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小竊蛋龍化石發掘於洛陽 身長僅60釐米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迷你豫龍

  核心提示你見過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嗎?發掘於洛陽欒川縣的它,全身骨架長只有60釐米,因為「袖珍」,所以才收穫了「迷你豫龍」的美名,並得到世界的公認。那麼,這個萌萌噠的「小傢伙」到底是如何被發現的呢?關於竊蛋龍又有哪些好玩兒的故事?

  挖掘羞澀的「小傢伙」先「伸」出一個小拇指

  古生物界的專家普遍認為:世界上最好的標本,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蒙古國,一個是中國欒川。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

  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3月份就去挖掘化石,這並不多見,當時天兒還挺冷的。」賈松海說,一般他們會在五六月份,天氣暖和後,才會開始挖掘工作,「畢竟是室外作業,天氣對發掘工作影響較大。」

  那麼,這次為啥如此迫不及待呢?「因為提前勘查過,知道那裡可能有『貨』!」賈松海笑著說,他們一行四人,載著專業的工具直奔欒川秋扒鄉。

  就在大家四處「尋寶」,期待奇蹟出現時,同行的技術員劉彥軍很神秘地把賈松海喊到身邊。「你看這是啥?」原來,巖石縫裡漏出一塊形如小拇指指甲蓋一般大小的骨骼。憑藉經驗,賈松海很快做出判斷:不能只認為是表面的一點東西,裡面可能還有更多的化石!

  謹慎的賈松海圍繞著這塊指甲蓋大小的骨骼畫了一個50釐米的圈,「從50釐米以外開始挖,往裡大約也挖了50釐米。然後,就用麻袋片蘸著和好的石膏,把它包起來,密封后,運了回來。」賈松海對挖掘現場的畫面還記憶猶新。

  曾經發掘過欒川盜龍的秋扒鄉,這回,小小的石膏包裡又將發生什麼奇蹟呢?

  研究呆萌「小寶貝」名揚世界拍部「寫真」花兩個多小時

  化石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打開石膏包後,就要一點一點地剔,把巖石剔掉,留下化石,直到化石露出全貌。「天啊,竟然是塊完整的骨骼化石!從頭到腳,一塊骨頭也沒少,都非常清晰。」賈松海不禁感慨道。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研究員呂君昌測得的數據更是令人震驚,這塊完整的恐龍化石竟然只有60釐米長。

  地質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這個呆萌的「小寶貝」呵護有加。同年7月,化石復原後,小傢伙在河南白堊紀恐龍化石群發掘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第一次露臉時也非常「羞澀」。所有來賓都必須遵守一個特殊的要求,只能看不準拍照。「『小傢伙』也算去過加拿大。」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徐莉說,在研究過程中,把它的頭部單獨剔下來後,專門送到加拿大做了一個立體的解剖及骨密度測試,「就像樹的年輪一樣,骨頭的截面差不多只有一圈,說明這是一隻幼體恐龍,年齡大約只有1歲。」

  別看它年紀小,小巧、呆萌的名聲可傳遍了世界各地。研究解謎期間,韓國、日本、英國、美國、德國等地的古生物研究專家都慕名來到鄭州欣賞它。

  最讓賈松海感動的,是一位名叫依娃·考普(EvaKoppelhus)的丹麥古生物學家。「她跪在地上拍了兩個多小時的照片,從局部到整體,一個細節也沒有落下。」賈松海說。

  耗時多年,經過世界各國專家的對比和鑑定,最終確認,這個呆萌的小傢伙生前是一隻竊蛋龍。

  起名長得玲瓏可愛名字必須萌萌噠

  驗明正身,上完「戶口」,還差個響亮的名字,這可讓大家傷了不少腦細胞。「為古生物命名,就像給孩子起名字一樣,既要突出特點,又得叫起來朗朗上口。」徐莉說,一般新屬物種需要重新起名,多以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名或發掘地的名稱來命名,「它只有60釐米長,小巧玲瓏,當然要起一個可愛的名字。」

  在一次出差途中,與徐莉同行的,還有呂君昌。「為了給『小傢伙』起個與眾不同的名字,大家在車上討論了很久。後來,一致認為,『迷你豫龍』(Yulongmini)最合適。」徐莉得意地說。

  徐莉接著解釋說,因為化石標本體積較小,所以叫「mini」,而「Yulong」就是咱河南省的簡稱『豫』和漢字『龍』的漢語拼音,「中原地區發現這麼小的一塊完整的化石,這可是鎮館之寶,在世界上都很罕見,非常獨特的東西。」

  後來,發表在國際最權威專業期刊之一、德國《自然科學》上的一篇文章,為「迷你豫龍」正式命名,這也意味著,該名字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特徵「小傢伙」沒牙齒卻是個「吃貨」

  觀察這隻竊蛋龍的復原圖,你會驚奇地發現,它竟然沒有牙齒!

