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發現恐龍新品種 泥潭通天龍距今7200萬年

2020-11-22 人民網

  ■系目前世界上唯一以「泥潭中掙扎求生」姿態保存的竊蛋龍類化石

  ■贛州已發現6個種群竊蛋龍 是世界上發現此類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

  ■專家認為贛州盆地曾是湖沼地區 古生物繁多適合爬行動物生長

  贛南,亞熱帶叢林。

  暴雨從蒼穹傾瀉而下,冷雨夜中,一次意外的失足,爬行的大鳥跌入泥潭。當無邊無際的黑暗洶湧而至時,它最終停止了掙扎,以一個悽美的姿勢「睡」去。7200萬年後的今天,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大鳥悠然「醒」來。這一次,它雖失去了曾經引以為傲的紅冠鮮羽,但卻多了一個銘刻歷史的名字——泥潭通天龍。

  而它那些石化的遺骸,也在無聲地訴說著史前江西的神秘故事。

藝術家描繪的泥潭通天龍想像圖

泥潭通天龍化石

  化石修復

  晚白堊世的古生靈

  2012年的一天,贛縣一處建築工地上,3塊直徑總長約1米的紅色砂巖引起了施工人員的注意。和普通的紅色砂巖不同的是,這幾塊巖石中,隱約可見某種動物的骸骨。由於贛州當地多次發現恐龍化石,所以當地專家和恐龍愛好者都推斷這是恐龍化石。

  但是,這是一種什麼類型的恐龍?是多少年前的古生靈?都是待解之謎。此後,這3塊奇怪的石頭,被運送到文物部門進行化石修復。兩年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內古脊椎動物研究領域權威呂君昌,偶然獲知這一消息。研究竊蛋類恐龍30多年的他,決定前往贛州進行實地考察研究。

  2014年,該恐龍化石標本在一家博物館完成了修復後,呂君昌隨即開始了研究。15日,呂君昌告訴本報記者,他研究竊蛋龍比較多,發現竊蛋龍有一個基本的特徵,那就是尾巴的椎體上有一個側孔。因此,首先推斷這是一隻竊蛋類恐龍。隨著研究的深入及仔細對比研究,呂君昌發現這隻竊蛋龍的頭部形態,與國內外已發現的竊蛋龍頭部形態完全不一樣。他由此判定,這是一種新的竊蛋龍類,生活在距今6600萬年到7200萬年間的晚白堊世。

  新的恐龍需要重新命名。呂君昌說,發現時,該恐龍頭部上揚,前肢向左右兩側伸展,說明它在泥潭中掙扎求生,直到死亡並最終保存為化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這種姿態保存的竊蛋龍類化石。因為化石發現地點位於贛州通天巖風景區,再加上泥潭中掙扎求生的情景,所以,今年11月10日,他在刊登於《科學報告》上的論文中,正式將該恐龍命名為「泥潭通天龍」。

  有何不同

  失去飛行能力的鳥

  說起印象中個子最高的大鳥,很多人或許會想到鴕鳥。事實上,泥潭通天龍就是一種類似於鴕鳥的大鳥。

  呂君昌告訴記者,近年來,在贛州地區晚白堊世紅色砂巖地層中發現大量保存極其精美的恐龍骨骼(獸腳類恐龍及蜥腳類恐龍)、恐龍蛋(窩)、恐龍胚胎蛋及其他爬行動物化石,尤其是竊蛋龍類骨骼和蛋化石,無論在種類、數量及保存狀態上,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晚白堊世豐富的恐龍動物群,被命名為「贛州恐龍動物群」。

  竊蛋龍類屬於獸腳類恐龍。原始的竊蛋龍類,比如切齒龍、尾羽龍都具有牙齒。尾羽龍還具有鳥類一樣的尾羽,因此,推斷進步的竊蛋龍類也應該具有羽毛,只不過由於沉積環境原因,沒有保存下來罷了。

