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7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熬夜後睡得更「香」?研究發現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神經元
▲腺苷快速釋放和睡眠穩態的神經調控。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人的一生大約有三分之一時間用於睡眠。熬夜之後睡得更「香」並且時間更長、喝咖啡「阻斷」睡意促進清醒,這些睡眠現象背後都有原因。北京時間9月4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徐敏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李毓龍研究組合作完成的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神經元——穀氨酸能神經元。
研究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壓力積累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
——中國新聞網
2
我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
我國9月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
試驗太空飛行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這是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第14次執行發射任務。
——新華網
3
雲南昭通發現640萬年前最接近金絲猴祖先的化石
▲這是昭通水塘壩出土的中猴化石(8月17日攝)。新華社發(楊馨 攝)
中國、美國、希臘和澳大利亞四國科學家共同研究確認,在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水塘壩社區發現了640萬年前最接近金絲猴祖先的化石。這項成果形成的兩篇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人類進化雜誌》上。
論文第一作者、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吉學平說,距今700萬年前開始,全球氣候變得乾冷,中猴沿著歐亞大陸南部的熱帶、亞熱帶森林走廊一路向東,來到相對暖溼的「避難所」昭通倖存下來,最終演化成部分或全部現生亞洲疣猴,可能是現生金絲猴類最原始的祖先。
——新華網
4
古基因分析顯示:乳齒象曾北遷「避暑」
加拿大科學家團隊對現已滅絕的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顯示,為了應對更新世(250萬—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暖期,這一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該研究結果9月1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有助於研究人員理解現今物種對氣候變化的潛在生態響應。
研究團隊還發現,大陸冰蓋北部分支比南部分支的遺傳多樣性要低。他們認為,如今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發生的類似種群向北擴張,可能也只包含了同一物種的部分亞種。如果遺傳多樣性更高的南部種群最終消失,北方種群可能會因此變得脆弱。
——《科技日報》
5
德科學家精確模擬電子與光相互作用
近日,德國基爾大學發布公告稱,該校實驗和應用物理研究所(IEAP)的納希德·塔勒比教授成功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以儘可能精確地描述電子與光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理論模型將有助於開發新的光譜幹涉儀。相關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模擬顯示了相互作用時,電子的能量、動量以及總體上電子波包的形狀是如何變化的。以這種方式,捕獲了由單光子和雙光子過程引起的相互作用的全部動力學。
——《科技日報》
6
紅超巨星「參宿四」變暗原因破解
▲爆發邊緣的參宿四 圖片來源:球球大百科百家號
參宿四,一顆著名紅超巨星,最近一年來因為其可能發生了超新星爆發的傳聞,成為全世界天文學家關注的焦點。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報導稱,哈勃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結果表明,著名的參宿四前所未有地變暗,很可能是由於大量熱物質噴射到太空中,形成的塵埃雲阻擋了參宿四表面的星光而造成的。
哈勃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為參宿四史無前例的「變暗事件」提供了重要線索,並解釋了導致光度變暗的時間線。相關研究在線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科技日報》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今日科技話題:穀氨酸能神經元、試驗太空飛行器、中猴化石、乳齒象、精確模擬電子與光相互作用、「參宿四」》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