  那麼,它又是如何咀嚼食物的呢?徐莉指著竊蛋龍喙部兩個尖銳的骨質尖角說,這東西就像一對叉子,兼備牙齒的功能,跟魚鷹的喙一樣,強而有力,連骨頭都能夾碎。

  據介紹,竊蛋龍是一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成年個體身長通常在1.8到2.5米。它生存在白堊紀晚期。不少研究資料表明,竊蛋龍是一種雜食性恐龍,既喜歡吃植物果實,尤其是堅果,也對肉肉非常感興趣。它的喙特別堅硬,很輕鬆能將堅果夾開,把果仁收入腹中。

  如果說竊蛋龍還喜歡吃海鮮,你會相信嗎?這個還真有可能。因為在此前發掘的竊蛋龍化石中,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蜥蜴的骨骼,以及生活在水裡的小動物,如蛤蚌等。

  其實,竊蛋龍不僅「牙齒」鋒利,它還是捕獵高手。「竊蛋龍的後肢強壯,所以運動能力很強,抓住獵物後,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持續高速奔跑。」徐莉說。

  習性或許它很獨立年幼就能自個兒覓食

  其實,這次在欒川縣秋扒鄉發掘的「迷你豫龍」至少有屬於5個個體的化石材料,且幼體較多,而擺放在地質博物館裡、骨架體長60釐米的那具,則是最完整的。

  徐莉說,在同一地區,大約相距4公裡的地方,發現個體大小一樣的竊蛋龍,可推測出它們可能是同一窩孵出的小恐龍,但在附近卻沒有發現竊蛋龍成年個體的化石,說明這些小竊蛋龍很可能在出生後,就不需要父母照顧,小小年紀就能獨自覓食,自理生活能力極強。

  當然,徐莉也表示,上述說法只是種推測,也有可能它們屬於不同蛋窩的蛋,在同一時間孵化而出。

  趣事被冤枉不說還要背著竊蛋的「黑鍋」

  竊蛋龍為啥叫竊蛋龍?難道是因為它們真的愛偷恐龍蛋?

  「其實這是一個『大冤案』!」徐莉笑著說,它們不但不愛偷蛋,反而還是目前發現,為數不多的孵蛋恐龍。

  在距今8000萬年前,一隻2米長的恐龍,正在偷偷地靠近一恐龍蛋時災難降臨了……這是1923年俄羅斯的古生物學家德魯斯在蒙古大戈壁上發掘的一幕。發現時,這個恐龍骨架正趴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當時,科學家認為它正在偷恐龍蛋。於是,把竊蛋龍這個很不中聽的名字賜給了它。

  有意思的是,人們又根據這條龍的體貌特徵,如和鳥喙相似的嘴,沒有牙齒等。推算出,它是先把蛋含在嘴裡,再用外力把蛋敲破,來偷吃恐龍蛋的,從此它便背上了偷蛋的「黑鍋」。

  直到1990年,中外科學家在我國內蒙古聯合考察時,發現了完整的竊蛋龍骨架,它臥在一窩恐龍蛋上,像是在孵蛋。而根據分析,這窩恐龍蛋裡有竊蛋龍的蛋。

  因此,科學家基本認定竊蛋龍並不偷竊其他恐龍的蛋,相反還是願意孵蛋的「模範家長」,冤案終於昭雪。

  徐莉說,但遺憾的是,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則,新的屬種一旦被命名,就不得更改。於是,竊蛋龍只能永遠背負著「偷蛋」的壞名聲了。

   (記者賀笑天 本版照片由省地質博物館提供)

