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恐龍博物館今年建成 曾發掘完整恐龍化石骨架

2020-11-24 大眾網

   水母網3月4日訊 (YMG記者賴皓陽攝影報導 通訊員王曉霞 鄒豪)水母網(www.shm.com.cn)從旅遊部門獲悉,萊陽白堊紀地質公園已正式啟動道路建設,建成後公園內將擁有車行主幹道。此外,白堊紀地質公園今年還將新建博物館、樹化石林、主碑等項目,旨在打造成國內一流的地質公園,讓「恐龍之鄉」成為煙臺旅遊一大特色。

   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開建

   昨天上午9點,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內現場大型工程機械轟鳴,萊陽白堊紀公園的道路建設正式啟動,這標誌著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2015建設正式拉開序幕。該道路分為東西主線道路和南北直線道路,其中主線道路長2114m,寬7m;支線道路長340m,寬7m。工期80天,預計5月30日前完工。建成後將成為白堊紀地質公園的車行主幹路。

   目前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設有兩個展館,一館為1951年棘鼻青島龍發掘地遺址,二館為大量恐龍化石的新發掘地。除了道路建設外,今年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還將建設博物館、樹化石林、主碑等項目。其中,建築面積3750平方米的博物館主體建設計劃於今年7月底竣工,展陳施工將於4月份開始。總投資1.2億元的樹化石林項目,佔地80畝,約含400餘棵樹化石,目前正在進行合同文本的修改,預計3月份籤約,4月份開工建設,工期預計在120天左右。

   目前,公園主碑設計已經完成,計劃本月開工。挖掘現場一號、二號兩遺址館的展陳布置也將於今年4月份開始,8月底前完工。同時,地質公園內給排水、電力供應、弱電管道鋪設、場地鋪裝等相關配套工程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發掘原址成功組裝同比例恐龍模型

   萊陽是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第一具完整恐龍化石骨架的地方,自上世紀20年代起,老一代地質古生物學家曾多次在這裡進行科學考察和發掘,並發現了著名的棘鼻青島龍。1951年,新中國第一具完整恐龍骨架化石—————棘鼻青島龍化石在萊陽市呂格莊鎮金崗口村出土,成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鎮館之寶」。

   2010年4月底以來,中科院古脊椎所與萊陽市政府組成聯合科考隊,陸續對萊陽市金崗口恐龍化石地點進行保護髮掘。先後在1號地點(青島龍化石地點)和2號地點(新發現的搶救性發掘地點)及其相鄰周邊地區,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等,目前這些化石大部分都在發掘遺址原地保護。經過一輪大規模考察和發掘後,考古取得初步進展,發現了許多恐龍和恐龍蛋化石的新地點和層位,還發現了平原恐龍峽谷群和地質遺蹟群等地質地貌遺蹟。

   專家認為,「恐龍骨骼和恐龍蛋化石在如此小的範圍內如此富集和密集分布,在國內實屬罕見,在國際上也不多見。」2011年底,萊陽獲批「白堊紀國家級地質公園」。

   據了解,萊陽白堊紀國家級地質公園是一處以白堊紀地質剖面、恐龍化石群和萊陽古生物群為鮮明特色,包括金崗口園區、鳳凰山園區2處園區,具備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完整性和系統性、優美性等自然屬性,同時包含地貌景觀、水體景觀等多種遺蹟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旅遊觀光和經濟社會價值。公園內地質遺蹟保存完好,幾乎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破壞和影響,大都處於自然狀態。「恐龍谷」蜿蜒隱藏於一馬平川的沃野之中,有豐富的地質現象,被專家譽為世界最美的「平原峽谷群」。

