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鼻青島恐龍
萊陽將軍頂棘鼻青島恐龍挖掘地
水母網11月20日訊(YMG記者唐壽銳攝影報導) 追溯煙臺這塊土地的歷史,要從數億年之前膠東半島形成說起。而在距今約6500多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晚期,現萊陽一帶就曾經活躍著現已滅絕的大型爬行動物———恐龍。
10月16日,煙臺市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從「山海古韻」到「世紀之門」,從「筆墨丹青」到「瓷苑掇英」,從「繩墨神工」再到「丹心鄉情」和「古錢今覽」……一個個展廳內的大量珍貴文物,讓參觀者仿佛置身於煙臺歷史的時光隧道中———從中生代、貝丘文化、煙臺開埠,直到1949年8月煙臺全境解放。
從今天起,本報「最美煙臺」欄目推出「從文物看煙臺歷史」大型系列報導,採訪組將走進煙臺煙臺市博物館,在博物館文物專家的講解下,按照時間的順序,與您共同分享展陳珍貴文物背後的故事。
走進煙臺煙臺市博物館新館,在代表著煙臺古代史的「山海古韻」展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在萊陽將軍頂發掘出土的恐龍蛋化石,恐龍蛋展臺的背後是將軍頂遺址的全貌。看著紅紅的圖層,很多人不知道,古老的膠東大地孕育著地球最原始的生命———這裡是世界發現恐龍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萊陽是我國發現恐龍化石品種較多、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這裡是學術界認可的16個「恐龍之鄉」之一……中生代從早到晚依次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而煙臺萊陽則被眾多學者稱作「白堊紀公園」。
6500萬年以前的萊陽一帶擁有著最適宜恐龍生存的環境,被命名為「棘鼻青島龍」的大型恐龍就在這裡發掘,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所挖掘的最完整的恐龍化石。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
「據有關資料記載,中國地質學家譚錫疇(H.C.Tan)先生在萊陽地區發現了第一隻恐龍化石,他於1923年在此進行中生代與第三紀早期地質調查時,發掘出了一些不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並被瑞典學者命名為『譚氏龍』,現藏於瑞典。」煙臺市博物館副館長王富強對記者說,「建國以後,萊陽仍為中國古直椎動物學者調查和研究恐龍的最重要的地點之一。
1950年春天,周明鎮博士和山東大學地礦系學生,在將軍頂與金崗口附近調查發現了恐龍骨骼與蛋化石。1951年,著名古直椎動物學家楊鍾健先生等在周明鎮調查的基礎上發掘出第一具完整棘鼻恐龍化石骨架,也就是現在我們叫做的『青島棘鼻龍』,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發掘的最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
「棘鼻青島恐龍特色鮮明。該恐龍長17.5米,高6米,屬鴨嘴恐龍類,與眾不同的是在它鼻子上方多了一塊骨頭,所以被叫做『棘鼻青島龍』。」王富強進一步解釋說,「棘鼻龍是由中國古直椎動物學家楊鍾健先生主持發掘的,當時楊教授發掘的大本營在青島,一些研究工作也在青島完成,化石展覽同樣放在了青島,而且當時山東大學所在地也在青島,諸多因素使楊鍾健教授將萊陽恐龍命名為『青島龍』。」
據王富強副館長介紹,萊陽地區的恐龍除了上文提到的棘鼻青島龍外,另外還有鸚鵡嘴龍、霸王龍、腫頭龍等。其中食草類居多,亦有肉食類恐龍。「一般來說,食草的恐龍形體較大,食肉的恐龍則體積相對較小。」王富強介紹說,「棘鼻龍體形就很高大,它們正是以森林植物為食的。萊陽一帶恐龍化石分布如此之廣進一步說明,膠東半島在白堊紀,氣候應比較溫熱溼潤,高大茂密的原始森林遍布整個半島的環境風貌由此也是可以想像的。」
發現鴨嘴龍
證明亞洲與北美洲兩大陸塊當年或曾相連
「在萊陽,除了恐龍骨骼化石外,發現更多的是恐龍蛋化石,但由於時代久遠,而且恐龍蛋化石發掘的地方又往往獨立於恐龍化石的發現地方之外,所以現在很難判斷這些恐龍蛋的準確種屬,目前基本上是按照形狀劃分,比如長圓形、圓形等。究其恐龍蛋的分類,有學者開始從DNA或者從蛋內胚胎入手,期待有新的突破。」王富強說。
王富強告訴記者,目前在山東發現的恐龍化石群主要集中在萊陽和諸城,與遼西發現的恐龍化石群地層組密切相連,這也能說明在白堊紀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應是連為一體的。「另外,在萊陽發現的恐龍化石最突出的就是發現了鴨嘴龍科恐龍,也就是我們說的棘鼻青島龍。而在此之前,絕大多數鴨嘴龍發現於北美洲的白堊紀上部地層中。」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亞洲陸續發現較多的鴨嘴龍化石,如黑龍江滿洲龍、蒙古滿洲龍、庫頁日本龍、中國譚氏龍、棘鼻青島龍、姜氏巴克龍、阿拉牙克煞龍等,所以說亞洲的鴨嘴龍的種屬分布也是相當廣泛的,其中以山東的發現最為豐富。」王富強說,「以在我們萊陽發現的棘鼻青島龍為代表的亞洲鴨嘴龍和北美洲鴨嘴龍相比較,有的屬種都一樣,即使屬種不同,其骨骼也非常接近。由於兩洲的鴨嘴龍只能在陸地的淡水中生活,骨骼也相似,親緣關係是比較明確的,由此可以推論,北美洲和亞洲兩大陸塊很可能是相連的陸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