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象,這可能是整條街上最大的頭

2021-01-15 騰訊網

5月31日晚,博士有話說主題脫口秀「再見黃河象」與觀眾們見面,本期活動由高源主持,請來了北京自然博物館王寶鵬博士、劉迪博士以及國家動物博物館張勁碩博士為大家介紹歷史悠久的象家族,以及全新的古哺乳動物展覽。

著名的黃河象

關注自然博物館的朋友都知道,這裡一直陳列著一具高大的象類骨骼,它在博物館佇立了很久,久到張勁碩博士的童年裡都有它的身影,它也是幾代人對自然博物館的深切回憶。

它,就是黃河象。

王寶鵬博士說,這具古象當時發現在甘肅省的合水縣,它的骨骼化石保存非常完整,這在古生物研究中是極其重要和珍貴的。

為了把這些骨骼帶回北京研究,採用了套箱法,把化石的周圍鑿開,套上箱子,灌上石膏加以保護,再把箱子啟出,運輸回來。

當時,它全身的骨骼套了十餘個箱子,最大的就是頭骨化石,有3噸重,即使經過修復,剔除圍巖,也有1噸重。

頭重相當於一輛車。

(⊙_⊙;)

由於它的牙齒很長,在分類中屬於劍齒象類,又發現在黃河邊,因此我們為它起名為黃河劍齒象,自然博物館的這具骨架就是用來命名該新種的標本,稱為模式標本。

但人們後來發現,該種類與之前命名的師氏劍齒象為同一物種,學術上應以最先命名為準,不過黃河象的名字不僅沒有抹去,反而成為了愛稱。└(^o^)┘

頭大的苦惱

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就有黃河象挖掘出土的故事。

它的化石完整度如此之高,給科研人員們帶來了驚喜,但同時也給展覽製作人出了難題,古哺乳動物新展布置當中,是如何把這一噸重的頭骨架起來展示的呢?

標本部劉迪老師介紹到,先把它架起來一點點,在下面墊木頭,再架起來一點,再墊,不斷在下方填上木頭,直到駕到1米高,然後用電葫蘆將它橫推到展柜上去,而展櫃也是專門為它定製的,具有鋼架結構,能夠承受2噸重量。

原來,我們走進博物館看到的一切,背後都暗藏著智勇雙全的工作人員呢。>_

象的演化

根據化石判斷,博物館裡的這隻黃河象生活在200-300萬年前,那麼最早的象出現在什麼時候?又是誰和象的親緣關係最近呢?

張勁碩博士說,蹄兔與象在6000萬年前有著共同的祖先,隨後分道揚鑣形成獨立類群,今天的蹄兔第二門齒露出來,與象的門齒有同源性。

劉迪老師說,大約在5000多萬年,出現了始祖象,它只有豬一般大小,沒有長鼻子和長牙,而後鼻骨後縮,附著肌肉,門齒演化為長牙,隨後出現了鏟齒象、乳齒象、古菱齒象、猛獁象等等支系,與現代象關係最近的是猛獁象,甚至在3700年前還有猛獁象生存。

張博士介紹到,現生象有3種,在2001年人們通過DNA將剛果熱帶雨林的象獨立為新種——非洲森林象,它與亞洲象有著相同的腳趾數——前肢5趾,後肢4趾,而非洲草原象則為前4後3。

圖片來自網絡

而這也是殘存的最後三種長鼻類動物,所以今天我們提倡不用象牙,也希望保住這些珍稀的物種。

新展搶先報

這一期的主題為「再見黃河象」,源於陳列黃河象的古哺乳動物展廳迎來了建館以來的第四次改陳,那麼,新展中還有哪些珍貴的化石呢?

獨家劇透來了,北京自然博物館古哺乳動物新展中,精選了108件化石,其中真實化石比例達到95%!400平米的展廳涵蓋了古哺乳動物各個分支的演化路線,展示了自然博物館十年來在古哺乳動物領域的研究精華。

其實,在恐龍生存的中生代,小型哺乳動物類群已經十分豐富,通過化石可以看出它們的牙齒有了分化,為了讓在場觀眾看到,劉迪博士還特意為大家3D列印了它們的牙齒模型。

看,張博士研究起了古生物

他說,哺乳動物口腔中的牙齒可以分為門齒、犬齒、前臼齒、臼齒,按照這個順序寫出它們一側牙齒的數量就是齒式。像3.1.4.3稱為全齒式,就是每類牙齒最多存在的數量。

在新展覽中,我們也選取了重要的9個小型哺乳動物進行姿態重建,3d建模再列印上色,將其復原出來,讓觀眾親眼看到兩億多年前我們哺乳動物祖先的真實樣貌。

聽到這兒,大家也已經按捺不住觀展的熱情了,嘉賓們也透露,新展將在端午節前後開展,大家可以等待官網發出的通知。

在場的觀眾也與嘉賓進行了相關問題的交流討論,相信聽了這期節目,您也能在新展覽中講出標本背後的故事呢。

更有北京自然博物館設計的黃河象填色文創,歡迎抱回家喔!博物館裡趣事多,博士有話說, 我們下期見!

