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河南恐龍」離我們更近些:竊蛋龍化石出土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內展品豐富記者白周峰攝影

  一大群小孩坐在院裡,盯著黑白電視機裡的《恐龍特級克塞號》,心臟怦怦亂跳。至今我依然記得,30年前的夏夜,聽著「人間大炮,一級準備!」的經典臺詞,和小夥伴們一起歡呼雀躍的場景。

  這部熱播於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電視劇,讓無數個恐龍跑進孩子們的心靈深處,從此留下一個奇幻的恐龍王國。

  當時,人們可能無法想像,就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裡,就埋藏著一個龐大的恐龍族群。當他們為電視中的假恐龍心馳神往時,霸王龍、恐龍蛋化石等已經在洛陽、南陽挖掘出土。

  此後的幾十年裡,一件件極富科研價值的恐龍化石,在中原大地接連出土,為我們繪就了一幅龍騰中原的奇妙勝境。

  2009年,大河報推出大型系列報導《尋「龍」記》,《西峽:條件絕佳的恐龍「育嬰院」》、《欒川:最早發現的食肉龍化石》、《期待:恐龍「金蛋」的孵化夢想》、《探尋:恐龍復活的DNA謎團》(刊發於2009年10月17日B07—B16版)……隨著一篇篇報導刊發,讀者對「河南恐龍」有了比較科學的認知。

  報導刊發至今已6年。6年來,深埋地下的恐龍,仍在不斷「跑」進我們的世界:曾經留過洋,最終輾轉回到它出生地的恐龍寶寶——「路易貝貝」,世界最小的竊蛋龍化石的出土,世界最重的恐龍——「巨型汝陽龍」裝架巡展……新的恐龍骨骼化石不斷被發現,河南成了全國恐龍化石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雖然我們擁有了如此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但在文化娛樂領域稱霸的「恐龍」卻依然來自歐美、日本等國。他們靠恐龍賺了全世界的錢,而我們的恐龍為何卻只能待在展廳裡?為何不能在文娛產業開發上實現中原龍騰呢?

  6年後,我們再次把目光投向這批恐龍,推出大型系列報導「尋『龍』記」(二),就是想讓它們離我們的讀者再近些,讓那些當年被日本電視劇中的恐龍攪動心田,如今已人到中年的「恐龍迷」們,能有緣認識這些曾經生活在家門口的恐龍。同時也希望河南豐富的恐龍資源能引來多方關注,能發揮更大作用。

  雖然我們對恐龍化石資源的開發還不盡人意,但畢竟開始邁步。省地質博物館通過對「路易貝貝」的形象進行技術復原,已成功製作了它的卡通形象,並在去年河南召開恐龍國際學術研討會時,作為禮物贈送給參會嘉賓。而一部關於河南恐龍的商業電影也正在醞釀……

  而這,勢必能讓更多的「河南恐龍」抖掉歷史的塵埃,走進我們的生活;並通過感知這批曾經「地球霸主」的命運,讓當下的「地球霸主」——人類,能更好地思考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2009年,大河報推出大型系列報導尋「龍」記,揭秘了一個個深埋在中原大地下的恐龍族群;

  6年後的今天,我們推出系列報導尋龍記(二),帶您近距離感悟那一個個遠古生命的傳奇。

  路易貝貝的成年個體應該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竊蛋龍類恐龍,體形相當於「暴龍」等大型食肉恐龍,其身體是長毛的,從外觀上看,像一隻巨大的鴕鳥。

  【還原】它離這個世界只有一步之遙

  「路易貝貝」引起全球古生物學界關注後,一連串的疑問再次激起了眾多專家濃厚的興趣:這個恐龍寶寶在去世前到底發生了什麼?它是什麼屬種的恐龍?如果有幸長大,它會是什麼樣子?

  在它被人們發現幾十年後,古生物學家根據其骨骼結構、下頜特徵及其身邊的蛋殼、巖石等跡象,推測出了它遇難前的遭遇。中國的一位80後青年、國際知名的恐龍復原圖繪製專家趙闖,據此製作了一部長達7分多鐘的3D電影,還原了這一幕。

  故事開始於8600萬年前的一個太陽高照的日子。

  原始叢林裡,幾十個白色的恐龍蛋躺在一個土堆上。恐龍爸爸和恐龍媽媽在小土堆築起的巢邊幸福地等待小恐龍破殼而出,一切是那麼安詳、寧靜。突然,天色驟變,電閃雷鳴,一場災難即將來臨。恐龍爸爸和恐龍媽媽抬眼看了看天上的烏雲,仍捨不得離開。

  此時,一個恐龍寶寶用小腦袋頂開了白色的蛋殼,破殼而出。

  眼看洪水即將來臨,恐龍媽媽慌亂中用嘴銜起了這個唯一破殼而出的新生兒,準備逃走。而其他蛋殼裡,一個個生命仍在陣陣悸動。跑出幾步後,恐龍媽媽不舍地回頭張望仍躺在蛋殼裡的寶寶,但最後也只能無奈地離開了。

