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問西東」裡的恐龍骨架許氏祿豐龍
因2011年是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為此而拍電影無問西東,中提到了一具恐龍化石,它發現於1941年,是在中國發現的第一具恐龍化石,第一具裝架的恐龍化石(1941年在重慶北碚裝架展出),由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鍾健院士於1941年研究命名,被稱為「中國第一龍」,發現者為近代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楊鍾健。
許氏祿豐龍是中國所發掘最古老的恐龍類之一,與歐洲西部三疊紀晚期巖層中所發掘的板龍極為神似。它體形輕巧,長約4至5米,有小而不太伸長的頭骨,眼眶圓大,尾巴健壯,手和足的第一指(或趾)特別發育,口中上下至少有25顆牙齒,這些牙齒形狀與樹葉相似,前後邊緣有微小的鋸齒。
許氏祿豐龍體型中等,大約4.5到6公尺體長,具有小巧的頭顱及相當長的頸子。前肢為後肢的三分之二長度,強而有力的前肢推測它能夠直立二足式的行走;同時前肢雖然較後肢稍為纖細,但是推測有可能它可以用四足做近距離的短程移動。新近發現到的足印化石證實了這項推論。祿豐龍壯碩的尾巴在平衡頭部軀體上有重要的功能。
經歷了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新中國成立,從大西南轉移到南京到北京再回到南京是見證新中國歷史的一具恐龍,為為之付出的科學家和當時的西南聯大師生們感到驕傲,那個時代的風骨,值得被歷史銘記。
許氏祿豐龍於1939年出土於雲南省祿豐縣沙灣東山坡,中許氏祿豐龍是中國人自己發掘、研究、裝架的第一條恐龍,被稱為「中國第一龍」,其間的故事酸甜苦辣、饒有趣味。
1937 年,蘆溝橋事變的爆發標誌了中國人民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的開始。我國的科學家也從此開始了長達8年的顛沛流離中仍為國奮進的生涯。楊鍾健是這樣離開北平(現在的北京)來到西南大後方的。1938年7月,他擔任了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昆明辦事處的主任,很快就開展了對雲南地區的地質和古生物化石的調查工作。當年冬天,地質學家卞美年和王存義就在野外調查中在昆明西北方的祿豐盆地發現了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
一年後,楊鍾健與卞美年等人再次赴祿豐考察,又發現了新的化石地點。他們隨即開展了一個多月的發掘工作,獲得了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和豐富的野外地質資料。所發現的化石動物群被稱為祿豐龍動物群,其中包括屬虛骨龍類的蘆溝龍、屬肉食龍類的中國龍、屬古腳類的兀龍、雲南龍、巨型祿豐龍、許氏祿豐龍以及屬似哺乳爬行類的卞氏獸等珍貴化石。其中,材料最為完整的就是許氏祿豐龍。
1944年12月,中國西部博物館在北碚文星灣建成。中央地質調查所作為籌備單位之一,負責其中地質博物館的布陳,將許氏祿豐龍化石骨架安置在該館的陳列大廳裡。1946年,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許氏祿豐龍也被轉運到了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北京成立,許氏祿豐龍又被轉運到了北京,架立在該所的標本館內。
南京地質博物館新館的恐龍世界展廳,陳列著由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在抗戰期間於雲南祿豐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三具祿豐龍真骨裝架化石。它是南京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許氏祿豐龍, 1944 年出土於雲南省祿豐縣,是中國首個進行研究的恐龍,也是第一種完整發掘、研究、裝架的恐龍化石,被譽為「中國第一龍」。它的種名被楊鍾健院士獻給他在德國的導師許耐教授。
黃氏雲南龍,於 1941 年從祿豐盆地中下部祿豐組的紫紅色砂巖中清理出來,其真骨部分佔到 80% 以上,尤其珍貴的是它完整的頭骨。 1942 年楊鍾健先生將種名獻給了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黃汲清院士。
巨型祿豐龍,具有高度的科學和歷史價值。是祿豐已發現的祿豐龍化石中個體最大的一具,比許氏祿豐龍大三分之一左右,脊椎骨更加粗壯。
因新建南京地質博物館 我公司有辛打開了這歷史封塵的木箱,對許氏祿豐龍,黃氏雲南龍,巨型祿豐龍進行了修復和復原工作,現這三具化石骨架在南京地質博物館向全世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