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2020-12-06 光明數字報

    【讀書者說】

    陳列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廳裡的化石,並不僅僅是珍貴的科學證據,而且往往蘊含著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等所著的科普新作《聽化石的故事》,便是要通過這些化石中的精品,講出關於脊椎動物演化歷程的「中國故事」。

從一首詩談起

    當我還是一個10歲小男孩時,我在一本科普書上,偶然讀到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楊鍾健院士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被他題寫在許氏祿豐龍復原像上的詩作,在我眼裡一直是頗為獨特的存在:「千萬年前一世雄,賜名許氏祿豐龍。種繁寧限兩洲地,運短竟與三疊終。再造猶見崢嶸態,像形應存渾古風。三百骨骼一卷記,付與知音究異同。」短短56個字,不僅描繪出這種史前動物的棲息地、活躍年代等關鍵信息,也傳達出一種復原像為科研界所共享帶來的喜悅。

    詩是對信息的凝練,古體詩更是如此。正如作為復原像基礎的工作,對許氏祿豐龍化石的研究,是對地球歷史信息的搜集、剖析與提煉。通過塵封在地層之中,穿越時空與人類相見的化石,今天的我們得以窺見地球歷史上的一個片段。當許許多多這樣的「截屏」被串聯起來的時候,地球歷史這本「無字的大書」,就呈現出越發清晰的樣貌。

    舉例而言,今天我們已經知道,祿豐龍在分類體系中的位置,並不像楊老當年認為的那樣,與生活在三疊紀晚期時期的歐洲的板龍關係密切,而是更接近於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大椎龍。或者說,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來考量,這首詩的頷聯已經不太準確。但這個幾十年後的「遺篇」,正是中國古動物館的鎮館之寶——許氏祿豐龍的化石為我們講述的新故事。它在恐龍家族譜系中的位置變化,恰恰反映出古生物學特別是恐龍學在最近幾年裡的日新月異。

    在《聽化石的故事》裡,我們還可找到其他與許氏祿豐龍相關的故事,比如它不平凡的履歷,比如楊老獻身科研的人生。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許氏祿豐龍的標本,成為第一具由中國人自主完成從挖掘、研究到裝架展示全過程的恐龍化石。不僅如此,它也是到目前為止,古生物學界已知的最早在中國大地上漫步的恐龍,而且標本的保存極為完整。1958年,中國發行的特22《中國古生物》特種郵票,選用了許氏祿豐龍的骨架和復原圖,又使它成為世界上第一枚公開發行的恐龍郵票的主角。正是憑藉如此多的「第一」,許氏祿豐龍成了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龍」。

重大科學發現的見證

    和許氏祿豐龍一樣,在中國古動物館裡,還有許多被收藏和展示出來的化石標本,背後有著動人的故事。它們不僅能揭示出脊椎動物起源和演化的關鍵節點,而且有著足可作為談資的經歷。

    挖掘並講出這些標本蘊含的故事,正是《聽化石的故事》這本書所具有的獨特價值。依託於博物館背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資源,這本書精心選擇了60件博物館中珍貴的化石藏品,以及它們背後的種種精彩故事。通過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現代多媒體技術,18位科學家得以在書中「開口講述」他們與其中一些化石的「緣分」。

    2018年3月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張彌曼院士,就曾經從魚類化石裡,讀出極為珍貴的信息。在現代CT技術尚未出現的1965年,她在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裡,完成了一項極為艱苦的勞動,將原始肉鰭魚類先驅楊氏魚的頭骨逐層打磨拍照,並根據這些數據製成了放大20倍的蠟質模型。而後,通過對放大模型的研究,她判斷楊氏魚的口腔中沒有內鼻孔,有力地質疑了總鰭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的論斷,也引發了古生物學界對四足動物起源的探討。而另一件經她研究的標本,骨骼異常粗大的伍氏獻文魚,則見證了柴達木盆地走向乾旱化的過程。在越來越鹹的湖水中,它們很可能是支撐到最後的一種魚。可是,儘管付出了全身骨骼增生的高昂代價,它們仍然成了地質運動導致的氣候變遷的犧牲品。

    在貴州省關嶺縣,古海洋爬行動物專家李淳和同事們,從農民建房留下的廢石堆裡意外發現了半甲齒龜的化石。這種生活在距今2.2億年前的動物,擁有長在肚子上的半個龜殼,背部卻沒有完整的殼,只在脊椎上剛剛顯現出的四五塊骨化的龜板。要知道,早在19世紀中期達爾文撰寫《物種起源》時,龜甲的起源便是困擾古生物學界的難題。半甲齒龜的發現,使古生物學界第一次擁有了能反映龜甲起源的直接證據。

    大部分恐龍復原像上的顏色出自想像,但發現於中國東北的赫氏近鳥龍,不僅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帶羽毛恐龍,也是世界上第一種被精確復原出羽毛顏色的恐龍。從1996年開始,中國東北地區陸續發現了幾十種帶有羽毛的恐龍。這些化石說明鳥類與恐龍存在緊密的親緣關係,但它們都生活在距今1.3-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而赫氏近鳥龍生活在距今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比最原始的鳥類始祖鳥要早一些,為證明「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因此,中國著名的恐龍學家徐星和他的合作者們,將這種恐龍的種名獻給了達爾文的好友、英國博物學家託馬斯·赫胥黎,以紀念他最早提出這一假說。

