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萬年前發生了什麼?天空中的巨型企鵝,放棄飛行改學遊泳

2020-12-05 茶馬星球視野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如果您曾經在電視或者電影中看過寒冷的極地冬天一大群企鵝擠在一起的畫面,你就會明白,對於這些標誌性的鳥類來說,現在的生活是相當殘酷的。但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的是,這些不會飛的鳥曾經在地球上處於優勢地位,6000多萬年前恐龍滅絕後,它們統治著陸地和水域。

那麼有什麼根據來證明上述說法呢?一項來自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新的研究揭示了企鵝「統治」地球的非凡時代。

研究人員通過新的化石發現了解了企鵝在進化過程中所不為人知的環節。這一新發現的企鵝物種是在紐西蘭查塔姆島發現的。通過化石可以判斷,這隻企鵝大約1.1米高,與現代帝企鵝的體型相似,和一個大約四五歲的孩子身高差不多。

在南太平洋附近發現的這種名為Kupoupou stilwelli的古老企鵝,據信是最早的海洋鳥類。甚至我們可以猜想,它可能站在此前發現的巨型企鵝身旁。今年8月的新聞報導,研究人員在紐西蘭北坎特伯雷懷帕拉發現的化石表明,世界上曾經存在高近1.6米重70到80公斤的巨型企鵝。

現在這種鳥類,以不能在天空中飛翔而聞名,它們在經歷了6600萬年前的滅絕事件後,不得不在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歷了迅速的變化來適應周遭惡化的環境。

科學家認為企鵝的祖先已經脫離了他們的血統,而信天翁和海燕可能是它們最接近的親戚,之後數千年裡企鵝進化出了不同的種類。上述極端的多樣性事實表明,在消滅了恐龍的巨大的小行星災難性地撞擊地球後,這種巨大的鳥類不得已放棄了飛行,轉向了海洋。

在那個時代,人類大小的巨型企鵝在陸地上行走時搖搖晃晃,但在亞熱帶海域中卻遊弋自如。對紐西蘭偏遠島嶼上新發現的化石的分析表明,那時鳥類的生活要好得多。

當時南極沒有冰蓋,而紐西蘭周圍的水域是熱帶或亞熱帶類型,因此它們在溫暖的海洋中遊弋自如,繁衍生息且身形巨大。

當時紐西蘭周圍水域的溫度是25攝氏度,而今天大約是7.8攝氏度。巨型企鵝那時十分有活力,可能會與「巨型海龜、珊瑚和長相怪異的鯊魚」爭奪食物。

對於Kupoupou stilwelli企鵝來說,化石表明它的腿要比之前發現的早期化石企鵝的腿要短,從這方面來說,它更像今天的企鵝,這意味著它會在陸地上蹣跚搖擺。

研究人員表示,這隻企鵝是第一隻在體型、後肢和腳骨或腳形方面都具有現代比例的企鵝。企鵝的祖先很可能是在白堊紀晚期從他們的直系親屬如信天翁和海燕等海鳥中分化出來的,在恐龍滅絕後又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物種。

