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寧陽發現古菱齒象牙(1997):五六千年前,這裡曾為炎熱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

2021-03-01 鄉土大汶河

寧陽縣歷史悠久,上古時期屬少皞之墟,夏朝時候開始出現居民點,西漢時期,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於寧山之陽置縣,故名寧陽。

寧陽縣境內地下煤炭資源豐富,目前有好幾家煤礦。中部有石屯煤礦、十裡煤礦、華寧煤礦(原名保安煤礦),縣境東部有華豐煤礦。

都知道煤炭資源是由埋藏於地下的森林資源經過長期地質變化而形成的。縣內地下之所以煤炭資源豐富,毫無疑問,跟歷史上林木資源豐富有著直接的關係。換句話說,遠古時候,寧陽這片土地上,森林資源相當豐富。這也就意味著,寧陽這片土地上,在遠古時代有著適宜森林生長的氣候。

那麼,這裡到底出現過什麼氣候呢?當時的自然環境又是怎樣的呢?

據考證,遠古時期,寧陽大地上曾出現過類似今天的熱帶雨林氣候,炎熱多雨、林木茂盛。這裡曾有大象出沒。

二十年多前,寧陽縣境內曾出土大象遺骸。

寧陽古菱齒象牙

1997年5月,在距地表八米深的寧陽鎮王家臨邑趙王河故道的沙坑裡,清理出一具距今五六千年的古菱齒象(又稱直齒象)遺骸。經過發掘,出土上下臼齒和兩隻門齒(門齒長2.75米),在距象牙同一層位東南5米處,還出土了7件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陶器。該象牙的發現,揭開了大汶口文化文物中眾多的象牙製品的千古之迷。

舉世聞名的大汶口文化自1959年在寧陽堡頭發現後,其發掘出的文物如象牙梳、象牙琮、象牙珠、象牙雕筒、鱷魚鱗板等熱帶動物骨制器物的材料來源問題,一直困惑著考古專家。當時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商品交換尚未出現,交通運輸極不發達,這些器物材料的來源一直是一個謎。

此次發現,引起文物專家們的高度關注。他們斷定大汶口文化出土文物中象牙、鱷魚等骨制器物的材料來源並非「他山之石」,而是就地取材。在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的泰山、寧陽一帶,炎熱多雨、林木茂盛,很像今天的熱帶雨林氣候,具備供熱帶動物、魚類生活、生存的自然條件。那時,成群結隊的大象、犀牛等食草動物出沒於林間、草地,三三兩兩的鱷魚、烏龜等兩棲動物則分居在大汶河流域的湖泊、溼地。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大汶口先民們已經學會了狩獵,在獲取大象後,用其製成象牙梳等。

據地質數據記載,大汶河區域在25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隨著太古代地殼的劇烈運動和古泰山山系的褶皺隆起,海水漸退,後又經過兩次漫長的海陸變遷、沉浮,泰山逐漸成形。在某一地質年代,寧陽曾為溼熱的海洋氣候。這也為大汶河流域遠古時期有大象、鱷魚出沒等提供了有力佐證。甲骨文中就有狩獵和人工馴養大象的記載,這說明比大汶口文化晚數千年的商代,在黃河流域還有適宜大象生存的氣候和環境。

(寧陽發現古菱齒象牙資料參見《魅力寧陽》系列文化叢書之一「名勝古蹟卷」)

