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話題:穀氨酸能神經元、試驗太空飛行器、中猴化石、乳齒象...

2020-11-25 澎湃新聞

今日科技話題:穀氨酸能神經元、試驗太空飛行器、中猴化石、乳齒象、精確模擬電子與光相互作用、「參宿四」

2020-09-07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熬夜後睡得更「香」?研究發現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神經元

▲腺苷快速釋放和睡眠穩態的神經調控。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人的一生大約有三分之一時間用於睡眠。熬夜之後睡得更「香」並且時間更長、喝咖啡「阻斷」睡意促進清醒,這些睡眠現象背後都有原因。北京時間9月4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徐敏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李毓龍研究組合作完成的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神經元——穀氨酸能神經元。

研究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壓力積累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

——中國新聞網

2

我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

我國9月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

試驗太空飛行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這是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第14次執行發射任務。

——新華網

3

雲南昭通發現640萬年前最接近金絲猴祖先的化石

▲這是昭通水塘壩出土的中猴化石(8月17日攝)。新華社發(楊馨 攝)

中國、美國、希臘和澳大利亞四國科學家共同研究確認,在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水塘壩社區發現了640萬年前最接近金絲猴祖先的化石。這項成果形成的兩篇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人類進化雜誌》上。

論文第一作者、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吉學平說,距今700萬年前開始,全球氣候變得乾冷,中猴沿著歐亞大陸南部的熱帶、亞熱帶森林走廊一路向東,來到相對暖溼的「避難所」昭通倖存下來,最終演化成部分或全部現生亞洲疣猴,可能是現生金絲猴類最原始的祖先。

——新華網

4

古基因分析顯示:乳齒象曾北遷「避暑」

加拿大科學家團隊對現已滅絕的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顯示,為了應對更新世(250萬—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暖期,這一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該研究結果9月1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有助於研究人員理解現今物種對氣候變化的潛在生態響應。

研究團隊還發現,大陸冰蓋北部分支比南部分支的遺傳多樣性要低。他們認為,如今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發生的類似種群向北擴張,可能也只包含了同一物種的部分亞種。如果遺傳多樣性更高的南部種群最終消失,北方種群可能會因此變得脆弱。

——《科技日報》

5

德科學家精確模擬電子與光相互作用

近日,德國基爾大學發布公告稱,該校實驗和應用物理研究所(IEAP)的納希德·塔勒比教授成功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以儘可能精確地描述電子與光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理論模型將有助於開發新的光譜幹涉儀。相關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模擬顯示了相互作用時,電子的能量、動量以及總體上電子波包的形狀是如何變化的。以這種方式,捕獲了由單光子和雙光子過程引起的相互作用的全部動力學。

——《科技日報》

6

紅超巨星「參宿四」變暗原因破解

▲爆發邊緣的參宿四 圖片來源:球球大百科百家號

參宿四,一顆著名紅超巨星,最近一年來因為其可能發生了超新星爆發的傳聞,成為全世界天文學家關注的焦點。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報導稱,哈勃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結果表明,著名的參宿四前所未有地變暗,很可能是由於大量熱物質噴射到太空中,形成的塵埃雲阻擋了參宿四表面的星光而造成的。