研究人員補充說:「在6600萬年前的大滅絕之後,企鵝失去了飛翔的能力,卻學會了遊泳,這並不是不可能的,這意味著企鵝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如果我們發現了白堊紀時期的企鵝化石,我們就能確定無疑了」。該研究發表在《古生物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企鵝放棄飛行是為了遊泳
    企鵝放棄飛行是為了遊泳很久很久之前,企鵝的祖先還會飛行。為何現在的企鵝反而不會飛了呢?矯枉失衡假說認為,古代企鵝是用飛行能力換取了遊泳技能。而要證明這個說法,我們得求助於研究鳥類的邊緣種類厚嘴海鷗。每年春季,它們都會由大西洋飛至北極地區,在冰海中捕捉鱈魚。厚嘴海鷗不僅樣子很像企鵝,而且還像企鵝那樣善於遊泳,因此有「北極的企鵝」之稱。不過,與企鵝不同的是,厚嘴海鷗仍然能夠飛行。科學家發現,雖然厚嘴海鷗還保留飛行能力,但與其他鳥類比起來卻十分糟糕:這種動物飛行時每分鐘所消耗的能量比其他任何一種鳥都多。
  • 原先會飛行的企鵝為何放棄了整片天空,而選擇南極生活呢?
    但是,許多人預見到,在6600萬年前,企鵝卻是海鳥在空中so翔,為什麼他們放棄了so翔天空,加入海洋的權利? 科學家經過調查創建了。 儘管鳥類的當宇可能希望在天空中自由so翔,但無法在水中實現。這導致企鵝反覆與海洋作戰,甚至在遠古時代。 因此,為了在海洋上進行疏ed,它們不會面對進化的採用時間而放棄遷徙,而是希望使當宇(Dang Yu)退化以在海洋中自由疏dr。
  • 企鵝不會飛,因為它們更愛遊泳
    企鵝屬於鳥類,它們有和其他鳥類共同的特徵:身上有羽毛,尖而突出的堅硬的喙及有爪及鱗片的雙腳。但是它們的翅膀不發達,註定了它們飛不起來,而且因為太胖了,連奔跑都不擅長。最近科學家得出答案:企鵝不會飛是因為它們更愛遊泳。科學家對一種與企鵝很相似的海鳥——海鴉進行了研究。這項研究測量了空中運動和水中運動的能源成本,結果顯示,飛翔和遊泳不好兼顧。飛得好,不一定遊得好;遊得好,不一定飛得好。所以這項研究支持了長久以來的一個假說——企鵝在7000萬年前放棄天空是為了成為水中之王。可是古代企鵝為什麼放棄天空轉向水裡呢?
  • 企鵝曾在北半球生活?科學家發現古怪化石,或是類企鵝「巨鳥」
    plotopterids和企鵝的相似之處在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等地,科學家們發現了 一種奇怪的企鵝化石,它們看起來和已經滅絕的「紐西蘭巨企鵝」很像,科學家們將這種發現於北半球的企鵝,稱之為「古代潛鳥」,它們和企鵝一樣,都不會飛,是遊泳能手,此外,
  • 人類發現巨型古企鵝骨骼化石:和人身高相仿,活在6000萬年前
    近日,紐西蘭科學家在該國南島發現身高跟成年人差不多的巨型古企鵝骨骼化石,是該區域發現的第2隻巨型企鵝化石。有關研究刊登於當地古生物期刊。,大約在6000萬年前在海洋中遊泳。
  • 有翅膀卻不會飛,與恐龍同一時代生活,企鵝無奈放棄了飛翔
    如果問大家,海洋和天空你更喜歡哪樣?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有的人喜歡變幻莫測的天空,有的人喜歡相對安靜的大海。這樣的選擇題在現代人看來只是消磨時光的閒話而已,然而在遠古時期,很多動物都面臨著海洋與天空的選擇,比如說企鵝。
  • 身高一米八的史前企鵝怎麼「煉」成的
    近期,科學家在紐西蘭海岸發現了一種新的企鵝化石。這種新型企鵝和我們日常見到的「呆萌」企鵝差別很大。現存最大的企鵝是帝企鵝,體長約1.2米,而這種生活在5500萬—6000萬年前的史前企鵝,身高卻達到了約1.8米,在人類社會也算是大個頭兒了。科學家將這種骨架巨大的企鵝命名為「比氏庫米企鵝」。那麼為什麼如今的企鵝如此矮小,而史前的企鵝會如此巨大呢?
  • 史前巨型企鵝化石 身高1.6公尺體型堪比人類
    史前巨型企鵝化石 身高1.6公尺體型堪比人類時間:2019-08-15 19:4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史前巨型企鵝化石 身高1.6公尺體型堪比人類 科學家在紐西蘭南島北坎特伯雷(Canterbury)地區,發現了巨型企鵝的化石,身高達1.6公尺,體重重達80公斤
  • 6600萬年前巨型猛禽高3米被稱為「地獄雞」(圖)
    原標題:6600萬年前巨型猛禽高3米被稱為「地獄雞」(圖)   這種動物站起來10英尺高,因長著雞一樣的頭冠、羽毛翅膀、長爪、極具攻擊力的嘴和一條強有力的尾巴,被稱為「地獄雞」  研究人員把這3部分化石拼湊在一起,發現這些分開的骨骼剛好形成一副近乎完整的恐龍骨架
  • 巨無霸企鵝,身高跟成年女性相同,比皇帝企鵝都要龐大
    企鵝是一種古老的動物,不過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企鵝都是特別憨厚可愛的,而且沒有什麼攻擊性,它們作為南極的主人是非常友好的,可是企鵝在經過不斷的進化發展,它們的身形也並不是一分不變的。科學家就發現在古新世時期,距今大約是在6600萬年到5600萬年這個時間段,曾經在古紐西蘭周圍就生存著一種很特別的水生野獸,其實這種就是巨霸大企鵝,它們的身長達到了1.6米,跟成年女性的身高是比較相似的,而重量更是達到了80公斤。
  • 北半球曾有「企鵝」出現?科學家:3700萬年前一種巨鳥在這裡漫步