  它不知道,另一隻恐龍寶寶也剛剛頂開了蛋殼。

  緊接著,一場裹挾著碎石的洪水把一切淹沒……

  第二隻破殼而出、未被恐龍媽媽救走的小恐龍,就是後來的「路易貝貝」。

  8000多萬年後,它被西峽縣的幾名農民發現。

  最開始,人們認為路易貝貝屬於「特暴龍」一類的肉食恐龍,後來又認為它屬於鐮刀龍類,直到1998年,古生物學家發現了確鑿的證據,這才揭開了它的真實身份:竊蛋龍類。

  【意義】保存最完好為研究竊蛋龍提供了樣本

  「雖然目前世界各地發現了不少恐龍胚胎骨骼化石,但大部分因為骨化程度低等原因,保存狀態都不好,基本都是亂七八糟地堆疊在一起的。」蒲含勇說,「路易貝貝」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為完好的恐龍胚胎骨骼化石。而且,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它以及與它伴生的恐龍蛋研究後認為,路易貝貝的成年個體應該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竊蛋龍類恐龍。

  「路易貝貝」的發現,對研究8000多萬年前的恐龍繁殖、演化、滅絕及當時地理環境的變化,都有重要的意義,「為這些研究提供了實物樣本」。

  專家們推測,路易貝貝成年後,體形相當於「暴龍」等大型食肉恐龍,它有著修長的雙腿和更加直立的身體,且其身體是長毛的,從外觀上看,像一隻巨大的鴕鳥。

相關焦點

  • 江西6600萬年前恐龍化石或為竊蛋龍 特徵與鳥類相似
    人民網北京12月4日電 (王鶴瑾)據中新社消息,江西贛州市章貢區一建築工地近日發現一具恐龍化石骨骼。據測量,該化石長約90釐米、高約70釐米,初步判斷為6600萬年前白堊紀的竊蛋龍化石,但它的年齡大小、是否具有科研價值等詳細信息還需進一步鑑定。目前,整塊化石由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進行保護、鑑定。
  • 竊蛋龍「八卦」大起底
    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演化之道展區的竊蛋龍!!八卦一:是恐龍還是鳥?雖然「竊蛋龍」名字裡有個「龍」字,可是不關註標籤牌的觀眾看第一眼,總會認為它是一隻「大公雞」。如果你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疑點:竊蛋龍的前肢,除了長有羽毛以外,還長有爪子;再觀察一下嘴巴,裡面還可以發現牙齒。
  • 竊蛋龍
    2007年3月24日,河南發掘世界上最小竊蛋龍化石。名稱起源「在距今8000萬年前,一隻2米長的恐龍,正在偷偷地靠近一恐龍蛋時災難降臨了…」,這就是1923年俄羅斯的古生物學家德魯斯在蒙古大戈壁上發現時一幕。發現時,這個恐龍骨架正爬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當時的科學家認為它正在偷別的恐龍的蛋。於是科學家給它起了很不好聽的名字,叫竊蛋龍。
  • 江西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蛋的竊蛋龍化石
    央廣網贛州1月13日消息(記者 熊方 通訊員王歡 劉陽)近日,我國古生物學家在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竊蛋龍孵卵化石時發現,這原是距今約7000萬年的化石,化石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等世界罕見。贛州市博物館研究員張嗣介:它這個龍是在蛋上面,反過來就看得到下面的蛋,它那個蛋分布是呈放射形狀的,至少是三層以上大概有二十多個,這是非常難得的,蛋殼胚胎這些東西都看得清楚。從這塊化石可以看到,竊蛋龍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勢與現代鳥類並無兩樣,這為認識竊蛋龍孵卵行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證據,具有非常大的科學價值。
  • 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化石
    說到贛州,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贛南臍橙,其實贛州還有著「中國恐龍之鄉」的稱號,贛州是江西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而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竟發現了世界上罕有的,距今約7000萬年,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 科學家發現新竊蛋龍化石
    資料圖片本報北京7月2日電(記者張蕾)繼在江西省贛州地區發現兩種竊蛋龍——江西龍和南康龍後,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為首的中外研究小組,再次在贛州地區的晚白堊世地層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化石——贛州華南龍。該項研究成果2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 江西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竊蛋龍化石,舉世罕見!
    來源 | 都市現場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說到江西贛州,除了贛南臍橙,還是「中國恐龍之鄉」,贛州是江西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而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了世界上罕有的竊蛋龍化石,距今約7000萬年,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