哈勃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為參宿四史無前例的「變暗事件」提供了重要線索,並解釋了導致光度變暗的時間線。相關研究在線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科技日報》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今日科技話題:穀氨酸能神經元、試驗太空飛行器、中猴化石、乳齒象、精確模擬電子與光相互作用、「參宿四」》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今日科技話題:穀氨酸能神經元、試驗太空飛行器、中猴化石、乳齒象、精確模擬電子與光相互作用、「參宿四」
    該研究揭示了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神經元——穀氨酸能神經元。研究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壓力積累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中國新聞網2我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我國9月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
  • 【化石Q&A】乳齒象是如何滅絕的
    乳齒象的名稱與它們幼年時期的乳齒並無關係,而是來源於它們的牙齒結構。
  • 【雲南日報】昭通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化石 改寫中華乳齒象起源和...
    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研究員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然而,由於缺乏更早的化石記錄,國際上主流學術觀點一直認為,中華乳齒象是由美洲的居維葉象亞科的某一成員進化而來,在上新世時進入東亞,到達中國北方。
  • 美洲乳齒象【Mammut americanum】
    ,其化石分布在阿拉斯加至新英格蘭,並美國的科羅拉多州至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最晚期的美洲乳齒象牙齒化石嚴重磨損,這顯示它們曾由於棲息地環境的改變而被迫食用草等非正常的食物。,美洲乳齒象是在大約2000萬年前,通過白令陸橋(在現在的白令海峽)來到北美的,由於美洲乳齒象幸運地進入了森林中生活,避免了種群競爭。
  • 古脊椎所等發現中華乳齒象可能起源於東亞的新證
    中華乳齒象屬(Sinomastodon)是舊大陸嵌齒象科的最後代表,也是中國北方上新世和南方早更新世動物群的重要成員,在國外報導於日本和泰國等地,在長鼻類及嵌齒象科的演化研究及地層對比方面有重要的意義。關於中華乳齒象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有很大的爭議,焦點在於「美洲起源說」或「亞洲起源說」。
  • 爆炸消息,雲南昭通發現最早中華乳齒象化石,將改寫其起源和遷移史!
    (中華乳齒象頭骨,吉學平 攝) 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研究員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
  • 科學網—中國南方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頭骨
    ①中華乳齒象起源和遷移假說   ③中華乳齒象頭骨 本報訊 近日,國際學術刊物《哺乳動物進化》在線發表了中美兩國科學家共同研究的 「中國西南地區最晚中新世發現的最原始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這項成果有望揭示長期以來困擾古生物學界的中華乳齒象的起源和遷徙的謎團。 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世騏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
  • 五百三十萬年前,我國生活著一種乳齒象,看起來像是猛獁象的迷你版本
    如果將乳齒象和猛獁象放在一起比較的話,乳齒象仿佛就是猛獁象的迷你版本。按照生物學上的分類來說的話,乳齒象和猛獁象是同屬於長鼻目的。只不過乳齒象屬於乳齒象科,猛獁象屬於象科。兩者的生活區域有所重疊,血緣關係卻相對比較遠。就出現的年代而言,乳齒象可以算是猛獁象的前輩了。
  • 250萬年前乳齒象為何滅絕?新研究表明:地球曾進入「間冰期」
    答案就是通過考古中的化石發現,以及對這些生物化石的研究分析。 在大約3000多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種叫「乳齒象」的物種,一直到大約1萬年前,它們才徹底滅絕,至於它們滅絕的原因,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沒有答案,不過這個問題,在前段時間終於有了眉目。
  • 250萬年前乳齒象為何滅絕?新研究表明:地球曾進入「間冰期」!
    答案就是通過考古中的化石發現,以及對這些生物化石的研究分析。在大約3000多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種叫「乳齒象」的物種,一直到大約1萬年前,它們才徹底滅絕,至於它們滅絕的原因,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沒有答案,不過這個問題,在前段時間終於有了眉目。
  • 中科院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
    中科院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央廣網發 研究團隊供圖)為了實現在睡眠覺醒周期中對基底前腦區胞外腺苷濃度高時空解析度的檢測,李毓龍研究組開發了一種新型的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該探針可以將胞外腺苷濃度的變化轉化為探針螢光強度的快速變化。
  • mastodon乳齒象,乳房+牙齒?這是怎樣一種存在?
    [古生] 乳齒象;龐然大物,adj. 巨大的;龐大的。希臘詞根mast-表示乳房(頭),希臘詞根odon-表示牙齒,與拉丁詞根dent-和日耳曼單詞tooth牙齒同源。大象的化石是根據牙的特徵進行分類,而乳齒象臼齒的咬合面有乳頭狀的突起,故得名乳齒象。它體形大不大?根據詞義你說呢?big girl's blouse軟弱無力之人。
  • 男孩以為發現牛的骨頭,但卻是1百萬年前的劍乳齒象
    他發現一頭劍乳齒象(Stegomastodon)的頭骨化石,估計有一百多萬年。這隻現在已滅絕的大象遠古親戚有兩顆向上彎曲的巨大象牙,而且站起來有將近9英尺(2.7公尺)高。Houde在他的網站上發表一篇關於Jude的發現的論文中表示,這項發現是罕見的,因為這隻動物的下顎骨和象牙都暴露在表面。
  • 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人字洞」出土乳齒象化石
    新華網合肥10月16日電(周立民、吳芳)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繁昌人字洞日前發掘一頭完整的乳齒象骨骼化石。據中科院考古專家介紹,這是目前亞洲出土的乳齒象化石中最完整的一頭。  這頭乳齒象年齡在14歲左右,門牙、頭骨、脊椎骨和腿骨都相當完整。可能由於長時間沉積或大象死後遭受重壓等原因,這頭乳齒象化石已經呈扁平狀。此前考古專家也曾在人字洞多次發現乳齒象化石,但像這麼完整還是第一次。
  • 《科學》:終於找到讓人變困的神經元了!中國科學家發現,穀氨酸能...
    結果這兩類神經元的活性都與胞外腺苷濃度高度相關,並且神經活動總是提前於腺苷釋放,乙醯膽鹼能神經元提前24秒,穀氨酸能神經元提前41秒。用光遺傳學手段激活乙醯膽鹼能神經元,會誘發細胞外腺苷輕微但顯著增加;而激活穀氨酸能神經元,則會誘導細胞外腺苷大量增加,增加的水平遠高於激活乙醯膽鹼能神經元。而選擇性讓小鼠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凋亡,也能導致胞外腺苷濃度的增加顯著低於對照組。
  • 「2020年度世界十大人類起源研究新認知」揭曉 雲南昭通中猴化石...
    &nbsp&nbsp&nbsp&nbsp1月4日,記者從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日前國際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史密森研究院雜誌和網站發布了該機構評選的「2020年度世界十大人類起源研究新認知」,(中國昭通)發現中猴化石顯示古代靈長類也從事長距離遷徙入選。
  • 今日科技話題:「科學號」、淡水蟹和魚類新種、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今日科技話題:「科學號」、淡水蟹和魚類新種、白堊紀生物群化石、肥胖、新材料 2020-12-21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洲乳齒象滅絕前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中新網北京9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對35頭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分析顯示,為了應對更新世(250萬至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暖期,這種現已滅絕的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
  • 今日科技話題:「天問一號」、糖尿病治療藥物、竊蛋龍化石、拉伸...
    相關研究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際專利保護,目前已與多家企業達成初步意向,共同推進臨床試驗和產業化工作。2020年發表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上的調查文章表明,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1.3億,居全球首位。
  • 美洲乳齒象曾向北遷徙躲避熱浪—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對35頭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分析顯示,為了應對這段暖期,這種現已滅絕的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近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通訊》。 美洲乳齒象曾居住在北美洲多樹而潮溼的地帶,人們從中美洲亞熱帶到阿拉斯加洲和育空的北極緯度地區都發現過它們的殘骸。在過去80萬年裡的冰期和間冰期循環讓北美洲約50%的宜居土地上的冰蓋發生了周期性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