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問一號」飛行裡程突破4億公裡 今年將進入環火軌道並著陸火星
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1月3日6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經在軌飛行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公裡,距離地球約1.3億公裡,距離火星約830萬公裡。探測器姿態穩定,按計劃將在一個多月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準備著陸火星。
「天問一號」任務是我國獨立開展行星際探測的第一步,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對火星的「繞、著、巡」,即火星環繞、火星著陸、火面巡視。「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重約5噸,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著陸巡視器主要包括進入艙和火星車。目前,環繞器已完成第三次在軌自檢,各系統工作正常。
——新華網
2
我國新型高效糖尿病治療藥物開發取得重要進展
▲ FGF21結構動態性以及FGF21SS蛋白質工程改造示意圖
近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王俊峰課題組對糖尿病候選藥物FGF21進行改造後製成FGF21ss,糖尿病小鼠的實驗結果表明,改造後的藥物表現出更加優異的降血糖、減體重效果,具有良好的成藥性,未來有望為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相關研究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際專利保護,目前已與多家企業達成初步意向,共同推進臨床試驗和產業化工作。
2020年發表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上的調查文章表明,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1.3億,居全球首位。目前糖尿病藥物治療以控制血糖、延緩相關併發症發生為主,並不能徹底治癒糖尿病,其主要原因在於糖尿病治療藥物作用機制絕大多數圍繞胰島素具有的降血糖功能展開,而沒有針對糖尿病真正的病因——胰島素抵抗,治標不治本。因此,開發能夠改善胰島素抵抗的治療藥物將有助於更好地治療糖尿病。
——《光明日報》
3
我國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竊蛋龍化石 與現代鳥類孵蛋姿態一致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成年個體竊蛋龍長約2米,前肢向後下張開、覆蓋在蛋巢之上,後肢摺疊在身體下方,整個身體位於蛋巢中心,與現代鳥類的孵蛋姿態一致。巢內有24個蛋,呈上下三環排列。
——新華網
4
拉伸金剛石打造下一代微電子器件
▲ 微晶金剛石樣品拉伸變形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香港城市大學
中國香港城市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首次使用納米力學方法,實現了微晶金剛石陣列的大而均勻的拉伸彈性應變。該發現顯示了金剛石作為微電子學、光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高級功能器件的主要候選材料的潛力。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
「這是第一次通過拉伸實驗顯示金剛石具有極大的均勻彈性。我們的發現證明了通過微加工金剛石結構的『深層彈性應變工程』開發電子設備的可能性。」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陸洋說。
——《中國科學報》
5
紫金山天文臺:流星雨拉開2021年「天象劇場」大幕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消息,新年伊始,象限儀流星雨1月3日晚將迎來峰值。隨著「許願流星」划過夜空,2021年「天象劇場」大幕就此拉開。
象限儀流星雨與英仙座流星雨、雙子座流星雨並稱「北半球三大流星雨」。與另外兩大流星雨相比,象限儀流星雨高峰期短,只有6至8小時,群內流星一般不會在天空中留下軌跡,但經常會有非常明亮的火流星出現。
——中國新聞網
6
中外學者研發可充電鋅空氣電池 為開發未來儲能體系提供新思路
▲ Zn(OTf)2電解液中的氧氣正極雙電層結構和氧還原反應機理
1月2日獲悉,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青年研究員王飛團隊攜手多國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可充電鋅空氣電池,對於開發更低成本、更安全的未來儲能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鋅空氣電池具有高理論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低成本等優點,是一種具有前景的儲能技術。但是,鋅空氣電池目前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電池循環壽命短,鋅的有效利用率低,電池無法在空氣中長時間工作等。
——中國新聞網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今日科技話題:「天問一號」、糖尿病治療藥物、竊蛋龍化石、拉伸金剛石、流星雨、可充電鋅空氣電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