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安博物館:古菱齒象全國最大保存最好

2021-01-17 新華網客戶端

  遷安博物館是河北省第一家縣級博物館,佔地面積4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658平方米,上圓下方,體現了東方民族天圓地方的文化理念。現有館藏文物1000餘件,包括骨器、石器、石刻、銅器、鐵器、陶器、貨幣、繪畫、書法及近現代文物等十幾個類別,其中最珍貴的是諾氏古菱齒象。

  這頭古菱齒象是一頭生活在1.2萬年前的雄性古菱齒象,年齡大約在15-20歲之間,1991年7月31日出土於遷安市彭店子鄉楊家坡村。古菱齒象是生活在更新世晚期的大型哺乳動物,主要活動在華北、華東等地區。這類象的臼齒磨蝕到一定程度後,齒板的中央就會擴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

  象類有一個習俗,死後屍體會被其它象肢解分葬。專家根據當時出土的骨架姿態推斷,這頭古菱齒象很可能是在遷徙途中去飲水,卻不幸陷入沼澤窒息而亡,屍體沒有被同伴發現,所以骨架保存得比較完整。復原後的古象化石骨架身高3.85米(肩胛骨到腳趾趾端),體長7.5米(從門齒的齒端到最後一節尾端),是目前國內已發現的體型最大、保存最好的古菱齒象化石,對研究古代地理氣候演變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頡亞珍)  