  • 我國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竊蛋龍化石 與現代鳥類孵蛋姿態一致
    新華社昆明1月3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成年個體竊蛋龍長約2米,前肢向後下張開、覆蓋在蛋巢之上,後肢摺疊在身體下方,整個身體位於蛋巢中心,與現代鳥類的孵蛋姿態一致。巢內有24個蛋,呈上下三環排列。
  • 我國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竊蛋龍化石 該成果已發表在了國際期刊...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成年個體竊蛋龍長約2米,前肢向後下張開、覆蓋在蛋巢之上,後肢摺疊在身體下方,整個身體位於蛋巢中心,與現代鳥類的孵蛋姿態一致。
  • 河源龍:酷似鴕鳥的竊蛋龍
    今天的主角正是其中的黃氏河源龍,首先我們先看看名字的由來吧。所有的生物種類都是雙名命名法,分為種和屬,其中黃氏是它的種名,而河源龍是它的屬名。種名贈給在河源恐龍化石發掘和保護工作中作出巨大貢獻的時任河源市博物館館長黃東先生,而屬名來自化石的發現地廣東省河源市。
  • 臺灣捐贈浙江「孕婦」竊蛋龍化石模型供展
    」捐贈給浙江自然博物館,使該館同時陳列展示兩件全球僅有的「孕婦」竊蛋龍標本。  記者了解到,「腹腔含蛋竊蛋龍復原模型」的原化石產自中國江西贛州晚白堊世南雄組,保存了六個薦椎、兩個前部尾椎、腸骨、恥骨、坐骨、股骨和下肢,另外腰帶內保存了兩顆蛋。
  • 竊蛋龍不是「賊」,「偷蛋罪」不成立
    竊蛋龍蛋掃描圖,可以看到不同發育階段的胚胎。畢順東供圖  日前,古生物學家破解了一起百年「懸案」:名為「竊蛋龍類」的恐龍,並不以「偷蛋」為生,更沒有世代做「賊」的習慣,而是一種「媽媽下蛋爸爸孵」的愛心恐龍。
  • 中國江西省發現竊蛋龍科恐龍:贛州江西龍(圖)
    中國江西省發現竊蛋龍科恐龍:贛州江西龍(圖)  (化石網/獸王 編譯)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魏雪芳等人在2013年第四期的《地質學報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南部江西省晚白堊世一個新的竊蛋龍科恐龍(獸腳亞目: 竊蛋龍次亞目)(A New Oviraptorid Dinosaur (Theropoda: Oviraptorosauria)
  • 世界最小竊蛋龍化石發掘於洛陽 身長僅60釐米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  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3月份就去挖掘化石,這並不多見,當時天兒還挺冷的。」
  • 百年懸案破解,「竊蛋龍類」恐龍不以偷蛋為生
    日前,古生物學家破解了一起百年「懸案」:名為「竊蛋龍類」的恐龍,並不以「偷蛋」為生,更沒有世代做「賊」的習慣,而是一種「媽媽下蛋爸爸孵」的愛心恐龍。「竊蛋」名字的由來1923年,蒙古戈壁大漠。美國探險家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發現了埋在沙丘下的一個巢穴及不少恐龍蛋化石。
  • 竊蛋龍真的是偷蛋賊嗎?
    + 竊蛋龍 +竊蛋龍其實是一種背了黑鍋的恐龍。由於當初誤會它們從植食性恐龍的巢穴裡偷了蛋,才讓它們得了「竊蛋賊」之名。竊蛋龍是和自己的蛋化石一起被發現的。它盤踞在巢穴上方的姿勢,顯示它們的前肢可能長有羽毛,可以庇護幼崽。竊蛋龍會在巢中以螺旋狀排列方式生下一打、甚至更多的蛋。
  • 竊蛋龍:我的名字可能是個誤會!
    因名字而被誤解的恐龍第一次聽到竊蛋龍這個名字的時候,我猜大家一定跟我一樣,這一定是一種偷蛋吃的恐龍。但是,竊蛋龍真的是像它名字一樣,會竊取恐龍蛋吃嗎?如果不是,那為什麼要用「竊蛋龍」這個名字呢?隨著發掘的進行,更讓考察隊意外的是,這隻恐龍下邊竟有一窩原角龍的蛋化石。考察隊百思不得其解,隨著後續的研究,當時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脊椎古生物學部門主任,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奧斯本進行了一個大膽的的推測:「它顯然是在一次膽大妄為的偷竊活動中死亡的」。想像一下,這隻恐龍在偷食原角龍蛋的時候,恰好被原角龍發現,並被原角龍一腳將腦袋踩碎,隨後形成這樣的化石。
  • 竊蛋龍化石新種類現身江西
    原標題:竊蛋龍化石新種類現身江西 記者2日從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等牽頭的中外研究小組,在江西贛州地區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傑氏冠盜龍(Corythoraptor jacobsi)。
  • 竊蛋龍:被冤枉70年的好爸媽
    竊蛋龍:被冤枉70年的好爸媽我們對於恐龍的認識依靠著古生物學家的發現和研究,本著是人就會犯錯的原則,古生物學家們在過往的研究中也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其中最冤屈的莫過於竊蛋龍啦,因為竊蛋龍不僅不竊蛋,還是恐龍中的模範父母!
  • 贛州發現食火雞樣新竊蛋龍化石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研究員、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專家等領導的中外研究小組,最近在贛州發現了一新的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傑氏冠盜龍,該研究成果於7月27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冠盜龍具有類似現生食火雞一樣的頭冠,為何將其歸入竊蛋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