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4 雲南日報 陳雲芬
語音播報
軛齒象頭骨。通訊員 吉學平 攝
近日,國際學術刊物《哺乳動物進化(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中美兩國科學家共同研究的題為「中國西南地區最晚中新世發現的最原始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的最新成果。這項成果有望揭示長期以來困擾古生物學界的中華乳齒象的起源和遷徙的謎團。
據介紹,該研究是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昭陽區博物館等單位的20多人組成的專家團隊合作完成的系列成果之一。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研究員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然而,由於缺乏更早的化石記錄,國際上主流學術觀點一直認為,中華乳齒象是由美洲的居維葉象亞科的某一成員進化而來,在上新世時進入東亞,到達中國北方。而在昭通水塘壩新發現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把中華乳齒象的化石記錄又向前推進了約一百萬年,並且把中華乳齒象最早的起源地推向了中國雲南含古猿的晚中新世地層分布區。該研究指出,中華乳齒象在早期牙齒形態上有一些脊型化的傾向,從而容易與同時存在的軛齒象類混淆,造成中華乳齒象的祖先類型長期難以被識別。該研究同時也指出,在最晚中新世,由於青藏高原的持續隆升,造成東亞夏季風的增強,使中國北方在最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氣候變得比先前更加溼潤,這就促使中華乳齒象和劍齒象等喜溼的動物在該時期向北遷移。
項目中方負責人吉學平研究員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昭通就發現早期劍齒象——昭通劍齒象新種。半個多世紀以來,出土了大量的劍齒象、脊稜齒象、中華乳齒象、嵌齒象等大量不同種的象化石出土,包括多次發現的保存精美的骨架, 這些發現曾經引起周明鎮、邱佔祥、張興永、時墨莊等幾代古生物學家的關注,但直到2007年本項目開始才正式確認含化石的準確層位。豐富的象化石顯示雲南地區是早期象類的起源和演化中心之一。
(原載於《雲南日報》 2015-11-04 06版)
軛齒象頭骨。通訊員 吉學平 攝
近日,國際學術刊物《哺乳動物進化(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中美兩國科學家共同研究的題為「中國西南地區最晚中新世發現的最原始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的最新成果。這項成果有望揭示長期以來困擾古生物學界的中華乳齒象的起源和遷徙的謎團。
據介紹,該研究是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昭陽區博物館等單位的20多人組成的專家團隊合作完成的系列成果之一。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研究員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然而,由於缺乏更早的化石記錄,國際上主流學術觀點一直認為,中華乳齒象是由美洲的居維葉象亞科的某一成員進化而來,在上新世時進入東亞,到達中國北方。而在昭通水塘壩新發現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把中華乳齒象的化石記錄又向前推進了約一百萬年,並且把中華乳齒象最早的起源地推向了中國雲南含古猿的晚中新世地層分布區。該研究指出,中華乳齒象在早期牙齒形態上有一些脊型化的傾向,從而容易與同時存在的軛齒象類混淆,造成中華乳齒象的祖先類型長期難以被識別。該研究同時也指出,在最晚中新世,由於青藏高原的持續隆升,造成東亞夏季風的增強,使中國北方在最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氣候變得比先前更加溼潤,這就促使中華乳齒象和劍齒象等喜溼的動物在該時期向北遷移。
項目中方負責人吉學平研究員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昭通就發現早期劍齒象——昭通劍齒象新種。半個多世紀以來,出土了大量的劍齒象、脊稜齒象、中華乳齒象、嵌齒象等大量不同種的象化石出土,包括多次發現的保存精美的骨架, 這些發現曾經引起周明鎮、邱佔祥、張興永、時墨莊等幾代古生物學家的關注,但直到2007年本項目開始才正式確認含化石的準確層位。豐富的象化石顯示雲南地區是早期象類的起源和演化中心之一。
(原載於《雲南日報》 2015-11-04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