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煙臺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圖)

2020-12-08 水母網

棘鼻青島恐龍

萊陽將軍頂棘鼻青島恐龍挖掘地

    水母網11月20日訊(YMG記者唐壽銳攝影報導)  追溯煙臺這塊土地的歷史,要從數億年之前膠東半島形成說起。而在距今約6500多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晚期,現萊陽一帶就曾經活躍著現已滅絕的大型爬行動物———恐龍。

    10月16日,煙臺市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從「山海古韻」到「世紀之門」,從「筆墨丹青」到「瓷苑掇英」,從「繩墨神工」再到「丹心鄉情」和「古錢今覽」……一個個展廳內的大量珍貴文物,讓參觀者仿佛置身於煙臺歷史的時光隧道中———從中生代、貝丘文化、煙臺開埠,直到1949年8月煙臺全境解放。

    從今天起,本報「最美煙臺」欄目推出「從文物看煙臺歷史」大型系列報導,採訪組將走進煙臺煙臺市博物館,在博物館文物專家的講解下,按照時間的順序,與您共同分享展陳珍貴文物背後的故事。

    走進煙臺煙臺市博物館新館,在代表著煙臺古代史的「山海古韻」展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在萊陽將軍頂發掘出土的恐龍蛋化石,恐龍蛋展臺的背後是將軍頂遺址的全貌。看著紅紅的圖層,很多人不知道,古老的膠東大地孕育著地球最原始的生命———這裡是世界發現恐龍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萊陽是我國發現恐龍化石品種較多、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這裡是學術界認可的16個「恐龍之鄉」之一……中生代從早到晚依次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而煙臺萊陽則被眾多學者稱作「白堊紀公園」。

    6500萬年以前的萊陽一帶擁有著最適宜恐龍生存的環境,被命名為「棘鼻青島龍」的大型恐龍就在這裡發掘,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所挖掘的最完整的恐龍化石。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

    「據有關資料記載,中國地質學家譚錫疇(H.C.Tan)先生在萊陽地區發現了第一隻恐龍化石,他於1923年在此進行中生代與第三紀早期地質調查時,發掘出了一些不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並被瑞典學者命名為『譚氏龍』,現藏於瑞典。」煙臺市博物館副館長王富強對記者說,「建國以後,萊陽仍為中國古直椎動物學者調查和研究恐龍的最重要的地點之一。

    1950年春天,周明鎮博士和山東大學地礦系學生,在將軍頂與金崗口附近調查發現了恐龍骨骼與蛋化石。1951年,著名古直椎動物學家楊鍾健先生等在周明鎮調查的基礎上發掘出第一具完整棘鼻恐龍化石骨架,也就是現在我們叫做的『青島棘鼻龍』,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發掘的最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

    「棘鼻青島恐龍特色鮮明。該恐龍長17.5米,高6米,屬鴨嘴恐龍類,與眾不同的是在它鼻子上方多了一塊骨頭,所以被叫做『棘鼻青島龍』。」王富強進一步解釋說,「棘鼻龍是由中國古直椎動物學家楊鍾健先生主持發掘的,當時楊教授發掘的大本營在青島,一些研究工作也在青島完成,化石展覽同樣放在了青島,而且當時山東大學所在地也在青島,諸多因素使楊鍾健教授將萊陽恐龍命名為『青島龍』。」

    據王富強副館長介紹,萊陽地區的恐龍除了上文提到的棘鼻青島龍外,另外還有鸚鵡嘴龍、霸王龍、腫頭龍等。其中食草類居多,亦有肉食類恐龍。「一般來說,食草的恐龍形體較大,食肉的恐龍則體積相對較小。」王富強介紹說,「棘鼻龍體形就很高大,它們正是以森林植物為食的。萊陽一帶恐龍化石分布如此之廣進一步說明,膠東半島在白堊紀,氣候應比較溫熱溼潤,高大茂密的原始森林遍布整個半島的環境風貌由此也是可以想像的。」

    發現鴨嘴龍

    證明亞洲與北美洲兩大陸塊當年或曾相連

    「在萊陽,除了恐龍骨骼化石外,發現更多的是恐龍蛋化石,但由於時代久遠,而且恐龍蛋化石發掘的地方又往往獨立於恐龍化石的發現地方之外,所以現在很難判斷這些恐龍蛋的準確種屬,目前基本上是按照形狀劃分,比如長圓形、圓形等。究其恐龍蛋的分類,有學者開始從DNA或者從蛋內胚胎入手,期待有新的突破。」王富強說。

