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蛋龍:被冤枉70年的好爸媽

2020-11-22 小盜龍的古生物世界

竊蛋龍:被冤枉70年的好爸媽

我們對於恐龍的認識依靠著古生物學家的發現和研究,本著是人就會犯錯的原則,古生物學家們在過往的研究中也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其中最冤屈的莫過於竊蛋龍啦,因為竊蛋龍不僅不竊蛋,還是恐龍中的模範父母!

蒙古的偷蛋賊

20世紀20年代,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為了尋找人類進化的線索,派遣了一支考察隊深入亞洲中部尋找化石,這就是著名的中亞考察團。考察團的團長是有「恐龍牛仔」之稱的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在他的率領下,隊伍於1922年從北京(當時稱為北平)出發,經過今天的河北省和內蒙古省,一路深入蒙古國的戈壁沙漠之中(當時的蒙古還屬於中國)。

圖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的蒙古探險,圖片來自網絡

1923年夏天,中亞考察團到達了位於蒙古國境內的巴音扎達盆地,在這裡人們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還有恐龍蛋化石。在一個恐龍巢穴中,人們找到了一具頭骨碎裂的化石和周圍的蛋化石,這些化石最後被收貨櫃運回美國。

圖註:最早發現的破碎的竊蛋龍頭骨,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當化石被送到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後,著名古生物學家奧斯本經過研究認為頭骨破碎的化石屬於一種獸腳類恐龍,這隻恐龍在進入原角龍巢穴偷蛋的時候被原角龍發現,然後就被原角龍踩碎了腦袋,這是偷蛋賊應有的下場。奧斯本在1924年將這種偷蛋的恐龍命名為竊蛋龍(Oviraptor),意思是「偷蛋的盜賊」。

圖註:竊蛋龍的命名者奧斯本,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圖註:偷蛋中的竊蛋龍,圖片來自網絡

為竊蛋龍平冤昭雪

帶著「竊蛋龍」這個名字,它在被命名之後的70年裡都被認為是專門偷蛋的恐龍。1993年,古生物學家馬克·羅維爾來到蒙古,他在曾經被認為屬於原角龍的蛋化石中發現了竊蛋龍的胚胎,原來這些蛋屬於竊蛋龍而不是原角龍。羅維爾的發現讓一切真相大白,原來70年前發現的竊蛋龍化石是死在自己的巢穴之中,它很可能是在保護自己的蛋時被入侵者踩碎了腦袋。

圖註:保存在蛋殼內的竊蛋龍胚胎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2001年,古生物學家命名另一種發現於蒙古的竊蛋龍類——葬火龍(Citipati),這種恐龍的化石竟然保持了趴在巢穴上孵蛋的姿勢,這進一步證明了竊蛋龍會保護自己的巢穴和蛋的推測。

儘管我們知道了竊蛋龍其實是具有獻身精神的好爸媽,但是由於生物命名法則的規定,竊蛋龍的名字無法更改,所以它還要繼續帶著這個名不副實的稱呼!

圖註:保存了孵蛋姿態的葬火龍化石,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蒙古史前大火雞

竊蛋龍是體型並不大,其體長約2米,身高1米,體重不足50千克。由於身上長有羽毛,所以它們的外形看上去很像大火雞。

圖註:長有羽毛、姿態優雅的竊蛋龍,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竊蛋龍的骨骼圖,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竊蛋龍的腦袋較大,長有一對大眼睛,在腦袋上面有一個隆起的骨質頭冠,這很可能具有性別辨識功能。竊蛋龍的嘴巴類似鸚鵡,是堅硬的角質喙,其嘴巴中並沒有牙齒。在竊蛋龍的腦袋後面是彎曲的脖子,脖子連接著偏瘦的身體。

與大部分恐龍不同,竊蛋龍的尾巴很短,並沒有其他恐龍那種標誌性的長尾巴。與瘦身體和短尾巴相比,竊蛋龍的四肢長而健壯,它們以肌肉發達的後肢行走的奔跑,長著靈活爪子的前肢則用於戰鬥或者覓食等。

圖註:竊蛋龍的頭骨,其無齒的角質喙非常明顯,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我們並沒有發現竊蛋龍長有羽毛的直接證據,但是它的親戚們是長有羽毛。據此推理,竊蛋龍也應該是長有羽毛的。

白堊紀好爸媽

竊蛋龍生存於距今7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當時的蒙古並不像今天這麼荒涼乾燥,陸地上覆蓋著大片的森林,還有湖泊和河流。與竊蛋龍生活在一起的恐龍有同屬於竊蛋龍類的可汗龍、葬火龍,也是食肉的伶盜龍、戈壁獵龍、特暴龍,還有吃植物的繪龍、原角龍、近鴨嘴龍等。竊蛋龍既不屬於植食性恐龍,也不屬於肉食性恐龍,它屬於雜食動物,其食譜中有植物也有動物。

