹去,反而成為了愛稱。└(^o^)┘
頭大的苦惱
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就有黃河象挖掘出土的故事。
它的化石完整度如此之高,給科研人員們帶來了驚喜,但同時也給展覽製作人出了難題,古哺乳動物新展布置當中,是如何把這一噸重的頭骨架起來展示的呢?
標本部劉迪老師介紹到,先把它架起來一點點,在下面墊木頭,再架起來一點,再墊,不斷在下方填上木頭,直到駕到1米高,然後用電葫蘆將它橫推到展柜上去,而展櫃也是專門為它定製的,具有鋼架結構,能夠承受2噸重量。
原來,我們走進博物館看到的一切,背後都暗藏著智勇雙全的工作人員呢。>_
象的演化
根據化石判斷,博物館裡的這隻黃河象生活在200-300萬年前,那麼最早的象出現在什麼時候?又是誰和象的親緣關係最近呢?
張勁碩博士說,蹄兔與象在6000萬年前有著共同的祖先,隨後分道揚鑣形成獨立類群,今天的蹄兔第二門齒露出來,與象的門齒有同源性。
劉迪老師說,大約在5000多萬年,出現了始祖象,它只有豬一般大小,沒有長鼻子和長牙,而後鼻骨後縮,附著肌肉,門齒演化為長牙,隨後出現了鏟齒象、乳齒象、古菱齒象、猛獁象等等支系,與現代象關係最近的是猛獁象,甚至在3700年前還有猛獁象生存。
張博士介紹到,現生象有3種,在2001年人們通過DNA將剛果熱帶雨林的象獨立為新種——非洲森林象,它與亞洲象有著相同的腳趾數——前肢5趾,後肢4趾,而非洲草原象則為前4後3。
圖片來自網絡
而這也是殘存的最後三種長鼻類動物,所以今天我們提倡不用象牙,也希望保住這些珍稀的物種。
新展搶先報
這一期的主題為「再見黃河象」,源於陳列黃河象的古哺乳動物展廳迎來了建館以來的第四次改陳,那麼,新展中還有哪些珍貴的化石呢?
獨家劇透來了,北京自然博物館古哺乳動物新展中,精選了108件化石,其中真實化石比例達到95%!400平米的展廳涵蓋了古哺乳動物各個分支的演化路線,展示了自然博物館十年來在古哺乳動物領域的研究精華。
其實,在恐龍生存的中生代,小型哺乳動物類群已經十分豐富,通過化石可以看出它們的牙齒有了分化,為了讓在場觀眾看到,劉迪博士還特意為大家3D列印了它們的牙齒模型。
看,張博士研究起了古生物
他說,哺乳動物口腔中的牙齒可以分為門齒、犬齒、前臼齒、臼齒,按照這個順序寫出它們一側牙齒的數量就是齒式。像3.1.4.3稱為全齒式,就是每類牙齒最多存在的數量。
在新展覽中,我們也選取了重要的9個小型哺乳動物進行姿態重建,3d建模再列印上色,將其復原出來,讓觀眾親眼看到兩億多年前我們哺乳動物祖先的真實樣貌。
聽到這兒,大家也已經按捺不住觀展的熱情了,嘉賓們也透露,新展將在端午節前後開展,大家可以等待官網發出的通知。
在場的觀眾也與嘉賓進行了相關問題的交流討論,相信聽了這期節目,您也能在新展覽中講出標本背後的故事呢。
更有北京自然博物館設計的黃河象填色文創,歡迎抱回家喔!博物館裡趣事多,博士有話說, 我們下期見!
新聞播報:王岑
設備運行:王華
攝影:趙妍
錄像:付琦
舞美技術支持:群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