   去年8月份,兩具與「第一恐龍」—————棘鼻青島龍同比例複製的恐龍模型在發掘原址組裝完成,成為萊陽白堊紀地質公園的「象徵」。

相關焦點

  • 中國恐龍之鄉,在山東萊陽,中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在這裡發掘
    1923年,我國第一代地質學家譚錫疇在山東萊陽將軍頂西南的紅色地層中採集到恐龍骨骼化石;1929年,瑞典古生物學家維曼對譚錫疇採集的標本進行研究,並命名為中國譚氏龍。上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在萊陽金崗口村挖掘出中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棘鼻青島龍」,「中國古脊椎動物學之父」楊鍾健對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及報導。
  •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煙臺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圖)
    從今天起,本報「最美煙臺」欄目推出「從文物看煙臺歷史」大型系列報導,採訪組將走進煙臺煙臺市博物館,在博物館文物專家的講解下,按照時間的順序,與您共同分享展陳珍貴文物背後的故事。    走進煙臺煙臺市博物館新館,在代表著煙臺古代史的「山海古韻」展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在萊陽將軍頂發掘出土的恐龍蛋化石,恐龍蛋展臺的背後是將軍頂遺址的全貌。
  • 中國恐龍第一鎮——萊陽呂格莊鎮
    「中國恐龍」第一鎮——萊陽呂格莊鎮 文/ 句 焦出土新中國第一具 完整的棘鼻恐龍骨架化石 金崗口村,在呂格莊鎮政府駐地東北2.5公裡。被譽為「中國古脊椎動物學之父」的楊鍾健先生,在對萊陽蛋化石進行研究之後,便向世人宣稱「萊陽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是全世界蛋化石最豐富的一個區域」。1952年,在金崗口村西的白堊紀王氏組地層中進行挖掘工作,很快從紫紅色粉沙巖中發掘出了一具高5米,長9.8米,計重約一二十噸的恐龍骨架化石。
  • 萊陽又添恐龍新屬種 正式命名為楊氏萊陽龍
    &nbsp&nbsp&nbsp&nbsp據悉,1951年,楊鍾健等在山東萊陽發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並研究命名了著名的具頭飾的鴨嘴龍類——棘鼻青島龍。近十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員團隊與萊陽市政府合作,在萊陽進行了連續的野外科學考察,取得一些重要發現和研究進展。
  • 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在「中國恐龍之鄉」建成開園
    中新社煙臺2月4日電 (張玉雷 董新雲)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4日在「中國恐龍之鄉」山東省萊陽市開園。該公園以白堊紀地球演化歷史為主線,保存有完整的標準白堊紀地層剖面、恐龍及恐龍蛋化石、萊陽生物群遺蹟等。  4日,該公園內的白堊紀地質博物館、張和國際樹化石林、恐龍峽谷三個景點向遊客開放。
  • 我國第一塊恐龍化石出土地:黑龍江邊嘉蔭國家恐龍地質公園
    如今這裡已建成以恐龍為主題,以恐龍化石為基礎,結合恐龍科普知識,發掘現場和聲光電控制的原始場景為一體的恐龍主題公園,並升級到國家級恐龍地質公園。1902年由原住民提供線索,俄國人在這裡發現了恐龍遺骸,並進行了發掘。用挖出來的恐龍遺骨化石,組裝成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黑龍江滿州龍骨架。這就是我國出土的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被譽為「神州第一龍」,目前這具恐龍骨架在聖彼得堡博物館內保存。
  • 世界最霸氣的博物館,裡面全是珍貴的恐龍化石和遺址,就在中國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的一種爬行動物,它在當時就是食物鏈的頂端,地球的霸主。恐龍的種類相當多,不同的種類體型和習性差得很遠,有無肉不歡的霸王龍,也有隻愛吃素的板龍,但是這種統治了地球的動物卻突然之間消失了,留給人們的只有化石。
  • 烏拉特後旗發掘的大型鴨嘴龍化石首次亮相,震驚了恐龍界!
    在此期間,在烏後旗境內發掘出的一具近二十年來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大型恐龍骨架化石將向全國化石專家首次亮相,專家們在9日下午集體參觀了這具化石的修復現場。該具恐龍化石長8米左右,是目前內蒙古地區首次發現的早白堊世大型鴨嘴龍類恐龍,也是近二十年來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 恐龍化石骨架的知識點你知道多少
    恐龍化石骨架的知識點你知道多少?我們認識恐龍了解恐龍都是通分析出土的化石得來的,今天就給大家談談一些關於恐龍化石的前世今生,恐龍化石大家第印象就是無價之寶,它們一般都在省級博物館裡展出,錦泊文化有幸在2008年開始研究一比一的提制它們,讓普通人們可以近距離地了解它們,觀賞它們。