    王富強告訴記者,目前在山東發現的恐龍化石群主要集中在萊陽和諸城,與遼西發現的恐龍化石群地層組密切相連,這也能說明在白堊紀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應是連為一體的。「另外,在萊陽發現的恐龍化石最突出的就是發現了鴨嘴龍科恐龍,也就是我們說的棘鼻青島龍。而在此之前,絕大多數鴨嘴龍發現於北美洲的白堊紀上部地層中。」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亞洲陸續發現較多的鴨嘴龍化石,如黑龍江滿洲龍、蒙古滿洲龍、庫頁日本龍、中國譚氏龍、棘鼻青島龍、姜氏巴克龍、阿拉牙克煞龍等,所以說亞洲的鴨嘴龍的種屬分布也是相當廣泛的,其中以山東的發現最為豐富。」王富強說,「以在我們萊陽發現的棘鼻青島龍為代表的亞洲鴨嘴龍和北美洲鴨嘴龍相比較,有的屬種都一樣,即使屬種不同,其骨骼也非常接近。由於兩洲的鴨嘴龍只能在陸地的淡水中生活,骨骼也相似,親緣關係是比較明確的,由此可以推論,北美洲和亞洲兩大陸塊很可能是相連的陸塊。」

相關焦點

  • 萊陽恐龍博物館今年建成 曾發掘完整恐龍化石骨架
    水母網3月4日訊 (YMG記者賴皓陽攝影報導 通訊員王曉霞 鄒豪)水母網(www.shm.com.cn)從旅遊部門獲悉,萊陽白堊紀地質公園已正式啟動道路建設,建成後公園內將擁有車行主幹道。此外,白堊紀地質公園今年還將新建博物館、樹化石林、主碑等項目,旨在打造成國內一流的地質公園,讓「恐龍之鄉」成為煙臺旅遊一大特色。
  • 印度發現新種類食肉恐龍 專吃食草恐龍
    中新網8月14日電 美聯社消息,周三,在印度西部地區找到恐龍骨頭之後,美國與印度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又一類新的食肉恐龍品種。  這種新的食肉恐龍被命名為「來自納爾默達的帝王爬行動物」,由恐龍骨的發現地,根據納爾默達河流域命名。  科學家說,此種恐龍長約25-30英尺,頭頂有角,用兩隻腳走路,體重相對來說較重。
  • 科學家找到食肉食草恐龍之間缺失環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阿根廷聖胡安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奧斯卡·艾科波16日表示,科學家已經在阿根廷發現雜食恐龍的化石,這是食草恐龍向食肉恐龍過渡環節中缺失的一環。  這座博物館位於阿根廷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西部大約1200公裡處,該館館長艾科波說:「它是一種雜食性恐龍,換句話說就是,植物和肉類它都吃,雜食性恐龍是食肉恐龍和巨型四足食草恐龍之間缺失的一環。這是揭開恐龍起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謎底。」  艾科波和該博物館古生物部主管裡卡多·馬丁茲3年前在聖胡安月亮谷公園發現雜食恐龍化石。
  • 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在「中國恐龍之鄉」建成開園
    中新社煙臺2月4日電 (張玉雷 董新雲)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4日在「中國恐龍之鄉」山東省萊陽市開園。該公園以白堊紀地球演化歷史為主線,保存有完整的標準白堊紀地層剖面、恐龍及恐龍蛋化石、萊陽生物群遺蹟等。  4日,該公園內的白堊紀地質博物館、張和國際樹化石林、恐龍峽谷三個景點向遊客開放。
  • 罕見|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原標題: 近日,吉林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系統發掘工作取得了新成果。
  • 戰鬥力不輸霸王龍的兩種白堊紀食草恐龍,它們還是本家兄弟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食草動物總被人為是比食肉動物低一級的存在,同理恐龍時代的食草恐龍也被大家普遍看低一眼。
  • 中國恐龍第一鎮——萊陽呂格莊鎮
    專家稱,萊陽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同時具有豐富的恐龍、恐龍蛋化石和足跡化石「三位一體」共生的地區,對於深入了解白堊紀地球演化歷史,及恐龍等生物進化歷程,都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稱萊陽是真正意義上的「白堊紀公園」。
  • 史上最強十大食肉恐龍排名:第一名曾虐殺霸王龍!
    特暴龍獵殺食草恐龍魁紂龍獵殺大型食草恐龍第六名:南方巨獸龍,屬於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鯊齒龍科,巨獸龍生存在白堊紀中期(1億年前至9200萬年前的森諾曼階)的阿根廷,碩大而狹長的長嘴巴長著一口很鋒利但單薄的牙齒。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因此,在哺乳動物的演化史中,獸孔目下的動物有食肉動物也有食草動物,所以 ,說上面的說法有不對的地方,但是,獸孔目下的真犬齒獸類最終演化出的最早的哺乳動物,而真犬齒獸類是原始的食蟲類動物,所以,說它是食肉動物也在情理之中。為什麼原始的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為食草動物?
  • 食肉恐龍是如何獵殺巨大的食草恐龍的?還真是一物降一物
    不知道小夥伴們還記不記得,此前我們曾經科普過一種名為波塞東龍(海神龍)的巨型食草恐龍(詳見:這種恐龍被稱為海神龍,有7層樓高120噸重,是史上最高的恐龍)。我想單是看括號中這個題目,我也就不用再做關于波塞東龍的簡述了。
