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發現新竊蛋龍類化石 長得像鴕鳥(圖)

2021-01-08 中國網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等單位牽頭的中外研究小組,最近在江西贛州地區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類化石,並將這種新的恐龍命名為傑氏冠盜龍,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27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

  冠盜龍生活情景復原圖。 趙闖繪製/光明圖片

  圖為復原後的骨骼各部分結構示意圖。呂君昌供圖/光明圖片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介紹,這一新的竊蛋龍類化石發現於贛州地區晚白堊世的紅色砂巖中,化石呈立體保存且基本完整,頸部為捲曲狀,整個脊柱系列呈關聯狀,這一發現「使贛州恐龍動物群中竊蛋龍的數目增加到7個」。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傑氏冠盜龍雖然與同樣發現於贛州地區的華南龍具有密切的親緣關係,但又明顯區別於該地區其他種類,例如頭上長有非常大的類似於食火雞一樣的頭脊;第二至第四頸椎中沒有椎體側孔,脖子長度為背椎系列的兩倍且略長於前肢……鑑於前部尾椎椎體具有側孔、坐骨外形向後凹陷、顎部延伸至臉頰邊緣之下、眶前部分短且沒有牙齒等特徵,科學家將傑氏冠盜龍歸入竊蛋龍類。

骨年代學分析顯示,傑氏冠盜龍的正型標本沒有達到穩定的成長階段,而是死於生長速率降低的時候;骨組織學研究則表明這一竊蛋龍類僅相當於8歲的未成熟個體。「根據與現生食火雞頭脊的內部結構比較,我們推斷傑氏冠盜龍那突出的『頭盔』(頭骨脊)是一個多功能的結構,用於向異性炫耀、傳達信息以及在交配季節表明自身的健康狀態。」呂君昌解釋道。

科學家認為,傑氏冠盜龍的發現為贛州地區這一竊蛋龍分支的形態學和分類學研究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證據。