相關焦點

  • 泗洪縣發現的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今日出土
    宿遷網訊 (記者 裴凌曼)5月中旬,泗洪縣石集鄉桂臺村發現的一具較為完整的淮河古菱齒象(簡稱淮河象),6月7日上午,在中科院和相關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協助指導下,開始陸續打包出土。在泗洪縣石集鄉桂臺村古菱齒象的發掘現場,記者看到,考古人員正在對古菱齒象散落的骨骼進行石膏打包工作。為避免骨骼散落,考古人員正在對每一塊骨骼進行加固。由於連續的陰雨天氣,這對出土工作帶來了很大困擾,目前整個打包出土工作正在有序開展,預計9號將全部完工。
  • 江蘇發現完整淮河古菱齒象化石
    日前,江蘇省泗洪縣國土資源局在泗洪縣石集鄉毛山進行土地整理時發現了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象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初步確定為淮河古菱齒象。根據其肩胛骨的大小,專家認為是目前發現的個體在世界上為最大的。古菱齒象一般被認為是現代非洲象的祖先,它們有一對長而粗壯的上門齒,最長可達4米。
  • 蚌埠市博物館新增一具大型古菱齒象骨
    據中安在線—蚌埠新聞網報導,1月18日上午,細心的市民走進蚌埠市博物館發現,巨大中庭內,多了一具象類骨架。而且這具骨架較之旁邊兩具,「身材」要魁梧得多,十分引人注目。記者在一樓中庭看到,這具新增設的象類骨架,看上去要比其他兩具骨架要大得多,儘管明知它只是復原品,但仍能感到一股蠻荒時代的氣息撲面而來。
  • 山東發現一萬年前古菱齒象的化石
    山東發現一萬年前古菱齒象的化石 2007-12-10 eNet&Ciweek
  •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河北新聞網張家口電(燕趙都市報記者張巖 通訊員史萬傑)近日,尚義縣七甲鄉出土了古生物骨骼化石,經有關專家初步鑑定為古菱齒象骨骼化石,古菱齒象比猛獁象存在時間還要早
  • 博物微觀——古菱齒象化石
    博物微觀——古菱齒象化石Splendors of Luoyang Museum: The Palaeoloxodon Fossil
  • 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1/5)
    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1/5) "← →"翻頁
  • 英國兩兄弟海灘撿巨大骨頭:疑似屬古菱齒象
    一對化石愛好者兄弟在海灘上挖出了一根巨大的骨頭,據初步推測應該是來自於一頭史前物長毛猛獁象或者古菱齒象
  • 信陽一工地發現淮河古菱齒象化石 距今20萬年
    息縣文物部門接到情況報告後,立即趕赴現場勘察做好現場保護,並及時向信陽市文物部門報告,將標本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鑑定,為更新世晚期淮河古菱齒象化石。古菱齒象一般被認為是現代非洲象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1萬—20萬年的晚期更新世的大型哺乳動物,其主要活動區域是在我國華北、華東等地區。由於這類象的臼齒磨蝕到一定程度後,齒板的中央就會擴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
  • 萬餘年前大象曾生活在信陽 息縣工地發現古菱齒象化石
    數天前,該縣送檢的一份化石樣本,被中科院專業機構鑑定為「更新世晚期淮河古菱齒象化石」。目前,息縣文物部門正在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溝通,擬進行搶救性發掘便於科學研究。 孟凡介紹,2017年12月22日,一支施工隊在地處息縣孫廟鄉月兒灣村胡莊組南900米淮河河漫灘施工時,工作人員發現了一些零碎的動物骨骼裸露。
  • 石家莊滹沱河沙場現160萬年前古菱齒象化石(圖)
    古菱齒象生活在距今約160萬年前,比猛獁象還早  近日,省城藏石愛好者孫建發,在滹沱河無意中發現兩塊石頭,經專家鑑定為古菱齒象的牙齒和腿骨化石。據介紹,古菱齒象的牙齒化石出土較少,有一定收藏價值。
  • 泗洪驚現古菱齒象骨架化石 考古工作正在進行中(圖)
    經考古專家初步考證,這是古菱齒象化石。目前,發掘考古工作仍在進一步進行中。據了解,古菱齒象是生活在距今1萬-20萬年之間的大型哺乳動物,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大象,成年古菱齒象體重可達10-14噸。其主要活動區域是在華北、華東等地區。由於這類象的臼齒磨蝕到一定程度後,齒板的中央就會擴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
  • 數千鏟齒象三趾馬化石亮相
    專家們稱,這批和政古動物化石至少有六項「世界之最」。  這六項世界之最是:世界上發現最多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化石,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化石,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動物群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化石和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  地層下驚現「世界之最」  位於甘肅中部的和政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會地帶,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不斷發現化石。
  • 黃河象,這可能是整條街上最大的頭
    5月31日晚,博士有話說主題脫口秀「再見黃河象」與觀眾們見面,本期活動由高源主持,請來了北京自然博物館王寶鵬博士、劉迪博士以及國家動物博物館張勁碩博士為大家介紹歷史悠久的象家族,以及全新的古哺乳動物展覽。
  • 【臨夏地質公園】佔據6項世界之最——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全景 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於和政地區四種巖性不同的地層中,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和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 古脊椎所關於臨夏盆地鏟齒象研究獲新進展
    「鏟齒象」由此蜚聲中外。 近二十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在甘肅省臨夏盆地中中新世地層中發現了大量的鏟齒象類材料。化石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已經遠遠超過了通古爾地區。
  • 德國北部發現30萬年前古稜齒象遺骸
    德國考古學家發現一副保存完好的古代森林象母象遺骸,帶者長長的、略微彎曲的象牙,高度超過3米,體重在6噸以上。德國北部發現30萬年前古稜齒象遺骸 照片 : YOUTUBE/CATERS CLIPS考古學家在下薩克森州舍寧根市附近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一副保存完好的歐洲古稜齒象(Palaeoloxodon antiquus)遺骸。這種大象已經滅絕,曾存在於更新世中晚期。
  • 山東寧陽發現古菱齒象牙(1997):五六千年前,這裡曾為炎熱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
    寧陽古菱齒象牙1997年5月,在距地表八米深的寧陽鎮王家臨邑趙王河故道的沙坑裡,清理出一具距今五六千年的古菱齒象(又稱直齒象)遺骸。經過發掘,出土上下臼齒和兩隻門齒(門齒長2.75米),在距象牙同一層位東南5米處,還出土了7件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陶器。該象牙的發現,揭開了大汶口文化文物中眾多的象牙製品的千古之迷。
  • 科學家揭曉嵌齒象類謎團
    塔氏嵌齒象生態復原(郭肖聰繪)   日前出版的《古脊椎動物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等人關於嵌齒象屬演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長期以來,嵌齒象類被認為是生存至今的真象的祖先類型,劍齒象類、喙嘴象類、居維葉象類的起源都或多或少與嵌齒象有關。然而,嵌齒象也被認為是長鼻類演化中的問題屬種及垃圾箱類群。歷史上至少有60個以上的種被置於嵌齒象屬或其同物異名屬之中。 此次研究人員選取了歐亞大陸、非洲和美洲的16個嵌齒象屬的代表種進行研究,基本上囊括了世界上全部的嵌齒象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