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地球46億年的歷史濃縮成24小時,那麼零時,地球形成;4時出現單細胞生物;20時30分,出現微生物,接著陸生動物出現; 22時48分左右,恐龍來了,23時40分左右消失;臨近午夜,人類出現,迄今有記錄的整個人類歷史,只有短短的幾秒……
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遠遠長於人類的恐龍,一直吸引著徐星。這位命名恐龍有效屬種數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的中國學者,20餘年一直在努力揭開一個謎——
「說到恐龍,人們往往想到兇猛的霸王龍或者笨重、遲鈍的馬門溪龍;談起鳥類,我們頭腦中自然會浮現輕靈的鴿子或者五彩斑斕的孔雀。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來發現的大量化石顯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飛向藍天的恐龍》
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本裡有一篇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作者就是徐星,這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試圖告訴孩子們一個大膽的猜想:恐龍,也許沒有滅亡,鳥類,就是它們的後裔。
重讀寫於10餘年前的文章,上月剛剛獲得 「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的徐星笑得很開心,在他心中,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與他獲得的各種榮譽同樣重要,正是這篇小文,喚起了許多孩子對恐龍的興趣,尋找「飛向藍天的恐龍」的同伴越來越多……
徐星覺得,自己就快要接觸到真相了。
「先結婚,後戀愛」
徐星的辦公室裡,到處都是「恐龍」——茶几上擺著化石,書櫃中擺著恐龍相關的書籍和資料,牆上貼滿各種恐龍的圖像……
這位已51歲的「恐龍迷」,小時候並不迷恐龍,甚至還曾認為研究恐龍,前途渺茫。
「我和恐龍,其實是『先結婚,後戀愛。』」徐星說完,哈哈大笑。
徐星出生在新疆新源縣,信息閉塞的童年,讀書,是他最喜歡的事。上小學時,徐星從書中知道了陳景潤,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他夢想成為數學家;上中學的時候,他又迷上了物理,立志要當個物理學家,而且,一定要去北京大學讀書。
偏偏高考那年,北大物理系在新疆沒有招生名額,有招生名額的都是冷門專業,其中有「地質學」。當年填報的專業,徐星已經記不清了,「但肯定不是地質學!」徐星說,為了保險,他還是勾選了「服從分配」。
如願以償,拿到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徐星興高採烈地打開,看到錄取專業時,他愣了—— 「古生物專業」,「這是什麼專業?」直到入學,徐星才知道,錄取自己的專業是地質學的一個學科方向。
徐星並不喜歡這個專業,他對經濟學更感興趣,大學期間,很多時間都花在「啃」馬克思、薩繆爾森等人的著作上,他甚至還到中國人民大學旁聽過一段時間經濟學課程,盤算著通過考研,讀一個國際金融之類的專業。
緣分,有時候說不清楚,你越不想幹什麼,反而越逃不脫。
23歲,徐星大學畢業,他沒能去讀經濟學專業的碩士,而是被免試推薦到中科院古脊椎所,跟隨古生物專家趙喜進專門研究恐龍。
剛開始,徐星還是「不務正業」,他迷上了計算機。直到研究生階段的第三年,迫於畢業論文的壓力,他才開始看化石、看標本、寫論文……漸漸發現恐龍的世界如此有趣。第一次親手觸摸恐龍化石的時候,徐星仿佛感覺到了億萬年前的生命,尋找化石中的秘密,就像是福爾摩斯探案……就是這短短的一年,他愛上了恐龍,而且熱戀至今……
「在『外面的世界』轉了一圈,最後還是回到原本的人生軌道上來。」回憶往事,徐星很是感慨。
一塊不完整的恐龍化石
為了爭取到更多的工作機會,徐星每天都早早來到古脊椎所。不務正業時研究的電腦,現在有了用武之地。他藉助電腦分析數據,協助老師和前輩研究……所裡的老師們都喜歡這個勤奮的小夥子,辦公室裡的化石,隨他研究。
辦公室裡大大小小的化石,都是導師趙喜進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採集來的,一塊不完整的恐龍化石,吸引了徐星的注意——僅十幾釐米長的化石,呈現出一段不完整的下頜骨及牙齒,徐星仔細觀察後判斷,這是一塊鐮刀龍類的化石標本。
標籤上寫著,化石發現於雲南峨山的下祿豐組,年代屬於侏羅紀早期。徐星有些迷糊,「當時學界一般認為鐮刀龍類生活在白堊紀。如果這塊化石真的屬於鐮刀龍類,那就相當於把此類化石的紀錄從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提前到近2億年前的侏羅紀初期。」
徐星覺得自己可能觸碰到了一個重大發現,他興奮極了,廢寢忘食地翻閱資料,反覆比對,他越來越肯定,這塊不完整的化石,就是鐮刀龍類化石。
當時,研究鐮刀龍類的專家——美國華盛頓大學古生物學教授詹姆斯·克拉克正在古脊椎所交流訪問,在看了化石和徐星的論文之後,克拉克肯定了徐星的判斷,建議他討論討論「這塊化石的發現對鳥類起源研究的意義」……
一語驚醒夢中人。徐星發現了新天地。
1868年,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就提出鳥類可能演化自恐龍的假說,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假說已經成為主流,但依然存在不少疑問。
比如始祖鳥生活在約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而當時發現的似鳥恐龍化石卻都出現在白堊紀。祖先生活的時期怎麼可能比後裔還晚?