相關焦點

  • 河南發現全球最小恐龍化石 僅長60釐米
    迷你豫龍復原圖    你見過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嗎?發掘於洛陽欒川縣的它,全身骨架長只有60釐米,因為「袖珍」,所以才收穫了「迷你豫龍」的美名,並得到世界的公認。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  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
  • 江西6600萬年前恐龍化石或為竊蛋龍 特徵與鳥類相似
    人民網北京12月4日電 (王鶴瑾)據中新社消息,江西贛州市章貢區一建築工地近日發現一具恐龍化石骨骼。據測量,該化石長約90釐米、高約70釐米,初步判斷為6600萬年前白堊紀的竊蛋龍化石,但它的年齡大小、是否具有科研價值等詳細信息還需進一步鑑定。目前,整塊化石由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進行保護、鑑定。
  • 河南發現最小恐龍化石 這個黑鍋背的冤
    你見過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嗎?發掘於洛陽欒川縣的它,全身骨架長只有60釐米,因為「袖珍」,所以才收穫了「迷你豫龍」的美名,並得到世界的公認。那麼,這個萌萌噠的「小傢伙」到底是如何被發現的呢?關於竊蛋龍又有哪些好玩兒的故事?
  • 竊蛋龍
    2007年3月24日,河南發掘世界上最小竊蛋龍化石。名稱起源「在距今8000萬年前,一隻2米長的恐龍,正在偷偷地靠近一恐龍蛋時災難降臨了…」,這就是1923年俄羅斯的古生物學家德魯斯在蒙古大戈壁上發現時一幕。發現時,這個恐龍骨架正爬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當時的科學家認為它正在偷別的恐龍的蛋。於是科學家給它起了很不好聽的名字,叫竊蛋龍。
  • 竊蛋龍真的是偷蛋賊嗎?
    >化石標本:幾副完整的骨骼身長: 2.4米+ 竊蛋龍 +竊蛋龍其實是一種背了黑鍋的恐龍。竊蛋龍是和自己的蛋化石一起被發現的。它盤踞在巢穴上方的姿勢,顯示它們的前肢可能長有羽毛,可以庇護幼崽。竊蛋龍會在巢中以螺旋狀排列方式生下一打、甚至更多的蛋。
  • 解讀洛陽恐龍家族新成員——「迷你豫龍」
    「迷你豫龍」頭部化石  核心提示  日前,出土於我市欒川縣的世界最小竊蛋龍化石有了新名字——「迷你豫龍」。  此消息一出,引起許多恐龍迷的關注。這個被冠以「迷你」頭銜的竊蛋龍到底是如何被發現的?它有著怎樣的生活習性?它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昨日,我們專程來到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請該館負責竊蛋龍化石發掘及資料整理工作的專家解答這些問題。
  • 竊蛋龍會孵蛋!7000萬年前化石證實早期假說
    記者12日從雲南大學了解到,該校古生物研究院畢順東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合作,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竊蛋龍化石與現代鳥類孵蛋姿態一致,揭示了這種獸腳類恐龍的生殖生物學特徵。著名國際期刊《科學通報》日前發表了這一成果。
  • 贛州發現食火雞樣新竊蛋龍化石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研究員、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專家等領導的中外研究小組,最近在贛州發現了一新的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傑氏冠盜龍,該研究成果於7月27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冠盜龍具有類似現生食火雞一樣的頭冠,為何將其歸入竊蛋龍類?
  • 河源龍:酷似鴕鳥的竊蛋龍
    河源龍(Heyuannia)屬於竊蛋龍科,分為黃氏河源龍(模式種,廣東)和延氏河源龍(蒙古)兩個種,生活在距今7000~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 今天的主角正是其中的黃氏河源龍,首先我們先看看名字的由來吧。所有的生物種類都是雙名命名法,分為種和屬,其中黃氏是它的種名,而河源龍是它的屬名。種名贈給在河源恐龍化石發掘和保護工作中作出巨大貢獻的時任河源市博物館館長黃東先生,而屬名來自化石的發現地廣東省河源市。
  • 讓「河南恐龍」離我們更近些:竊蛋龍化石出土
    當他們為電視中的假恐龍心馳神往時,霸王龍、恐龍蛋化石等已經在洛陽、南陽挖掘出土。  此後的幾十年裡,一件件極富科研價值的恐龍化石,在中原大地接連出土,為我們繪就了一幅龍騰中原的奇妙勝境。6年來,深埋地下的恐龍,仍在不斷「跑」進我們的世界:曾經留過洋,最終輾轉回到它出生地的恐龍寶寶——「路易貝貝」,世界最小的竊蛋龍化石的出土,世界最重的恐龍——「巨型汝陽龍」裝架巡展……新的恐龍骨骼化石不斷被發現,河南成了全國恐龍化石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雖然我們擁有了如此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但在文化娛樂領域稱霸的「恐龍」卻依然來自歐美、日本等國。
  • 科學家發現新竊蛋龍化石
    資料圖片本報北京7月2日電(記者張蕾)繼在江西省贛州地區發現兩種竊蛋龍——江西龍和南康龍後,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為首的中外研究小組,再次在贛州地區的晚白堊世地層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化石——贛州華南龍。該項研究成果2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 竊蛋龍類代表恐龍,竊蛋龍,葬火龍,巨盜龍,天青石龍等
