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密瑪努企鵝因毛利的民間故事而得名,同時也是毛利語的「鳥類」,是已知第二古老的企鵝。來自德國申根堡研究所和法蘭克福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傑拉爾德·邁爾表示,化石顯示出早期企鵝的喙比現代企鵝的更長,可以更加有效地刺穿魚身。紐西蘭國立博物館的脊椎部館長艾倫·田納森說:「這是一種難以活捉的鳥類,因為它們可能比人類更有力量。」
庫密瑪努企鵝和其他早期企鵝一樣,進化出了企鵝的典型特徵,包括鰭狀翅膀以及直立站姿。邁爾先生還說,早期的企鵝可能是棕色的,不像現在的企鵝具有典型的黑白顏色。普遍認為企鵝是由一種貌似鸕鷀的飛行鳥類進化而成的。使恐龍在6600萬年前滅絕的小行星也讓曾經稱霸海洋的大型哺乳動物滅絕了,從而為像企鵝這樣以魚類為生的潛水動物的生存掃平了道路。
於5月末開始的延吉市龍山恐龍化石群保護性挖掘工作日前取得重大進展。現場挖掘出一具長達1.5米的白堊紀鱷魚骨骼化石,專家稱這在國內非常罕見。現場還挖掘出大量保存完好的恐龍肋骨、肱骨、齒骨等,專家稱有望組成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
大量恐龍化石的出土使延吉成為吉林省恐龍及伴生化石最豐富的化石產地。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以及中科院多名專家紛紛來到延吉,指導挖掘工作。
對此,地質與古生物專家張顯球認為「是一次很重要的發現」。「三水盆地首次發現這麼大的動物骨骼化石。」張顯球表示,該化石發現地點屬於大塱山組地層,距今已有7000多萬年,當時是白堊紀晚期。他認為,該化石應屬於食草類恐龍,「體型起碼有大象那麼大,重達數噸以上」。根據當地同時發現的螺化石、恐龍蛋化石等證據分析認為,四會大沙當時是三水盆地的湖泊邊緣,草木茂盛,非常適合恐龍生活繁衍。
化石是經石化而成的古生物遺體或遺蹟。大部分化石為鈣質,有少數為矽質、磷灰石質、黃鐵礦質等。根據其保存的特點,可分為以下5類:
第一類是實體化石,多為動物的骨骼和殼體以及植物的根、莖、葉等在地層中經石化而成,所以它們保存了生物的形態、結構和裝飾等。
第二類是印模化石,是生物遺體在地層中留下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內模。外模是遺體堅硬部分(如貝殼)的外表印在圍巖上的痕跡,它能夠反映原來生物外表形態及構造;內模指殼體的內面輪廓構造印在圍巖上的痕跡,能夠反映生物硬體的內部形態及構造特徵。
智利史密森尼學會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對這些在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個史前鯨類墓地裡發現的化石進行了研究,希望查明它們是如何被困在這裡的,這些鯨裡有很多體型與公共汽車一樣。
2010年6月在擴寬一條公路時,施工人員在卡爾德拉附近發現這些化石骨骼。迄今為止,他們已經在馬路旁長足有兩個足球場的一段距離裡發現大量化石。
上圖看到的這些化石(包括一頭抹香鯨和一種已經滅絕的海豚,這種海豚長著兩個尖牙)是在距離南太平洋超過0.5英裡(0.8公裡)的地方發現的
人類學家1月底在法國會面時,人類進化研究中最具爭議性的化石之一併沒有出現在議事日程上。這塊距今約700萬年的股骨十多年前由科學家在法國波瓦捷市研究過,但它至今尚未在已發表的科學論文中被徹底描述過。
該化石可能屬於已知的最早古人類,包括人類及已滅絕的近親。幾乎沒有人接觸過它,只有2004年對其進行簡單分析的兩位科學家對其做過初步描述。此次在普瓦捷舉行的由巴黎人類學會組織的會議上,這兩位科學家曾希望展示相關研究,但巴黎普瓦捷大學、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古人類學家Roberto Macchiarelli和蒙奧班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Aude Bergeret的提議卻被會議組織方謝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