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日報】昭通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化石 改寫中華乳齒象起源和...

2021-01-17 中國科學院
【雲南日報】昭通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化石 改寫中華乳齒象起源和遷移史

2015-11-04 雲南日報 陳雲芬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軛齒象頭骨。通訊員 吉學平 攝

  近日,國際學術刊物《哺乳動物進化(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中美兩國科學家共同研究的題為「中國西南地區最晚中新世發現的最原始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的最新成果。這項成果有望揭示長期以來困擾古生物學界的中華乳齒象的起源和遷徙的謎團。

  據介紹,該研究是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昭陽區博物館等單位的20多人組成的專家團隊合作完成的系列成果之一。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研究員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然而,由於缺乏更早的化石記錄,國際上主流學術觀點一直認為,中華乳齒象是由美洲的居維葉象亞科的某一成員進化而來,在上新世時進入東亞,到達中國北方。而在昭通水塘壩新發現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把中華乳齒象的化石記錄又向前推進了約一百萬年,並且把中華乳齒象最早的起源地推向了中國雲南含古猿的晚中新世地層分布區。該研究指出,中華乳齒象在早期牙齒形態上有一些脊型化的傾向,從而容易與同時存在的軛齒象類混淆,造成中華乳齒象的祖先類型長期難以被識別。該研究同時也指出,在最晚中新世,由於青藏高原的持續隆升,造成東亞夏季風的增強,使中國北方在最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氣候變得比先前更加溼潤,這就促使中華乳齒象和劍齒象等喜溼的動物在該時期向北遷移。

  項目中方負責人吉學平研究員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昭通就發現早期劍齒象——昭通劍齒象新種。半個多世紀以來,出土了大量的劍齒象、脊稜齒象、中華乳齒象、嵌齒象等大量不同種的象化石出土,包括多次發現的保存精美的骨架, 這些發現曾經引起周明鎮、邱佔祥、張興永、時墨莊等幾代古生物學家的關注,但直到2007年本項目開始才正式確認含化石的準確層位。豐富的象化石顯示雲南地區是早期象類的起源和演化中心之一。

  (原載於《雲南日報》 2015-11-04 06版)