    位置:恐龍\蜥臀目\獸腳亞目\堅尾龍類\虛骨龍類\手盜龍形態類\竊蛋龍類,也叫盜蛋龍類,他們和現在的不能飛的鳥類比較接近,比如鴕鳥,鴯鶓,鶴鴕。巨盜龍 Gigantoraptor,巨盜龍長8米及重約1.4噸,以前是最大型盜蛋龍類,但最近一種新發現的貝貝龍Baibailong,被認為成年後體長可達13米,成為體型最大的盜蛋龍類。竊蛋龍 Oviraptor,又名偷蛋龍,盜蛋龍,小型獸腳亞目恐龍,身長1.8到2.5米。
  • 竊蛋龍不是「賊」
    ,蛋化石內還保存有胚胎骨骼化石。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竊蛋龍成體、蛋窩和胚胎保存在一起。△正在孵卵的竊蛋龍復原圖該竊蛋龍身長2米左右,骨骼切片顯示它死亡時至少有11歲,已達到體成熟,但因為髓腔內沒有保存髓質骨,所以性別難以判斷。蛋窩含有至少24枚蛋,呈上中下三層排列。該標本更為重要的是保存了蛋內正在發育的胚胎,為認識竊蛋龍繁殖行為和蛋的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的證據。
  • 竊蛋龍不是「賊」,「偷蛋罪」不成立
    經過對這具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學家給這隻恐龍取了一個極不光彩的名字——竊蛋龍。  彼時,這支探險隊還發現了原角龍和伶盜龍等多種恐龍化石。因為原角龍在蒙古大漠很常見,因此,研究者偏執地認為這窩蛋的主人是原角龍,而死在巢旁邊的正是行竊的「賊」。
  • 雲南大學發現7000萬年前孵卵的竊蛋龍化石與現代鳥類孵蛋姿態一致
    該項研究報導了發現於我國江西贛州晚白堊世(7000萬年前)地層中的竊蛋龍化石,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姿勢的化石。該竊蛋龍身長2米左右,蛋巢含有至少24個蛋,呈上下三環排列;保存了竊蛋龍成體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勢外,更為重要的是蛋巢內保存了正在孵化中的胚胎,它們為認識竊蛋龍孵卵行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的證據。
  • 竊蛋龍化石新種類現身江西
    原標題:竊蛋龍化石新種類現身江西 記者2日從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等牽頭的中外研究小組,在江西贛州地區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傑氏冠盜龍(Corythoraptor jacobsi)。
  • 竊蛋龍:我的名字可能是個誤會!
    隨著發掘的進行,更讓考察隊意外的是,這隻恐龍下邊竟有一窩原角龍的蛋化石。考察隊百思不得其解,隨著後續的研究,當時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脊椎古生物學部門主任,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奧斯本進行了一個大膽的的推測:「它顯然是在一次膽大妄為的偷竊活動中死亡的」。想像一下,這隻恐龍在偷食原角龍蛋的時候,恰好被原角龍發現,並被原角龍一腳將腦袋踩碎,隨後形成這樣的化石。
  • 臺灣捐贈浙江「孕婦」竊蛋龍化石模型供展
    」捐贈給浙江自然博物館,使該館同時陳列展示兩件全球僅有的「孕婦」竊蛋龍標本。精細的模型製作能很好地還原化石原貌,從外觀上很難區別標本和模型,因此化石模型廣泛用於博物館的展示。雖然模型不如化石珍貴,但是好的模型也極具價值,而且對於展示和教育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記者了解到,「腹腔含蛋竊蛋龍復原模型」的原化石產自中國江西贛州晚白堊世南雄組,保存了六個薦椎、兩個前部尾椎、腸骨、恥骨、坐骨、股骨和下肢,另外腰帶內保存了兩顆蛋。
  • 世界罕見!江西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蛋的竊蛋龍化石
    央廣網贛州1月13日消息(記者 熊方 通訊員王歡 劉陽)近日,我國古生物學家在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竊蛋龍孵卵化石時發現,這原是距今約7000萬年的化石,化石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等世界罕見。贛州市博物館研究員張嗣介:它這個龍是在蛋上面,反過來就看得到下面的蛋,它那個蛋分布是呈放射形狀的,至少是三層以上大概有二十多個,這是非常難得的,蛋殼胚胎這些東西都看得清楚。從這塊化石可以看到,竊蛋龍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勢與現代鳥類並無兩樣,這為認識竊蛋龍孵卵行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證據,具有非常大的科學價值。
  • 竊蛋龍「八卦」大起底
    咳咳,是不是聞到了八卦的味道,因為小編要開八啦!今天要八的這位可謂是身世坎坷,它是誰?先來一張「戶籍檔案」!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演化之道展區的竊蛋龍!!八卦一:是恐龍還是鳥?雖然「竊蛋龍」名字裡有個「龍」字,可是不關註標籤牌的觀眾看第一眼,總會認為它是一隻「大公雞」。如果你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疑點:竊蛋龍的前肢,除了長有羽毛以外,還長有爪子;再觀察一下嘴巴,裡面還可以發現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