  雖然,竊蛋龍類具有許多鳥類的特徵,比如頭骨高度氣腔化,顱頂的頂骨部分增大,方骨的耳突雙頭,方骨上與方軛骨關節處具有側關節窩,薄或棒狀的軛骨,進步的類群沒有牙齒,一些竊蛋龍尾部具有類似鳥類的尾綜骨結構,具有鳥類一樣的羽毛,尾椎的數目較少等,它們曾經被認為是次生的、失去飛行能力的鳥類,也就是說它們是中生代的平胸類。

  「最近,通過對尾羽龍的研究,進一步說明了尾羽龍為次生、失去飛行能力的鳥類。也就是說,屬於進步竊蛋龍類的泥潭通天龍應為不會飛的鳥類。」呂君昌告訴記者,泥潭通天龍的化石基本架構完整,尤其是頭部、頸部及前肢的近端保存精美。區別於其他竊蛋龍類,泥潭通天龍的生活習性類似鴕鳥,進步的類群沒有牙齒,頭短而高,有的頭上有冠,用以吸引異性;圓頂狀頭骨最高處位於眼眶後背角上方,前上頜骨的前邊緣高度凸起。它的發現對於研究竊蛋龍類的系統演化、古地理分布及生活習性具有重要意義。

  背上「惡名」

  不會竊蛋的竊蛋龍

  作為竊蛋龍類,泥潭通天龍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會偷竊其他恐龍的蛋的「壞蛋龍」。然而,呂君昌的講述卻顛覆了記者的想像。

  呂君昌說,「1923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亞科學考察團在蒙古國西南戈壁的納摩蓋特盆地的巴音扎克(火焰崖),發現了第一件竊蛋龍標本。由於當時發現時,化石骨架正好趴在一窩恐龍蛋上,而在附近又發現許多原角龍類恐龍骨架。因此,標本的研究者奧斯本認為這些蛋是原角龍的,這一恐龍是在偷吃原角龍蛋時遭到滅頂之災的。所以,他把它命名竊蛋龍,意思是『搶蛋者、竊蛋者』。」

  呂君昌告訴記者,1994年,研究人員在蒙古國發現一恐龍胚胎化石,其蛋大小、形態、表面刻飾及顯微構造均與奧斯本1923年認為的原角龍蛋的長形蛋一樣,而對這一胚胎化石的研究卻證明,它是竊蛋龍的。因此,以前被認為是原角龍的蛋其實是竊蛋龍的蛋。從而說明原來認為是偷吃角龍蛋的恐龍,其實是在孵蛋或者是在保護它們自己的蛋。但是,根據古生物命名法則,名稱一旦發表,不能更改。

  因此,雖然是竊蛋龍類,但泥潭通天龍和其他竊蛋龍類恐龍一樣,並不偷竊其他恐龍的蛋,反而還有孵蛋的功能。

  專家釋疑

  贛州恐龍聚集之謎

  泥潭通天龍的發現,進一步證明贛州地區是世界上發現竊蛋龍類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資源豐富且具有高度多樣性。截至目前,贛州地區已發現6種竊蛋龍,分別是斑脊龍、南康龍、華南龍、江西龍、贛州龍以及通天龍。

  除此之外,贛州地區還發現了其他類恐龍,如蜥腳龍類的贛南州龍以及霸王龍類的虔州龍。並且從贛南各地搜集到恐龍蛋化石2000餘枚。

  為何贛州地區會成為發現恐龍的熱門地點?對此,參與研究泥潭通天龍的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陳洪冶教授表示,恐龍主要生存在距今約1.5億年至0.6億年前。贛南地殼在燕山運動(1.34億年前~6500萬年前左右)中上升,形成了大量的湖泊、盆地。

  晚白堊紀是贛州盆地發展的穩定期,地層以沉積巖為主,夾雜著火山碎屑巖以及少量的火山熔巖。這種地層結構表明,那時的贛州盆地地理環境較為穩定,周邊少有火山噴發等劇烈的地殼運動。且從巖層結構來看,大約在7000萬年前,以章貢、贛縣、於都、南康部分區域組成的約1400平方公裡的贛州盆地是一個湖沼地區,適合爬行動物生活繁衍。此外,贛州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溫暖溼潤,大量的古生物為恐龍提供了食物來源,所以贛南是恐龍在華南地區的一個主要聚集地。