感知文明的曙光

    被《聽化石的故事》所收錄的故事,不僅是重大科學發現的見證,往往也串聯起許多與之相關人與事,從頂尖科學家到籍籍無名的小人物,從國家命運的跌宕,到世界格局的起伏。正如王安憶的《長恨歌》是為上海五十年間滄海桑田的變遷留下記錄一樣,如果靜心聆聽化石的訴說,我們也能領略一個鮮活的、豐富多彩的世界。

    屬於鴨嘴龍類的戈壁原巴克龍,曾經在1962年被借給蘇聯古生物學家進行研究,但隨後中蘇交惡,這件標本沒能如期歸還,最後竟然下落不明。蘇聯解體之後,這件化石流入市場,在1996年被日本漫畫家岡田信幸買下。2010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董枝明在日本意外地看到這件化石,並且認出了它的身份,在日本福井恐龍博物館館長東洋一等人的幫助下,這件流落海外半個多世紀的化石終於回歸中國。

    翻閱《聽化石的故事》,欣賞這些大多來自中國大地上的標本,還有它們的故事,我們仿佛徜徉於一條知識的長廊。回望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9個最為重要的裡程碑——脊椎的出現、頜的出現、登上陸地、羊膜卵的出現、飛向藍天、羽毛的誕生、(魚龍等爬行動物)重返海洋、哺乳動物誕生,以及距今600多萬年前「人猿揖別」,我們能夠感知智慧的火花,以及地球上閃現的文明曙光。

    但這9塊裡程碑,特別是人類成為地球上唯一智慧生命的事實,究竟是取決於一連串的偶然,還是冥冥中註定的結果?當讀者讀完這本書,甚至循著它的指引,來到中國古動物館參觀之後,相信會有自己的答案。 

    (作者:馬之恆,系科普作家)