圖註:竊蛋龍生存時代的蒙古,伶盜龍正在獵殺原角龍,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伶盜龍頭骨,它們是竊蛋龍最需要防備的敵人,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竊蛋龍是白堊紀的好爸媽,它們在產卵前會用泥土築起一個直徑約1.5米的盆裝巢穴。竊蛋龍會在巢穴底部墊上柔軟的樹葉,然後將蛋整齊的產在巢穴中。為了保證蛋能夠正常孵化,竊蛋龍會張開雙臂蹲臥在巢穴之上,為孩子們遮風擋雨。

圖註:在博物館中展示的屬於竊蛋龍的蛋,可以看到這些蛋呈長圓形,以環形整齊排列著,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竊蛋龍的復原模型,可以看到它們巢穴的樣子以及蛋的排列方式,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被長期誤解,但竊蛋龍是負責任的父母,它們寧願為保護巢穴獻出生命也不退縮半步,這種偉大的母愛穿越千百萬年依然能夠感動今天的我們!

參考資料:

1.Osborn, H.F. (1924). "Three new Theropoda, Protoceratops zone, central."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44: 12 pages, 8 figs.;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ew York. (11.7.1924).

2.Dong and Currie, P. (1996). "On the discovery of an oviraptorid skeleton on a nest of eggs at Bayan Mandahu, Inner Mongolia,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3: 631-636.

3.Paul, G.S. (2002). Dinosaurs of the Air: The Evolution and Loss of Flight in Dinosaurs and Bird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圖片 / 網絡(侵刪)