相關焦點

  • 山東發現一萬年前古菱齒象的化石
    山東發現一萬年前古菱齒象的化石 2007-12-10 eNet&Ciweek
  • 萬餘年前大象曾生活在信陽 息縣工地發現古菱齒象化石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何正權 李鑫 通訊員 姜烽烜 文圖 不久前,在息縣孫廟鄉月兒灣村胡莊組南900米淮河河漫灘,工程隊施工時發現了一些零碎的動物骨骼,息縣文物部門接到情況報告後,立即趕赴現場勘察。「這次無意中發現的大象化石,在同類中是較為完整的,復原後有望在息縣向公眾展示。」昨日,信陽市息縣文物局局長孟凡拿著中科院的鑑定報告激動地告訴記者。數天前,該縣送檢的一份化石樣本,被中科院專業機構鑑定為「更新世晚期淮河古菱齒象化石」。目前,息縣文物部門正在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溝通,擬進行搶救性發掘便於科學研究。
  • 江蘇發現完整淮河古菱齒象化石
    圖為完整骨架。日前,江蘇省泗洪縣國土資源局在泗洪縣石集鄉毛山進行土地整理時發現了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象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初步確定為淮河古菱齒象。根據其肩胛骨的大小,專家認為是目前發現的個體在世界上為最大的。古菱齒象一般被認為是現代非洲象的祖先,它們有一對長而粗壯的上門齒,最長可達4米。古菱齒象生活的時代正處於地質上的大理冰期,它們身上很可能也長著或多或少的毛被。2016年5月12日,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的古生物專家在泗洪縣國土資源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對發掘現場的地質情況進行了考察。
  •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河北新聞網張家口電(燕趙都市報記者張巖 通訊員史萬傑)近日,尚義縣七甲鄉出土了古生物骨骼化石,經有關專家初步鑑定為古菱齒象骨骼化石,古菱齒象比猛獁象存在時間還要早
  • 石家莊滹沱河沙場現160萬年前古菱齒象化石(圖)
    古菱齒象生活在距今約160萬年前,比猛獁象還早  近日,省城藏石愛好者孫建發,在滹沱河無意中發現兩塊石頭,經專家鑑定為古菱齒象的牙齒和腿骨化石。據介紹,古菱齒象的牙齒化石出土較少,有一定收藏價值。
  • 信陽一工地發現淮河古菱齒象化石 距今20萬年
    息縣文物部門接到情況報告後,立即趕赴現場勘察做好現場保護,並及時向信陽市文物部門報告,將標本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鑑定,為更新世晚期淮河古菱齒象化石。古菱齒象一般被認為是現代非洲象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1萬—20萬年的晚期更新世的大型哺乳動物,其主要活動區域是在我國華北、華東等地區。由於這類象的臼齒磨蝕到一定程度後,齒板的中央就會擴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
  • 博物微觀——古菱齒象化石
    博物微觀——古菱齒象化石Splendors of Luoyang Museum: The Palaeoloxodon Fossil
  • 遷安博物館:古菱齒象全國最大保存最好
    現有館藏文物1000餘件,包括骨器、石器、石刻、銅器、鐵器、陶器、貨幣、繪畫、書法及近現代文物等十幾個類別,其中最珍貴的是諾氏古菱齒象。  這頭古菱齒象是一頭生活在1.2萬年前的雄性古菱齒象,年齡大約在15-20歲之間,1991年7月31日出土於遷安市彭店子鄉楊家坡村。古菱齒象是生活在更新世晚期的大型哺乳動物,主要活動在華北、華東等地區。
  • 泗洪縣發現的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今日出土
    宿遷網訊 (記者 裴凌曼)5月中旬,泗洪縣石集鄉桂臺村發現的一具較為完整的淮河古菱齒象(簡稱淮河象),6月7日上午,在中科院和相關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協助指導下,開始陸續打包出土。在泗洪縣石集鄉桂臺村古菱齒象的發掘現場,記者看到,考古人員正在對古菱齒象散落的骨骼進行石膏打包工作。為避免骨骼散落,考古人員正在對每一塊骨骼進行加固。由於連續的陰雨天氣,這對出土工作帶來了很大困擾,目前整個打包出土工作正在有序開展,預計9號將全部完工。
  • 青藏高原東北部發現熱帶犀牛骨骸,專家稱五千年前這裡氣候如熱帶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之一,相對於平原地區來說,青藏高原上是不太適合人類及其它動植物生存的,這也是青藏高原上人口和大型動植物數量較少的原因,不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變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還曾經是汪洋大海,古生物學家曾在海拔60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古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即便是最高的喜馬拉雅山也曾經作為海洋存在過。
  • 德國北部發現30萬年前古稜齒象遺骸