相關焦點

  • 贛州發現食火雞樣新竊蛋龍化石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研究員、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專家等領導的中外研究小組,最近在贛州發現了一新的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傑氏冠盜龍,該研究成果於7月27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冠盜龍具有類似現生食火雞一樣的頭冠,為何將其歸入竊蛋龍類?
  • 科學家發現新竊蛋龍化石
    資料圖片本報北京7月2日電(記者張蕾)繼在江西省贛州地區發現兩種竊蛋龍——江西龍和南康龍後,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為首的中外研究小組,再次在贛州地區的晚白堊世地層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化石——贛州華南龍。該項研究成果2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 中國江西省發現竊蛋龍科恐龍:贛州江西龍(圖)
    中國江西省發現竊蛋龍科恐龍:贛州江西龍(圖)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Jiangxi Province, Southern China)》的研究報告,這篇研究報告命名了獸腳亞目(Theropoda)竊蛋龍次亞目(Oviraptorosauria)竊蛋龍科(Oviraptoridae)恐龍一個新屬新種——贛州江西龍(Jiangxisaurus ganzhouensis gen. et sp. nov.)
  • 江西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竊蛋龍化石,舉世罕見!
    來源 | 都市現場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說到江西贛州,除了贛南臍橙,還是「中國恐龍之鄉」,贛州是江西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而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了世界上罕有的竊蛋龍化石,距今約7000萬年,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
  • 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化石
    說到贛州,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贛南臍橙,其實贛州還有著「中國恐龍之鄉」的稱號,贛州是江西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而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竟發現了世界上罕有的,距今約7000萬年,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 江西6600萬年前恐龍化石或為竊蛋龍 特徵與鳥類相似
    :有喙,尾巴上有羽毛,像鴕鳥一樣,但不會飛,因此曾被認為是失去飛行能力的中生代的平胸鳥類。 「最小」竊蛋龍的復原圖(資料圖) 2013年4月,在洛陽市欒川縣發現了一具堪稱「世界最小」的竊蛋龍化石,只有60公分長,連1歲都沒到。
  • 竊蛋龍化石新種類現身江西
    原標題:竊蛋龍化石新種類現身江西 記者2日從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等牽頭的中外研究小組,在江西贛州地區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傑氏冠盜龍(Corythoraptor jacobsi)。
  • 贛州一建築工地發現恐龍化石
    贛州又添恐龍化石新成員!12月4日,記者獲悉,贛州市章貢區一建築工地近日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一具長約90釐米、高約70釐米的恐龍化石骨骼。據初步判斷,該化石是生活在6600萬年前白堊紀的竊蛋龍化石。  在贛州發現新種恐龍並非首次。據了解,贛南地區是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此前還多次以江西地名命名新種恐龍,分別是中國贛南龍和贛州江西龍。
  • 竊蛋龍不是「賊」,「偷蛋罪」不成立
    竊蛋龍蛋掃描圖,可以看到不同發育階段的胚胎。畢順東供圖  日前,古生物學家破解了一起百年「懸案」:名為「竊蛋龍類」的恐龍,並不以「偷蛋」為生,更沒有世代做「賊」的習慣,而是一種「媽媽下蛋爸爸孵」的愛心恐龍。
  • 河源龍:酷似鴕鳥的竊蛋龍
    河源龍(Heyuannia)屬於竊蛋龍科,分為黃氏河源龍(模式種,廣東)和延氏河源龍(蒙古)兩個種,生活在距今7000~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 今天的主角正是其中的黃氏河源龍,首先我們先看看名字的由來吧。所有的生物種類都是雙名命名法,分為種和屬,其中黃氏是它的種名,而河源龍是它的屬名。種名贈給在河源恐龍化石發掘和保護工作中作出巨大貢獻的時任河源市博物館館長黃東先生,而屬名來自化石的發現地廣東省河源市。
  • 百年懸案破解,「竊蛋龍類」恐龍不以偷蛋為生
    在這個巢的旁邊,有一具獸腳類恐龍化石,它的頭緊挨著巢中的恐龍蛋。探險隊認為,這隻恐龍一定是在準備偷蛋時,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掩埋,或是被路過的其他恐龍踩踏致死。經過對這具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學家給這隻恐龍取了一個極不光彩的名字——竊蛋龍。彼時,這支探險隊還發現了原角龍和伶盜龍等多種恐龍化石。
  • 竊蛋龍
    因此,科學家基本認為竊蛋龍並不偷竊其他恐龍的蛋,反而它還有孵蛋的功能,所以許多科學復原圖把竊蛋龍身上畫了許多羽毛,強烈表示竊蛋龍孵蛋的觀點。但是,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竊蛋龍的名字是不能改變的。生物外形竊蛋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身長約兩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推測其運動能力很強,行動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跑起來速度很快。
  • 「探索」新發現!竊蛋龍不是「賊」
    >↓↓↓這項研究報導了發現於我國江西贛州晚白堊世(7000萬年前)地層中的伏在蛋窩上的竊蛋龍化石,蛋化石內還保存有胚胎骨骼化石。竊蛋龍類屬於獸腳類恐龍,生活在距今1.25億年到6600萬年前。過去雖然在蒙古國和我國內蒙古戈壁地區曾發現伏在蛋巢上的竊蛋龍個體,但由於蛋巢裡缺乏胚胎化石的保存,使得關於竊蛋龍是否具有孵卵行為長期以來存有爭議。
  • 臺灣捐贈浙江「孕婦」竊蛋龍化石模型供展
    7月14日電 (記者 施佳秀)14日,臺灣石尚礦物化石博物館館長馮正雄正式將「腹腔含蛋竊蛋龍復原模型」捐贈給浙江自然博物館,使該館同時陳列展示兩件全球僅有的「孕婦」竊蛋龍標本。  記者了解到,「腹腔含蛋竊蛋龍復原模型」的原化石產自中國江西贛州晚白堊世南雄組,保存了六個薦椎、兩個前部尾椎、腸骨、恥骨、坐骨、股骨和下肢,另外腰帶內保存了兩顆蛋。
  • 贛州發現恐龍新品種 泥潭通天龍距今7200萬年
    ■系目前世界上唯一以「泥潭中掙扎求生」姿態保存的竊蛋龍類化石   ■贛州已發現6個種群竊蛋龍 是世界上發現此類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   ■專家認為贛州盆地曾是湖沼地區 古生物繁多適合爬行動物生長   贛南,亞熱帶叢林。   暴雨從蒼穹傾瀉而下,冷雨夜中,一次意外的失足,爬行的大鳥跌入泥潭。
  • 竊蛋龍類代表恐龍,竊蛋龍,葬火龍,巨盜龍,天青石龍等
    位置:恐龍\蜥臀目\獸腳亞目\堅尾龍類\虛骨龍類\手盜龍形態類\竊蛋龍類,也叫盜蛋龍類,他們和現在的不能飛的鳥類比較接近,比如鴕鳥,鴯鶓,鶴鴕。巨盜龍 Gigantoraptor,巨盜龍長8米及重約1.4噸,以前是最大型盜蛋龍類,但最近一種新發現的貝貝龍Baibailong,被認為成年後體長可達13米,成為體型最大的盜蛋龍類。竊蛋龍 Oviraptor,又名偷蛋龍,盜蛋龍,小型獸腳亞目恐龍,身長1.8到2.5米。
  • 江西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蛋的竊蛋龍化石
    央廣網贛州1月13日消息(記者 熊方 通訊員王歡 劉陽)近日,我國古生物學家在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竊蛋龍孵卵化石時發現,這原是距今約7000萬年的化石,化石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等世界罕見。贛州市博物館研究員張嗣介:它這個龍是在蛋上面,反過來就看得到下面的蛋,它那個蛋分布是呈放射形狀的,至少是三層以上大概有二十多個,這是非常難得的,蛋殼胚胎這些東西都看得清楚。從這塊化石可以看到,竊蛋龍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勢與現代鳥類並無兩樣,這為認識竊蛋龍孵卵行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證據,具有非常大的科學價值。
  • 雲南大學發現7000萬年前孵卵的竊蛋龍化石與現代鳥類孵蛋姿態一致
    該項研究報導了發現於我國江西贛州晚白堊世(7000萬年前)地層中的竊蛋龍化石,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姿勢的化石。該竊蛋龍身長2米左右,蛋巢含有至少24個蛋,呈上下三環排列;保存了竊蛋龍成體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勢外,更為重要的是蛋巢內保存了正在孵化中的胚胎,它們為認識竊蛋龍孵卵行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的證據。
  • 竊蛋龍會孵蛋!7000萬年前化石證實早期假說
    記者12日從雲南大學了解到,該校古生物研究院畢順東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合作,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竊蛋龍化石與現代鳥類孵蛋姿態一致,揭示了這種獸腳類恐龍的生殖生物學特徵。著名國際期刊《科學通報》日前發表了這一成果。
  • 正在孵蛋的恐龍化石!贛州有重大發現
    ,還是「中國恐龍之鄉」,贛州是江西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而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了世界上罕有的竊蛋龍化石,距今約7000萬年,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