  昨晚,贛州市博物館辦公室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贛州市博物館的恐龍奇觀展廳展出了5具恐龍化石,以及2000多枚恐龍蛋。此外,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也正在籌建一個礦物博物館,屆時,館中也會展示恐龍元素。

(責編:羅娜、毛思遠)

相關焦點

  • 贛州有重大發現
    近日我國古生物學家在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竊蛋龍孵卵化石後發現這是距今約7000萬年的化石化石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等在世界上罕見資料圖贛州市博物館研究員 張嗣介:它揭示了整個贛州的贛南的這種古生物環境,它恰恰說明了我們這贛南的這種古生物環境它當時的恐龍狀態是非常多的,增進了大家對贛州的了解,對贛州古生物時代的生物情況,地質情況都有了解。
  • 「中國恐龍之鄉」贛州,真真用實力說話
    近日,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圖片來源網絡竊蛋龍類屬獸腳類恐龍,生活在距今1.25億年至6600萬年間。過去研究者曾在蒙古國和我國內蒙古戈壁地區發現過伏在蛋巢上的竊蛋龍個體,但由於巢內缺乏胚胎化石,使得竊蛋龍孵卵行為的假說長期以來存在爭議。「竊蛋龍已具備了『異步孵化』這種現生鳥類裡較為進步的孵化方式。可以說,恐龍的生殖方式遠比之前認知的更複雜。」
  • 正在孵蛋的恐龍化石!贛州有重大發現
    ,還是「中國恐龍之鄉」,贛州是江西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而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了世界上罕有的竊蛋龍化石,距今約7000萬年,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
  • 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化石
    說到贛州,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贛南臍橙,其實贛州還有著「中國恐龍之鄉」的稱號,贛州是江西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而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竟發現了世界上罕有的,距今約7000萬年,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 贛州發現暴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暴龍又名霸王龍,是一種超大型的肉食性恐龍,屬於獸腳類。典型的暴龍體長12.8米,高5.5米,重約6.8噸,長著一張布滿數十釐米長,香蕉形大牙的嘴巴,安裝在大型顱骨中,之後是粗壯的頸椎,前肢弱小,後肢和尾巴則非常發達。它們生活在晚白堊世的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至6550萬年前,隨後在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事件中銷聲匿跡。
  • 「恐龍之鄉」江西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竊蛋龍孵卵化石
    【解說】近日,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竊蛋龍孵卵化石後發現,這是距今約7000萬年的化石,化石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等,在世界上罕見。  【同期】江西贛州市博物館 研究員 張嗣介  它揭示了整個贛州的贛南的這種古生物環境,它恰恰說明了我們這贛南的這種古生物環境它當時的(恐)龍狀態是非常多的,增進了大家對贛州的了解,對贛州古生物時代的這種生物情況呀,地質情況啊都有個了解。
  • 贛州恐龍新品種 本名「虔州龍」鼻子沒那麼長
    (圖片由贛州市博物館提供)  因為又一次發現恐龍新品種,贛州吸引了來自全球的目光。  5月8日開始,一則「贛州發現新種長鼻恐龍命名為『匹諾曹』霸王龍」的新聞持續發酵,引起國內外媒體和網民的熱切關注。  「在中國發現的恐龍化石為什麼取了個外國名字?」「真有9米長鼻子的恐龍嗎?」「新恐龍化石什麼時候才能讓贛州市民一睹為快?」
  • 贛州一建築工地發現恐龍化石
    贛州又添恐龍化石新成員!12月4日,記者獲悉,贛州市章貢區一建築工地近日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一具長約90釐米、高約70釐米的恐龍化石骨骼。據初步判斷,該化石是生活在6600萬年前白堊紀的竊蛋龍化石。  在贛州發現新種恐龍並非首次。據了解,贛南地區是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此前還多次以江西地名命名新種恐龍,分別是中國贛南龍和贛州江西龍。
  • 中國贛州有重大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放在全世界都實屬罕見
    哈嘍,小夥伴們關注「愛仕達奇聞說」每天為您報精彩    據考古發現人類誕生至今差不多有300至500萬年的歷史了,是不是感覺十分的悠久了,但曾經地球的霸主恐龍可是存活了約1億6000萬年之久,這樣一比較我們人類的歷史還沒有恐龍的零頭多,由於恐龍滅絕了很多年了,所以我們不知道真正的恐龍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只能通過一些恐龍化石或者後期還原的恐龍虛擬影像來認識這個曾經的地球主宰
  • 江西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竊蛋龍化石,舉世罕見!