新聞播報:王岑

設備運行:王華

攝影:趙妍

錄像:付琦

舞美技術支持:群峰文化

相關焦點

  • 黃河辭典第十二期|黃河「巨無霸」劍齒象的消失之謎
    在數百萬年前的黃河流域,生長了一群「巨無霸」——劍齒象。本期《黃河辭典》帶大家來了解「黃河象」的秘密。這具劍齒象骨骼屬於一老年個體,身高約4米,體長約8米,門齒長3.03米,門齒直徑(近端50釐米處)三十二釐米,是世界上已知個體最大的劍齒象之一。  合水縣是黃河古象的故鄉。1973年春,在板橋鄉穆旗村馬蓮河西岸木瓜溝咀山下,發掘出一具完整的大象化石,因其發現於黃河流域,故取名「黃河象」。為了把這些骨骼帶回北京研究,採用了套箱法,把化石的周圍鑿開,套上箱子,灌上石膏加以保護,再把箱子啟出,運輸回來。
  • 春天姐姐講故事|奇妙的博物館故事【6】:黃河象
    第六期黃河象歡迎收聽這一期的博物館奇妙故事,今天我們請到嘉賓的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劉宗老師,劉宗老師要給我們介紹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象。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以前有個成語故事說盲人摸象,摸到的就是長長的鼻子呀、粗粗的腿、大蒲扇一樣的耳朵,大象實在是太大了,盲人根本感受不到它的全貌。小朋友們都很喜歡看大象,但是現在聽說基本只有非洲象和亞洲象了,那以前有多少種大象呢?
  • 課本上的「黃河象」,其實活到了商代,這件國寶級文物就是證據
    在我們所學的課本中記載著古代時期一種劍尺象獸類的動物,名叫「黃河象」。根據史書中的記載,黃河象長得十分的高大,比現如今野生大象還要高出數倍,據說體長能達到8米,嘴上的象牙有幾米長,就仿佛兩把長劍一般,因為兩個長象牙,黃河象也被人稱為「劍齒象。」
  • 中國古動物館裡尋找記憶中的「黃河象」
    中國古動物館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古動物博物館,1995年12月對公眾開放。館內按照古動物的演化序列劃分為兩館(古脊椎動物館和樹華古人類館)四個展廳(古魚形動物和古兩棲動物展廳、古爬行動物和古鳥類展廳、古哺乳動物展廳、古人類與舊石器展廳)。
  • 【溯源甘肅】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溯源甘肅】黃河象:塵封45年的絕版記憶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課本裡,有一篇《黃河象》的課文令許多人記憶猶新,課文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裡,陳列著一具大象的骨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
  • 蘭州六旬男子鍾情「龍骨」 收藏3000萬年前「黃河象」
    蘭州六旬男子鍾情「龍骨」 收藏3000萬年前「黃河象」 2019-04-16 11:12: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甘肅黃河古象—劍齒象化石讓我們了解幾百萬年前的中國大地
    黃河古象屬長鼻目真象科劍齒象屬,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一種大象。經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發掘、整理和研究,科學家根據它的形態特徵和發現地點給它取名為「黃河劍齒象」。因其挖掘出土於甘肅馬蓮河畔,馬蓮河又屬於黃河流域,故又取名「黃河古象」。古象化石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3.04米,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其年代距今約200-250萬年。1973年出土於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板橋鄉,黃河古象化石是中國古生物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人們了解甘肅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
  • 探訪蘭州「黃河象」私人博物館 活態傳承古生物化石
    中新網甘肅新聞4月18日電 (記者 魏建軍 李亞龍)「如果我要是不收藏,這東西早被賣去了藥材公司,就看不到今天這個『黃河象』了。」62歲的甘肅臨夏州廣河縣男子田志雲從小鍾情「龍骨」,中年事業有成時,他自掏腰包陸續搜藏了數百件流失的古生物化石。  記者近日探訪了這個位於蘭州市西固區的私人博物館。
  • 考古人講述黃河象發現全過程—新聞—科學網
    當時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報導,隨著科教影片《黃河古象》的播映,黃河象的聲望一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種古生物。黃河象及其複製品不僅在國內多家博物館展出,還曾東渡日本、南下新加坡展覽。由科普作家劉後一創作的《黃河象》選進小學課本,讓黃河象印在了幾代中國人的心裡。 歷經30多年,一波拍攝、報導黃河象的熱潮再次回歸。
  • 蘭州私人博物館館藏三千萬年前「黃河象」再現歷史
