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名字而被誤解的恐龍
第一次聽到竊蛋龍這個名字的時候,我猜大家一定跟我一樣,這一定是一種偷蛋吃的恐龍。但是,竊蛋龍真的是像它名字一樣,會竊取恐龍蛋吃嗎?如果不是,那為什麼要用「竊蛋龍」這個名字呢?

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是要從一個故事講起:
1923年由隊長安德魯斯率領的美國中亞考察隊,在蒙古高原額仁大巴蘇的白堊紀紅色地層中發現一堆骨骼化石,讓考察隊興奮的是,在這堆化石中,有一個破碎的頭骨化石,當時考察隊就斷定,這是一種從未發現過的恐龍化石。隨著發掘的進行,更讓考察隊意外的是,這隻恐龍下邊竟有一窩原角龍的蛋化石。考察隊百思不得其解,隨著後續的研究,當時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脊椎古生物學部門主任,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奧斯本進行了一個大膽的的推測:「它顯然是在一次膽大妄為的偷竊活動中死亡的」。
想像一下,這隻恐龍在偷食原角龍蛋的時候,恰好被原角龍發現,並被原角龍一腳將腦袋踩碎,隨後形成這樣的化石。於是,這隻新發現的恐龍就有了一個名字--竊蛋龍,正如它的拉丁文(Oviraptor)解釋一樣「偷蛋的賊」。

直到70年後,也就是1993年,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專家馬克教授來蒙古高原考察,並且發現了完整的恐龍胚胎化石。研究的結果是,這個胚胎是竊蛋龍的。他還發現這沒有胚胎的恐龍蛋化石與70年前發現的被竊蛋龍壓在身下的恐龍蛋化石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那些卵不是原角龍的,而是竊蛋龍自己的,如此一來,它偷吃原角龍蛋的假設也就不成立。但是,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物種一旦命名就不能改正,所以,這個略帶貶義的名字只能繼續使用下去。

一隻比較大的「火雞」
竊蛋龍是最像鳥類的恐龍之一,它身材較小,它的後腿很長,具有長長的尾巴,強壯的前肢上長有三個長長的手指,每隻腳也有三個腳趾。不過跟大多數恐龍不同,竊蛋龍身上長著羽毛,而這一結論也是根據其骨骼化石周圍發現的羽毛遺蹟化石推測而來。
竊蛋龍最具特點的部分是頭部上高聳的骨質頭冠,它的口中沒有牙齒,但是其喙部是兩個尖銳的骨質尖角,這對尖角就像一對叉子一樣具備了牙齒的功能,其作用和鸚鵡的喙差不多,可以輕鬆地啄穿堅硬的果殼、河蚌殼,當然也可能是蛋殼。所以這麼分析,竊蛋龍和可能是雜食性恐龍,關於是否真的吃恐龍蛋,卻無從考證。

神奇的蛋
竊蛋龍經過70年才沉冤得雪,同時,因為災難發生後還守護在自己蛋周圍,一秒後又變成一個偉大母親形象,不得不說,竊蛋龍形象確實是發生180度轉變。其實這種保護自己蛋的行為,在現在鳥類中也有很多,比如,鴕鳥為保護自己的蛋,驅趕獵豹。顯然,這種保護後代的行為,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凸顯出來了,竊蛋龍就是很好的例子。

關於竊蛋龍的蛋,有一個更有意思的地方,它竟然一次產兩顆蛋,不是只產兩個蛋,而是一次同時產兩個蛋。其實這個現象,古生物學家很早就有發現,因為,在竊蛋龍的蛋化石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它們是一對一對整齊排列成一個圈的,一開始,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竊蛋龍的一個習性,後來,偶然機會,古生物學家了一個特殊的竊蛋龍化石,化石顯示,這隻竊蛋龍正在生產,而且是兩個蛋同時露在體外,不難推測,竊蛋龍就是一次同時生產兩隻蛋。

竊蛋龍信息卡:
名稱:竊蛋龍 拉丁文名:Oviraptor
生存時代:7000萬-8800萬年前 生存地點:內蒙古巴音滿德乎
恐龍種類:蜥臀目·虛骨龍類 食性:雜食(種子、昆蟲、蜥蜴等)
身高和體長:1m;2m 體重:24~34kg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文字:古生物趣談
排版:古生物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