相關焦點

  • 古生物學家徐星:講述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儘管如此,這位5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依然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備的工作項目。 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著億萬年前古生物的蛛絲馬跡。徐星享受這種探險的樂趣,他也一直堅稱自己是幸運的。
  • 古生物學家徐星:講述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儘管如此,這位5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依然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備的工作項目。  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著億萬年前古生物的蛛絲馬跡。徐星享受這種探險的樂趣,他也一直堅稱自己是幸運的。
  • 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徐星:講述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儘管如此,這位5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依然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備的工作項目。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著億萬年前古生物的蛛絲馬跡。徐星享受這種探險的樂趣,他也一直堅稱自己是幸運的。
  • 古生物學家徐星:講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儘管如此,這位5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依然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備的工作項目。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著億萬年前古生物的蛛絲馬跡。徐星享受這種探險的樂趣,他也一直堅稱自己是幸運的。
  • 海百合化石的故事
    走進長江文明館自然廳,有一個海百合化石的展覽專櫃,裡面的海百合化石栩栩如生,好像國畫大師筆下的百合花。捕食時,它們的身體能隨環境改變顏色,腕枝迎向水流平展開來,像一張蜘蛛的捕蟲網,專等送食上門,漸漸成為海百合家族中的旺族。
  • 80餘件珍貴植物化石亮相南京 講述億萬年前的故事
    【解說】近日,80餘件珍貴植物化石集中亮相南京,講述億萬年前地球上植物生長的故事。  【解說】此次展覽精選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模式標本館館藏的近80件珍貴的植物化石標本,年代跨度從四億年前到距今1800萬年前。記者在現場看到,南京花、靜子花、威爾姆遜花和遼寧古果等各色植物化石依次擺放在展櫃中,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和媒體記者的目光。
  • 恐龍化石故事《受傷的暴龍》
    今天芒果爸爸繼續帶來黑川光廣有的單本系列《受傷的暴龍》,通過化石講述恐龍的故事,恐龍迷們,一起來聽吧!
  • 鄉村裡的世界溫度,看《功夫學徒2》如何講述創新的中國故事?
    此時,「學徒」的身份似乎轉變過來了,但有關國際交流和中國鄉村升級的過程才剛剛開始。從傳統來說,對外傳播敘事涉及到的三組關鍵詞分別為「外國人與中國故事」「外國人在中國」「外國人講述的中國故事」。第一個關鍵詞強調的是講述者的身份與中國故事的聯繫,後兩個關鍵詞涉及講述的時間、空間及講述的內容。
  • 講座| 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化石背後的故事
    近日,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博士做客廣州學而優書店,圍繞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年度視覺獎的獲獎圖書《聽化石的故事》,帶領我們走近中國古動物館最具代表性的化石標本,揭秘數億年的化石背後的生物演化歷史,以及關於這些化石不為人知的故事。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和王原本人校核並授權發布。
  • 聽中國古動物館館長講化石的故事
    中國許多地方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化石發現地,越來越多的突破性研究是由中國科學家做出來的。恐龍,只是我們向遠古出發的一個記號。現在我們知道,很多恐龍像鳥類一樣身披羽毛,恐龍也沒有滅絕,現在地球上的1萬多種鳥類就是恐龍未亡的後代。中國古動物館和北京動物園的「活物」們就隔著一條街,青色古堡式博物館建築背依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橙紅色大樓。
  • 雨花石裡藏著2000萬年前的珊瑚化石
    今天(6月5日),博物館召開發布會,介紹這批雨花石藏品背後的故事。雨花石是一種天然寶石,主要產於六合等地,是南京一張亮麗的名片。此次展覽包括雨花石來源、雨花石文化、雨花石科學意義和雨花石鑑賞四個部分。與一般雨花石展覽不同,此次展覽主要突出科普元素,比如,講述雨花石形成過程背後巖漿活動、造山運動等地質事件。
  • 河森堡《中華好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百年興衰"
    近日,知名講解員河森堡做客浙江衛視《中華好故事》節目。與「局座」張召忠、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蒙曼等人,以「分享故事」的形式像觀眾娓娓道來中華歷史,講述百年中國的滄桑巨變。   舞臺上的河森堡儀容整潔帥氣,侃侃而談。作為講述嘉賓,河森堡引用了光緒初年山西地區的一段災荒歷史——「丁戊奇荒」這一血淋淋的歷史性案例,闡述了自己對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的獨特見解。
  • 環江翼龍化石,出自甘肅慶陽三十里舖
    除了無比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厚重的黃土之下還保留了無比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比如二三百萬年前的黃河古象般劍齒類動物化石,更為不可思議的是還有一億多年前,侏羅紀時代的恐龍化石。而世界各地出土的恐龍化石,使得人類大致了解了體型龐大的恐龍模樣。對研究地球的歷史演變,古生物進化人類起源提供了依據。而甘肅省慶陽市的慶城縣,出土的空中巨無霸——環江翼龍,是中國考古史上一件無比重大的事件。其存在的年代比準葛爾白堊紀的翼龍,要久遠的太多。
  • 朝三暮四、牛郎織女,你會用地道英語講述中國傳統故事嗎?
    朝三暮四、牛郎織女、造化弄人、過年的由來……這些耳熟能詳的中國傳統成語、故事,要怎麼用英語來講述?優美的中國故事,也是溝通中國和世界的橋梁。《功夫熊貓》《花木蘭》這樣的中國故事,經過好萊塢的重新演繹,不僅受到歐美觀眾的青睞,也讓中國觀眾感到似曾相識又驚豔新奇——原來,中國故事也可以講得這麼世界。學習英語、融入世界的同時,也需要知道自己文化的「根」在哪。
  • 古生物化石保護杯「地球的故事」攝影作品網絡徵集啟事
    為尋求保護地球資源環境的途徑和鑰匙,廣大地質工作者正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來探索地球演變的歷史和生命的起源發展,為倡導每一位社會公民保護地球歷史遺蹟——古生物化石,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在第43個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國土資源部聯合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所屬五洲傳播中心,以「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為主題,在全國開展古生物化石保護杯「地球的故事」攝影作品網絡徵集大賽(以下簡稱
  • 美國作家"講述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貢獻受肯定
    美國作家"講述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貢獻受肯定 2012年09月07日 07:4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在非洲,是一個全世界都在關注的熱點。中國到底在非洲做了什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黛博拉·布羅蒂加姆在著作《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中作了翔實講述。
  • 講述中國特色故事,12月19日《魅力中國》強勢來襲!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論創新,是做好新形勢下對外宣傳工作的根本遵循。為深入貫徹貫徹國家重要宣傳精神,特別策劃打造了一檔人文紀實專題節目《魅力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黨的宣傳思想指導。節目將於12月19日起,每周六17:15在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套播出。講好中國故事,要闡釋好中國特色;講好中國故事,要介紹好中國的現實情形和未來走向。
  • 雙語:美科學家欲從暴龍化石裡提取DNA
    Scientists "to Extract DNA" from Dinosaur   電影《侏羅紀公園》講述了科學家用DNA複製恐龍的故事,這個令人驚嘆的想法也許在未來會成為現實。日前,美國科學家從一具7000萬年前的暴龍化石中發現了軟組織,並看見血管和細胞結構。
  • 中國版「侏羅紀公園」,中國龍鳥發現地,天價古生物化石隨處可見
    講述的是人類將侏羅紀的恐龍們復活出來,導致了一系列災難的故事。要復活這些生物,就必須先找到帶有這些生物DNA的物品,在電影中是一隻吸飽血卻被松油封成琥珀的蚊子。因為這隻蚊子,後來才建立起了龐大的恐龍世界。這些琥珀十分珍貴,然而在我們國家卻有不少這樣珍貴的琥珀,就在一個叫北票大黑山的地方。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之二 講述地球生命多樣性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
    、「昆明魚」化石標本......這些來自全國及世界各地各個地質時期的6萬餘件珍稀化石和現生動植物標本,集中收藏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裡,採用VR、AR、OLED 柔性屏幕等現代聲光電和先進的多媒體展示技術,鮮活地講述地球生命多樣性的起源及演化,突出澄江化石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