  • 古脊椎所發現新鴨嘴龍類恐龍
    萊陽位於我國山東半島的中部,是我國地質古生物學家最早發現恐龍、恐龍蛋、翼龍、昆蟲和植物等化石的地方,也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誕生的地方。萊陽白堊系地層完整連續,賦存三個重要的白堊紀動物群,即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晚白堊世萊陽鴨嘴龍動物群和萊陽恐龍蛋化石群。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萊陽經歷了三次重要的化石發現。
  • 北海道發現日本最完整恐龍化石
    在中生代的白堊紀時期,日本卻與大陸相連,許多恐龍遷徙並且生活在這裡。在北海道,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日本最完整的恐龍化石,它被命名為神威龍。北海道龍骨北海道位於日本本州島以北,這裡是日本最重要的恐龍及古生物化石產地之一。
  • 諸城恐龍化石探秘(圖)
    3年的發掘結果令人震驚,多達30噸的龍骨被運回北京,部分龍骨被裝配成兩具恐龍骨架,分別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和山東省博物館,其中一具骨架高8米、長15米。因其體形高大,被命名為「巨型山東龍」。經專家鑑定,這些龍骨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鴨嘴龍,而且是人類以前從未發現的新屬種。更讓人吃驚的是,數量如此驚人的化石,只是龍骨澗埋藏點的一小部分。
  • 日本公開國內最大恐龍化石
    新華社東京9月5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北海道大學5日宣布完成了日本國內最大恐龍骨骼化石的發掘工作,並正式公開了體長8米的「鵡川龍」全貌,發掘出如此完整的大型恐龍骨骼化石在日本尚屬首次。「鵡川龍」化石最早於2013年在北海道鵡川町被發現,從化石出土的海相地層判斷,該恐龍生活在約72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經過北海道大學和當地博物館隨後5年的發掘工作,發掘的骨骼化石數約佔到全身骨架的60%,而化石體積約佔到全身骨架的80%。研究小組說,這麼完整的大型恐龍骨骼化石是世界級的標本。
  • 電影「無問西東」裡的恐龍骨架許氏祿豐龍
    電影「無問西東」裡的恐龍骨架許氏祿豐龍因2011年是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為此而拍電影無問西東,中提到了一具恐龍化石,它發現於1941年,是在中國發現的第一具恐龍化石,第一具裝架的恐龍化石(1941年在重慶北碚裝架展出),由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鍾健院士於
  • 美國北卡一家博物館獲贈「決鬥恐龍」化石
    現在,北卡羅萊納州的一家博物館獲贈這對史前化石,科學家們得以首次對其進行研究。 攝影:MATT ZEHER 撰文:MICHAEL GRESHKO 十幾年來,古生物學家們一直在猜測一具化石的秘密,這具化石保存著世界上最著名的兩種恐龍——霸王龍和三角龍的骨架。
  • 中國百年十大恐龍——青島龍
    煙臺恐龍青島名1950年春天,古生物學家周明鎮博士指導山東大學地礦系學生在山東煙臺的萊陽呂格莊金崗口村將軍頂與金崗口進行野外地質訓練,意外發掘到恐龍骨骼與蛋化石。聽到這個消息,中國古生物奠基人楊鍾健先生在第二年與山東大學地質系合作,來到萊陽對以前發現的化石進行進一步地發掘。
  • 美媒:迄今唯一一具完整恐龍骨架組裝完成
    據美國天才男孩報導網站8月27日消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具完整恐龍骨架存放了160年才得到應有的重視。過去三年裡,研究人員拼合出了這具骨架,對其歷史有了很多了解。化石所屬動物是肢龍,與甲龍親緣關係接近。幾個世紀以來,研究人員發現了許多恐龍化石。
  • 楚雄祿豐恐龍家族不斷"添丁",完整骨架超過120具
    體驗更多小程序楚雄網楚雄網同城圈精選好貨世界公認的「恐龍墳場」世界公認的「恐龍墳場」圖片來源於網絡1938年至今,祿豐境內發掘出的恐龍骨骼化石碎片數以萬計,組合裝架的完整個體超過120經過80年發掘與研究,祿豐恐龍化石被專家們劃分為三個動物群:「祿豐蜥龍動物群」;「川街恐龍動物群」;「馬門溪龍動物群」,其中「祿豐蜥龍動物群」為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祿豐因而被國內外學術界稱為「恐龍墳場」。
  • 6700萬年前的恐龍決鬥化石,霸王龍牙齒咬著三角龍身體,栩栩如生
    據《都市報》11月20日消息:科學家們展示了迄今為止第一具完整的霸王龍骨架,這隻霸王龍曾與一隻三角龍決戰至死。這兩具6700萬年前的骸骨都算得上保存最完整的化石,自2006年被發現後,至今都沒有多少人見過。
  • 6700萬年前的恐龍決鬥化石,霸王龍的牙齒咬著三角龍的身體,栩栩如生
    據《都市報》11月20日消息:科學家們展示了迄今為止第一具完整的霸王龍骨架,這隻霸王龍曾與一隻三角龍決戰至死。這兩具6700萬年前的骸骨都算得上保存最完整的化石,自2006年被發現後,至今都沒有多少人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