軛齒象頭骨。通訊員 吉學平 攝
  近日,國際學術刊物《哺乳動物進化(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中美兩國科學家共同研究的題為「中國西南地區最晚中新世發現的最原始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的最新成果。這項成果有望揭示長期以來困擾古生物學界的中華乳齒象的起源和遷徙的謎團。
  據介紹,該研究是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昭陽區博物館等單位的20多人組成的專家團隊合作完成的系列成果之一。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研究員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然而,由於缺乏更早的化石記錄,國際上主流學術觀點一直認為,中華乳齒象是由美洲的居維葉象亞科的某一成員進化而來,在上新世時進入東亞,到達中國北方。而在昭通水塘壩新發現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把中華乳齒象的化石記錄又向前推進了約一百萬年,並且把中華乳齒象最早的起源地推向了中國雲南含古猿的晚中新世地層分布區。該研究指出,中華乳齒象在早期牙齒形態上有一些脊型化的傾向,從而容易與同時存在的軛齒象類混淆,造成中華乳齒象的祖先類型長期難以被識別。該研究同時也指出,在最晚中新世,由於青藏高原的持續隆升,造成東亞夏季風的增強,使中國北方在最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氣候變得比先前更加溼潤,這就促使中華乳齒象和劍齒象等喜溼的動物在該時期向北遷移。
  項目中方負責人吉學平研究員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昭通就發現早期劍齒象——昭通劍齒象新種。半個多世紀以來,出土了大量的劍齒象、脊稜齒象、中華乳齒象、嵌齒象等大量不同種的象化石出土,包括多次發現的保存精美的骨架, 這些發現曾經引起周明鎮、邱佔祥、張興永、時墨莊等幾代古生物學家的關注,但直到2007年本項目開始才正式確認含化石的準確層位。豐富的象化石顯示雲南地區是早期象類的起源和演化中心之一。
  (原載於《雲南日報》 2015-11-04 06版)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爆炸消息,雲南昭通發現最早中華乳齒象化石,將改寫其起源和遷移史!
    (中華乳齒象頭骨,吉學平 攝) 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研究員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
  • 科學網—中國南方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頭骨
    ①中華乳齒象起源和遷移假說 這項成果有望揭示長期以來困擾古生物學界的中華乳齒象的起源和遷徙的謎團。 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世騏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
  • 古脊椎所等發現中華乳齒象可能起源於東亞的新證
    中華乳齒象屬(Sinomastodon)是舊大陸嵌齒象科的最後代表,也是中國北方上新世和南方早更新世動物群的重要成員,在國外報導於日本和泰國等地,在長鼻類及嵌齒象科的演化研究及地層對比方面有重要的意義。關於中華乳齒象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有很大的爭議,焦點在於「美洲起源說」或「亞洲起源說」。
  • 【化石Q&A】乳齒象是如何滅絕的
    乳齒象的名稱與它們幼年時期的乳齒並無關係,而是來源於它們的牙齒結構。
  • 美洲乳齒象【Mammut americanum】
    ,其化石分布在阿拉斯加至新英格蘭,並美國的科羅拉多州至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最晚期的美洲乳齒象牙齒化石嚴重磨損,這顯示它們曾由於棲息地環境的改變而被迫食用草等非正常的食物。  和其他的遠古象相比,乳齒象是比較接近現代象的一種,科學家普遍認為
  • 五百三十萬年前,我國生活著一種乳齒象,看起來像是猛獁象的迷你版本
    如果將乳齒象和猛獁象放在一起比較的話,乳齒象仿佛就是猛獁象的迷你版本。按照生物學上的分類來說的話,乳齒象和猛獁象是同屬於長鼻目的。只不過乳齒象屬於乳齒象科,猛獁象屬於象科。兩者的生活區域有所重疊,血緣關係卻相對比較遠。就出現的年代而言,乳齒象可以算是猛獁象的前輩了。
  • 250萬年前乳齒象為何滅絕?新研究表明:地球曾進入「間冰期」
    答案就是通過考古中的化石發現,以及對這些生物化石的研究分析。 在大約3000多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種叫「乳齒象」的物種,一直到大約1萬年前,它們才徹底滅絕,至於它們滅絕的原因,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沒有答案,不過這個問題,在前段時間終於有了眉目。
  • 250萬年前乳齒象為何滅絕?新研究表明:地球曾進入「間冰期」!
    答案就是通過考古中的化石發現,以及對這些生物化石的研究分析。在大約3000多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種叫「乳齒象」的物種,一直到大約1萬年前,它們才徹底滅絕,至於它們滅絕的原因,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沒有答案,不過這個問題,在前段時間終於有了眉目。
  • 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人字洞」出土乳齒象化石
