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徐星:講述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央視網消息:頂著太陽,趴在戈壁灘上,拿著細毛刷子刷石頭,在厚土巨巖中滄海拾遺。年輕時,徐星每年總要在野外度過三四個月。

  在野外曾因連續行走20餘天,襪子攢了太多的鹽和塵土,竟然硬得可以立起來。在大漠無人區考察,是對人類科學精神和意志品質的高度考驗。儘管如此,這位5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依然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備的工作項目。

  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著億萬年前古生物的蛛絲馬跡。徐星享受這種探險的樂趣,他也一直堅稱自己是幸運的。

  28歲,他發現長羽毛的北票龍;31歲,比始祖鳥還小的「趙氏小盜龍」橫空出世;34歲,他提出四翼恐龍假說;發現長有翼膜翅膀的奇翼龍時,他46歲。「有些發現非常偶然,但如果不堅持去野外,偶然就不會發生。」

  化石不會說話,而徐星則是善於從化石中發掘並講述精彩故事的人。

  轉變

  小時候,徐星的理想是成為高僧、數學家、天體物理學家。接到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這個被調劑的高中生跑去問老師,什麼是古生物學?老師說,不知道。徐星放心了:「連老師都不知道,一定非常現代。」

  出生在新疆新源縣的徐星祖籍江蘇,父母參加江蘇大中專支邊團支援邊疆後在新疆定居。儘管生活並不富裕,父母還是會為他購買各種各樣的圖書,在信息閉塞的小城裡,讀書為他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徐星決心一定要去未名湖畔的北大讀書。

  徐星高考那年,北大物理系在新疆沒有招生名額,僅有的幾個名額也都在冷門專業。徐星已經不記得自己填報的是什麼專業了,但「肯定不是地質學」——為了進北大,他也在「服從分配」前面打了鉤。

  大學時代,徐星對經濟學更感興趣,他讀過薩特、維根斯坦、馬克思、薩繆爾森等人的著作,跟經濟相關的統統來者不拒。「畢業前一年的八月我開始到人大旁聽」,他盤算著將來讀一個國際金融之類的經濟學專業。

  也正在這個時候,學校開始推薦研究生。23歲的他沒能去讀經濟學專業的碩士,而是被免試推薦到中科院古脊椎所,跟隨古生物專家趙喜進專門研究恐龍。

  在接受免試推薦的過程中,徐星頗為「糾結」,但最終還是接受了「命中注定」。

  當時,國內做恐龍研究的人非常少,在開頭的兩年裡,他依然「不務正業」,迷戀計算機。直到研究生階段的第三年,迫於畢業論文的壓力,徐星才真正進入角色,看化石、看標本、寫論文……漸漸地,他發現恐龍的世界竟如此有趣。

  第一次親手觸摸恐龍化石的時候,徐星仿佛感覺到了億萬年前的生命,尋找化石中的秘密就像是福爾摩斯探案……知識與認知從量變累積成了質變,又在大自然中真正的探索後,他終於知道,「原來古生物學能夠滿足我所有的願望,原來古生物學才是我的真愛,真正的興趣」。

  他和導師趙喜進共同完成了對當時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角龍類「朝陽龍」和最早的鐮刀龍類「峨山龍」的研究,論文最後分別發表在美國的《古脊椎動物學報》和英國的《自然》雜誌上。這是徐星第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而這樣重量級的認可也給了他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和鼓勵。

  「在『外面的世界』轉了一圈,最後還是回到原本的人生軌道上來。」回憶往事,徐星感慨。

  探尋

  徐星一直覺得自己與古生物學專業是「先結婚後戀愛」。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徐星幾乎每年都和團隊去野外考察,足跡遍布新疆、東北三省、內蒙古、河北、山東、雲南和湖南等地。

  在野外,翻車、毒蟲咬傷,各種事故風險暗藏途中。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徐星經歷了一次「有驚無險」——載著他和另外兩名外國科學家的汽車從山坡上駛下來後,不到半小時,剎車管就斷了。「幸好當時我們已經到達山下,如果提早30分鐘丟了剎車,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研究者會根據地質條件和已有研究的分析和判斷來進行野外考察選址,但挖掘化石的過程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徐星坦言,在歷次野外採集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野外考察沒有發現具有明顯研究價值的化石。

  徐星採集過體積最小的恐龍化石是散落在地表的小牙齒,小到肉眼無法看清。在微體化石較多的區域,野外隊員通常伏在地面尋找,「腦袋、眼睛都快貼著地了」。論體積龐大的化石,徐星曾採集到一個蜥腳類恐龍化石,包裹著化石的巖石單個重達六七噸。「那個化石還不完整,完整的話,光龍的脖子就接近15米長。」

  他樂此不疲地尋找著「恐龍進化」的答案。

  「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脫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大家族。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全面揭示這一歷史進程。隨著越來越多相關化石的發現,他們離這一願望的實現已越來越近了。」

