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三水發現大型骨骼化石 或是食草類恐龍化石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挖掘出來的神秘「大骨頭」。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健源

  繼南海大瀝發現恐龍蛋化石後,三水盆地近日又有新發現!最近,三水化石愛好者趙燦輝向廣州日報報料稱,他在三水周邊的四會大沙發現疑似恐龍骨骼化石,最大的「骨頭」直徑達20釐米左右,較大的有七八件,另外還有數十塊化石碎片。此前,趙燦輝在該地點已發現過動物牙齒化石,被專家鑑定為霸王龍牙齒。他最新發現的這些「大骨頭」是恐龍骨骼化石嗎?

  對此,地質與古生物專家張顯球認為「是一次很重要的發現」。「三水盆地首次發現這麼大的動物骨骼化石。」張顯球表示,該化石發現地點屬於大塱山組地層,距今已有7000多萬年,當時是白堊紀晚期。他認為,該化石應屬於食草類恐龍,「體型起碼有大象那麼大,重達數噸以上」。根據當地同時發現的螺化石、恐龍蛋化石等證據分析認為,四會大沙當時是三水盆地的湖泊邊緣,草木茂盛,非常適合恐龍生活繁衍。

其中一塊化石像動物關節。

  市民報料:

  發現數十件「恐龍骨化石」?

  趙燦輝向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展示的「恐龍骨化石」大大小小多達數十件,用藍色的塑料箱裝起來,其中較大的化石有七八件,最大一件直徑約有20釐米。

  記者看到,這些化石除了形狀像斷成一段段的骨頭之外,外表與石頭無異。不過,從化石的斷面可以看到,其內部呈紫色,像粗糙的砂巖,部分斷面還帶有黃褐色類似鐵鏽的物質。用手掂量這些骨頭化石,可以發現這些「大骨頭」都很沉重。趙燦輝還將幾段直徑約4釐米的化石用膠水粘接起來,成了一根扁長形的「骨頭」。「可能是這頭動物的肋骨。」趙燦輝說。

  在小件的化石中,記者還留意到一顆鼓槌狀的紫色化石,直徑約3釐米,趙燦輝稱其「可能是腳趾的關節部位」。

  「牙齒是判斷動物種類的重要依據,可惜沒有發現牙齒化石。」趙燦輝說。

幾段化石拼起來,像動物的肋骨。

  如何發現:

  8年跟蹤一處工地走訪數十次

  趙燦輝告訴記者,這些骨頭化石是在距離三水西南不遠的四會大沙一處工業園的工地上發現的。實際上,作為一名化石愛好者,趙燦輝在這一處工地上發現過不少古生物化石。

  「這一處地層屬於白堊紀,很可能有恐龍化石,2009年我在這個地方還發現過動物牙齒化石,被專家鑑定為霸王龍牙齒化石。」趙燦輝說,為了發現更多的古生物化石,他對這一處工地「跟蹤」了8年,已經去過幾十次。

  「工地挖土時很難注意到這些化石,加上不是專業人員,在施工時很容易就把化石破壞,能撿到這些化石已經很幸運。」趙燦輝說,平時他有時間就到這個工地「尋寶」,特別是雨後衝走了泥土,化石露出地面,較容易被發現。他告訴記者,最新發現的這一批化石,就是在近日一次雨後偶然撿到的。

化石斷面呈紫紅色。

  專家說法

  或是來自白堊紀的食草類恐龍

  對於趙燦輝最新發現的「大骨頭化石」,地質與古生物專家張顯球認為「是一次很重要的發現」。「三水盆地第一次發現這麼大的動物骨骼化石。」張顯球表示,這些大件的骨頭化石應是動物的肩胛骨、肋骨等部位,從大小來推測,這頭動物的體型起碼有大象那麼大,重達數噸以上。

  張顯球分析,四會大沙位於三水盆地西部邊緣,發現這批化石的地點屬於大塱山組地層,距今已有7000多萬年,當時正是恐龍生活的白堊紀晚期。「在白堊紀晚期,個頭這麼大的動物除了恐龍,基本沒有其他動物了,判斷為恐龍化石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張顯球說。

  趙燦輝說,此次在發現骨頭化石的地點同時也發現了龜鱉類甲殼化石、螺化石,以及大量植物殘碎化石。張顯球根據這些證據分析認為,這些「大骨頭」是生活在水邊的食草類恐龍化石。

  恐龍曾在三水盆地邊緣生活繁衍

  經張顯球鑑定,伴隨這批骨骼化石發現的螺化石屬於「中屠螺」。「這是白堊紀的標誌性化石。」張顯球說,發現螺化石,說明該地點當時是位於湖盆邊緣的淺水地帶。對此,張顯球分析,四會大沙當時是三水盆地的湖泊邊緣,草木茂盛,非常適合恐龍生活繁衍。