    新華網合肥10月16日電(周立民、吳芳)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繁昌人字洞日前發掘一頭完整的乳齒象骨骼化石。據中科院考古專家介紹,這是目前亞洲出土的乳齒象化石中最完整的一頭。  這頭乳齒象年齡在14歲左右,門牙、頭骨、脊椎骨和腿骨都相當完整。可能由於長時間沉積或大象死後遭受重壓等原因,這頭乳齒象化石已經呈扁平狀。此前考古專家也曾在人字洞多次發現乳齒象化石,但像這麼完整還是第一次。
  • 今日科技話題:穀氨酸能神經元、試驗太空飛行器、中猴化石、乳齒象...
    ——新華網3雲南昭通發現640萬年前最接近金絲猴祖先的化石>▲這是昭通水塘壩出土的中猴化石(8月17日攝)。新華社發(楊馨 攝)中國、美國、希臘和澳大利亞四國科學家共同研究確認,在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水塘壩社區發現了640萬年前最接近金絲猴祖先的化石。這項成果形成的兩篇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人類進化雜誌》上。
  • 男孩以為發現牛的骨頭,但卻是1百萬年前的劍乳齒象
    他發現一頭劍乳齒象(Stegomastodon)的頭骨化石,估計有一百多萬年。這隻現在已滅絕的大象遠古親戚有兩顆向上彎曲的巨大象牙,而且站起來有將近9英尺(2.7公尺)高。Houde在他的網站上發表一篇關於Jude的發現的論文中表示,這項發現是罕見的,因為這隻動物的下顎骨和象牙都暴露在表面。
  • 中國昭通水塘壩研究成果入選 「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教授共同主持的項目和共同領銜的兩篇文章《(中國昭通)發現的中猴化石顯示古代靈長類也從事長距離遷徙旅行》入選。《印度北部發現1300萬年前的長臂猿祖先化石將這一化石記錄向前推進了500萬年》7.《南非Drimolen 新發現2百萬年前最早直立人化石將直立人起源的年代向前推進了15-20萬年》8.《南非Drimolen 新發現傍人粗壯種化石顯示性二形是早期人類種群中與生態環境變化相關的微進化》9.《研究人員首次在距今甘肅夏河6-10萬年前洞穴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古DNA》10.
  • mastodon乳齒象,乳房+牙齒?這是怎樣一種存在?
    mastodon ['mæstədɒn] n.[古生] 乳齒象;龐然大物,adj. 巨大的;龐大的。希臘詞根mast-表示乳房(頭),希臘詞根odon-表示牙齒,與拉丁詞根dent-和日耳曼單詞tooth牙齒同源。大象的化石是根據牙的特徵進行分類,而乳齒象臼齒的咬合面有乳頭狀的突起,故得名乳齒象。它體形大不大?根據詞義你說呢?big girl's blouse軟弱無力之人。
  • 美洲乳齒象滅絕前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中新網北京9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對35頭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分析顯示,為了應對更新世(250萬至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暖期,這種現已滅絕的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
  • 繁昌發現人字洞遺址,不僅將亞洲人類起源提前,還發現新物種
    在歷史學、生物學和考古學界,探索人類和生物物種的起源,是一項極具挑戰,但又趣味性十足的研究工作。人類起源何時何地?遠古時代有哪些物種?人與動物又是如何共處?一系列的問題,看似簡單,但絕非容易回答。今天,小編就給您說說「人字洞」,揭秘它背後鮮為人知的史前歷史。
  • 美洲乳齒象曾向北遷徙躲避熱浪—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對35頭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分析顯示,為了應對這段暖期,這種現已滅絕的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近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通訊》。 美洲乳齒象曾居住在北美洲多樹而潮溼的地帶,人們從中美洲亞熱帶到阿拉斯加洲和育空的北極緯度地區都發現過它們的殘骸。在過去80萬年裡的冰期和間冰期循環讓北美洲約50%的宜居土地上的冰蓋發生了周期性擴張。
  • 研究發現非洲森林象和草原象或許是兩個物種
    在非洲生活著兩種大象: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可如果你以後再用「非洲象」來統稱這種龐大而可愛的動物,在科學上來講可能就不太嚴謹了。科學家們的最新研究發現,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或許是兩個物種。  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很容易區分。
  • 新疆發現世界最早草食性象類化石
    研究人員正在從出土的施泰因海姆嵌齒象臼齒化石中取樣。(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提供)近期,科研人員在對上世紀90年代出土於新疆的象類臼齒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了1600萬年前草類的植矽體,由此得出該研究樣本是世界最早的草食性象類。
  • 古近紀分析表明 乳齒象曾向北遷徙以「躲避熱量」
    美國乳齒象,曾經生活在北美的森林和潮溼地區,已經在中美洲的亞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和育空地區的北極緯度被發現。在過去的800,000年裡,由於冰川和間冰期的循環,北美大約50%的宜居土地上的冰層周期性地擴大。然而,乳齒象對這些變化的反應還有待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