  徐星撰寫的《飛上藍天的恐龍》被收錄入人教版小學4年級的語文課本。他用短短千字,介紹了恐龍的一支向鳥類進化的過程。正是這篇科普文章,喚起了許多孩子對恐龍的興趣,而尋找「飛向藍天的恐龍」的同伴也越來越多……

  野外尋找恐龍化石,存在「新手運氣」和「最後一天運氣」的說法,無論哪種運氣,都是這個行業的神秘傳說,更是科學的精神與遠古生命的溝通。

  理想

  徐星,不僅是世界上命名恐龍有效屬種最多的古生物學家之一,主要從事中生代恐龍化石及相關地層學的研究工作,這個冷門專業背後的他也是一位儒雅而細膩的學者。

  「關於生物進化的問題,全世界都很關注。」徐星認為,「古生物學不是實用性強的學科,但不把實用當目的,找到未知世界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這些年,徐星赴美國、英國、阿根廷等多個國家參加學術會議,共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近250篇。「科學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要公開發表論文,讓同行來評議。」

  他積極籌建內蒙古二連盆地白堊紀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山東諸城白堊紀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新疆昌吉恐龍館等多個自然博物館,參與錄製電視臺和電臺的科普節目,勤寫科普文章,徐星尤其樂於給小朋友做恐龍科普,分享探索自然奧秘的樂趣。在徐星看來,知識不應只停留在學術圈內,更要向公眾傳播。

  走進他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辦公室,立櫃一側密密地貼著幾封筆跡稚嫩的信件。一個「恐龍小朋友」告訴「親愛的徐星叔叔」:「我明白要想將來研究恐龍,是需要做很充分的準備工作的……我覺得現在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

  「追逐理想是永不停歇的,要抓緊時間做更多的嘗試。一旦發現自己熱愛的,就要牢牢抓住。」

  如今,徐星不僅行走了四方,還去到了自然歷史的縱深處,尋找探索了世界深處的秘密,夢想成真。(校對:宋春燕)