  張顯球說,目前發現的恐龍化石主要集中在三水盆地的邊緣地帶,其中位於三水盆地西部邊緣、位於肇慶市的鼎湖區永安鎮、高要區白土鎮、四會市大沙鎮三個地方都發現不少恐龍蛋化石。「在此次發現恐龍骨頭化石的四會大沙,目前經專家鑑定已發現五種恐龍蛋。」張顯球說。

  記者了解到,與恐龍蛋化石相比,恐龍骨骼化石更加罕見,目前珠三角地區僅在三水大塘和四會大沙發現過恐龍骨骼化石。趙燦輝表示,下一步準備將最新發現的這批骨頭化石提供給中科院專家進行詳細研究。

  珠三角恐龍骨骼化石發現史

  三水大塘

  珠三角首批

  恐龍骨化石在此發現

  2007年,張顯球的兒子張曉軍在三水大塘工業園區一個被移平的建築工地的白堊紀紅層中發現恐龍骨骼化石,與其一起保存的還有大量恐龍蛋皮碎片。

  張顯球介紹,當時發現的化石破碎成10多件,已不完整,但認定為恐龍骨骼沒問題,這是珠三角地區首次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有力地證明這裡曾「居住」過恐龍。

  四會大沙

  曾採獲兩枚

  霸王龍牙齒化石

  2009年,趙燦輝在四會大沙一處剛推平的山包上發現許多恐龍蛋皮碎片,繼續尋找後採獲兩枚恐龍牙齒化石,經專家初步鑑定為霸王龍牙齒,2010年趙燦輝在該地點發現了一堆保存較好的恐龍肢骨化石。