    不過事實上,企鵝的種類很多,其中不乏一些大個頭,比方說企鵝家族中個體最大的物種——帝企鵝,它們最高可以達到1.2米,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很驚人了,而科學家們通過化石分析發現,在遠古時期,企鵝的個頭,甚至要比帝企鵝還要大。曾經的企鵝有多大?
  • 如果把企鵝引進北極、北極熊引進南極,會發生什麼?
    北極有北極熊沒有企鵝,而南極有企鵝沒有北極熊,這是為什麼呢?如果我們把北極熊引進南極,把企鵝引進北極,它們能不能生存,會發生什麼呢? 北極的企鵝:大海雀 事實上,北極地區原本是有「企鵝」的。
  • 「滅絕事件」的恐怖,物種瞬間消失,6600萬年前發生了什麼?
    6600萬年前的一天,一枚小行星在尤卡坦半島附近撞上了一座山,大小相當於100萬億噸TNT。在那個災難性的瞬間,1.65億年的恐龍統治結束。研究人員使用普渡大學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地球物理學家開發的計算器,對撞擊發生時和撞擊發生後的事件科學判斷,這就是所謂的K-Pg(白堊紀-古紀)滅絕事件。這顆小行星以每小時40,000英裡(64,000公裡)的速度撞擊地球,形成了超過115英裡的隕石坑,並立即蒸發了數千立方英裡的巖石。任何距離目擊的生物,連同所有樹木和灌木叢都被立即焚化。
  • 紐西蘭發現一隻史前帝企鵝化石,身高1.6米
    從這兩個數據來看,身高、體重,這隻企鵝的體型都可以說是堪比一個成年人了。據考古學家估計,這一隻新發現的企鵝化石,應該是生存在6600萬至5600萬年前。在此之前,這個地區就已經發現過很多已滅絕的大型生物化石,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鸚鵡、巨型鷹、巨型穴居蝙蝠等。
  • 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遺蹟,揭示了白堊紀大滅絕慘烈的一幕
    這是發生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一次驚天動地的小行星撞擊事件。這個6000萬年前的撞擊坑,掩埋了統治地球億萬年之久恐龍帝國覆滅的歷史。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地球已經和今天的樣貌有了幾分相似。而在地殼中,銥含量僅為0.4ppb。相比之下,銥在隕石中的含量高很多,可達到470ppb。因此,科學家們推測,6600萬年前,隕落於希克蘇魯伯,造成200公裡撞擊坑的小行星,和大滅絕事件有著重要的關係。它產生的撞擊塵埃,在全球沉降後,形成了銥含量極高的黏土層。
  • 與加拉帕戈斯企鵝一起遊泳的秘密
    但這是我能夠提出的唯一解釋,說明了為什麼我們在旅行中遇到如此多的珍稀野生動植物。這是解釋為什麼在告訴我們的嚮導這是我的夢想之後不到15分鐘的時間,我有機會與加拉帕戈斯企鵝(世界上最稀有的企鵝)一起遊泳一個半小時的唯一方法。我的理論是這樣的:動物具有感知人類情感和意圖的天生能力。
  • 秘魯考古發現巨型企鵝化石 身高1.5米嘴似長矛
    考古發現兩種巨型企鵝頭骨的喙狀嘴對比    巨型企鵝對比圖:左側為4200萬年前的Perudyptes企鵝,中間的現在的漢堡特企鵝(Humboldt),右側為3600萬年前的Icadyptes salasi企鵝  【搜狐科學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26日報導,考古學家日前在秘魯南部海岸發現了兩具數千萬年前的企鵝化石。
  • 如果6600萬年前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是不就沒人類什麼事了?
    人類能以如今的模樣生息繁衍於這顆星球實屬不易,在若干個關鍵時刻中,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無疑給了早期哺乳動物生存的機會。對於當時的陸地霸主恐龍來說,那是終結,而對於人類來說,那是開始。試想,如果6600萬年前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是不是就沒有人類什麼事兒了呢?
  • 紐西蘭現巨型史前企鵝化石 身高1.7米
    據《地鐵報》12月12日報導,研究人員在紐西蘭海岸發現了5500萬到6000萬年前的企鵝骨骼化石,令人驚訝的是這種企鵝被命名為「比氏庫米企鵝」(Kumimanu biceae),由紐西蘭常用語言毛利語的詞彙組成。其中,「kumi」意為「大怪物,而「manu」意為「鳥」。
  • 6600萬年前那一天,恐龍的倒黴事不僅僅是滅絕...
    6600萬年前的那天,原本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從已經變為紅色的天空中,雨點落了下來。這些「雨點」實則是豌豆大小的灼熱玻璃和熔融的巖石。勉強活過大地震的生物,在這場密集的炮火襲擊中無處躲藏,紛紛倒地而亡。空氣逐漸變得火爐一般熾熱,樹木開始自發燃燒,野火四處蔓延,天空布滿黑煙。 15分鐘前還鬱鬱蔥蔥、充滿生機的森林和河谷,已經變成一所煉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