    德國考古學家發現一副保存完好的古代森林象母象遺骸,帶者長長的、略微彎曲的象牙,高度超過3米,體重在6噸以上。德國北部發現30萬年前古稜齒象遺骸 照片 : YOUTUBE/CATERS CLIPS考古學家在下薩克森州舍寧根市附近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一副保存完好的歐洲古稜齒象(Palaeoloxodon antiquus)遺骸。這種大象已經滅絕,曾存在於更新世中晚期。
  • 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1/5)
    江蘇發現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 (1/5) "← →"翻頁
  • 蚌埠市博物館新增一具大型古菱齒象骨
    據中安在線—蚌埠新聞網報導,1月18日上午,細心的市民走進蚌埠市博物館發現,巨大中庭內,多了一具象類骨架。而且這具骨架較之旁邊兩具,「身材」要魁梧得多,十分引人注目。記者在一樓中庭看到,這具新增設的象類骨架,看上去要比其他兩具骨架要大得多,儘管明知它只是復原品,但仍能感到一股蠻荒時代的氣息撲面而來。
  • 英國兩兄弟海灘撿巨大骨頭:疑似屬古菱齒象
    一對化石愛好者兄弟在海灘上挖出了一根巨大的骨頭,據初步推測應該是來自於一頭史前物長毛猛獁象或者古菱齒象
  • 泗洪驚現古菱齒象骨架化石 考古工作正在進行中(圖)
    經考古專家初步考證,這是古菱齒象化石。目前,發掘考古工作仍在進一步進行中。據了解,古菱齒象是生活在距今1萬-20萬年之間的大型哺乳動物,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大象,成年古菱齒象體重可達10-14噸。其主要活動區域是在華北、華東等地區。由於這類象的臼齒磨蝕到一定程度後,齒板的中央就會擴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
  • 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及成因
    熱帶雨林氣候特徵:全年高溫多雨,無明顯的季節區別。熱帶雨林氣候又稱赤道多雨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10°之間(赤道附近)。,年降雨量很高,通常高於1800毫米,有些地方達3500毫米。這裡無明顯的季節變化,白天溫度一般在30℃左右,夜間約20℃。熱帶雨林氣候又稱赤道多雨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10°之間(赤道附近)。終年高溫多雨,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之間,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季節分配均勻,無乾旱期。主要出現在南美洲亞馬遜平原,非洲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的馬來群島大部和馬來半島南部。
  • 地理教育-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又稱"赤道多雨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10°之間(赤道附近)。
  • 熱帶雨林的分布和氣候特點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一種常見於赤道附近熱帶地區的森林生態系統,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中美洲和眾多太平洋島嶼。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和穩定性最高的生物群落,長年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季節差異極不明顯,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極快,是世界上過半數動植物物種的棲息地。熱帶雨林無疑是地球賜予人類最為寶貴的資源之一。由於現時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現代藥物是由熱帶雨林植物所提煉,所以熱帶雨林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藥房」。
  • 為什麼地處非洲赤道附近的東非地區,氣候類型不是熱帶雨林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都會很大程度的影響一個地區的降水狀況,比如受低壓控制,多盛行上升氣流,容易成雲致雨,多陰雨天氣,降水豐富;如果受高壓控制,多盛行下沉氣流,水汽不易凝結,多晴朗天氣,降水稀少。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的地區主要是南北緯10°以內的地區,這一地區地處赤道附近終年高溫,又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終年多雨,所以就形成了「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特徵,也就是熱帶雨林氣候。我們基本上可以認為凡是赤道穿過的地區,大多是屬於熱帶雨林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