    來源 | 都市現場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說到江西贛州,除了贛南臍橙,還是「中國恐龍之鄉」,贛州是江西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而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了世界上罕有的竊蛋龍化石,距今約7000萬年,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
  •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新華網 | 2021-01-04 09:05:20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
  • 江西發現霸王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暴龍又名霸王龍,是一種超大型的肉食性恐龍,屬於獸腳類。典型的暴龍體長12.8米,高5.5米,重約6.8噸,長著一張布滿數十釐米長,香蕉形大牙的嘴巴,安裝在大型顱骨中,之後是粗壯的頸椎,前肢弱小,後肢和尾巴則非常發達。它們生活在晚白堊世的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至6550萬年前,隨後在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事件中銷聲匿跡。
  • 江西發現霸王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它們生活在晚白堊世的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至6550萬年前,隨後在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事件中銷聲匿跡。暴龍的化石被發現於北美洲各地;亞洲則有其親戚——特暴龍、分支龍等。這個標本最初是當地人在修路的時候發現,施工隊清理石頭時候發現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巖上有一個奇形怪狀的印記。
  • 距今1.15億年!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 與中國左龍有親緣關係
    距今1.15億年!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 與中國左龍有親緣關係  Emma Chou • 2020-07-11 15:33:06 來源:前瞻網
  • 江西這地有重大發現!
    一組竊蛋龍孵卵化石後發現這是距今約7000萬年的化石化石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等在世界上罕見據專家介紹,竊蛋龍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勢與現代鳥類並無兩樣,這為認識竊蛋龍孵卵行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證據,具有非常大的科學價值。
  • 江西一地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恐龍化石
    江西一地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恐龍化石 2021-01-05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美國最新發現一種類鳥恐龍 被命名「通天泥潭龍」
    如圖所示,這是藝術家描繪的「通天泥潭龍」死亡前在泥潭中奮力掙扎。它是最新發現的一種長羽毛的類鳥竊蛋龍新物種。騰訊科學訊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顯示,6600萬年前,一種小型恐龍頭部長著骨骼冠狀結構、長著兩條較細的腿部、全身遍布羽毛,它死亡之前置身泥潭之中,曾奮力掙扎脫離泥潭卻最終死亡成為化石。這個驢子大小的恐龍是一支竊蛋龍新物種,其骨骼化石接近完整,胸部平躺在地面,頸部和翅膀向外延伸。
  • 距今8000萬年、240餘枚!福建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
    距今8000萬年、至少8種、240餘枚,福建在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考古現場。受訪者供圖 1月12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這一恐龍足跡群化石是國內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也是中國目前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發布會現場11月7日,福建省恐龍資源聯合考察隊在上杭縣龍翔大道旁一個不起眼的小山坡進行勘探時,從坡面覆蓋的紅褐色風化土層下,意外發現了一枚三趾型恐龍足跡。
  • 科學家發現兩個恐龍新種:距今7500萬年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兩個恐龍新種:距今7500萬年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對加拿大自然博物館保存了75年的兩副角龍骨骼化石進行研究時,英國古生物學家尼克·朗裡奇博士吃驚地發現,這兩副骨骼的主人都是此前未知的新種恐龍,生活在7500萬年前的北美洲。在此之前,這兩頭恐龍被認定為加拿大的恐龍種群。
  • 《福建首現恐龍足跡 距今8000萬年》追蹤:龍巖繼續發現50餘枚恐龍...
    ▲足跡化石發現地邊上的巖石 □《福建首現恐龍足跡 距今8000萬年》追蹤 當地政府已實施應急保護,並呼籲廣大市民不要前往圍觀 臺海網1月1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李大榮 文/圖)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在龍巖上杭共發現240餘枚,距今8000萬年,系我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