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3月4日訊 (YMG記者賴皓陽攝影報導 通訊員王曉霞 鄒豪)水母網(www.shm.com.cn)從旅遊部門獲悉,萊陽白堊紀地質公園已正式啟動道路建設,建成後公園內將擁有車行主幹道。此外,白堊紀地質公園今年還將新建博物館、樹化石林、主碑等項目,旨在打造成國內一流的地質公園,讓「恐龍之鄉」成為煙臺旅遊一大特色。
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開建
昨天上午9點,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內現場大型工程機械轟鳴,萊陽白堊紀公園的道路建設正式啟動,這標誌著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2015建設正式拉開序幕。該道路分為東西主線道路和南北直線道路,其中主線道路長2114m,寬7m;支線道路長340m,寬7m。工期80天,預計5月30日前完工。建成後將成為白堊紀地質公園的車行主幹路。
目前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設有兩個展館,一館為1951年棘鼻青島龍發掘地遺址,二館為大量恐龍化石的新發掘地。除了道路建設外,今年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還將建設博物館、樹化石林、主碑等項目。其中,建築面積3750平方米的博物館主體建設計劃於今年7月底竣工,展陳施工將於4月份開始。總投資1.2億元的樹化石林項目,佔地80畝,約含400餘棵樹化石,目前正在進行合同文本的修改,預計3月份籤約,4月份開工建設,工期預計在120天左右。
目前,公園主碑設計已經完成,計劃本月開工。挖掘現場一號、二號兩遺址館的展陳布置也將於今年4月份開始,8月底前完工。同時,地質公園內給排水、電力供應、弱電管道鋪設、場地鋪裝等相關配套工程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發掘原址成功組裝同比例恐龍模型
萊陽是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第一具完整恐龍化石骨架的地方,自上世紀20年代起,老一代地質古生物學家曾多次在這裡進行科學考察和發掘,並發現了著名的棘鼻青島龍。1951年,新中國第一具完整恐龍骨架化石—————棘鼻青島龍化石在萊陽市呂格莊鎮金崗口村出土,成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鎮館之寶」。
2010年4月底以來,中科院古脊椎所與萊陽市政府組成聯合科考隊,陸續對萊陽市金崗口恐龍化石地點進行保護髮掘。先後在1號地點(青島龍化石地點)和2號地點(新發現的搶救性發掘地點)及其相鄰周邊地區,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等,目前這些化石大部分都在發掘遺址原地保護。經過一輪大規模考察和發掘後,考古取得初步進展,發現了許多恐龍和恐龍蛋化石的新地點和層位,還發現了平原恐龍峽谷群和地質遺蹟群等地質地貌遺蹟。
專家認為,「恐龍骨骼和恐龍蛋化石在如此小的範圍內如此富集和密集分布,在國內實屬罕見,在國際上也不多見。」2011年底,萊陽獲批「白堊紀國家級地質公園」。
據了解,萊陽白堊紀國家級地質公園是一處以白堊紀地質剖面、恐龍化石群和萊陽古生物群為鮮明特色,包括金崗口園區、鳳凰山園區2處園區,具備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完整性和系統性、優美性等自然屬性,同時包含地貌景觀、水體景觀等多種遺蹟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旅遊觀光和經濟社會價值。公園內地質遺蹟保存完好,幾乎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破壞和影響,大都處於自然狀態。「恐龍谷」蜿蜒隱藏於一馬平川的沃野之中,有豐富的地質現象,被專家譽為世界最美的「平原峽谷群」。
去年8月份,兩具與「第一恐龍」—————棘鼻青島龍同比例複製的恐龍模型在發掘原址組裝完成,成為萊陽白堊紀地質公園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