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又添恐龍化石新成員!12月4日,記者獲悉,贛州市章貢區一建築工地近日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一具長約90釐米、高約70釐米的恐龍化石骨骼。據初步判斷,該化石是生活在6600萬年前白堊紀的竊蛋龍化石。
在贛州發現新種恐龍並非首次。據了解,贛南地區是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此前還多次以江西地名命名新種恐龍,分別是中國贛南龍和贛州江西龍。那麼,為何恐龍在江西「偏愛」贛州地區?
贛州發現恐龍化石或為6600萬年前竊蛋龍
12月1日下午5時許,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章貢區分局接到來電:沙石一建築工地發現一塊化石。該分局立即派工作人員與贛州沙石警方來到施工現場,工作人員發現這是一塊長約90釐米、高約70釐米的化石,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排列了許多動物的骨骼,輪廓清楚。工作人員隨即將整塊化石運到該局進行保護、鑑定。
工作人員根據化石的肋骨形狀、爪子的特徵,初步推斷這是生活在距今6600萬年前白堊紀的竊蛋龍化石。它的年齡大小、是否具有科研價值等詳細信息還需專家進一步鑑定。
昨日,記者致電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章貢區分局,該局局長賴曉文表示,目前該化石還未進行進一步認定,具體相關信息不便透露。
竊蛋龍其實不偷蛋 特徵與鳥類相似 愛堅果愛河鮮
竊蛋龍究竟是哪一類恐龍?
江西師範大學地理教授黃強介紹,竊蛋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身長1.8~2.5米,運動能力很強,行動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平衡,跑起來速度很快。它們的許多特徵與鳥類特徵相似:有喙,尾巴上有羽毛,像鴕鳥一樣,但不會飛,因此曾被認為是失去飛行能力的中生代平胸鳥類。但支序系統研究顯示,它們是獸腳類中的一獨特類群,與鳥類相似的特徵均為趨同演化所致。
研究資料表明,竊蛋龍是一種雜食性恐龍,既喜歡吃植物果實,也喜歡吃肉,尤其喜歡堅果。它的喙特別堅硬,能很容易地夾開堅果,將果仁收入腹中。有研究人員在此前發現的竊蛋龍化石中,發現了一些蜥蜴的骨骼和一些類似河蚌的水生物,可見,竊蛋龍算得上「河鮮愛好者」。
「美國的恐龍學家在蒙古考察的時候,發現了竊蛋龍、原角龍,還有恐龍蛋,他們推測竊蛋龍打算偷原角龍的蛋吃,因此,起名為『竊蛋龍』。」黃強告訴記者,後來根據進一步研究發現,竊蛋龍其實並不偷竊其他恐龍的蛋,反而有孵蛋的功能。但是,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正式命名後不能更改,於是,竊蛋龍就一直背著「黑鍋」。
據悉,竊蛋龍類主要發現於中國及蒙古國的白堊系地層中,我國的竊蛋龍類化石主要集中在北方(遼西、內蒙古)、中原(河南)及南方(廣東的河源、南雄和江西贛州)3個地區,其中北方地區既有原始類群也有進步類群的發現,而中原和南方兩地區均發現進步類群。
贛州為華南恐龍主要聚集地 發現過兩次新種恐龍化石
事實上,贛州發現恐龍化石並非首次。2011年,贛州開發區湖邊鎮龍嶺村曾挖掘到一副巨大的食草型恐龍化石,最大的一塊重4噸多。2012年,贛州南康又發現兩具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因為長著9米長鼻子,被命名「匹諾曹王」。
2013年,《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雜誌也將目光聚焦贛州的恐龍化石,其中,第三期一篇論文命名了蜥腳次亞目巨龍形類多孔椎龍類恐龍一個新屬新種——中國贛南龍;第四期一篇論文又命名獸腳亞目竊蛋龍次亞目竊蛋龍科恐龍一個新屬新種——贛州江西龍。
公開資料顯示,贛南地區是我省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目前已搜集到恐龍化石3具,恐龍蛋化石2000餘枚。據黃強教授介紹,恐龍主要生存在距今約1.5億~0.6億年前。從地層構造來看,贛南地殼在燕山運動(1.34億年前~6500萬年前左右)中上升,形成了大量的湖泊、盆地,古氣候較溫暖,大量的古生物為恐龍提供了食物來源,所以贛南是恐龍在華南地區的一個主要聚集地。而晚白堊紀末期的劇烈地殼運動,為恐龍屍體的掩埋、鈣化提供了地質條件。
文/江南都市報記者陳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