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1/5)
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1/5) "← →"翻頁
-
江蘇發現完整淮河古菱齒象化石
日前,江蘇省泗洪縣國土資源局在泗洪縣石集鄉毛山進行土地整理時發現了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象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初步確定為淮河古菱齒象。根據其肩胛骨的大小,專家認為是目前發現的個體在世界上為最大的。古菱齒象一般被認為是現代非洲象的祖先,它們有一對長而粗壯的上門齒,最長可達4米。
-
信陽一工地發現淮河古菱齒象化石 距今20萬年
近日,河南恆禹水利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南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二〇一七年度工程施工Ⅰ標項目,在地處息縣孫廟鄉月兒灣村胡莊組南900米淮河河漫灘,地理坐標東經114°44'49.0",北緯32°31'38.0",海拔高程26.9米,工程施工時發現了一些零碎的動物骨骼裸露
-
萬餘年前大象曾生活在信陽 息縣工地發現古菱齒象化石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何正權 李鑫 通訊員 姜烽烜 文圖 不久前,在息縣孫廟鄉月兒灣村胡莊組南900米淮河河漫灘,工程隊施工時發現了一些零碎的動物骨骼,息縣文物部門接到情況報告後,立即趕赴現場勘察。「這次無意中發現的大象化石,在同類中是較為完整的,復原後有望在息縣向公眾展示。」昨日,信陽市息縣文物局局長孟凡拿著中科院的鑑定報告激動地告訴記者。數天前,該縣送檢的一份化石樣本,被中科院專業機構鑑定為「更新世晚期淮河古菱齒象化石」。目前,息縣文物部門正在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溝通,擬進行搶救性發掘便於科學研究。
-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河北新聞網張家口電(燕趙都市報記者張巖 通訊員史萬傑)近日,尚義縣七甲鄉出土了古生物骨骼化石,經有關專家初步鑑定為古菱齒象骨骼化石,古菱齒象比猛獁象存在時間還要早
-
博物微觀——古菱齒象化石
博物微觀——古菱齒象化石Splendors of Luoyang Museum: The Palaeoloxodon Fossil
-
石家莊滹沱河沙場現160萬年前古菱齒象化石(圖)
古菱齒象生活在距今約160萬年前,比猛獁象還早 近日,省城藏石愛好者孫建發,在滹沱河無意中發現兩塊石頭,經專家鑑定為古菱齒象的牙齒和腿骨化石。據介紹,古菱齒象的牙齒化石出土較少,有一定收藏價值。
-
泗洪驚現古菱齒象骨架化石 考古工作正在進行中(圖)
宿遷網訊 (記者 徐其崇) 記者5月12日接到泗洪縣一位讀者報料:在泗洪縣石集鄉境內,興修水利時發掘到大象骨架化石。經考古專家初步考證,這是古菱齒象化石。目前,發掘考古工作仍在進一步進行中。據了解,古菱齒象是生活在距今1萬-20萬年之間的大型哺乳動物,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大象,成年古菱齒象體重可達10-14噸。其主要活動區域是在華北、華東等地區。由於這類象的臼齒磨蝕到一定程度後,齒板的中央就會擴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
-
蚌埠市博物館新增一具大型古菱齒象骨
據中安在線—蚌埠新聞網報導,1月18日上午,細心的市民走進蚌埠市博物館發現,巨大中庭內,多了一具象類骨架。而且這具骨架較之旁邊兩具,「身材」要魁梧得多,十分引人注目。記者在一樓中庭看到,這具新增設的象類骨架,看上去要比其他兩具骨架要大得多,儘管明知它只是復原品,但仍能感到一股蠻荒時代的氣息撲面而來。
-
山東發現一萬年前古菱齒象的化石
山東發現一萬年前古菱齒象的化石 2007-12-10 eNet&Ciweek
-
遷安博物館:古菱齒象全國最大保存最好
現有館藏文物1000餘件,包括骨器、石器、石刻、銅器、鐵器、陶器、貨幣、繪畫、書法及近現代文物等十幾個類別,其中最珍貴的是諾氏古菱齒象。 這頭古菱齒象是一頭生活在1.2萬年前的雄性古菱齒象,年齡大約在15-20歲之間,1991年7月31日出土於遷安市彭店子鄉楊家坡村。古菱齒象是生活在更新世晚期的大型哺乳動物,主要活動在華北、華東等地區。
-
英國兩兄弟海灘撿巨大骨頭:疑似屬古菱齒象
一對化石愛好者兄弟在海灘上挖出了一根巨大的骨頭,據初步推測應該是來自於一頭史前物長毛猛獁象或者古菱齒象
-
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人字洞」出土乳齒象化石
新華網合肥10月16日電(周立民、吳芳)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繁昌人字洞日前發掘一頭完整的乳齒象骨骼化石。據中科院考古專家介紹,這是目前亞洲出土的乳齒象化石中最完整的一頭。 這頭乳齒象年齡在14歲左右,門牙、頭骨、脊椎骨和腿骨都相當完整。可能由於長時間沉積或大象死後遭受重壓等原因,這頭乳齒象化石已經呈扁平狀。此前考古專家也曾在人字洞多次發現乳齒象化石,但像這麼完整還是第一次。
-
山東寧陽發現古菱齒象牙(1997):五六千年前,這裡曾為炎熱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
寧陽古菱齒象牙1997年5月,在距地表八米深的寧陽鎮王家臨邑趙王河故道的沙坑裡,清理出一具距今五六千年的古菱齒象(又稱直齒象)遺骸。經過發掘,出土上下臼齒和兩隻門齒(門齒長2.75米),在距象牙同一層位東南5米處,還出土了7件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陶器。該象牙的發現,揭開了大汶口文化文物中眾多的象牙製品的千古之迷。
-
新疆發現世界最早草食性象類化石
研究人員正在從出土的施泰因海姆嵌齒象臼齒化石中取樣。(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提供)近期,科研人員在對上世紀90年代出土於新疆的象類臼齒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了1600萬年前草類的植矽體,由此得出該研究樣本是世界最早的草食性象類。
-
歷史傳說女媧曾經用象腿再造天柱,沒想到居然得到了考古實證
歷史傳說女媧曾經用象腿再造天柱,沒想到居然得到了考古實證在甘肅省平涼市附近,長久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年盤古開天闢地之後,盤古用自己的身體化作了天地山川、草木百花、風雨雷電、陰晴雨雪、飛禽走獸。這一切雖然都有了,但就是天地間缺乏靈氣。
-
【雲南日報】昭通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化石 改寫中華乳齒象起源和...
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研究員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然而,由於缺乏更早的化石記錄,國際上主流學術觀點一直認為,中華乳齒象是由美洲的居維葉象亞科的某一成員進化而來,在上新世時進入東亞,到達中國北方。
-
黃河象,這可能是整條街上最大的頭
著名的黃河象關注自然博物館的朋友都知道,這裡一直陳列著一具高大的象類骨骼,它在博物館佇立了很久,久到張勁碩博士的童年裡都有它的身影,它也是幾代人對自然博物館的深切回憶。它,就是黃河象。王寶鵬博士說,這具古象當時發現在甘肅省的合水縣,它的骨骼化石保存非常完整,這在古生物研究中是極其重要和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