徐星的發現,可以解決這一困惑。他發現的鐮刀龍類化石,將這類鳥類祖先類群的化石紀錄提前至侏羅紀時期, 「從時間的演化序列來看,『恐龍變成鳥』這件事也更好解釋了。」徐星遵循這一思路,與導師合作了一篇論文,發表在1998年的《自然》雜誌上,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鳥類起源於恐龍這一假說的「時間難題」。
這是徐星科研生涯中第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也是他探索「飛向藍天的恐龍」的起點。
四個翅膀的小盜龍
1996年,一枚發現於中國遼西的化石顛覆了恐龍固有的形象。
一圈纖維狀的印記,從頭至尾,將一米左右的完整化石骨骼緊密包圍。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帶羽毛的恐龍化石。
這塊化石被命名為「中華龍鳥」,「它的發現為研究鳥類如何演化出羽毛打開了一扇窗。」徐星說。從那時起,徐星也開始在遼西及其周邊地區尋找帶羽毛恐龍的化石。
1999年11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發表文章——《霸王龍長羽毛了嗎?》,介紹一塊來自中國的神奇化石——一種具有鳥類身體和恐龍尾巴的動物,研究人員稱之為「古盜鳥」,這一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提供了直接證據。
但很快,徐星發現,「古盜鳥」其實並不存在。
當時,徐星和同事們正在研究一塊發現於遼寧西部的化石標本,他們觀察到,這塊化石的尾部與「古盜鳥」標本的尾部一模一樣。原來,「古盜鳥」化石標本是由不同動物的骨骼化石拼湊起來的一種人為的「物種」。
徐星給《國家地理》雜誌去信,提出質疑,「科學研究必須忠誠本真,我有義務指出這個事。」徐星說。2000年初,《國家地理》雜誌召開發布會,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且將徐星的來信發表在2000年第4期《國家地理》雜誌上。
「古盜鳥」雖然不存在,但不代表「鳥類起源於恐龍」假說的破滅。
就是這塊揭穿「古盜鳥」的遼西化石,使徐星發現了另一種身披羽毛的恐龍。徐星和同事一起將這一生活在約1.2億年前的恐龍命名為「趙氏小盜龍」,以致敬自己的老師趙喜進。
2002年初,徐星帶領課題組開始對一批新採集的小盜龍化石進行研究。「當時,有另外兩個課題組也在進行小盜龍的研究。」徐星說,其中一組的主要研究者是他的一位好友,徐星特意給好友發了郵件,承諾不會搶在好友之前發表研究成果。
好友回信說:「自己的研究論文即將發表。」徐星既為朋友高興,又有點兒忐忑,「我們都在研究同樣的內容,如果另外兩個研究小組把我們想說的話、我們發現的研究點都說了,那我們正在進行的研究就大打折扣了。」徐星說著,不好意思地笑了。
2002年夏天和秋天,另外兩個研究小組的文章相繼發表,很幸運,都沒有涉及徐星他們的研究重點。
「我們從化石上發現,小盜龍有著非常長的片狀羽毛,而且羽軸兩側的羽片寬窄不同,是不對稱的,這恰好符合會飛鳥類的飛羽特點;更令人驚嘆的是,它的羽毛不僅分布在前肢和尾巴上,還分布在後肢上,即小盜龍長了四個翅膀。」徐星興奮地說,這種羽毛分布形式表明,這類小型的馳龍類在當時可能已具備了一定的飛行能力,它們利用四肢覆蓋的羽毛,可以從一棵樹飛行到另外一棵樹。
2003年初,《自然》雜誌封面文章發表了徐星等人發現的四翼恐龍,這是世界上發現的第一種長了四個翅膀的恐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提供了有力證據——從獸腳類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渡之中,可能經過了一個四翼階段。同時,這一發現也為「樹棲起源滑翔說」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證據,徐星和同事將這種長著四個翅膀的小盜龍命名為「顧氏小盜龍」,以紀念為熱河生物群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顧知微院士。
小盜龍,就此成為國際古生物學界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徐星也就此寫出了科普文章《飛向藍天的恐龍》,收入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本中。
「恐龍三明治」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徐星幾乎每年都和團隊去野外考察,足跡跨越了新疆、東北三省、內蒙古、河北、山東、雲南和湖南等地。