    蘭州私人博物館館藏三千萬年前「黃河象」再現歷史 2016-03-18 08:51:09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蘭州市西固區瑞寶圓私人博物館裡,距今2500萬年至3000萬年以前的「黃河象
  • 黃河的源頭只有碗口大?母親河源頭被找到,說出來你都不敢相信
    說帶黃河相信大家絕對不會陌生,黃河是中國的第二長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也被國人稱之為"母親河",整條河長5464公裡,從青海開始一路向東流經9個省區,最終匯入渤海,在這五千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都在滋潤著華夏大地。
  • 中國黃河突現「巨蟒」?三秒吞水千萬立方,美日:這不可能的
    眾所周知,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更是國人的血脈,近些年來對黃河的歌頌詩篇並有不少,即便如此,黃河也並不溫順,人們對這裡始終保存著敬畏之心。這不,中國黃河突現「巨蟒」?三秒吞水千萬立方,美日直呼:這不可能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這條巨蟒並不是生物,而是我國的一項工程就是南水北調中穿黃工程,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其實對於這項工作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不過開始的時間有些完,在2002年才開工,整個工程的目的便是將南方的水資源通過工程引導到北方地區,而具體的過程便分為東中西三條線路組成。
  • 全國最大亞洲象活體走私案:犯罪分子給象餵毒品
    據介紹,2005年5月,我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森林公安局破獲了一起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野生動物亞洲象活體走私案,成功解救出5頭亞洲象,這次重返故裡的大象就是其中的4頭。當時,5頭大象最大的7歲,最小的兩歲,為引誘小象離開象群,犯罪分子採用殘忍的手段,他們甚至給其中一頭公象西光餵食毒品。
  • 黃岡大別山地質公園博物館1樓—地球夢,黃州君看黃河象有點瘮人
    黃岡大別山地質博物館1層功能區域布置圖,分別有地球夢 黃河象 化石面面觀 恢弘的變遷 地心律動 造山運動 全球造山帶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等。黃岡大別山地質博物館2層功能區域布置圖,分別有走進大別山 大別山地貌模型展示 榴輝巖 大別山巖石 構造應力實驗室 鳥瞰大別山魅力西線 鳥瞰大別山魅力東線 海百合化石展示等。
  • 中國流量最大的10條河,長江穩居第一,同為母親河黃河竟榜上無名
    中國流量最大的10條河,長江穩居第一,前十竟沒黃河的事?尼羅河是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但也有人覺得亞馬遜的河流量更大,兩種聲音的歡呼聲僵持不下。也許是由於在世界上,有著眾多的名流,所以對於不同的地方自然有著不同的支持者。
  • 海竿野釣黃河,串鉤掛蚯蚓,剛來上條黃河特有魚種
    今天我們又來到黃河野釣,因為最近一段時間黃河水量一直很大,黃河不斷的漲水,以前我們垂釣的一些釣位都被水淹沒了,基本上手竿沒法垂釣,我們今天帶來了幾把海竿,在黃河平攤上打海竿,試試看看能不能釣到一些黃河野生魚。
  • 我國這條河,水域面積遠超長江,流量是黃河7倍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就像埃及的尼羅河和美國的亞馬遜河一樣,它是距人類最近的河,實際上,除了大河外,還有許多支流,小河也造福於人類,在東北,有一條著名的河流,流量不小,水域比長江大得多,水量是黃河的7倍,但是,聲譽並沒有高於黃河,許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這條河的存在,這條河是黑龍江。
  • 中國有條大河,流域面積大過長江,水量是黃河7倍,卻鮮有人知
    眾所周知,我國境內最大的兩條淡水河無疑是長江與黃河了,幾千年來,這兩條大河一直靜靜流淌在華夏大地上,哺育了無數中華兒女,乃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母親河。值得一提的是,兩條母親河之一的長江,還是亞洲第一長河,世界水能第一大河。
  • 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達293頭
    新華社昆明12月2日電(記者趙珮然)經過30多年的拯救和保護,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193頭發展到目前的293頭,增長率約為52%。  這是記者2日從在雲南省普洱市召開的第一屆亞洲象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獲悉的。
  • 遷安博物館:古菱齒象全國最大保存最好
    現有館藏文物1000餘件,包括骨器、石器、石刻、銅器、鐵器、陶器、貨幣、繪畫、書法及近現代文物等十幾個類別,其中最珍貴的是諾氏古菱齒象。  這頭古菱齒象是一頭生活在1.2萬年前的雄性古菱齒象,年齡大約在15-20歲之間,1991年7月31日出土於遷安市彭店子鄉楊家坡村。古菱齒象是生活在更新世晚期的大型哺乳動物,主要活動在華北、華東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