  • 中國恐龍之鄉,在山東萊陽,中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在這裡發掘
    說起恐龍,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侏羅紀,但其實,白堊紀也與恐龍息息相關,恐龍的種類在這一時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然而白堊紀之後,恐龍便遭到大規模滅絕。這是恐龍時代最後的繁榮,而山東萊陽,這座位於膠東半島的小城,便有一座神秘的「白堊紀公園」,忠實的印刻了這份遠古的記憶。
  • 疑似「新物種」化石現身萊陽白堊紀研學現場
    對於萊陽文化路學校的白羽軒來說,這個小長假,應該是她畢生難忘的假期了:在白堊紀國家研學蓋達組織的「白堊紀化石獵人」研學旅行中,她親手採集到了一塊首次在萊陽現身的化石——而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已經啟動化石保護程序,化石樣本將報呈中科院南古所做進一步的研究。
  • 浙江省發現恐龍新種 這隻恐龍食肉又食草[圖文]
    古生物學專家進行現場踏勘曾經出土過許多恐龍蛋化石、骨化石的浙江省天台縣,最近邀請有「龍王」美譽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古人類研究所著名恐龍專家董枝明教授經過近一周的工作,已發現了恐龍脊柱骨、肋骨、尾脊、小的甲片、前後肢等化石。-驚人發現緣於兩年前其實,該恐龍骨化石早在兩年前就已與世人見面。正在現場當保護員的雙裡灣村村民張式亮就是最初的發現者。據《杭州日報》報導,當時,50多歲的老張在自己承包的山地裡耕作,挖到了幾塊粗大的恐龍骨化石。保護意識強的老張主動把挖到的骨化石上繳到了縣博物館。
  • 加拿大「侏羅紀公園」-艾伯塔省立恐龍公園
    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西南角紅鹿河一帶,有一座世界聞名的恐龍公園。公園不僅保留了該地區微妙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向遊客展示了一些曾經稱霸在這個地方的史前生物。如果地球上有一個真正的侏羅紀公園,這裡可能是最接近侏羅紀的地方。
  • 萊陽又添恐龍新屬種 正式命名為楊氏萊陽龍
    &nbsp&nbsp&nbsp&nbsp記者了解到,鴨嘴龍類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大型陸生植食性鳥臀目恐龍,其最明顯的特徵為頭部扁長並具形似鴨嘴的吻部,以及複雜的齒列和強大的咀嚼系統。
  • 第一名曾虐殺霸王龍 史上最強十大食肉恐龍
    我們在古生物的歷史認知上,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普遍認為: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霸王龍是有史以來最大、最兇猛的陸地食肉恐龍。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我們對億萬年以前的恐龍世界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而從最近被科學家發現的巨型食肉恐龍的化石上來看,霸王龍的「恐龍之王」的位置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大自然是可怕的,竟然孕育出了很多比暴龍更大、更可怕的食肉恐龍。下面我們就來根據最新考古探索給恐龍界的十位老大們做個排名。
  •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恐龍是從三疊紀末活躍到白堊紀的,恐龍家族數量龐大,而且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恐龍的體型也在逐漸的變大,外形特點也在一直變化著。想知道恐龍到底是怎麼演化的嗎?我們且往下看。
  • 侏羅紀的莫裡遜組都有哪些大型食肉恐龍?
    ▲上圖為:莫裡遜組的三種大型恐龍,第一種為迷惑龍,第二種為巴洛龍,第三種為梁龍莫裡遜組的食肉恐龍們由於莫裡遜組是整個美洲出土恐龍化石最多的地質層,所以,無論是食草恐龍還是食肉恐龍的種類都有很多,下面我們就簡單的挑幾種有代表性的說一下。
  • 食草動物看到食肉動物,為何不反抗而是逃跑?看看美國黃石公園!
    食草動物看到食肉動物,為何不反抗而是逃跑?看看美國黃石公園!自然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環境,只有你足夠強大,才可以在惡劣的環境當中生存下來,否則你面臨的只能是淘汰,這就是達爾文曾經說到過的優勝劣汰,在動物當中分為食肉性動物和食草性動物,食肉動物體型非常的強大,並且異常兇猛,而食草性動物體型相對比較小,性格也會更溫順一些,這些食肉動物是以食草動物為食的,我們也發現了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在看到食肉動物之後,食草動物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逃跑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漸漸地在人類整個進化的歷程中,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通過基因延續下來,形成當今我們所看到的進食方式:多以食草類動物為主。繁殖率從繁殖力這一方面說起,食肉動物的繁殖性比食草動物的繁殖率低,故人類更加傾向於食草類動物,因為它們能夠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