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縣歷史悠久,上古時期屬少皞之墟,夏朝時候開始出現居民點,西漢時期,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於寧山之陽置縣,故名寧陽。
寧陽縣境內地下煤炭資源豐富,目前有好幾家煤礦。中部有石屯煤礦、十裡煤礦、華寧煤礦(原名保安煤礦),縣境東部有華豐煤礦。
都知道煤炭資源是由埋藏於地下的森林資源經過長期地質變化而形成的。縣內地下之所以煤炭資源豐富,毫無疑問,跟歷史上林木資源豐富有著直接的關係。換句話說,遠古時候,寧陽這片土地上,森林資源相當豐富。這也就意味著,寧陽這片土地上,在遠古時代有著適宜森林生長的氣候。
那麼,這裡到底出現過什麼氣候呢?當時的自然環境又是怎樣的呢?
據考證,遠古時期,寧陽大地上曾出現過類似今天的熱帶雨林氣候,炎熱多雨、林木茂盛。這裡曾有大象出沒。
二十年多前,寧陽縣境內曾出土大象遺骸。
寧陽古菱齒象牙
1997年5月,在距地表八米深的寧陽鎮王家臨邑趙王河故道的沙坑裡,清理出一具距今五六千年的古菱齒象(又稱直齒象)遺骸。經過發掘,出土上下臼齒和兩隻門齒(門齒長2.75米),在距象牙同一層位東南5米處,還出土了7件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陶器。該象牙的發現,揭開了大汶口文化文物中眾多的象牙製品的千古之迷。
舉世聞名的大汶口文化自1959年在寧陽堡頭發現後,其發掘出的文物如象牙梳、象牙琮、象牙珠、象牙雕筒、鱷魚鱗板等熱帶動物骨制器物的材料來源問題,一直困惑著考古專家。當時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商品交換尚未出現,交通運輸極不發達,這些器物材料的來源一直是一個謎。
此次發現,引起文物專家們的高度關注。他們斷定大汶口文化出土文物中象牙、鱷魚等骨制器物的材料來源並非「他山之石」,而是就地取材。在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的泰山、寧陽一帶,炎熱多雨、林木茂盛,很像今天的熱帶雨林氣候,具備供熱帶動物、魚類生活、生存的自然條件。那時,成群結隊的大象、犀牛等食草動物出沒於林間、草地,三三兩兩的鱷魚、烏龜等兩棲動物則分居在大汶河流域的湖泊、溼地。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大汶口先民們已經學會了狩獵,在獲取大象後,用其製成象牙梳等。
據地質數據記載,大汶河區域在25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隨著太古代地殼的劇烈運動和古泰山山系的褶皺隆起,海水漸退,後又經過兩次漫長的海陸變遷、沉浮,泰山逐漸成形。在某一地質年代,寧陽曾為溼熱的海洋氣候。這也為大汶河流域遠古時期有大象、鱷魚出沒等提供了有力佐證。甲骨文中就有狩獵和人工馴養大象的記載,這說明比大汶口文化晚數千年的商代,在黃河流域還有適宜大象生存的氣候和環境。
(寧陽發現古菱齒象牙資料參見《魅力寧陽》系列文化叢書之一「名勝古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