相關焦點

  • 古生物學家徐星:講述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儘管如此,這位5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依然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備的工作項目。 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著億萬年前古生物的蛛絲馬跡。徐星享受這種探險的樂趣,他也一直堅稱自己是幸運的。
  • 古生物學家徐星:講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儘管如此,這位5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依然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備的工作項目。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著億萬年前古生物的蛛絲馬跡。徐星享受這種探險的樂趣,他也一直堅稱自己是幸運的。
  • 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徐星:講述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儘管如此,這位5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依然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備的工作項目。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著億萬年前古生物的蛛絲馬跡。徐星享受這種探險的樂趣,他也一直堅稱自己是幸運的。
  • 【果殼網專訪】來,和徐星聊聊恐龍和化石
    這些帶給人們這種種顛覆性認知的,都會指向一位中國的古生物學家,他就是徐星。關於徐星的學術成就,《自然》雜誌曾經給過一個簡短的評論:「徐革新了恐龍進化研究,幫助中國成為古生物學的動力室。他已經給60多個物種進行了命名,比今天其他任何一個在世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所命名的都多,並且他今年(2012年)只有43歲。」
  • 講述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讀書者說】    陳列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廳裡的化石,並不僅僅是珍貴的科學證據,而且往往蘊含著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等所著的科普新作《聽化石的故事》,便是要通過這些化石中的精品,講出關於脊椎動物演化歷程的「中國故事」。
  • 徐星:恐龍如何變成輕盈的鳥類?
    那麼,龐大的恐龍怎麼會變成輕盈的鳥類呢?很多科學家在探索這個問題。在中科院「SELF格致論道」公益講壇2015年度大會上,古生物學家徐星博士做了一場關於「四翼恐龍」的精彩報告。徐星介紹,目前科學界有幾種假說:一種假說認為恐龍很可能就像今天的飛機一樣,通過奔跑,慢慢演化出飛行結構;另外一種假說認為恐龍像很多會飛的動物那樣會藉助重力學會飛行;還有假設認為一些早期的恐龍在奔跑爬坡當中慢慢演化出了翅膀,然後學會了飛行。而「提出假說只是第一步,關鍵的是尋找證據——化石。」
  • 中國成恐龍化石寶庫 專家稱中國恐龍世紀已來臨
    據新加坡《海峽時報》8月3日報導,在發現恐龍的數量上,中國超越了美國,目前中國已成為恐龍化石「寶庫」,是恐龍探索領域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  這得益於中國廣泛的建築工程讓巖石裸露出來,也要多虧過去二十年裡中國政府對恐龍考古工作的大力投入。
  • 中國發現「神奇靈武龍」化石 可能改寫恐龍譜系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福克斯新聞7月25日報導,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新的神奇靈武龍化石,發現結果已經刊登在了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這一新發現促使研究人員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恐龍的整個譜系。此類化石最早發現於西北靈武地區,後被命名為神奇靈武龍。神奇靈武龍屬蜥腳類食草恐龍,生活在1.7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其生活環境溫暖潮溼,植被茂盛。
  • 八塊帶毛恐龍化石有故事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孫革回憶說,哥德弗洛伊告訴他一個好消息,法國化石收藏家艾斯奎裡主動提出,將自己在歐洲收集的8件來自中國遼寧的化石標本,無償贈送給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經過初步溝通,2017年1月,受收藏家艾斯奎裡的委託,哥德弗洛伊給孫革寫來一封信,信中正式提出要將化石標本無償贈送給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 徐星同學,你被北京大學古生物學專業錄取了
    古生物學家的經歷與見識都是「冷知識」直到研究生畢業,知識與認知從量變累積成了質變,又在大自然中真正的探索後,他終於知道,「原來古生物學能夠滿足我所有的願望,原來古生物學才是我的真愛,真正的興趣」。徐星與古生物學專業是「先結婚後戀愛」,日久生情,不離不棄,最終會白頭到老的故事。
  •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新華網 | 2021-01-04 09:05:20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
  • 毛茸茸的恐龍--中國數字科技館
    尤其是近20多年來,在中國遼寧西部挖掘出了一系列帶羽毛的恐龍化石,逐漸勾勒出恐龍與鳥類的演化故事。  在今天的科學家眼中,以霸王龍為代表的恐龍,和以小麻雀為代表的鳥類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呢?這些觀點多多少少被著名影片《侏羅紀公園》借鑑,那部電影借片中的古生物學家格蘭特之口,說出了伶盜龍(也就是片中的迅猛龍)與鳥類之間的骨骼相似度與親緣聯繫。不過,電影中的恐龍造型仍然維持了人們的固有印象,並沒有融入太多鳥類的特徵,因為當時還沒有發現長著羽毛的恐龍。
  • 中國發現最大帶羽毛恐龍化石 比北票龍大40倍
    中國發現最大帶羽毛恐龍化石 比北票龍大40倍 BrainChoo繪圖  記者許琦敏  我國古生物學家在遼西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帶羽毛恐龍,該恐龍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它發育出原始的絲狀羽毛可能是為了適應白堊紀早期的寒冷氣候。最新一期的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這一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研究小組成果。
  • 古脊椎所徐星研究命名的「華麗羽王龍」化石模型成美國恐龍展...
    據了解,3月21日將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開幕的「我們身邊的恐龍」特展,通過恐龍化石、模型、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向參觀者介紹「鳥類起源於恐龍」這一新的考古學界共識。古脊椎所徐星研究命名的「華麗羽王龍」化石模型成美國恐龍展「明星」展品。
  • 中國首次發現早白堊紀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前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它的發現為研究此類恐龍演化的複雜性提供了化石證據,也對研究我國南方地區該時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古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獵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理論添力證
    近日出版的《科學》雜誌披露了「中國獵龍」的神秘相貌,並刊登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博士在2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相關論文。「鳥類始祖」家族又發現「新丁」和我們在好萊塢大片《侏羅紀公園》裡看到的恐龍截然不同,復原圖中的中國獵龍看起來簡直象鳥頭、鳥爪、恐龍身體拼接出來的怪物。
  • 恐龍,也許並未滅絕
    一塊不完整的恐龍化石為了爭取到更多的工作機會,徐星每天都早早來到古脊椎所。不務正業時研究的電腦,現在有了用武之地。他藉助電腦分析數據,協助老師和前輩研究……所裡的老師們都喜歡這個勤奮的小夥子,辦公室裡的化石,隨他研究。
  • 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成恐龍獵人 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所謂主龍,是現代鳥類及鱷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包括已經滅亡的非鳥恐龍與翼龍;與之相對的概念是鱗龍,這一類型包括蜥蜴、蛇、蚯蚓等。  參與質疑的學者之一、來自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後王維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恐龍和蜥蜴的頭骨形態有天壤之別,不需要古生物學家,只需要上過普通動物學課程的本科生都可分辨。在這件琥珀的研究中,恐龍專家把蜥蜴當成恐龍,實在是匪夷所思。
  • 盤點中國發現最著名恐龍: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
    原標題:盤點中國發現最著名恐龍: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   師氏盤足龍,1922年至1923年,在山東蒙陰(現新泰市),由奧地利的師坦斯基和中國地質學家譚錫疇發現。化石被運到瑞典烏普薩拉大學,1929年由瑞典著名古生物學家維曼研究命名,它是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華麗羽王龍復原圖。 Brain Choo繪圖  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我國遼寧省西部發現了迄今為止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化石。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日前,全程參與「赫氏近鳥龍」課題組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教授在「首都科學講堂」舉辦了一場講座。他認為,「赫氏近鳥龍」化石的發現極大地支持了界內一直存在的鳥類恐龍起源說。一隻火雞引發的假說據徐星介紹,鳥類恐龍起源假說的提出有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