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恐龍\蜥臀目\獸腳亞目\堅尾龍類\虛骨龍類\手盜龍形態類\
竊蛋龍類,也叫盜蛋龍類,他們和現在的不能飛的鳥類比較接近,比如鴕鳥,鴯鶓,鶴鴕。大多數物種已經進化成沒有牙齒的獸腳類恐龍,嘴部接近現代的鳥喙,少數有牙齒的物種牙齒數也比較少,大多數可能都是雜食性的,身上都覆蓋有毛髮,羽毛。
安祖龍 Anzu,外型近似縴手龍,甚至一度被認為是縴手龍,體長約在 3 至 3.5 米間,臀部可達 1.5 米高,體重 200 至 300 公斤。
巨盜龍 Gigantoraptor,巨盜龍長8米及重約1.4噸,以前是最大型盜蛋龍類,但最近一種新發現的貝貝龍Baibailong,被認為成年後體長可達13米,成為體型最大的盜蛋龍類。
竊蛋龍 Oviraptor,又名偷蛋龍,盜蛋龍,小型獸腳亞目恐龍,身長1.8到2.5米。偷蛋龍的化石是一個部分骨骼(編號AMNH 6517),以及一個有15顆蛋(編號AMNH 6508)的蛋巢。竊蛋龍是最像鳥類的恐龍之一。
天青石龍 Nomingia,身長約1.7米,體重約20公斤,生存於晚白堊紀的東亞,發現於蒙古。天青石龍的特徵是尾巴末端具有類似尾綜骨的固定脊椎骨,瑞欽·巴思缽等人認為該處可能有一叢羽毛,類似現代鳥類。在發現天青石龍的化石以前,這種骨頭結構只在鳥類身上發現。
尾羽龍 Caudipteryx,又名尾羽鳥,約有孔雀大小,它們的身上覆蓋著羽毛,整體外觀很像鳥類,
尾羽龍的發現,產生許多鳥類與恐龍演化關係的研究與爭議。這些演化的爭議可歸納如下:尾羽龍屬於偷蛋龍下目、或是鳥類、或者兩者皆是。
因為尾羽龍明顯地具有正羽,類似現代鳥類,而且數個親緣分支分類法一致地將尾羽龍歸類於盜蛋龍科,所以尾羽龍在剛發現時,成為鳥類演化自恐龍最明確的證據。
羽毛在下圖化石標本上可以清晰看到。
模型想像復原圖
葬火龍 Citipati,生活於上白堊紀的蒙古,它是相當著名的偷蛋龍科恐龍之一,因為目前已發現幾副保存完好的骨骼,包括幾個在巢中孵蛋的標本。
最大的葬火龍有鴯鶓般的大小,約3米長。
在巢中,葬火龍的蛋排列成三層的同心圓,一次可以孵多達22個蛋。葬火龍的蛋是已知偷蛋龍科的蛋中最大的,長18釐米,竊蛋龍的蛋就只有14釐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