野外考察,苦不堪言。戈壁沙漠,有時營地距離水源地幾百公裡,為了節約用水,徐星和同事甚至常常不洗臉,「襪子硬得都能立起來。」
頭頂烈日,毒蟲叮咬,甚至還要面臨翻車、方向盤被顛斷的情況……但再惡劣的環境,也比不上「一無所獲」的沮喪。
不過徐星好像好運伴身,常常有重要發現。其實,這「好運」正是堅持野外考察、不畏艱辛的「回報」。
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徐星和同事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地質現象:在地層當中,保留著不少凹陷,凹陷之中,以兩三平方米為一個區域,保存著一層一層堆積起來的化石,「每隔二三十釐米巖石,就是一層化石,就像『恐龍三明治』。」徐星說。
層層疊疊的化石,講述著億萬年前的故事——
1.6億年前,侏羅紀晚期的新疆五彩灣,生機勃勃。
雨季的一天,持續的雨水讓本已溼滑的地面泥濘不堪,幾隻大型的蜥腳類恐龍途經此處,有著龐大身形和體重的它們沿途踩下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深坑,但很快深坑又被泥水灌滿。
剛剛放晴,幾隻體長1米多的小型原始角鼻龍類恐龍打鬧至此,黃昏餘暉下,它們完全沒有注意到腳下的危險,一不留神陷入泥潭,這一陷就是億萬年……
2009年,徐星他們發現了這種小型恐龍,並給它們起了一個有些「悲壯」的名字——「難逃泥潭龍」。在「難逃泥潭龍」身上,徐星和同事們解開了兩個有關鳥類起源的秘密。
「它提供了關於鳥類手部的三個手指是怎樣從恐龍手部演化而來的重要證據。」徐星說,從早期科學家發現的化石證據來看,當獸腳類恐龍一步步向鳥類演化的時候,最開始退化的是最外側的兩個手指,即相當於人類的小拇指和無名指;而現代鳥類胚胎發育學研究認為,鳥的手指是退化掉最內側的「大拇指」和最外側的「小拇指」剩下的。「『難逃泥潭龍』的第五指已經消失,但另一個退化的手指不是第四指,而是第一指,而且退化非常嚴重——這就說明,恐龍向鳥類進化的過程中,退化的的確是第一指和第五指。」由此,徐星和同事提出了外側和兩側退化模式相結合的新假說,古生物學的化石證據和鳥類發育學的資料之間的矛盾有望化解。
徐星和同事們還找到了代表不同年齡段的近20個化石標本,通過對比,他們驚喜地發現:幼年時期,「難逃泥潭龍」的嘴裡是長著牙齒的,食性屬於雜食性;成年後,它的牙齒會全部脫落,嘴變成像鳥類一樣的喙,食性也轉變為植食性,「從『龍齒』到鳥類『角質喙』的變化過程一覽無餘,這能幫助我們理解現代鳥類的喙是如何演化形成的。」徐星說。
同年,徐星和同事們又在遼寧約1.6億年前沉積的地層中,發現並命名了「赫氏近鳥龍」,這種恐龍已長有羽毛,比「始祖鳥」的時代還要早1000多萬年。這一發現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進一步支持了恐龍演化曾經過「四翼階段」的假說,並提出了獸腳類恐龍分異的時間框架新假說。這是鳥類起源研究的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徐星和同事們的發現還有很多——
在內蒙古二連浩特,他們發現了生活在7000萬年至8000萬年前的巨盜龍,它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竊蛋龍,但它許多特徵更像鳥類,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2007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發現之一;
2012年,他們命名了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華麗羽王龍,這種食肉恐龍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
2018年,他們發現了一個和鳥類親緣關係很近的恐龍新屬種——「巨嵴彩虹龍」,它與「赫氏近鳥龍」同屬近鳥龍類,其尾羽羽軸兩側的不對稱羽片,表明其當時已具有輔助飛行特徵,使其成為迄今發現最早的具有不對稱飛羽的動物;
……
為了這些化石,徐星付出了很多,常年的野外考察,他的膝蓋和腸胃都落下了毛病。但他樂此不疲,依然執著尋找著「恐龍進化」的答案——
「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脫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大家族。」徐星覺得,真相越來越近了——
「恐龍,並沒有完全滅亡!」
來源 北京日報
本報記者 李祺瑤
流程編輯 王夢瑩