文字 /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盜龍

相關焦點

  • 被科學家冤枉的龍,起錯的龍名,竊蛋龍它並不偷蛋
    科學家們給恐龍命名的時候,有些會用發現者命名,讓自己的名字恆久遠流傳;也有用發現地命名的,比如科研團隊在某地發現某種新恐龍化石,就以此地為名;還有用恐龍特徵來命名,比如三角龍用其典型的外形特徵命名;以及行為特點,比如「竊蛋龍」。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被人們冤枉、誤會了近70年的竊蛋龍。
  • 竊蛋龍
    2007年3月24日,河南發掘世界上最小竊蛋龍化石。名稱起源「在距今8000萬年前,一隻2米長的恐龍,正在偷偷地靠近一恐龍蛋時災難降臨了…」,這就是1923年俄羅斯的古生物學家德魯斯在蒙古大戈壁上發現時一幕。發現時,這個恐龍骨架正爬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當時的科學家認為它正在偷別的恐龍的蛋。於是科學家給它起了很不好聽的名字,叫竊蛋龍。
  • 竊蛋龍「八卦」大起底
    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演化之道展區的竊蛋龍!!八卦一:是恐龍還是鳥?雖然「竊蛋龍」名字裡有個「龍」字,可是不關註標籤牌的觀眾看第一眼,總會認為它是一隻「大公雞」。如果你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疑點:竊蛋龍的前肢,除了長有羽毛以外,還長有爪子;再觀察一下嘴巴,裡面還可以發現牙齒。
  • 被冤枉上億年恐龍,保護自己蛋卻被稱偷蛋,專家雖清楚卻不能改名
    在動物食物鏈中,有很多大型動物以小型動物為食,而小型動物也會反殺大型動物,就是偷食大型動物的蛋或幼崽,這類小型動物一般稱為偷蛋動物。只是在白堊紀晚期,在恐龍時代,一種小型恐龍在守護自己的恐龍蛋,卻被人類稱為偷蛋龍,被冤枉了上億年的恐龍,得有多冤!
  • 8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因一件事情被蒙冤70年,幸好現在已揭開
    根據國際動物的命名法規,當動物的名字一經確定,就無法修改,這樣一對比,我們人類的名字修改就顯得自由、簡單的多,就拿「竊蛋龍」來說吧,這是一種生存在距今大約8千萬年前的小型獸腳亞目恐龍,初次聽聞這個名字你一定會不由自主的想到這種恐龍一定是經常偷食別的恐龍的蛋。事實在20世紀90年代前,包括我們的科學家也是這樣認為的。
  • 竊蛋龍並不偷蛋?海綿是動物?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竊蛋龍並不偷蛋1923年,美國中亞考察隊首次發現的竊蛋龍標本正位在一群恐龍蛋的上方,而這些恐龍蛋被認為屬於原角龍。由於當時技術條件有限,認為這條龍正在偷取原角龍的蛋,因此取名竊蛋龍(偷蛋龍),並一直沿用。
  • 竊蛋龍:我的名字可能是個誤會!
    於是,這隻新發現的恐龍就有了一個名字--竊蛋龍,正如它的拉丁文(Oviraptor)解釋一樣「偷蛋的賊」。竊蛋龍骨骼化石,旁邊是數個未孵化的竊直到70年後,也就是1993年,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專家馬克教授來蒙古高原考察
  • 方舟生存進化竊蛋龍怎麼馴 竊蛋龍分布圖鑑
    方舟生存進化竊蛋龍怎麼馴,如果你主攻恐龍繁殖,那麼這個小東西絕對不能缺少,竊蛋龍擅長偷龍蛋,另外還能增加生物的產蛋效率。
  • 竊蛋龍真的是偷蛋賊嗎?
    >竊蛋龍含義:「偷蛋賊」生活時期:距今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發現地點:蒙古國、中國內蒙古+ 竊蛋龍 +竊蛋龍其實是一種背了黑鍋的恐龍。由於當初誤會它們從植食性恐龍的巢穴裡偷了蛋,才讓它們得了「竊蛋賊」之名。
  • 河源龍:酷似鴕鳥的竊蛋龍
    河源龍(Heyuannia)屬於竊蛋龍科,分為黃氏河源龍(模式種,廣東)和延氏河源龍(蒙古)兩個種,生活在距今7000~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是除蒙古戈壁外,中國首個發現竊蛋龍科恐龍的地區,而二者一南一北,遙相呼應。
  • 竊蛋龍不是「賊」,「偷蛋罪」不成立
    「竊蛋」名字的由來  1923年,蒙古戈壁大漠。美國探險家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發現了埋在沙丘下的一個巢穴及不少恐龍蛋化石。  在這個巢的旁邊,有一具獸腳類恐龍化石,它的頭緊挨著巢中的恐龍蛋。探險隊認為,這隻恐龍一定是在準備偷蛋時,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掩埋,或是被路過的其他恐龍踩踏致死。
  • 中國江西省發現竊蛋龍科恐龍:贛州江西龍(圖)
    中國江西省發現竊蛋龍科恐龍:贛州江西龍(圖)  (化石網/獸王 編譯)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魏雪芳等人在2013年第四期的《地質學報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南部江西省晚白堊世一個新的竊蛋龍科恐龍(獸腳亞目: 竊蛋龍次亞目)(A New Oviraptorid Dinosaur (Theropoda: Oviraptorosauria)
  • 科學家發現新竊蛋龍化石
    資料圖片本報北京7月2日電(記者張蕾)繼在江西省贛州地區發現兩種竊蛋龍——江西龍和南康龍後,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為首的中外研究小組,再次在贛州地區的晚白堊世地層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化石——贛州華南龍。該項研究成果2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 《方舟》手遊竊蛋龍作用是什麼 竊蛋龍作用介紹
    導 讀 在方舟生存進化手遊中,竊蛋龍的特性是可以自動採集野生蛋,同時巡邏狀態下,促進周圍龍產卵效率。
  • 世界最小竊蛋龍化石發掘於洛陽 身長僅60釐米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  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3月份就去挖掘化石,這並不多見,當時天兒還挺冷的。」
  • 江西6600萬年前恐龍化石或為竊蛋龍 特徵與鳥類相似
    據測量,該化石長約90釐米、高約70釐米,初步判斷為6600萬年前白堊紀的竊蛋龍化石,但它的年齡大小、是否具有科研價值等詳細信息還需進一步鑑定。目前,整塊化石由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進行保護、鑑定。 2013年4月,在洛陽市欒川縣發現的「最小」竊蛋龍(資料圖) 特徵與鳥類相似 據了解,竊蛋龍類是非常特的獸腳類恐龍,身長一般2-3米,體態最大能到8米左右,由於它們有許多特徵與鳥類的特徵相似
  • 臺灣捐贈浙江「孕婦」竊蛋龍化石模型供展
    」捐贈給浙江自然博物館,使該館同時陳列展示兩件全球僅有的「孕婦」竊蛋龍標本。雖然模型不如化石珍貴,但是好的模型也極具價值,而且對於展示和教育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記者了解到,「腹腔含蛋竊蛋龍復原模型」的原化石產自中國江西贛州晚白堊世南雄組,保存了六個薦椎、兩個前部尾椎、腸骨、恥骨、坐骨、股骨和下肢,另外腰帶內保存了兩顆蛋。
  • 竊蛋龍化石新種類現身江西
    原標題:竊蛋龍化石新種類現身江西 記者2日從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等牽頭的中外研究小組,在江西贛州地區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傑氏冠盜龍(Corythoraptor jacobsi)。
  • 竊蛋龍不是「賊」
    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竊蛋龍成體、蛋窩和胚胎保存在一起。△正在孵卵的竊蛋龍復原圖該竊蛋龍身長2米左右,骨骼切片顯示它死亡時至少有11歲,已達到體成熟,但因為髓腔內沒有保存髓質骨,所以性別難以判斷。蛋窩含有至少24枚蛋,呈上中下三層排列。該標本更為重要的是保存了蛋內正在發育的胚胎,為認識竊蛋龍繁殖行為和蛋的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的證據。
  • 贛州發現食火雞樣新竊蛋龍化石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研究員、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專家等領導的中外研究小組,最近在贛州發現了一新的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傑氏冠盜龍,該研究成果於7月27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冠盜龍具有類似現生食火雞一樣的頭冠,為何將其歸入竊蛋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