  最近,趙燦輝又在該處發現一批大件恐龍骨骼化石,張顯球稱之為「目前三水盆地發現的最大動物骨骼化石」。

相關焦點

  • 廣東發現大量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 恐龍為何偏愛這裡?
    昨天,本報記者深入搜集我省的恐龍分布資料,並專訪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及佛山地質局總工程師,試圖解開7000萬年前廣東恐龍的謎團。焦點:恐龍為何偏愛廣東?除了佛山三水以及日前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大瀝,其實河源、南雄等地都是恐龍化石發現的「大戶」,這些化石大多也屬於白堊紀晚期。
  • 罕見|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原標題: 近日,吉林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系統發掘工作取得了新成果。
  • 700萬年前的大腿骨無主人紐西蘭發現與人體型相近的企鵝化石骨骼
    使恐龍在6600萬年前滅絕的小行星也讓曾經稱霸海洋的大型哺乳動物滅絕了,從而為像企鵝這樣以魚類為生的潛水動物的生存掃平了道路。於5月末開始的延吉市龍山恐龍化石群保護性挖掘工作日前取得重大進展。現場挖掘出一具長達1.5米的白堊紀鱷魚骨骼化石,專家稱這在國內非常罕見。現場還挖掘出大量保存完好的恐龍肋骨、肱骨、齒骨等,專家稱有望組成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
  •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生王敏近日表示,宋洪輝去年在三水發現的一塊鳥類化石為三水首次在古近紀地層發現的鳥類化石。  應邀宴飲卻發現化石  據記者了解到,去年2月11日晚,46歲的廣州市民宋洪輝應邀到南海黃岐宴飲,但作為一名化石愛好者,他決定與兒子先到三水採集化石。
  • 廣東河源發現巨龍類恐龍化石-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河源市博物館傳出好消息,受邀到河源市指導新建恐龍博物館布展工作的中科院專家,近日在整理該市館藏恐龍骨骼化石時,意外發現其中兩塊恐龍骨骼化石是蜥腳類恐龍中的巨龍類頸椎化石!  據我國著名恐龍研究專家董枝明教授稱,這是華南地區首次發現的巨龍類恐龍化石,加上之前在河源境內發現的竊蛋龍類、甲龍類、暴龍類和獸腳類恐龍化石,截至目前,河源市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類型增至5種。
  • 廣安也有恐龍?當地疑似發現恐龍骨骼化石
    「近日在前鋒區河道改建工程的護坡坎上發現許多大小不一的動物骨骼化石,護坎高約6米左右,化石分布在護坎上中下巖層中,零散分布」,該網友還在帖文中發布了不少圖片和視頻。該網友在網帖中表示,「廣安目前還沒有出現過像這些多散亂的化石,從現場化石分布及埋藏情況來看,化石豐富,有單塊化石情況、也有兩塊、三塊和一個較為完整的動物骨骼化石在一起」。
  • 重大發現!甘肅永靖再次發現巨龍形類恐龍骨骼化石
    央視網消息:近日記者從甘肅臨夏永靖縣獲悉,在永靖縣關山鄉紅樓村發現巨龍形類、蜥腳類和新鳥臀類恐龍化石。這是繼在該縣境內發現恐龍足印群化石、劉家峽黃河巨龍、炳靈大夏巨龍、大唐永靖龍化石後的又一重大發現。甘肅農業大學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所長 李大慶:(這次發現)保存的恐龍骨骼是相當於身體後部,就是從後腿以後,(身體)前面的一些原來暴露出來的(部分),已經被衝蝕掉了,也挺可惜的。但是能保存這些,還是比較好,應該說是比較幸運的。
  • 三水發現恐龍骨頭化石?!推測體型重達數噸以上
    三水地質愛好者趙燦輝首次在三水盆地發現「大骨頭化石」,懷疑它們是屬於恐龍的。到底有這些「骨頭」長什麼樣呢?下面一起去了解下。
  •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在持續近半個月的恐龍化石保護性發掘中,已獲得至少來自6種恐龍的各部分骨骼、一具完整鱷類骨骼等白堊紀古生物化石。發掘團隊在龍山化石第四層發現了長1.5米左右的完整的鱷類化石。鱷類化石從頭部到尾巴保存得很完整,可以清楚地看到鱷類的皮膚印痕,這也是國內在白堊紀地層裡非常罕見的新發現。
  • 新發現,甘肅永靖再現恐龍骨骼化石
    記者從11月5日在甘肅省永靖縣舉行的「黃河化石論壇」上獲悉:甘肅省恐龍化石研究又取得新進展,在永靖縣關山鄉紅樓村發現恐龍骨骼化石。
  • 義大利發現最古老蜥腳類四足長頸食草恐龍
    義大利發現最古老蜥腳類四足長頸食草恐龍 原標題:   近日,義大利古生物學家克裡斯蒂亞諾·達爾索薩在距羅馬40公裡的普萊內斯蒂尼山的一處石牆中挖掘出3塊恐龍化石,這一發現驚動了拉齊奧和南埃特魯裡亞文物保護局。
  • 恐龍曾在你家鄉?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無恐龍省區還剩7個
    據介紹,目前,考察隊已在泥質粉砂巖或粉砂質泥巖層面上清理出恐龍足跡240餘枚,包括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八種造跡者(恐龍)。這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的行跡,也是目前中國範圍內發現的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
  •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煙臺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圖)
    6500萬年以前的萊陽一帶擁有著最適宜恐龍生存的環境,被命名為「棘鼻青島龍」的大型恐龍就在這裡發掘,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所挖掘的最完整的恐龍化石。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    「據有關資料記載,中國地質學家譚錫疇(H.C.Tan)先生在萊陽地區發現了第一隻恐龍化石,他於1923年在此進行中生代與第三紀早期地質調查時,發掘出了一些不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並被瑞典學者命名為『譚氏龍』,現藏於瑞典。」
  • 福建上杭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根據專家組的考察意見,這次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恐龍足跡有一套自己的分類系統,不同大類的恐龍,其足部骨骼結構有著很大的差異。
  • 福建龍巖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其中包括植食性蜥腳類、鳥腳類(大型、中型和小型)、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和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造跡恐龍,這些足跡尺寸長度為8釐米至55釐米不等,其中多種恐龍足跡保存有良好的行跡,行跡模式清楚。
  •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距今8000萬年共240餘枚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 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12日,記者從福建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
  • 泰國發現一種新食草恐龍化石 命名「詩琳通龍」
    日本研究人員15日說,此前在泰國東北部發現的一種恐龍化石被確認為禽龍類的新種類。為了向支持古生物學研究的泰國詩琳通公主表示敬意,這種恐龍被命名為「詩琳通龍」。
  • 三水盆地首次發現奇蹄目動物化石
    該物種大約在距今4800萬至5000萬年之間生存,在三水盆地乃至廣東省尚屬首次發現。   前日,記者跟隨地質和古生物專家張顯球一行來到化石新發現的地點考察。   三水盆地再現哺乳類化石   去年9月下旬,在連續的大雨之後,化石愛好者趙燦輝又前往南海獅山,尋找化石遺蹟。
  • 恐龍化石知多少
    潛伏在地殼巖層中的化石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它不用文字,也不用聲音,就能將各種恐龍的面貌保存上億年之久,並高度還原地展現在人們眼前。恐龍化石並非特指骨骼化石,還包括恐龍蛋、恐龍腳印、恐龍糞便等其他遺蹟形成的化石。它們在地球歲月的磨蝕下盡顯生命的瑰麗和精彩。
  •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這次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專家認為,該發現對於研究晚白堊世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該時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